病忘书-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幻想过盼望过期待过挣扎过实现过也幻灭过以后,生活才逐渐展开其真实一面。俺们从此跌入庸常,琐事儿围绕着挣钱养家、生儿育女、孝敬父母、买米买菜、换灯泡修马桶、攀比老婆孩子房子车子、黄金周全家华东五市七日游……就是这样吧。所以,很多很多人,在俺面前,在QQ上,呆着脸说:无聊啊……却束手无策。
都好像被丝密密扎扎地裹束起来的茧,突围而出的后果是死路一条,化蝶而出的日子,还来日方长啊。
中午的时候,和MM在上岛咖啡喝珍珠奶茶。,无聊之际摸出一副围棋开始玩儿五子。说好谁赢谁买单,于是俺真不争气地输了棋以后很惭愧。阳光照在棋盘上,俺们盘腿儿坐在沙发上,突然MM笑了:〃俺觉得俺们好像一下就八十岁了,颤颤巍巍的帕金森了,还在玩儿呢。〃俺说:〃不会,你瞧沙发扶手还没烂呢。〃
想到俺,一把年纪还没真正进入生活状态。突然觉得好丢人啊。
低于生活
2003…9…30 21:07:23
一次,一个朋友去九寨沟玩儿,路遇帅男,于是半途结成露水夫妻,游历山水。闲谈间,才知道原来两个人住在北京的同一个小区的同一幢楼同一个门里,是对门的邻居。
还是这女朋友,后来又搭识了某青年才俊,本试图朝多夜情发展,才俊同志去她家过夜
的时候,突然惊呼一声:我哥们儿就住你家对门儿,俺们认识二十多年了。
另外某女,房子不是很隔音。邻居被骚扰的时候,他们不是像电影里那样敲暖气砸墙跺地板。而是早上在她的门口钉一枚便笺,上写:做爱不用那么大声也可以获得性高潮。
某女,失恋后逢人便追忆自己失去的爱人,终于把自己的密友说得对该男人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那二人如胶似漆,新鲜过后又弃如敝屣。之后,二女重新恢复友谊。
另俩友,各有家庭。偏生学人过家家出来租房玩乐。情浓时互赠礼物,天天赖在一起(不要问俺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多机会在一起,借口多得不能相信)。同时在法定夫妻貌似夫妻外还另有精彩天空。终于玩儿得无聊散伙时,互相退还礼物,分担房租,赎回各自手中AV样片,各自得一身疱疹却争论不出谁是传播源,于是反目。
还有一友,透明妙人儿,却坦承自己是bisexual,androgynous之后,却对任何人都没了感觉。什么是爱,什么是吸引。
至于俺,可以保证这些事情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还有一些漂在表面或潜在水下的事情,并不知晓。有时,只是觉得,如果把他们的故事一个一个地写出来,肯定会精彩得使别人崇拜俺的想像力和变态指数。在俺们正常的主流的向上的生活环境之外,始终有股潜流存在,不可忽视。如果你想注意到它,就可以发现他们。就好像《台北晚9朝5》,没有什么不幸的人在,也没有什么幸福的人在。
小时候虔诚地把一句话抄在本子上: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是这些年,身边的生老病死生离死别的故事,往往看得人目不暇接目瞪口呆。每当觉得生活庸常,总有事故来刺激麻木的神经,无端使人兴奋起来。或许这就是世人爱八卦的理由吧。
这好像告诉俺两个道理:第一,艺术好像低于生活,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场是什么样的高潮;第二,世界上,没有不可能发生的事儿……
2003年October
弟弟的女友
2003…10…2 11:43:22
弟弟是表弟,小我九岁。
从小在一起玩儿大,一直当他是小孩子。
直到近些年,身形高大起来,说话做事儿也沉稳了很多,心里才开始觉得原来弟弟也长大了。不过,和混社会的同龄人比,一直觉得他还是很单纯,就好像俺妈看俺仍然觉得是个孩子一样。
直到昨天,弟弟终于要带女朋友回家见面了。
弟弟和女友,暗地里也交往了三年。那时候都是学生,可以归到早恋行列里,于是家里的态度很明确是反对的。弟弟是个很温和的男孩,惟独此事儿上有自己的主意。虽然不声不响,也不煲电话粥也不经常跑出去约会,但是毕竟维系下这段感情了。
父母的意思也并不是强烈反对那个女孩,只是觉得两个人过于年轻,太早确定下来难免变数太大;另外以弟弟的条件来说,完全可以找一个各方面更好的女子。可是弟弟却很坚持,当别人说那女子不够好的时候,他会反问说哪里不好。其他的一些事情,就守口如瓶,连三八如俺的姐姐都休想问出一二来。
其实,只要他二人感情深厚,其他的人也是做不得主的。这个道理所有的家人亲戚朋友都很明白。于是就默认了。很难想像有这么三八的家庭,十几个亲戚朋友凑在一起吃饭,为了看弟弟的女友正式出场。
俺趴在阳台上看他们两个从车里下来,姑姑叔叔们挤在俺的身后,兴奋地说来了来了。上楼来近看,女孩子和弟弟的脸都是红的,好像还有些手足无措,不过心里是高兴的。那女子瘦瘦高高,长相普通,但是别有清秀气质。和弟弟站在一起,看上去倒也十分般配。
吃饭的时候坐在弟弟和女友的旁边,和他们聊天。大家对他们的态度都很友善。自然,这样活泼市井的家庭是没什么头脑去难为人家的。他们两个互相夹菜,不时耳语,脸上放着年轻而兴奋幸福的光彩,让人心里羡慕而感慨。以前吃饭都是俺坐在弟弟旁边,饭吃热的时候像平时一样用纸巾为他擦汗,只是这次手伸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停了,笑嘻嘻地说:〃以后再也不用俺啦。〃
彼此相爱,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生活之所以还叫人有所期盼,就是因为还有这样年轻而美好的东西存在啊!
从前有个中年男子感慨:一直觉得自己还年轻,直到看到邻居的黄毛丫头突然间已经为人妻为人母,才发现自己,原来真的是老了。
就好像蒸包子一样,新的一屉都已经出锅,早出锅的那一屉自然已经凉透了。青春逼人老,就是这个意思吧。
不过,当他们热气腾腾地依偎在一起的时候,俺们也可以欣慰地被感染。俺们完全可以挑那薄皮大馅儿的凉包子一起回锅嘛!
征婚启事
2003…10…2 13:11:31
夜里看刘若英的《征婚启事》,片子很安静,正好符合夜的氛围。
一个女子,在不停地征婚。始终在同一家餐厅的不同座位上,有PVC板厂的工人,有小学数学教师,有淫媒,有广告人,有推销员,有吉他歌手,有演员,有出狱人员……她始终
在看他们有时高亢有时低迷地表演着。
完全是种荒谬的场景。在一张大报上登则征婚启事,以为可以从此天空更广阔,没想到那广阔之外全是自己不想要的另一种生活状态。惯常的层次和秩序可以被打破,可打破之外却不能接受。
有初次见面就要求结婚的,有介绍她走高级路线出卖肉体的,有推销防身用品的,有假扮瘸子试探她反应的……陌生人相见,彼此没有背景人际的牵绊,站起来转身可如一滴水融入大海般消失在都市的人流中,于是就无所掩饰地表达出真实的一面,比如说可以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最爱的A片,比如可以面无羞涩地提出一夜情,比如说可以像查户口一般把身家职业想法问个清楚明白的。在那些人看来,一纸征婚启事就是把一块猪肉摆上了公众的案板,可以为大众所品评挑选,他们拥有了那种权利。
这真是个悲伤的故事。这个故事其实并不是在讲一个个相亲的场面,这是个悲伤的婚外恋的故事。刘若英每次和不同的男人见面回家后,总是要对着一台答录机把征婚的经过喃喃道来。她希望电话那边的那个人可以拿起来接听。实际上她的一切都是为了那个突然失踪的人所做。
直到有一天,那边突然接起了电话,是那个失踪的人的妻子。她告诉她:那个男人因为她的怀孕去和自己的妻子摊牌,要求分手而娶她,却在回来的飞行中失事。妻子一直在听着她的电话留言,从愤恨到怜悯,终于觉得,那是件对双方都很残酷的事儿。
天下女子,为情所伤,伤害的都是自己。她们剪掉自己的头发,整夜买醉,赌着气想马上嫁掉或臆想着自己的死亡,好使对方伤心怀念并后悔终生,却无法料到自己根本没办法顺利地嫁出去,也无法料到对方根本不在乎或者无法在乎那些幼稚的举动。
为一个男人伤害自己,或者蹉跎终生,到底是不是件值得的事儿?觉得值得,那就是值得。于是大家都拼命地不死心地想挽回那些不可能延续的东西。非要心字成灰或阴阳两隔才能停手。他就如此横亘在两个女人中间,直到死去,才给了两个女人自由。他的妻子失去了他,但是他也无法成为别人的丈夫,从名分上讲他始终是她的,而刘若英演的她,在得知真相以后,虽然哀痛,但是知道了他终于为了她走出了那一步,即使没有成为他的妻,最终还是得到了他。所以她终于释然地笑了,可以去面对征婚者之一的他,开始新的人生。
这么看来,这个电影又好像是个名分的故事。那个男人的死,成全了两个女人。女人们总是这么想:哪怕得不到他的心,但是他的人是我的;哪怕得不到他的人,但是他的心属于我。所以女人们都在自己的幻想中苟活下来。其实根本不知道那些男人们,他们的欲望旅程从来都是从一个女人启航,不停地再奔向另一个女人而已。而女人们所能做的,只是紧紧地抓住手中的这一个,如此而已。
现实,往往比电影更加悲凉。我很想如电影里的她一样打一通电话,哪怕没有回应,却发现,自己无处可打。
无聊才日记
2003…10…5 18:54:49
望着窗外的太阳发呆,抱怨昨天晚上睡在地板上太硬俺总是喜欢那间只有地毯的小房间,可是又喜欢松软的感觉。
妈妈说,我找出你最喜欢的被子来了。跑过去一看,果然晒着床很熟悉的被子,短短厚
厚的,是浅蓝带大块颜色的被罩。欢呼一声就把脸埋了过去,果然是最喜欢的,一下子就想起十好几年前上学的时候,天天拥着这床小被子,做过多少春梦啊。现在,俺的脸上都开始沧桑了,可是小被子看起来还很新呢。
其实这都是昨天发生的事情了。回到这个城市,俺曾经待过十年的城市里,一下子好像过去的时光都回来了。城市面貌变了许多,猛一看跟加拿大小镇似的人烟稀少,记忆中熟悉的那些道路房子看上去变得狭小了,也许是因为俺的块头变大了吧。可是,可是仍然勾起了很多旧时记忆那个路口,曾经有人给俺传过小纸条;下个拐弯,俺们在这里打过架;再过一条马路,那边常年有个暴露狂在清晨准时暴露……
然后见到旧时同学。奇怪的是大家都没变模样,并不像想像中的沧海桑田白云苍狗。没准,人的衰老和成熟都是一瞬间的事情吧。在某一个时间段里,能够得以保鲜……并期待质变。
去上岛咖啡喝晚茶,然后去美乐迪唱歌。同学们说,俺们这旮旯也是有夜生活的。闹到半夜方散场。
中午时分被电话吵醒,继续去吃饭。东方大学城很大,很漂亮,人又少,心情又好,一时间差点儿以为自己病好了呢。朋友们纷纷在里面开了服装店,居然也规模很大。被拉着去买DVD,品位被嘲笑。买《天地英雄》、《无间道2》、《欲望都市第五季》、《感官世界》上下集,并且被强行逼迫买下《人肉叉烧包》和《OFFICE有鬼》存档。店员对朋友侧目,那潜台词是:为什么跟你来的人无论男女都买色情恐怖暴力片捏哈哈哈。
路边晃晃冰激凌店晃晃,居然也是一天过去。快回家吃饭的时候,接到问候电话。这一天收梢总算很美好。
俺发现……俺开始羡慕很多很多人了……
想骂人之一
2003…10…6 19:43:08
昨天看了《无间道2》,前几天如厕无聊时复习了遍《永不瞑目》。
惟一的感觉是甭管哪儿的警察,都够操蛋的。
先说《永不瞑目》,女警察感情敲诈,利用对她有好感的男学生做卧底,初战告捷都不能放手,逼已染毒瘾并艰苦戒毒的男子再做奸细。最后结果,自然是有着大好前途的男大学生,活着被人骂人渣(骂人的自然也有警察),完了还要搭上一条性命。警察们立功受奖后完全还可以抱着尸体哭一哭追认个烈士什么的。可是管屁用啊,毕竟一个无辜的人的生命,这个人可能带给周围人的幸福,都没有了。
再说《无间道2》,本来第一就拍得很搞笑了。偏偏坊间还兴奋得忘乎所以认为重新找到了香港黑白警匪片的模式,极力鼓吹推崇,弄得跟星传一样倒着朝回拍,弄了个前传出来。结果更叫人看了撮火。原来黑老大跟红老大最早是哥们儿,是红老大把黑老大曾志伟扶上老大位置的,至于后来翻脸到不共戴天那是第一集里的事儿。倒霉蛋儿梁朝伟演的那个陈永仁,在这个前传里被警察弄去做卧底,是为了收拾自己的哥哥陈永孝。这个,这个仇恨的动机再次证明了世界上最紧要的两件事儿,无非是男女关系和金钱。这个警察发动自己人整自己人的招数颇似移花宫主般蛇蝎啊。搞笑的是,那个所谓黄SIR,先是跟黑社会不明不白,然后跟黑社会的老婆不明不白,然后因为闹小性子,叫自己兄弟做了替死鬼,然后又说话不算数……虽然丫在第一集里死了,但是还给弄得跟英雄似的,什么世道。怪不得叫无间道。
在前传里他主要是用陈永仁对付陈永孝,然后信誓旦旦地说,等这个事情完了后恢复人家警察身份,到第一集……还在用陈永仁对付韩琛,最后非把卧底榨干搭上一条命不成。这个黄SIR还真跟海岩小说里那些女扫把星有得一拼……
其实,叫俺对以上书和电影产生深深厌倦的原因主要是,大家都是卧底。这个身份让人感觉很悲凉。一种阴沟里追求光明的感觉,一个用非正当手段追求正当结果的过程。从犹大那时候起,叛徒一直是被人唾弃的。他们的目的很光明正大,但是他们的手段,足以摧毁人内心里一些很温暖的安全感信任感。所以,现在俺们都是和陌生人冰冷对望。
俺认为,这些个电影小说都是丑化警察滴:完全就是说一群笨蛋饭桶被国家养着,却要拿个无辜的人当枪使;把丫当海绵拧干最后一滴水,送死你去、背黑锅还是你去,比唐僧还不如。
不过根据他们描写警察们都是没脑子的,所以看起来这么写本小说拍个电影绕个圈子骂他们丫也不一定听得出来还以为在讴歌他们呢。
想骂人之二
2003…10…6 20:06:31
平时不看中央台,尤其是喉舌一台,就是怕被恶心倒。
昨天吃饭的时候不慎扫了一眼,还是被恶心了一跟头。
就是那个所谓金牌主持人之一的某某采访某保护四合院的女士的节目。
央视这几个主持人,白岩松、水均益、王志之类的,俺们侮辱人格的话就不说了。光说说他们的毛病吧。这些年来他们慢慢添了些毛病,很少看见他们笑。上节目的时候一定是表情严肃,目光深沉而凝重地看着人身后某处,两只手放在腰腹间空悬,十指笸张,指尖轻轻相对,伴随说话语气做出不同手势,一律可称为瞎比画。这些,咱就忍了。
最无法忍受的是现在好像流行一种风格,就是访谈流行剑拔弩张式。主持人们专注而紧张地身体前倾,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