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论剑-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
先看推进国民教育。图书出版业就是提高国民识字率的重要力量。电视向任何年龄段的人提供文化科学知识,同时改善人们行为。在中国,电视大学的成效非常显著,广受欢迎。在美国,从1988年开始,电视大规模地介入司机应该戒酒的传播活动。据统计,到1991年,有52%的年轻人放弃了酒精饮料。再看增强民族团结。在美国,电视播出的橄榄球赛事显示出巨大的凝聚效应,这是人所共知的。在英国,4岁以上人口当中,有88%的人出门看电影。英国电影院实际上是社区中心,设有许多放映厅、餐厅、游戏机房、商店以及其他聚会场所。这就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集体娱乐活动,实际上意味着社区共同体的兴盛。第三,传媒的发展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美国强化其国际地位最有力的方法之一,是通过美国电影覆盖全球电影市场。
中国具有成为一个新的全球性媒体中心的潜力。中国人民需要中国媒体生产的作品,而不是通过诸如非法盗版在内的手段获取资讯和娱乐,这也会帮助一系列相关行业发展。
刘长乐:默多克先生对中国传媒发展这样有信心令人感动。我觉得中国在未来一两年或者稍长时间内,在广播影视方面的开放力度将会加大。简单说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中国内地的电视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正在进一步开放,核心竞争力在进一步提高,其他制作群体的市场化将加快,比如将会有很多节目制作公司和节目供应商产生;另外一个方面是中国电视的市场,由于市场化的需求,能够进一步向中国内地节目制作公司、海外节目制作公司开放。
机会和危机并存。中国内地电视媒体的开放,对凤凰卫视和星空集团都提出了一种新的挑战,因为中国内地的电视媒体在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中国的媒体资源对凤凰卫视和星空集团这样的媒体来说,仍然是非常有限的。相当多的国家资源实际上向内地的电视媒体倾斜。因此我觉得,这个市场的开放,或者说这个正在加快的市场化步伐,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目前,我们已经感觉到这种挑战了,包括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出现,包括内地一些省级电视台竞争力的提升。当然,我们也应该把握住另外一个机会,就是市场开放。比如说在节目制作领域,过去不允许外资加入,现在开放了。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把握的一个非常好的机遇。由于市场化的推进,市场的机会最终会变得更加公平,市场资源的分配会更加平等。这是我们一直期盼的。
默多克:刚才刘先生所说的,涉及媒体开放可能遇到的一些复杂的情况,也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我的意见是,一方面,中国要建立监管体制,要规范正在发展的媒体产业;另一方面,又不能把媒体产业管死。总的来说,是要向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前进。这样,中国才能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媒体产业,给竞争者提供一个比较公平的机会,发挥公民的聪明才智,并取得各国的支持。
…
对话之七(2)
…
我还认为,让开放的媒体市场发挥潜能,并不一定意味着管理权力的丧失。恰恰相反,当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从拥有媒体产业到监督它们的发展与成长,领导层和老百姓都会受益——从一个更强的国民经济中受益,也从更广泛的公共教育、民族团结和更高的国际地位中受益。
中国正在实施“走出去”工程,世界也在接近中国。互动的结果,必然是中国的媒体产业的脱颖而出。
刘长乐:我想,在中国媒体开放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抓不住机会,也可能就是我们倒退的开始。就像中国的一句老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从现在开始,在中国媒体改革浪潮中,我们应该有勇气也有技巧做一个弄潮儿,和中国媒体共同成长。
2004年,是凤凰收获的季节。凤凰经过几年奋斗,迎来了真正意义上赢利的一年。再一个,凤凰还非常年轻。孩童的心态中有更多的梦想、更多的憧憬,我们正是要努力去保持这种新的心态,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
安例与故事(1)
…
1市场推手
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刊登了一则天津牙膏厂蓝天牌牙膏的广告,这是中国广告因“文化大革命”而沉寂了十几年之后的第一条商业广告。同月14日,上海《文汇报》力排众议,发表丁允朋的文章《为广告正名》,这是中国报刊在“文革”结束后为广告正名的第一篇文章,引起激烈争议。丁允朋被业界称为“中国现代广告的开拓者和打开中国广告大门的人”。同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条商业广告。
然而,打破长期的坚冰并非易事,当时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社会上有相当大的力量排斥广告。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放日本西铁城手表广告,很多人批评说:“中央电视台播放外国手表广告而不播放国产手表广告,是崇洋媚外,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当时,有的领导同志甚至运用行政权力要求中央电视台停止播放这个广告。经中央电视台反复据理力争,才得以继续播出。
1985年,上海国际饭店顶层设置了一个外国产品霓虹灯广告,遭市民抗议。一些市民认为在上海标志性建筑上设置外国广告有辱国格,为此在上海引发一场争论。相当多的人说,上海又成了半殖民地了。一些人说:“这是经济侵略,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广告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我们不能要!”此事最后以在国际饭店顶层其他地方设置国内产品广告得以平息。为了解决这个冲突,上海《文汇报》冒着风险,在1986年4月11日发表《有感于一则广告的争论》一文,支持外国公司广告。文章说: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商品、资源上需要同其他国家互通有无。让外商在中国做广告,并不涉及国家主权问题。民族自尊心的强与弱,同外商广告多少并无必然联系。如果连一则外商广告都接受不了,又怎么能吸引更多外资来上海呢?
应该说,媒体在这场“广告风波”中充当了市场推手,尽最大努力推动市场取向的改革。
同样,《人民日报》自1979年4月17日刊登第一则广告之后,也受到指责。一些人说:“中央党报刊登广告,是资本主义复辟。”《人民日报》顶着压力坚持下来了,这就给了人们明确的信号。
众所周知,广告业是伴随着媒体的发展而成长的。随着中国媒体大规模扩张,广告业突飞猛进。短短20多年过去,人们已经离不开广告。如今,未经过广告介绍和宣传的产品,如一种新的化妆品,人们不会轻易购买。广告也成为媒体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到2003年,中国广告市场已经发展为全球第三大广告市场。广告营业额增长1000多倍,从1981年的1。18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200亿元。广告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0。024%增加到0。95%。广告公司从1160家增加到1万家。很多纸质媒体几乎一半篇幅都是广告。与20多年前的情况相比,变化之巨大,真可说是“天翻地覆慨而慷”。
广告业的发展,也促进媒体产业快速增长。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产值每年增长25%,上缴利税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名列第四位。文化产业正在发展成为支柱产业。而在文化产业中,膨胀最快、最重要的就是媒体产业。这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走向发达国家的标志之一。
2多样化与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媒体最引人注目的发展,是逐渐实现多样化和多元化。
先看多样化,这里以报纸为例。
多样化发行机构。过去,中国报纸主要是各级党委办的机关报,外加少量工、青、妇报纸和行业报。改革开放打破了这种局面,新型报纸不断创刊,报业蓬勃发展。除了原有各级党委办的机关报之外,各级政府开始发行以经济报道为主要内容的报纸,如深圳市政府将《深圳商报》作为政府机关报发行。学术研究机构办报,如上海社会科学院办了《社会科学报》。社会团体办报,如全国工商联发行《中华工商时报》,北京文联办了《娱乐信报》。还有很多报社和报道机构发行子报和系列报,如《人民日报》发行《市场报》《环球时报》《京华时报》《健康时报》《国际金融报》;新华社发行《经济参考报》《每日电讯》《中国证券报》;广东《南方日报》办了《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都市报》等。发行机构多样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利益的多元化。目前,中国报纸已经有2000多家,杂志8000多种。
多样化报道领域和阅读对象。过去,“全国人民读党报”,但党的机关报报道范围受限,无法满足各类读者的多方需求。现在,报纸分类日益细化,报道内容覆盖各个行业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按不同角度分类:从工人、农民、军人、学生到商人;从儿童、少年、青年到老年;从早报、日报到晚报;从时政、经济、文化、教育、国际、科技、法律、公安、检查、体育、时尚、健康、文摘、娱乐到司机、医生、漫画家、软件工程师等各行业的报纸,应有尽有。其中,经济类报纸又分为综合经济、经济理论、经济政策、财政、税务、贸易、银行、证券、保险以及其他各专业报纸。法制类报纸有40多种,文摘类报纸30多种。
中国报纸多样化的一个突出成果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都市报或市民报在各城市诞生。都市报与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以及市民社会崛起相适应。它的特点,一是有别于机关报的“喉舌”功能,它主要传播市民关心的信息,如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二是与机关报靠公费订阅不同,它主要靠自费购买;三是有关管理部门对都市报的管理不像对机关报那样严格,因此都市报站在市民立场上进行报道的余地比较大。都市报由于面向市场,服务做得好,发行量惊人上升,与一些机关报发行量不断下降形成对比。如河南省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发行量约8万份,而郑州市的都市报《大河报》发行量超过100万份。鉴于此,中央各大报包括地方大报纷纷投资办起了都市报,如《光明日报》与《南方都市报》合作办了《新京报》。有学者指出,“小报化”是近些年来的世界性趋势。目前,在欧洲报业市场上最成功的也是类似中国都市报的小报。
…
安例与故事(2)
…
再看多元化。
以上所说多样化,是就形式的变化而言。这里所说的多元化,指媒体内容多元化,媒体自身独立意识增强,报道自由度扩大。
首先是报道更加客观。比如,过去国际问题报道有很多禁区,现在正在突破。如中俄两国近年来广泛合作,但也有分歧和对立。官方的机关报主要报道友好合作的一面,不会提及俄罗斯对中国的恶感和打压。而《环球时报》《国际先驱导报》等报纸的报道并不回避两国的分歧与对立。这两份报纸以较大篇幅如实报道俄罗斯上层一些人鼓吹“中国威胁论”的情况,介绍了俄罗斯在武器销售、石油争端以及俄东部地区“中国移民”问题上对中国的种种钳制,这就使读者获得了更加全面的信息,从而增加了正确判断国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报刊的批评性报道大大加强,调查性新闻赢得普遍关注。过去,中国媒体对批评性报道极为敏感,通常要求主要做“正面报道”。现在,随着中国过强的意识形态逐渐淡化,这种约束正在减轻。批评性报道或调查性新闻,成为媒体争相突破的领域和最吸引眼球的内容。著名的例子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的部分节目,以及《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新闻周刊》等报刊的一些揭露性、调查性报道。揭露腐败和滥用职权,抨击社会不公和司法黑暗,追究事实真相,批评官员无能无为,制止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以及关注弱势群体,成为批评性报道和调查性新闻常见的主题。2003年,中央电视台评选出中国新闻记者十大风云人物,有8人是批评性报道和调查性新闻的先锋。
第三是对公共政策的批评和讨论。改革开放之前,对公共政策进行公开批评是绝对不允许的,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观。1998年到1999年,中国媒体对民航总局、国家计委关于机票打折限制在20%(后来是10%)之内的禁令提出广泛批评,指出民航内部管理混乱、冗员过多才是成本上升的根本原因。最后终于冲破了禁令。最近几年,媒体一直对中国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高低不同公开提出质疑。北京、上海等地因人口少、录取名额多而对本地考生降低录取线,一些省份因人口多、录取名额有限则对本地考生提高录取线,分数高低差距很大,这对求学青年造成了极大不公平。另外,中国媒体对信息产业部关于电信价格过高以及手机双向收费的批评、对邮政总局计划大幅提高邮费价格的批评,也是众所周知的。通过这些善意的批评和积极讨论,有助于发现和纠正体制缺陷,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加合理,更加进步,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需求。
3市场化迅猛发展
以报刊为例,过去,报刊所需费用由国家财政预算承担,邮局代办发行,报刊不用考虑经营问题。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资金转向经济建设,报刊逐渐受到经费短缺困扰。1979年起,人民日报社等8家机构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模式,开始刊登广告,尝试进入市场。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随着纸张、设备及邮局发行费用全面上涨,诸多报刊面临亏损局面。于是,从1988年开始,国家批准报刊开展多种经营。许多报刊除了提供信息、图片、印刷服务之外,还介入旅游、餐饮、服装等市场。但从主体来看,报刊增加收入还是依靠广告市场急速扩张。到1990年,广告收入已经占全国报社总收入60%以上。进入21世纪,国内报刊经营已经向国际惯例并轨,即以低价格扩大发行量,通过提高广告收入填补发行赤字,并实现利润增长。以《深圳特区报》为例,该报从1982年到1992年实行定额补贴制度,总共得到3600万元补贴。自1993年起实行自负盈亏,依靠广告和经营收入,百分之百面向市场,不再从市政府获取一分钱财政补贴。到1996年,上海总计86家报纸中,有51家实现经营自立。
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国政府承诺,2001年12月加入WTO之后,将遵循非歧视原则、市场开放原则、公平贸易原则和权利与义务平衡原则。其中与媒体相关的承诺:
一是在分销服务方面。中国加入WTO一年内,允许外资从事书报杂志零售;三年内,允许外资从事书报杂志批发,并允许外资控股,取消股份数量限制;加入WTO三年后,不再限制外资无固定地点的批发与零售。
二是在视听服务方面。加入WTO之后允许外资在华成立合资公司从事音像制品分销(电影除外);允许外商在华建设和改造电影院;加入WTO之初,中国允许每年进口20部外国电影用于影院放映。
三是三年内逐步放开外商从事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进口的经营权。
四是广告方面。加入WTO一年内,允许外商在华设立中外合资广告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49%;两年内,允许外资控股;四年内,允许外商在华设立外资独资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