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146-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南方周末 2004…11…18 12:24:21
三任市委书记先后担任省级要职 地级市苏州如何成为“省长摇篮”
政坛瞩目“苏州现象”
□本报驻京记者李梁
11月10日,久旱的苏州终于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冬雨,送走了持续数天的27度反常高温天气。
在这个气候多变的季节,苏州政坛却保持着前所未有的热度:几乎在同时,两任苏州市委书记陈德铭和王珉分别出任陕西省代省长和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候选人,加上已就任江苏省省长的前苏州市委书记梁保华,一夜之间,地级市苏州成为省长的“摇篮”。
半个月来,这场不一般的人事变动牵动着苏州当地干部们敏感的神经,从平静的办公室到喧哗的酒楼,各种传闻在干部们口中被反复咀嚼,兴奋与不安、憧憬和担忧,种种心态不一而足。
这些心态在采访中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印证:本报记者到苏州市委宣传部联系采访,被婉言拒绝。一位副部长的回答颇有意味:省里领导特别强调,“苏州最近一段时间要低调发展”,因此不安排也不接受全国各大媒体的采访。
从苏州走出的官员
10月28日下午,苏州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王珉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会场,许多干部习惯性地迎上去打招呼:“王书记”。
几乎可以确定,“王书记”很快就会变成“王省长”。刚从吉林回来的王珉已卸任苏州市委书记,而是出任吉林省委副书记,同时被中央提名为吉林省长候选人。
而就在此前三天,西部大省陕西发生重要人事变动,王珉的前任、已调任陕西省常务副省长两年的陈德铭出任陕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陕西省原省长贾治邦调往国务院某部门任职。
对于王珉的升迁,苏州的干部并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本来就是副省级干部,到苏州工作前任江苏省副省长。苏州尽管是地级市,但是由于它在江苏省无可撼动的经济地位,江苏省委、省政府对苏州的领导班子历来“高配”,市委书记兼任省委常委,成为省委核心决策层的一员,比其他地级市整整高出一个级别。
事实上,陈、王二人分别主政陕西和吉林二省,正暗合中央“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两大战略决策。苏州市委研究室的一位干部说:“苏州的干部都觉得很光彩,这说明‘苏州经验’开始走向全国。”
从梁保华到陈德铭再到王珉,三任苏州市委书记学历都很高。梁保华于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陈德铭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度考入南京大学读书,拿到博士学位。而王珉与他的接任者王荣都有共同的特征:出身高校,博士生导师,典型的学者型领导。
值得注意的是,三个人担任苏州市委书记的时间都很短。梁保华担任市委书记刚好两年半,而陈德铭2000年12月到2002年5月任苏州市委书记,任期不足两年,而王珉从接任到离开,在苏州的全部任期也不过两年半的时间。
有分析人士指出,一般来说,由副省级干部到正省级干部是官员升迁中的关键一环。三人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升迁,显然,外向型经济发达的苏州成为他们施展政治才能的绝佳舞台。
“三任市委书记出任省长,除了表明中央对他们本人工作的肯定外,也表明了中央对苏州这些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充分肯定。”苏州市委一位干部认真地说。
三位省部级干部的苏州之路
梁保华到苏州任市委书记,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
当时的苏州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受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对苏州招商引资的一些做法不满意,新加坡政府与苏州市政府就新加坡工业园的问题产生了严重矛盾。苏州市那一届市委与市政府也存在不协调的地方。苏州除有一个和新加坡合办的工业园外,还建了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双方对新加坡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各保一个”,常常因为招商引资的问题产生分歧。
结果在高层的安排下,苏州市委书记和市长被全部调走,梁保华走马上任,他面临的紧迫任务是:稳定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大方向,同时稳定苏州干部队伍。
上任伊始,梁保华带着包括当时的苏州市长陈德铭在内的代表团亲赴新加坡,和李光耀等人进行艰苦谈判并取得成功,确保了中国政府在园区持大股,从而使苏州走外向型经济的方向没有发生动摇。
梁保华的另一个动作是对苏州干部队伍进行大幅调动。一个令许多干部记忆犹新的高招是,他将新区主任王金华改调到园区任同样职务:你不是管新区的吗?现在让你去管园区,看你怎么办!
这一招果然见到奇效。招商经验丰富的王金华摒弃“门户之见”,迅速进入新角色,新加坡工业园区除在新加坡撤资当年受到影响外,第二年入园资金迅速回升,引资额大幅增长,到去年已达150亿人民币。王金华也因此而仕途顺利,今天已是苏州市委副书记。
苏州市委一位曾经历过“梁保华时代”的老干部说,梁保华是省委秘书长出身,心思缜密,工作细致,并且谨言慎行,事情没有考虑周全,决不贸然出手。
梁保华在任市委书记期间,这几件事情抓得“非常漂亮”,令当时省委领导较为满意。2000年12月份,上任仅2年零4个月的时间,梁保华即调离苏州,出任江苏省副省长,并进而成为省政府的掌舵人。
梁保华在苏州任市委书记时,陈德铭任市长,梁保华的上述工作实际上也是和陈德铭共同完成的。陈德铭英语水平很好,在新加坡谈判的时候,他直接用英语和新加坡方对话,对顺利完成谈判颇有功劳。
1999年左右,苏州的乡镇企业又因1996年的第一次改制不够彻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陈德铭与梁保华一起花了两年的时间,大刀阔斧地进行“二次改制”。改制后乡镇企业大多迈入了良性发展的道路,2001年,全市赢利的企业已经占到了70%。
梁保华上调后,陈德铭升任苏州市委书记,独立挑起苏州市发展的担子。除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这一工作常抓不懈外,陈德铭还有一个着力点:苏州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陈德铭实行“退二进三”的策略,将工业从城区往外搬,然后进行老城区改造,恢复过去的许多商业老字号,使老城区成为城市商业和服务业中心。
陈德铭善于运筹。在他的手里,吴县成为苏州的吴中区,经过城市东西、南北道路拓宽,苏州市城区由过去的“扁担形”变为“方块形”,形成了东西联动、南北畅通的格局。
陈德铭的调离十分突然。据他读博士时的导师、南京大学教授周三多回忆,一天他接到陈德铭电话:“前几天中央找我谈话,调我到陕西任常务副省长。”没过几天的一天凌晨,他再次接到陈德铭的电话:“周老师,我在办公室里收拾东西,明天就到省里,省委领导要给我送行。”
周三多说,当时陈德铭家里也有困难,老母亲重病在身,岳父岳母年龄偏大,身体也很不好。但中央对他委以重任,自是不容推却。所以走的时候他曾向中央表态,到陕西后一定努力工作,只希望退休后回江苏就可以了。
陈德铭性格沉稳,讲话温文尔雅富于书卷气,思维开放外向,为人随和,与东南亚乃至欧美工商界和政界都有广泛接触,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价为“罕有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官员”。
据苏州大学一位研究苏南经济的学者介绍,陈德铭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和苏州许多外商都成了朋友。他的突然调离,当时让苏州许多外商很是“伤心了一阵子”。
在苏州大学教授任平的眼中,陈德铭具有“浓烈的人文情怀”。离开苏州到陕西后不久,《苏州日报》头版上专门刊发了他从陕西寄来的一封信,题目为《来自黄土高坡的思念》。今天提起这封信,陈德铭的一些老部下仍然感动不已。
接替陈德铭出任苏州市委书记的是江苏省副省长王珉。王珉为南京航空学院博士毕业,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1987年曾作为访问学者到香港理工大学从事研究近两年。
王珉同样没有让外商失望。在他的任上,苏州外资引资迈上巅峰,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苏州市注册外资接近87亿美元,在内地城市高居榜首,远超第二名上海市的61亿美元。
王珉在任期间,开始着手苏州经济的转型工作,希望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改变苏州的外向型经济结构,形成多条腿走路的局面。但由于他被调往吉林,很多具体的措施和意见都还没来得及实施。
大批苏州干部省内任职
事实上,苏州一直是既出经验又出干部的地方。苏州的干部走向全国之前,已经在江苏省内各级党委政府大量任职,执掌诸多重要岗位。频繁的领导更替对于苏州市及下属各县级市的干部来说,早已见怪不怪。
最为典型的是近年来以台资经济名声赫赫的昆山,在行政级别上还是一个县级市,连续四任市委书记都被提拔为厅级以上干部,其中包括两个副省级干部。
上世纪90年代初任昆山市委书记的李全林和他的继任者张卫国,均已官居江苏省副省长。
张卫国调走后,季建业2000年8月上任昆山市委书记,一年还没有任满,便于2001年7月被突然调往地级市扬州,“头天省委开常委会,第二天就找他谈话了”,随后连续出任市长和市委书记。他的接任者张雷上任一年多,即出任江苏省外经贸厅厅长。
从昆山升迁的并不止于市委主要领导。曾任昆山市长的周振华现任江苏省检察院检察长,同样任市长的郑坚,现已调任省地税局局长,而曾在昆山开发区担任领导职务的王金华,现任苏州市委副书记。
“你别看我们昆山级别不高,主要领导只要调出去,一般都是个正厅级。”昆山一位干部总结说。
调出的不仅仅是昆山的干部。曾担任县级市张家港市市委书记的蒋宏坤,今天是计划单列市南京市的市长;而另一个县级市太仓市的市委书记徐建明,也已调任常州市市长。
苏州干部纷纷在省内出任要职,带动了苏州经验在江苏全省的大面积推广。事实上,这也是江苏省委提拔调动苏州干部的初衷。
张卫国调到镇江任市委书记后,首先把城市改造一番,建了一条引资大道———这正是昆山特色的做法。路修好后,开发区一打造,然后将自己的商界朋友邀请到镇江,投资额和财政收入迅速增长。
颇有意思的是,张卫国的继任者季建业也被调到一江之隔的扬州任市委书记,上任没多久后,便迅速开建了一条引资大道,接着同样是打造开发区和引资———典型的昆山套路。
每一任领导调往外地,基本上都把过去在昆山招商引资时结识的朋友也带了过去。苏州大学教授任平说,近年来,扬州、镇江等地的外资投资额度连续出现大幅度增长,“毫无疑问,他们分享了苏州和昆山的招商引资的经验和资源”。
“苏州经验过去还遮遮掩掩的,这些年干部大量调出,早已不是秘密了,这可以认为是苏州从干部上为全省经济发展作的贡献。”任平说。
10月29日,经省委全会票决,无锡市原市委书记王荣接过王珉的接力棒,出任苏州市委书记。1958年出生的王荣是江苏省最年轻的省委常委,其前程不可限量。
而对于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些干部来说,2003年上任的市委书记曹新平升迁的可能性几乎确定无疑。“我敢保证,他不会在昆山超过两年。”一位干部拍着胸脯向记者说。
众多干部获得升迁,一方面令苏州干部在省内扬眉吐气,“到省上开会,台上坐的领导和台下坐的干部一见面就笑了———许多都是苏州出来的,甚至过去就是上下级关系。”
但另一方面,大批干部外调也对苏州经济政策的延续性造成了一定影响。
2003年9月,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发布的一份内地城市和地区投资环境调查报告中,苏州与昆山排名分别滑落6位和20位,引起了苏州和昆山有关领导的强烈关注。昆山市委一位干部说,虽然名次滑落原因很多,但领导频繁更换,无疑已成为台商眼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关键词:招商引资
谁也无法否认,苏州经济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是苏州干部备受青睐的重要原因。
今年上半年统计显示,苏州GDP增长18%,达到1630亿元人民币,排在全国大中城市GDP总量第4名,这意味着苏州已成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城市。
而在2003年末,苏州人均GDP高达4。77万元,折算成美元是人均5746美元,高出一直领先的上海(人均5643美元),成为全国各大中城市中的状元。
当然,让苏州人引以为自豪的当然不仅于此,强大的财政收入使苏州及下属县市有相对充足的经费投入卫生、环保事业,并因此而获得了全国卫生城市、环保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城市、旅游城市等一大把荣誉称号。但GDP增长速度、每年的引资额和政府不断增长的财政收入,仍是苏州市领导们创造政绩的王牌。
苏州经验何在?招商引资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词———苏州最为突出的是外向型经济,而苏州干部的突出能力是招商引资。苏州市一位干部说,“全国学苏州”,“全国学昆山”,当然首先是学习招商经验。
所以,尽管梁保华已经调任江苏省省长数年,他任苏州市委书记时的招商故事,在记者的采访中仍不时耳闻。
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某年11月,正值寒冬时节,时任苏州市委书记的梁保华拎着一个旅行箱,带领一个6人的招商队,到加拿大、美国招商。12天的时间,走访了9座城市20多家跨国公司,草签十多份协议,引进资金8000万美元。
对于被称为“小台北”的昆山来说,招商引资几乎是昆山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法宝,也是昆山几任领导迅速升迁的重要原因。
昆山的干部在实践中摸索出多种招商的方法,其中有一招叫“链条式招商”:每引进一家外资企业,就注意跟踪这家企业在海外的上、下游企业,然后通过这家企业和他们取得联系,劝说他们前来投资。
几年前,昆山在引进一批笔记本电脑企业后,副市长朱凤泉在招商引资上下足功夫:把笔记本电脑拆开,看哪些零部件在昆山还没有生产,然后有目的地去招商。很快,一个IT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在这里形成了。
昆山干部的亲商理念在引资过程中也日益强化到了“自觉”的地步。
2001年的一天,昆山开发区主任宣炳龙半夜接到一个来自台湾的电话。一位台商的太太语气急促:“我老公不见了。”她打电话没有人接,顺手找到宣炳龙的名片。
昆山有三条路去上海,宣炳龙立刻派出三辆车沿路往上海找。果然在一条路的边上发现一辆车,敲开车门,正是那位台商。原来这位台商到上海办事,晚上开车回昆山时十分疲劳,怕出车祸就停在路边休息一会,不想睡着了。
台商好吉利。捷安特自行车公司在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