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瞧报上老是纠缠你的私生活,查理,你为什么不摆脱这些烦恼,到东方去
好好玩一趟呢?”
卓别林拍摄《马戏团》时,母亲复发急性胆囊炎,卓别林把她送进洛杉矶最
好的医院抢救,拖到1928年8 月,老人终因心脏衰竭而逝。卓别林悲痛欲绝,这
个在人生道路上坎坷跋涉、不曾流过眼泪的坚强汉子,凝视着母亲的遗容涕泪俱
下。母亲与命运抗争的一生,历历如在眼前:她高贵的形象,她无私的挚爱,她
坚强的个性,她的热情、幽默、善良,她面对贫困的勇气,
她遭受的精神病折磨……
过了很长时间,卓别林的神志才得以恢复。他在好莱坞公墓选了个位置,让
母亲入土为安,长眠在绿色的大地的怀抱里。
当《淘金记》《马戏团》热热闹闹在世界各地陆续上映时,卓别林在好莱坞
休息、调养、锻炼身体,及钻研电影艺术。一天,环球电影制片厂给他打了一个
电话,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博士夫妇想要见他。卓别林十分激动,他很崇敬比自
己大10岁的爱因斯坦。
那次,爱因斯坦是应美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邀请,赴加利福尼亚等地讲学,
顺便到好莱坞参观的。于是,卓别林赶到环球电影制片厂,同心情愉快、亲切温
和的爱因斯坦教授、教授夫人、教授的秘书等人共进午餐。
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博士的崇敬与真诚,使爱因斯坦夫人颇为感动。午餐后,
当客人们参观电影制片厂时,英语流利的爱因斯坦夫人把卓别林拉到一边小声地
说:“您为什么不邀请教授上您家里去呢?我知道,如果咱们几个人有机会单独
在一起,安静地谈一谈,他一定会很高兴的。”卓别林这才省悟到自己只顾高兴
忘了这一茬了,他马上向教授提出邀请。
在专为爱因斯坦博士举行的家宴上,他只约了雷诺兹医生和另一位朋友来作
陪。席间,热情健谈、精力充沛的爱因斯坦夫人,向好奇的卓别林讲述了博士创
立“相对论”那天早晨的情景:那天清晨,博士穿着睡衣从楼上来到客厅早餐,
但几乎什么也没有吃。
夫人以为他不大舒服,就问他。爱因斯坦用笔告诉她:“亲爱的,我有一个
惊人的想法。”他喝完咖啡,坐到钢琴前弹琴,弹几下就停一会儿,用笔记下一
些什么。然后重复说:“我有一个惊人的想法,一个绝妙的想法!”夫人说:
“究竟是什么想法呀,你就讲出来吧,别让人打闷葫芦啦。”爱因斯坦摇摇头:
“这很难说,我还得把它推究出来。”他继续弹琴、思索,又停住记下一些什么。
这样约摸半小时后,他离开钢琴回到楼上书房,关照夫人别让任何人任何事干扰
他。他整整在楼上呆了2 周,只有黄昏时出门散散步活动一下,饭菜每餐由夫人
送上楼。2 周后的一天,面色苍白的爱因斯坦疲倦地出了书房,把2 张纸放在桌
上:“喏,就是这个。”
卓别林听了这故事后,头脑中也冒出一个想法:科学家是理想化的浪漫主义
艺术家,它是朝着另一个方面发挥了自己的极大热情。卓别林想到这里,又颇感
兴趣地求教博士,他的相对论同牛顿的假定是否有所抵触。爱因斯坦博士和蔼地
答道:“相反,它是那假设的进一步发展。”
卓别林告诉爱因斯坦夫人,说等他的下一部影片放映后,就准备去欧洲。
爱因斯坦夫人说:“到时候您一定要到柏林来看我们。我们住的地方不大,
教授没有很多钱。虽然洛克菲勒基金会有100 多万美元供他用作科学研究,但是
他从来没有动用它。”卓别林深受感动。从这次起,卓别林与爱因斯坦夫妇的友
谊持续了一辈子。
第十五章《城市之光》,肖伯纳的评语1927年发生的事是那么多,一种挑战
在这年年底来临。它带来了一次持续数年的巨大的风波,引起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这就是有声片的出现。
电影从无声变为有声(即演员对话、歌唱等),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必然性是,所谓无声片是指影片的人物没有对白,靠表情、动作、字幕说话,
实际上在早期的默片上映时,就有声响了,是由一台钢琴或一支乐队在银幕下演
奏音乐,配合放映;以后则给影片配上了音乐。因此终有一天,影片中的人物是
会发出声音的。偶然性是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因为没有自己的放映网,当时面临破
产。为了走出困境,这家公司采用了其他公司怕在商业上遭失败而不敢问津的试
验。他们拍了一部古装片《爵士歌王》,在1927年10月6 日上映,它实际上是无
声片加进4 首歌曲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
有声电影与别的新鲜事物一样,刚出世时还带有许多不足。制作者只是让它
发出声音,而不知道怎样控制:门上的把手扭动,像是拖拉机在开着。
骑士身披铠甲,观众听着像来到钢铁厂。人物的台词,如同在沙土中说话。
如此一来,许多电影界人士,包括影评家和导演们,对它表示怀疑甚至反对。
他们唯恐这个大胆的新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会起反作用,因为存在30余
年的无声电影正在改良、趋于成熟,许多人正在献身于这门事业。卓别林是持反
对态度最坚决的人之一,他公开宣称:“对白片?你们可以说我是讨厌它的,它
会毁坏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即哑剧艺术。它消除了无声片的巨大美感。”
最初的有声片,由于技术性的大改变,也的确干扰了摄影构图的完整性和故
事情节,使演员无法将对白同自己的表演风格结合起来,这一点反映在喜剧演员
身上尤为突出。但是,观众热烈欢迎这种新样式的影片,因为声音使电影成为与
人的情感更直接的交流工具。这一点在《爵士歌王》问世后的一个多月后得到证
实,米高梅公司不甘示弱,拍出了一部大型音乐片《轻歌曼舞》。映出时极为轰
动卖座,这是有声电影的发轫。
1928年8 月,俄罗斯3 位著名的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亚历山大
洛夫,对有声电影发表了一篇宣言,透彻地看到了音响的丰富表现力。
认为必须意识到无声电影的不足之处,认为有声片的出现使梦想成为现实。
这些,使世界各国的影片公司、制片厂,纷纷转向对有声片的投拍,各电影
院都开始争订有声片。卓别林和爱森斯坦等电影家及那些电影公司都有接触,这
些电影院过去也都是争订他的影片的。如今他面对这开始到来的技术革命,自己
问自己难道要成为明日黄花了吗?
但是,他观看了最初的几部有声片走出影院时,他固执地认为有声电影的日
子是不可能维持多久的。所以1928年,他继续创作、拍摄了那部由自己主演的喜
剧默片《马戏团》。20年代是喜剧片和西部片的年代,它们代表了当时两种典型
的美国影片的样式,卓别林以上述影片保持了它的独立性和显赫地位。
有声片的浪潮席卷着全球的电影界,它使默片时代的喜剧大师几乎无一幸免
地消失,除了卓别林。因此,朋友们、专家们、影迷们都在注意着他的动向,就
连以前公开表示不喜欢有声电影的朋友乔。申克也提醒卓别林:“恐怕以后是它
们的世界了,查理。”但卓别林针对自己的情况,这样说:“我不相信我的声音
会丰富我的任何一部喜剧片,相反的,我的声音将会破坏我
所希望创造的形象,使人感到我的人物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是一个幽默的
思想,一个喜剧性的抽象品。“
他决定再拍一部无声电影,这引起了众多报刊杂志的评论文章,对他的影片
的前景表示担心和怀疑。以往一听说他要拍片,就迫不及待登门订单的制片商,
现在也似乎提不起很高的兴趣了。他们明白地告诉卓别林,想要看到他精彩的有
声片。这使卓别林感到自己似乎已宛若隔世,一时担心自己是否踏上了没落之途。
这段时间,可想而知在他倔强的外表下,内心世界正遭受多么大的痛苦。
他回顾了自己从影的历史,思索着为什么以前拍出的好多无声片,能具有世
界性的魅力,能吸引包括知识分子、白领阶层、工薪阶级在内的观众对象……
他想到,既然不同类型的娱乐可以同存,那么不同类型的电影也是可以并世
的。再则,他坚信自己的哑剧艺术是首屈一指的。为什么不能再拍出一部理想的
无声片呢?
于是,他创作、主演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艺术片之一《城市之光》。这部影
片后来在好莱坞庆祝它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由著名的电影史学家、影评家组成
的评委会,把它评为美国电影史上的“十佳影片”之一。
影片的主题是:当城市繁荣起来的时候,城市里贫富悬殊的现象也更为明显。
卓别林通过流浪汉与卖花盲女、百万富翁之间的关系,来展开剧情。
他为拍摄《城市之光》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29年至1930年,他进行创作
构思,用的是3 个素材:一个是讲一个演小丑的演员,由于在马戏场上出了事故,
导致双目失明。
此人有个多病和神经质的女儿,医生在他出院时叮嘱他不要让女儿知道他已
失明,应等到女儿身体康复后再说,以免刺激这孩子。后来,小丑走路、行动老
跌跌撞撞,引得不知底细的女儿哈哈大笑。
一个是他在1927年拍过的一个未完成的片子《自杀》,内容是一个人要投水
自尽,为了保证能沉到水底,他在绳子一头捆了块大石头。正在这时,夏尔洛出
现了,劝阻此人,不料自己被绳子缠住失足落水,被石头拉着沉下去。本来想自
杀的人,反而笑着走开了。
再一个是他酝酿了数年的故事:富翁俱乐部的两个会员,有次聊天时谈到,
人清醒时的意识是不可靠的。于是他们决定,用河滨马路上一个流浪汉做一次实
验。他们把流浪汉送进他们宫殿一般的豪华住宅,让他尽享声色犬马之乐。待他
烂醉如泥熟睡后,又把他送回栖身的马路边看其反应。结果流浪汉清醒后不相信
经历过的一切,还以为那不过是自己的一个梦。
卓别林经过严肃的分析,认为这3 个素材虽各有特点,但社会意义还不够深
刻,艺术价值还不够高,人物形象还不够丰满。第1 个素材的情节太伤感了;第
2 个素材的情节影院效果肯定不错,但场面过于阴暗、尖刻;第3 个素材的情节
内容都比较好,但人物之间的关系尚未展开与发展。
于是,他把这3 个情节移的移,合的合,经过再创作就成了如下这样:影片
开头,是一个城市的市民和各界人士,正在广场上隆重地为一座大型的雕塑纪念
碑举行揭幕式。碑座刻着一句碑文“和平繁荣,谨将此碑献给本市居民”,碑座
上雕塑着3 个铜像。胸前佩戴着出席证和小绸花的人们,喜气洋洋地观看几个大
人物拉动细绳。罩在塑像上的帷幔绸布揭开了,人们惊愕地发现:女塑像的膝上
酣睡着一个流浪汉。街心广场一片喧哗,庄严喜悦的气氛被破坏了。警察们恼怒,
却不知怎样才能从高处把流浪汉弄下来。
失业的查理终于被吵醒,等他明白发生了什么,又害羞地看清楚自己是睡在
裸露的女塑像身上时,赶快慌张地沿着塑像腿部溜下去。他的裤腰却被塑像的大
脚趾头挂住,整个身体吊在半空,徒劳地挣扎,广场上更加混乱,市民们忍不住
大笑……
查理在市内公园旁的大街行走,他想横过大街,却被不见首尾的长长车流挡
住。十字路口的红灯亮了,他灵机一动钻进一辆没有人的汽车,然后开了那边的
车门上了人行道。道旁卖花的盲人姑娘,听到前面的车门声,把从车里钻出来的
流浪汉当成了富翁,便向他兜售鲜花。查理面对这位美丽的卖花女,无法拒绝,
只好绅士般地付出他仅有的一个银币。姑娘拿到银币,赞扬“富翁”的好心。查
理却不小心把姑娘另一只手里的花碰掉,她蹲下去摸来摸去,他指给她看,她扔
摸不着。于是他捡起来,把花在她眼前晃了晃,这才知道这个睁着一双漂亮大眼
的姑娘是个盲人。
他不好意思地把她扶起来,把花塞到她手里。盲女摸到了他的手,一再感谢
他的好心肠。查理与盲女“拜拜”,这时一个富翁正开走停在街边的那辆车。姑
娘误以为流浪汉已走,但同情心仍使查理不忍离去,就坐在她身边。
她不知道,把小水桶的水顺手往旁边一泼,泼了他一头一脸……
一天晚上,查理经过河滨时,看见一个喝醉了的人正往绳子上捆石头,准备
投水自杀。查理上前劝说,醉鬼与他争论生活的烦恼,查理安慰他说:“明天鸟
儿将会歌唱。”醉鬼不由分说,把绳圈套在两个人的头上,接着搬起石头往河里
一丢,自己滑出去而查理反被石头带着跌进河里。醉鬼一惊,赶快伸出手去拉他,
也跌入河里。最后查理把醉鬼救上岸,醉鬼把流浪汉当作救命恩人,带他回到一
处豪华宅邸。原来醉鬼是个百万富翁,他请查理喝酒,查理劝他别喝那么多。后
来,醉鬼富翁慷慨地送给查理一些钱和一部汽车。
查理买下盲女的全部鲜花,并开车送她回到贫寒住所。然后他去富翁家还车,
这时富翁酒醒,根本不理流浪汉……
盲女病了,查理去打工挣钱,然后到华丽的大百货公司买了一只鸭子送去。
他为了维护自己富翁身份的神话、顺从盲女的心理,说鸭子是他打猎打来的野鸭。
富有同情心的流浪汉,想帮助盲女重见光明。一位维也纳的医生给姑娘检查了眼
睛后,说可以给她治好,但这需要一笔数额不小的钱。于是查理为挣到这笔钱,
宁愿铤而走险去参加有奖拳击赛。他瘦小的个子,简直是职业拳师的小菜一碟。
他巧妙地躲在裁判身后,把裁判当作挡剑牌并伺机击中对方几下。但当裁判退开
后,他仍被恼怒的拳师打昏,从拳台上抬下来……
查理再次遇见喝醉酒的富翁,富翁记起这就是救命恩人,于是亲热地拥抱他,
带他回家,慷慨地给了他一笔钱,这钱足以给姑娘动手术。不妙的是,几个强盗
刚好入室来抢东西,打昏了富翁又追赶查理……警察来了,没抓住强盗,却在查
理的钱包里发现一大笔钱。由于富翁酒醒以后不承认他见过查理,查理被指控抢
了富翁。
查理心急如焚,夺回钱包,设法逃掉。他来到盲女家中,得意洋洋地把好不
容易从富翁手中弄到的钱,交给盲女治病。他本来为自己留了几张,当姑娘感激
地吻他的手时,他不好意思地把那最后几张全掏了出来。这样,他自己就一个子
儿也没有了。
警察在继续抓他。他偷了一个警察的警笛,免得一鸣笛来很多警察抓他。
结果他自己无意中吹响了一声警笛,招来了一大群狗还有警察。查理在逃跑
中慌张地把警笛塞进嘴里,结果警笛吞下肚子,引起打嗝,打个嗝警笛就吹响一
次,终于暴露目标。他被抓住送进牢房,他说明了一切却毫无用处……
当查理从监牢放回城里时,姑娘的眼睛已治好。并且靠查理给的钱,在街上
开了自己的小花店。衣衫破烂的查理来到这条街上,到花店深情地隔着玻璃窗看
望姑娘。他受到大街上小孩们的嘲笑和戏弄。卖花姑娘觉得这流浪汉有几分可笑,
对他那样看她有几分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