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卓别林 >

第26章

卓别林-第26章

小说: 卓别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治家求助,也没向爱因斯坦、肖伯纳等科学巨人与文豪求援。
    还有些人责难他过分吹嘘挣钱的本领,这也不值一驳。恰恰是制片商们的巧
取豪夺,迫使他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如果他不在商业
社会中学会理财的话,肯定早就在无声片末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或“麦卡锡
主义”肆虐时期,停止创作、导演影片了。何谈建起自己的制片厂、当独立制片
人、拍出精品杰作?
    《卓别林自传》内容真实、史料丰富、文字优美、语言流畅,既详细地叙说
了本人的不平凡的身世家事,又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上叶的电影概况。
    自传中所涉他对电影艺术的见解,尤其是对喜剧艺术的钻研,和对人物形象
的塑造,颇有研究意义。至于书中不少篇幅提到的,他与各国政要、科学文化名
人、艺术大师、财阀富翁等的交往,也很有历史价值。尽管自传中也有语焉不详
之处和疏漏遗珠之憾,如很多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没有记下来,也没有记清创作
年表,几部巨作如何诞生行世只点到为止,等等。但它仍不失为卓别林的又一部
巨作,和了解研究卓别林一生及其电影的宝贵史料。因此它在全球范围被翻译成
各种文字的版本(译成中文即42万7 千字),极受各国读者、影迷欢迎。
    自传中最动人处,是全篇结束的最后段落。这位古稀老人对爱与幸福的描述
:叔本华说,幸福是一种消极的状态,我不同意他这种说法。我明白幸福的含义。
我很幸运,成了一个出色的女子的丈夫……纯粹的爱情是最为美丽的,但也是令
人无可奈何的,因为它是人们无法表达的。我和乌娜生活在一起时,她性格中显
出的那种深沉与恬美,对我永远是一种启示。即使是她沿着韦维的狭窄道路,在
我前面婉约而端庄地走着时。我看见她那挺直了的匀称和姣小的身体,拢向后面
的黑发中露出的几根银丝,就会突然对她的一切产生爱慕,觉得自己嗓子里被一
块什么东西堵塞住了。
    怀着这种幸福感,我有时候坐在我们的阳台上。夕阳西下,我的眼光越过了
那大片青绿的草坪,眺望远处的湖水,而湖水以外则是那些凝重的群山。怀着这
种心情,我一无杂念只能欣赏那庄严的宁静的美。
    “这个世界变得更年轻了,青年人接管了这个世界”卓别林在自传的结尾部
分这样写道。但是“我依旧雄心勃勃,我永远也不服老。我有许多事情要做,除
了有几个尚未完篇的电影剧本需要写好。我还要写一个剧本,编一出歌剧——如
果岁月许可的话。
    第二十六章重出江湖,《香港女伯爵》的慨叹75岁的卓别林完成了他人生的
一件大事:出版了自传后,如他所说“我永远不服老”那样,艺术灵魂又不安分
起来,决定重出江湖。当年为拍摄《大独裁者》放弃的那部作品,他在1964年10
月至1965年10月又将它重新修改编写出来。因为他发现正走红国际影坛的意大利
女影星索菲娅。罗兰,很适合演他剧本中的女主角。
    这是他的第80部电影,名曰《香港女伯爵》。影片仍由他自己导演、作曲,
只是他不再担任男主角,他出演只有几个镜头的客轮老侍者。他聘请了索菲娅。
罗兰担任女主角,一个沦落香港的俄国女伯爵。男主角、一个美国驻外大使,系
著名美国影星马龙。白兰度饰,他是卓别林二儿子雪尼的朋友。
    雪尼在影片中即饰大使密友(雪尼1948~1952年与几个好友在好莱坞创建了
一家影剧院,卓别林曾帮他导演了几部戏),卓别林与乌娜生的第一个孩子杰拉
尔丁也在影片中饰一小孩。
    1966年影片在伦敦拍摄,由环球影片公司投资制成彩色片。世界第一部真正
的彩色影片是1935年在美国拍的《名利场》,直到60年代初各国才普遍拍摄彩色
片。卓别林第一次不当自己的影片的制片人,但他终于在60年代中拍了一部彩色
片:30年代,一个富有的美国外交官到中国旅游。当他乘坐一艘豪华邮轮离开香
港时,在壁橱里发现了一个企图偷渡出境的漂亮女人。原来她是一位流落在香港
的俄国女伯爵,她没有钱和职业,不愿当卖身舞女。想逃离香港又没护照,就设
法上了邮轮躲到外交官的头等舱里。美国大使开始想揭发她,后来心软把她藏起
来。他太太在中途突然登船,经过一系列的误会后,外交官爱上了女伯爵。结果
他丢掉了大使的职务,妻子也与他分手,最后女伯爵与他前往檀香山谋生……
    出于一贯的作风,卓别林仍然是把每个角色的表演细节,替他们逐一地全部
设计出来。这种导演手法,在马龙。白兰度看来难以忍受。他是出于对卓别林的
尊敬及与小卓别林的友情接受这个角色的,但他的创作个性不适应卓别林式的喜
剧表演。他勉为其难地亦步亦趋,却忍不住对某些记者说出“这位老先生是个好
老头,可是他的导演手法是完全过时了”。报界把这种舆论“炒”了起来……
    影片的首映1967年1 月5 日在伦敦举行,卓别林带着乌娜和他的10个孩子中
的8 个出席盛大的典礼。翌日,英国的报评普遍感到失望,有的文章竟写出“卓
别林的惨败”的标题。《泰晤士报》则说“对于像他那样的人来说”,这是“不
可原谅的平庸”。一个评论家用了这么一个长句子“这是一部要送进电影博物馆
的影片,是一个曾是一位天才的电影艺术家但不懂得随着他的表现手段的演进而
演进的人的作品。”翌日清晨,白兰度曾打电话告诉索菲娅“影评界把我们全骂
到了”。
    无疑,影片因通俗闹剧式的情节而带有30年代的痕迹,新意不足是一个方面。
此外,卓别林在角色分配上,让马龙。白兰度饰不苟言笑的男主角,是一个小小
的失误。当年他本人在《一个国王在纽约》中饰演动了美容手术的国王,那一动
不动的脸是非常有表现力的。而白兰度在《香港女伯爵》中却表现不出多少幽默
感,这与卓别林的诱导过度有关。电影表演艺术在多向发展,同样一个人,一种
风格,没有创新也就是停止不前。但其他角色却个
    个称职,尤其是索菲娅。罗兰幽默、滑稽、富有活力的表演,十分完美;超
过《巴黎一妇人》中艾娜。卜雯斯的表演。
    虽然伦敦的影评呈一边倒态势,但卓别林走进影院观察一般观众的反应时,
他感到了欣慰。一周后,他带着全家飞赴法国。12日在巴黎歌剧院隆重献映《香
港女伯爵》。大群热情的法国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向着他们欢呼,乐队甚至吹
奏著名的意大利进行曲《阿依达》来迎接。影片放映中的笑声和结束后经久不息
的掌声,说明法国的观众和大部分影评家是认可而非出于礼貌,才这样对待他的
最后一部作品的。当然,总的来说,该片缺乏卓别林影片所固有的深刻的社会意
义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卓别林当然意识到了自然规律的无情。当记者们问他今后的计划时,这位78
岁的老人说,他不会再在一部影片里当主角了(他已经这样做了)。他说在银幕
上美感是很重要的,他早知道自己老了,已完全失去给自己化妆的兴趣了。但他
不放弃做一位电影艺术家,因为他腹中还有成叠的剧本。他想好好导演一部新的
影片,让他的孩子来演,因为他的孩子们都有这方面的天分……
    卓别林确实是老了,也正是由于他走过了78年的人生旅程,他才具有艺术哲
人的风范。索菲娅。罗兰在她的自述中,专辟第15章“必须学会说‘不’”
    来回忆她心目中的卓别林:有某些时刻是永志难忘的。“罗兰小姐,电话。
查尔斯。卓别林先生找你。”查尔斯。卓别林?找我?从我的少女时期起,他就
是我心目中笑的巨匠啊。当年在萨契诺电影院的漆黑天幕上是一颗多么遥远的星
星啊。在那些阴沉悲惨的日子里,查理带来了欢笑的闪光。他穿着冰鞋,甩掉警
察的追捕,扭动他的小胡子,飞速转动他的手杖,把鞋带当作通心粉来享用,使
波祖里的衣衫褴褛的孩子们大笑不止。他是我崇拜的偶像。
    ……要在查尔斯。卓别林导演下工作……这是我做梦也不曾想到过的。……
查理的导演方法……是身教重于言教。作为一个卓越的演员,查理用表演来阐明
他的意图要更有效得多;别的导演絮絮叨叨说了一大串,还不如他摆弄片刻来得
清楚。
    我是崇拜查理的,我真诚爱戴他……
    卓别林知道索菲娅也是出生于贫民区的,他常常向她回忆自己的童年、讲述
自己少年的梦想和自己的奋斗,以此鼓励晚辈要有雄心壮志。作为艺术家不应随
波逐流,而应该忠于自己和生活。他说:“你有所求,故能有所得。
    如果这个世界与我难以相处,那就必须改变这个世界。“”一切艺术无不致
力于生活这一最伟大的艺术。“他的质朴话语中蕴含哲理,常使索菲娅感到振奋”
不要害怕对抗,即使当两个星球相撞时,也会在混乱中诞生出一颗星星。“
    索菲娅在自述中谈到卓别林给予她的温和忠告“你必须克服一个缺点。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生活异常美满的女人。你必须学会一件事,也许是生活中
最重要的一课,你必须学会说‘不’。你不会说‘不’,索菲娅,这是个严重缺
陷。我也很难说出口,但我一旦学会说‘不’,生活就变得好过多了。“
    她说:“《香港女伯爵》不太成功,批评家们说它老式化,卖座成绩很惨,
影片的失败使卓别林很伤心,这是他的最后一部影片,假如它获得成功的话,他
也许会再拍几部的。至于我,那是一次成功的经验,因为他作为一个导演、作为
一个人,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在以后的年月里,卓别林在家中编写一部名为《怪相》的影片,打算让二女
儿维多莉亚主演。但计划始终未能实现,尽管在1974年出版的他的《我的从影生
活》画册中还宣布要拍,但精力身体已不允许这位执著的艺术家再有机会了。
    第二十七章永生的鲜活形象70年代来临了,美国一些知名人士,在卓别林离
开好莱坞20年之后,于1972年热情地向他伸出了手,热烈邀请他重返那块土地。
82岁的老艺术家在春暖花开的4 月初,由47岁的乌娜陪同,跨越过20年的时空和
万里之遥的大洋抵达纽约。以洛克菲勒为首的纽约知名人士,在林肯中心举行盛
大的欢迎晚会,纽约市长向卓别林颁发最高文化奖。
    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于4 月10日,在洛杉矶音乐中心举行隆重典礼。宣
布因卓别林“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作的无可估量的贡献”,而授予他奥斯卡特
别荣誉奖(终身荣誉奖)。2900多名观众和美国艺术界名流济济一堂,向他欢呼
鼓掌达1 分多钟。卓别林感动得眼含热泪,频频向人们抛吻……良久,他致词说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言语是如此无力,如此贫乏。我只能说,谢谢,
谢谢你们给了我这个荣誉。你们都是了不起的、可爱的人,谢谢你们。”
    美国、美国人、美国文化艺术界,在变革、开放、进步的70年代初,把尊严、
崇敬郑重热烈地重新献给了他。这使整个世界为之倾慕,又掀起轮流放映观赏卓
氏电影的高潮。
    在洛杉矶,他重访了他那出售了的旧居。召来了曾在《寻子遇仙记》中扮演
弃儿的贾克。柯根,当年4 岁多的贾克,由于卓别林的发掘成了走红的童星。而
1972年的贾克成了一个56岁的大腹便便的秃顶,怎不令人感慨呢?
    那年9 月在第3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期间举行的“卓别林影展”,一共放映
了他80部影片中的73部,就更令他感慨万千了。
    3 年后,英国皇室在1975年1 月,宣布册封卓别林为“爵士”。他的姓名中
间嵌入“斯宾塞”,成了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爵士。85岁高龄的老艺术家视
觉、听觉、行走与说话能力减退,阳春三月,他是坐着轮椅飞回祖国、进宫晋见
伊莉莎白女王二世的。女王在授封仪式上对他说:“您的电影我全看过了,它们
实在太好了。”卓别林激动得只能以手势答谢女王。他事后对人说:“我一句话
也说不出来,真的说不出来。”
    关于卓别林生平和作品的影片《流浪汉先生》,经过几年的准备、拍摄,由
美国R。B。C 制片公司制片,由理查德。帕特逊编剧,由著名的莎士比亚剧演员劳
伦斯。奥立弗和沃尔特。马太解说,于1977年3 月上映发行。
    星移斗转又三秋,1977年12月25日,西方欢乐的圣诞节。就在这天清晨4 时,
20世纪最卓越的喜剧电影大师、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家、反法西斯的和平、
民主战士卓别林,留下80部电影组成的“人间喜剧”丰碑,在瑞士洛桑莱蒙湖畔
的别墅中,静静地、安详地告别了人世;终年88岁。
    世界在这欢乐的一天同悲:各大通讯社纷纷发布这一消息,发稿字数一时竟
超出对当时埃、以首脑会议的报道量。世界各大报均以头版头条通栏标题或显著
位置刊登这一消息,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字深沉诉说着同一句话:“永别了,查理。
卓别林。”
    美国影响最大的《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均以整版篇幅发表文章、图片
;各种期刊、文艺专刊如《读者文摘》《时代》《新闻周刊》《电影评论》等,
陆续发表专文、专论。《华盛顿邮报》的文章中还特别注意到,中国新华社以
“异乎寻常的速度报道了卓别林的逝世”,并摘引了新华社消息中对卓别林的评
价。加拿大《世界信息报》说:“今天人们含着泪水,因为
    流浪汉的创造者离开了人间,他给世人留下的是悲喜交融的杰作,留下的是
对人类心灵深处的触及。“法国《世界报》说:”卓别林是个天才,任何领域的
艺术家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获得他这样的声望。别了,卓别林!流浪汉万岁!

    英国《卫报》认为他是“一位为人类根本自由而斗争的卫士,他比世界上很
多政治家更伟大、更坚决。”认为他的成就“超越了娱乐的范围,而为人类追求
自由作出了有力的贡献。”日本各大报报道了卓别林逝世的消息后,刚好有一家
电影院正在上映卓别林的影片,所有的观众均合十致哀。
    各国新闻记者还走访了一些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和卓别林的友人。英国著
名戏剧、电影演员劳伦斯。奥立弗回忆自己5 岁时,跟哥哥一道去看卓别林的电
影,“我们几乎笑破了肚子”。他于1938年遇见卓别林,“他极为吸引人,非常
友好。”他赞扬卓别林是“空前最伟大的喜剧家,我希望,我也相信卓别林将作
为最伟大的喜剧家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法国导演雷纳。克莱尔说:“在任何国
家、任何时代,他都是电影艺术的一座纪念碑,大多数电影家都受到过他的启发。”
著名美国喜剧演员鲍勃。霍普说:“卓别林是我们事业中特别伟大的一个人,我
们为能与他同时代而感到幸福。”
    著名意大利导演费里尼对合众社记者说:“卓别林如同亚当一样,是我们所
有人的祖先(指电影行业)……他就像冬天的白雪,夏日的海浪,在我的童年,
卓别林的名字总是和圣诞节的点心、白雪和圣诞老人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