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天分显灵了,好像他应该要拿这么多,而且还少了点,他装得毫不动心地说:
“嗯,我可得和我哥哥商量一下这个待遇。”汉密尔顿先生大笑,把介绍所的职
员都叫出来:“看看,你们觉得这孩子怎么样,像不像咱们《福尔摩斯》中的比
利?大家上下打量他,与他交谈,都很满意,人人笑容满面。汉密尔顿先生也写
了一张推荐条,让他去一个俱乐部找塞恩斯伯里先生。
于是卓别林受到同样友好的接待,塞恩斯伯里把戏院里的演员和工作人员都
叫出来,对他评头论足一番。然后把《一个伦敦人的传奇》的脚本交给卓别林,
并且说桑米是这出戏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让他先回去熟悉台词。
这个世界突然变了,一个穷孩子突然就要成为演员了,卓别林在回家的路上
高兴得恍恍惚惚,他觉得自己交了好运。那本棕色封面的戏剧脚本,他有生以来
第一次拿到的最重要的资料,沉沉地握在手中。他不停地一页一页翻着看,好多
台词他还念不完整,因为他被迫中止了学业。但他意识到,在可以由自己作主的
命运之途上,他已突破了重要的一关,抓住了一个机遇。
他已经不是贫民窟中的野孩子、小流浪者,而是戏剧界中的一员了。当他激
动地把这一切讲给哥哥听时,雪尼也激动得眼睛湿润了。他说:“要是妈妈现在
在这儿和我一起听到这个好消息,那该多么美啊,这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
呀。”
冷静下来后,两个做着演员梦的兄弟开始看剧本,雪尼把查理不会的单词和
不懂的意思教给他。3 天中,卓别林背下了35页长的脚本台词。排练时,连塞恩
斯伯里先生都感到惊讶,想知道这小家伙以前演没演过戏。
《一个伦敦人的传奇》试演了2 周,这出戏并不传奇,且被剧评家们贬低,
但小演员卓别林却得到好评。不仅剧评家,有个著名老演员罗克也很喜欢这个孩
子;他拿来一份《伦敦热带时报》,读给卓别林听“幸而有一个角色弥补了它的
缺点,那就是报童桑米。这出戏之所以招人笑,多半是亏了有这个灵活的伦敦流
浪儿童。桑米一角虽然在剧中被写得陈腐而平常,但是查尔斯。卓别林这位玲珑
活泼的童伶却把他演得十分有趣。以前我不曾听说过这个孩子,但是,我希望,
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他的巨大成就。”罗克先生在给他读报评时,提醒卓别林保
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他说:“你看了这篇文章,可别脑袋发胀啊。”
脑袋发胀的是雪尼,他为弟弟牛刀小试即获成功而激动,一下子就买了一打
《伦敦热带时报》,并在探望母亲的时候给她看。卓别林则逐字逐句记牢了这篇
文章,并对以前演的轻歌舞、哑剧是属于技术性强的舞台艺术,而今演的以刻画
人物为主的情节剧是属于艺术性强的舞台艺术这一点,有了初步认识。
然后,他出演《福尔摩斯》中的比利。1887年,英国著名作家阿瑟。柯南道
尔笔下诞生了一位侦探福尔摩斯,《福尔摩斯侦探集》一出而伦敦纸贵,继而全
球畅销。世界各地成立有“福尔摩斯崇拜者俱乐部”,一些大学生组织有“福尔
摩斯研讨会”。小说中描写的“福尔摩斯住宅”伦敦贝克街(2 )
221 号,百余年来竟成“福尔摩斯故居”。坐落于伦敦诺森布兰街德大街10
号的一家小酒店,由于建在书中描述过的一处旅馆遗址上,也被后人改为“福尔
摩斯博物馆”……当时戏剧界改编“福尔摩斯戏剧”,可想而知是多么狂热。而
塞恩斯伯里在英国的“福尔摩斯戏”中,被认为是扮演福尔摩斯最杰出的一位。
在排练中,卓别林留心观察,记下了什么叫舞台技术,怎样进行角色间的配
合,怎样停顿和开始,怎样巧妙地递点子给别人让他转身或坐、立等。
这出戏无论在伦敦或外省的演出都盛况空前,共上演了10个半月。在回到伦
敦演出时,卓别林跟管事的争取了一下,让他哥哥雪尼进入戏班,扮剧中一个小
配角。这样兄弟俩在一块儿学艺、生活、挣钱,然后租了一套好房子,把恢复了
理智的母亲接到一起住,在客厅里放了一台钢琴,在母亲的卧室里摆了鲜花。母
亲看到儿子们正在长大,学艺有成,感到十分欣慰。
从13岁起,卓别林在伦敦戏剧界渐为人识。1905年《福尔摩斯》的改编者、
美国演员吉勒特来到伦敦续演此剧,剧团邀请16岁的卓别林为吉勒特配戏,继而
在正剧中也用他饰比利一角。戏在伦敦西区上演,西区是上流社会所在,当了西
区的演员,就意味着身份不同于那些小剧团了。卓别林跨过了泰晤士河,出入于
约克公爵戏院。吉勒特的福尔摩斯一演而大红,后来欧美一些画家就以吉勒特的
形象,为《福尔摩斯探案》作插图。就连希腊国王及王后也驾临约克公爵戏院观
看这出戏。
演完这出戏后,卓别林又在一个马戏团呆了一段,当过杂耍演员。然后在歌
舞短剧和笑剧中,饰演一个名闻18世纪英国的大盗和一个以不流血施行外科手术
著名的博迪医生。他在外形上把自己打扮得跟博迪医生惟妙惟肖,并竭力刻画一
个学者和教授式人物的性格。虽然是取笑而已,但他已在注意将自己训练成喜剧
演员了。同时从16岁起,他每天练习小提琴、大提琴4 ~6 小时,每周都请戏院
的乐队指挥或乐手教他。
第五章卡尔诺的青年幻想家卓别林的青春期自然也在这一时期开始,他向往
那些富有热情、轻率莽撞的事情和浪漫惊险的生活。在当时那光怪陆离的社会环
境中,有时难免想入非非、陷入空茫。例如那时犹太喜剧演员在伦敦最叫座,他
就从美国笑话书里摘编出歌曲和对话,带上一大把假胡子模仿犹太人说话,排了
一出轻歌舞。没想到在台下排起来还不错,一登台就不行了,假胡子遮不住他的
青春年少,那些笑话观众早已耳熟能详;他的犹太口音听起来也别扭,更要命的
是剧中内容是反犹太人的,而他竟不知道。于是与他5 岁登台时相反,人们扔上
台的不是便士而是桔子皮。他恐慌地从台上逃也似地下来,连那几本笑话和音乐
书都没带走。
这可怕的一晚,给少年得志的卓别林一个教训,使他认清了自己,知道自己
不属于演轻歌舞剧的喜剧演员类型。
那么演男主角如何,他也雄心勃勃地试了一下,在《快乐少校》的短剧中扮
主角,一个多情、热心的丈夫。初时卓别林激情满腔,但演少校太太的却是一个
徐娘半老的女人,也是一个女酒坛子。卓别林在演出中要把她搂在怀里,一边嗅
她口鼻中喷出的酒臭气味,一面还要勉为其难地去热情地吻她。
一周之后,卓别林想成为男主角的壮志雄心被那杜松子烧酒气冲得消失殆尽。
挫折倒没有使卓别林消沉,他认定自己还是可以成为一个擅长刻画人物性格
的喜剧演员。这时正是1907年,卓别林17岁,他等待着新的机会。此前,雪尼已
经进入伦敦久负盛名的卡尔诺剧团,这是一个专演喜剧、闹剧、哑剧的大型剧团,
有5 个戏班在英国各地巡回演出,能组织精锐班子出国演出,甚至在美国设有分
部。老板卡尔诺先生原来是一个著名的喜剧演员,正因为如此,当初雪尼多次向
他推荐卓别林,说自己的弟弟有演喜剧的才能,卡尔诺先生总以他挑剔的目光说
卓别林还小。
卡尔诺剧团那年最走红的短剧《足球赛》,由最叫座的名丑韦尔登主演。
目光挑剔的卡尔诺先生仍不满意与之配戏的那个演员。因为这个,他让雪尼
把卓别林叫去:“你哥哥介绍说你戏演得不错,你有把握和韦尔登先生合演《足
球赛》吗?”卓别林意识到时来运转了,冲口而出:“我只要有机会就有把握。”
卡尔诺先生笑笑:“17岁还很年轻啊,可你看上去比17岁还要小。”卓别林马上
耸耸肩:“那只是一个化妆问题。”卡尔诺先生大笑,他从这个神气动作看到了
一个喜剧演员。于是决定,一周之后由卓别林来试演两周。
卓别林在前面这周只有两次与韦尔登先生排练的机会,因为那位名角不高兴
排来排去,他要玩高尔夫球,他每周的包银是卓别林这些小演员的10倍。排练的
时候,卓别林也没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韦尔登甚至因他台词念得慢而怀疑他是
否胜任角色。卓别林却在暗中努力,每晚去观看《足球赛》,看他要扮演的那个
角色如何演。这一看他心里有了底,知道自己可以超过那个演得呆笨而不自然的
倒霉人。
轮到卓别林时,这台戏放到了伦敦游艺场上演。那天晚上卓别林的神经紧张
得像时钟上拧紧了的发条一样,他来回在巨大的舞台后台踱来踱去,口中念念有
词加默默祈祷。但乐声一响起来,幕布一升起来,就由不得他再焦急紧张。脚步
一迈上台头脑反而清醒了,“按自己设计好的去做”,他背对
着观众一步步走到台子中间。从表面看,他穿的是大礼服,戴的是大礼帽,
脚下皮鞋还套着鞋罩,手里拄着一根拐杖,真是衣冠楚楚。当他一转过身来,脸
上却赫然“长”着个大红鼻子,出人意料。观众不由发出了笑声,以往每次在韦
尔登出场前是没有这个效果的。
卓别林心里有底了,高招迭出:他耸耸肩,“噼叭”弹了一下手指,走起了
圆场;在一个哑铃上绊了个跟头,手杖下意识地挥上去。结果是人刚站好,手杖
挥在一个吊球上,这球“叭”地反弹到他脸上,打得他东倒西歪,手杖又扬起来
从侧面给他脑袋一下,观众们哄堂大笑,乐不可支。他从从容容、轻松自如地演
下去,裤子不知怎么褪下去了,一颗钮扣也丢了。他四下寻找,假装捡到了什么,
拿起一瞧,马上气呼呼地扔掉:“这该死的兔子!”
观众们笑个不停。韦尔登一出场,卓别林又激动地搂着他,悄声细气地说:
“糟糕,给我一根别针扣住裤子,快!”这些插科打诨,都不曾排练过,是卓别
林自己的创意,也为韦尔登出场之后两人的表演创造了条件。
演出非常成功,卓别林下台后,演员们都与他握手祝贺他。那天晚上,卓别
林在回家的途中,倚在威斯敏斯特大桥的栏杆上,看着夜色中闪亮的河水,静静
地流向远方,心中快乐的简直想哭,这次成功又是他的一个人生转折。
第二、三天晚上,卓别林一出场,掌声就响起,高明的观众并不歧视有才华
的年轻演员。于是卡尔诺先生,提前与他签订了演出一年的合同,每周付酬4 镑。
《足球赛》在伦敦上演了1 个多月,然后赴各地巡回演出。韦尔登扮演的喜
剧角色,是模仿兰开夏郡痴呆型的傻瓜,这类形象在英格兰北部有剧场效果,但
到南部地区就不太受欢迎了。相比之下,卓别林却受到各地观众的欢迎,颇有些
喧宾夺主。这刺激了韦尔登的妒忌心理,把自己受到观众冷淡的气,发泄到卓别
林身上。在戏中一些地方,他要打卓别林扮的角色的耳光,是假装打在脸上,由
别人在舞台侧幕拍出巴掌声。但韦尔登借这个机会打真的,特别是有次剧评家批
评了韦尔登而赞扬了卓别林的演技后,韦尔登醋意大发,在演出时重重抽打卓别
林,以致打得他鼻孔流血。事后,卓别林只有警告这位名角,如对方再敢这样,
他就会用台上那哑铃砸其脑袋瓜。
在卡尔诺剧团的这几年,卓别林刻苦训练,精益求精;努力把戏剧、杂技、
戏法、歌舞、插科打诨、令人发笑或使人流泪忧郁的笑,自然巧妙地融合为一体,
初步形成了一种别致、清新的风格。他演艺大进,年纪轻轻便成了卡尔诺剧团的
台柱之一,在丑角这一行中他挂头牌。
1909年春,法国巴黎的“女神”剧场邀请卡尔诺剧团去演出。卓别林随团第
一次出国,固然非常激动,还有一点因素,就是他以前听一位叔叔夸耀说:英国
的卓别林家族,是一位18世纪初法国将军的后裔。在“花都”巴黎豪华富丽、金
碧辉煌的女神剧院观看他们演出的,有珠光宝气的印度王子赳赳武夫的土耳其军
官、美丽优雅的法国太太、小姐。
大名鼎鼎的德国作曲家、印象主义派音乐创始人德彪西,在看了卓别林的戏
后,把他请到包厢见面,夸他“是一位天生的音乐家和舞蹈家”、“是一位真正
的艺术家”。卓别林诚惶诚恐,他知道自己距离真正的艺术家还有一段路程,因
为他连德彪西这样一位真正的大音乐家都还不知道呢。
这时,他觉得自己那几下子不过是雕虫小技,在英国的发展似乎到头。
他很早就辍学打工,没读过什么书。如果老是在英国演丑角,一旦失败除了
去干一些粗活以外,就没有什么机会去做别的事了。但若能换一个环境,例
如越过大西洋去美国,去那个独立了106 年的新兴的移民国家,说不定有更光明
的前景。
恰在此时,卓别林主演的新编短剧《溜冰》正走红时,卡尔诺剧团美国分部
经理里夫斯回到英国。他来物色一个喜剧演员,准备带到美国去演出。
他看了卓别林的戏后,向卡尔诺先生提出要这个人。卡尔诺便挑选卓别林和
《银猿》这出戏,赴美国演出。那年9 月,卓别林随戏班乘船经加拿大到了美国
纽第六章越过大洋闯世界1909年的美国,给了20岁的卓别林什么启示呢?
首先是生活的快节奏,在纽约即使是一个做小买卖的,干起活来也分秒必争。
酒吧间的伙计利落地倒啤酒,让那酒杯沿着光滑的桌面滑行到顾客面前。街上擦
皮鞋的飞快地抖动他的擦鞋巾,挤上油打光顾客的鞋面,卖苏打水的简直像杂技
演员那样灵活,他三下五除二,一团冰淇淋两勺麦乳精一下子装进杯子,“叭”
地磕开鸡蛋,倒上牛奶摇晃着就送来了。再有,街上、报上、书上,到处是“意
外成功”、“一鸣惊人”、“改换行业”、“名利双收”这些字眼。入夜,那些
摩天大楼上争夺市场的广告,大街上、房顶上千百万盏彩灯,发出耀眼的光芒。
豪华商店、高大的银行、宽阔的广场像是标志着成功的纪念物,充塞着一种浓厚
的物竞天择的气氛。广告彩灯也燃起了卓别林的希望火焰,激发了他的冒险之心。
演艺界同样鼓舞人,百老汇大街上的所有人都像是从事表演的。马路上、旅
馆里、酒店中甚至在百货公司,都有戏剧、歌舞、马戏、杂技演员,在公开交谈
彼此的情况和交流表演技艺。开电梯的师傅、小酒馆的厨师、电车上的司机、送
牛奶的工人,谈起各种表演与演员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似乎他们才是戏院
的主人与老板。
演艺圈的新闻轶事,充斥着各种报纸、杂志的版面。有关舞台上的人与事的
文章、照片通常是整版刊出,戏剧和轻歌舞剧按其在观众和专家中受欢迎的程度,
像报道赛事消息那样,也编排成第一、第二、第三的名次。至于最次的,当然就
会有剧评家来口诛笔伐了。当然卡尔诺剧团不用担心这点,他们在美国声名早播。
因此戏班一抵纽约,报上就把他们的戏码排在第一流的演员当中。
这一切是多么刺激卓别林,他正是需要这样一种环境、这样一种气氛,来实
现自己的理想。他要在这个冒险家和勇敢者的乐园,闯出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