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建国--1948-1949中国党派政治日志-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就是从一招险棋开始的。
毛泽东指挥大军南下是险棋,周恩来部署民主人士北上未必不是险棋。
周恩来的作战地图上有两条战线:
兼任总参谋长的周恩来,逐日逐时逐刻将各地战争进展标画在中国大地。
兼任城工部长的周恩来,在中国大陆外侧沿海勾画出一条海上航路——
从香港乘船出发,要通过港英海关检查,必须严守秘密;
北上航线经过狭窄的台湾海峡,必须骗过国民党海军的巡逻;
终点站大连港处于作战地域,必须保证安全上岸……
思维缜密的周恩来反复思忖,冯玉祥的遇难带给他深深的悲痛。
城工部工作人员以为,失火责任在苏联客轮,我们对苏联当然应该完全放心。
周恩来却诚恳自责,中国的一切事情,都必须由中国人自己负责!
周恩来布置香港分局:在港的民主人士北上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而且,每条船都必须有共产党员随船护送。
北上既然危险,那就由共产党员与民主人士共同赴险。
冒险,对于中共,已是家常便饭。可是,香港和上海的民主人士肯不肯冒险呢?
3.罗隆基向中共提出自己的政纲
香港的李济深并不急于北上。
之所以能够在国民党多名宿将中被推举为民革主席,李济深其人,独具政治眼光。
1923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粤军将领纷纷设置障碍,惟有第一师师长李济深拨出三万银洋、二百条枪。孙中山任命李济深为教练部主任,主持第一期招生。李济深从此在国民党军中桃李满天下。
军旅出身的李济深,却能从政治大局出发,发挥自己的作用。1929年,蒋介石与桂系发生冲突,双方都要求李济深出面调停。许多好友都说李济深此去凶多吉少,但李济深还是挺身而出。经李济深调停,蒋桂矛盾一度有所缓和,但后来蒋介石怀疑李济深是桂系后台,竟然设鸿门宴扣押了李济深。随后,蒋桂大战爆发,李济深被囚禁南京汤山,蒋介石宣布开除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党籍……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被迫下野,李济深才重获自由。从此,李济深走上抗日反蒋之路。
李济深还领导过一个“中央政府”。1933年,蔡廷锴发动福建事变,邀请李济深主持大局。李济深不仅着重军事,而且建立政权,11月20日,召开全国反蒋派参加的“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组成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首都在福州,国旗为上红下蓝中嵌红五星,李济深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主席,还任命了外交部长、最高法院院长等官员。后来,福建政府在蒋介石的追剿下失败,李济深、蔡廷锴等人被迫逃亡香港。
李济深到香港以后,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同盟”,联合国内反蒋势力,共同推进抗日,赢得政治声望。1936年,李济深又主动与中共联络。西安事变发生后,李济深不顾与蒋介石的前嫌,公开通电,促进和平解决。连蒋介石的亲信都承认,在关键时刻,李济深还是能以抵御外侮为重。
李济深也重视政党运作。民盟原是“三党三派”组成的政团同盟,组织相当松散。1944年,李济深派朱蕴山去重庆,建议民盟广泛吸收无党派人士参加,实行改组。参考李济深的意见,民盟由政团改组为政党,得到迅速发展。
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时,李济深与第三党领导人彭泽民、郭冠杰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要求美国停止援助蒋介石。为了拉拢李济深,蒋介石授其上将军衔,召李济深上庐山议事,李济深却当面力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蒋介石背弃政协决议,大打出手,又单方面召开“国大”。被指定为“国大代表”的李济深不但拒绝出席,还典出自己在南京的房产,筹措经费,到香港组建民革。
从反蒋抗日到投入民主运动,李济深一步步走向进步,也愈来愈显得老练沉稳。
现在,远居香港的李济深,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国内战局政事。国共大战胜负未分,港英当局首鼠两端,对驻港民主人士的监控有所放松。李济深得以放手活动,频繁与国内各方联络。
香港安全,北上危险,何不留在香港推行自己的战略意图?
上海,特务对罗隆基的看守最近也有些松懈。
民盟中央常委罗隆基乘机召集留沪中委开会,就中共“五一口号”表态。
到会人有史良、楚图南、罗自成、彭文应、叶笃义、罗涵先等,从昆明来的吴晗也参加了。史良过去就坚决反对民盟解散,今天参加罗隆基召集的会议,她特地事先声明:自己只听不表态!
罗隆基提出六个问题,要与会者当场表决:
第一、是否参加新政协?
全体一致通过。
第二、全国解放后中共执政,民盟是否参加政府?
有人主张参加,有人说也可不参加,而罗隆基则明确表示:要当在野党!
第三、能不能公开批评中共掌权的新政府?
意见也不一致。
第四、新中国是否应持独立自主外交?
一致同意。
还有两个问题,与会的罗涵先现在回忆不起来了。
罗隆基把讨论记录,包括投票记录,整理为政治纲领,交予即将去解放区的吴晗,正式提交中共。罗隆基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如果中共不接受这份政纲,就不参加新政协,宁肯在中共胜利之后继续充当在野党。
罗隆基不是随波逐流的人。”
罗隆基曾留学西方,获得哲学博士,导师那斯基是西方哲学权威。师从反马克思主义的老师,罗隆基自称:我罗隆基读过的马克思著作比共产党人读的还多!
罗隆基回国后任天津《益世报》主编。文笔出众、知识广博的罗隆基每天发表一篇政治评论,在国内颇有影响,连蒋委员长都请Doctor罗会讲政治课。
罗隆基不是书呆子,罗隆基在中国政坛纵横捭阖,罗隆基享有学者政治家的美誉。国民党独裁,罗隆基坚决反对,并因而与同受欺压的共产党合作。共产党召集新政协,罗隆基也不会盲从,还是坚持信奉西方民主制度。
罗隆基拥护“五一口号”,是出于政治谋略,并不意味赞同共产党的“主义”。所以,罗隆基参加新政协是有条件的。
留在上海,可以旁观国共大战,可以就便接触外国使馆,何必北上冒险!
请人,有时也很难。
中共上海局、香港分局做了多少工作,香港的民革主席、上海的民盟主席还是没有行意。
民主党派中有些人还是有中间道路幻想。中共上海局和香港分局组织报刊论战,有些批评就相当尖锐。
此刻的周恩来,却表现出宽容的胸怀。
周恩来在致电上海局、香港分局时提出:“对于一切中间派右翼分子,只要他们尚处在中间地位,尚未公开站在美帝及其走狗一边直接妨碍人民革命的发展时,我们还必须联合他们一道前进,不要不适当地和过分地打击他们。”
搞政治总是有风险的,对于政治家来说,冒险有时并非下策,真正的下下之策是冒无谓之险。
虽然中共这里已有五年胜利的时间表,别人那边,也许把新政协看作是未必成功的事业呢!
4.第一批海上冒险家
民主党派中也不乏勇者。
别人等待观望,宿儒沈钧儒不等;别人怕冒险,战将蔡廷锴不怕;香港的民主人士中不少人主张及早推动新政协。
主帅不动,并不意味坐山观虎斗。李济深还是赞成民革派人去解放区参与筹备新政协。为了回答毛泽东的邀请,李济深与沈钧儒经过认真商议,决定民革派蔡廷锴,民盟派沈钧儒,另外再加上民进马叙伦,三个代表去哈尔滨。可是,民革、民盟内部,都主张每党去两人更合适。于是,民革增加谭平山、民盟增加章伯钧,民进就没有通知。
香港码头,停靠着一艘苏联货船“宝德华号”。
对于苏联船舶,港英当局还是相当客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盟友嘛。保密局特工也不敢找苏联人麻烦,连蒋总统都要借重苏联人来压制中共。但是,对苏联船舶的监视却是一点儿也没有放松。一旦发现民主人士登船,依然可以找借口扣押,或是报台湾海军拦截。
这天,登船的都是一些普通人:
那个高个子穿着黄胶绸衣服,戴着旧毡帽,上衣太短,还露出裤子的白布裤腰,一望而知是个苦力。这个穿长袍、戴瓜皮帽的准是富商。身后两个长胡子老先生互相挽着,大概是账房先生……
保密局特工踱向远处的“泽生号”,那是一家新公司购买的,估计有中共背景……
恰此之时,“宝德华号”乘机离港!
船上众人摘下帽子:苦力是蔡廷锴,富商是章伯钧,老先生是沈钧儒和谭平山。众人相视大笑,又过来一个海员,居然是章汉夫!
众人不禁互相欣赏化装技巧。军人出身的蔡廷锴自称装苦力还不大离谱,到解放区也可以和工农相处。沈钧儒则庆幸顶住潘汉年的劝说没有剪掉长髯,哪有没胡子的寿星老!
船舱里;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蔡廷锴四人兴奋地谈天说地。在香港表面上自由,但实际上无形压力极大。上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船,心情顿时轻松。
蔡廷锴指天画地:“别人怕老蒋拦截,我高佬蔡不怕!”
沈钧儒抚髯笑道:“万里奔赴新政协,老朽也当急先锋。”
章伯钧琢磨:“在哈尔滨开会,远了点儿……”
“今冬明春开会,时间也急……”谭平山沉思着,“国共决战胜负未定,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肯来?”
这下,大家又陷入了思索。
他们尚未得知,就在他们乘船北上的9月12日,东北野战军正在大举南下,发起辽沈战役。
军事南下、政治北上,中共两招险棋同时出手!
蒋介石迅速反击——
调动精锐部队海运葫芦岛,直接威胁攻锦东野之后背;
沿岸海军加强巡逻,严查过往船只。
“宝德华号”货轮正在这个当儿通过台湾海峡!
素来镇定的蔡廷锴也在舱里呆不住了,走到驾驶室看船长指挥。
风大浪高,“宝德华号”的发动机痛苦地嘶鸣起来,被风浪卷得不知所措。
船长对蔡廷锴说:“我们的船失去控制,正在飘向澎湖列岛!”
那不送上老蒋的枪口了?
眼看货轮将要碰上岩石,蔡廷锴率先拿起长篙,冲向船边,章汉夫与船员们也跟了过来。
船舷离礁石只差两米了,蔡廷锴、章汉夫带领大家一起出手,合力用长篙顶向礁石。
巨浪还是把船推向礁石,只差半米了!蔡廷锴大呼:“用力!”大家一起拼命,终于制止触礁。
马达拼命轰鸣,货轮终于驶离礁石。
蔡廷锴、章伯钧满身海水,回到船舱,只见两位长髯老人闭目打坐,安如泰山。
9月20日清晨,“宝德华号”前方出现陆地。蔡廷锴对照地图,感觉前方不像辽东半岛。
“宝德华号”尚未停稳,就有人迎了过来。
“李富春?”见到老朋友,船上四人方才放心。李富春也是中共出席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与他们相当熟悉。锦州周围正打得激烈时,周恩来于9月18日致电东北局,安排负责同志迎接第一批到解放区的民主人士。
李富春向四人介绍,由于辽宁战斗紧张,只能停靠朝鲜的罗津港,再绕道前往哈尔滨。前来迎接的还有个叫作赵令德的干练青年,是朝鲜华侨代表。异国他乡逢亲人,大家格外亲切。
军用吉普车沿着中朝边境飞驰向北,尽管左邻的中国战火正炽,朝鲜却是一片和平景象。四人暗地感叹,还是共产党有办法,苏联、朝鲜都肯帮忙。
蔡廷锴更担心东北战事的进展。林彪与其对手卫立煌都是黄埔精英,此战必然凶险……
就在第一批冒险者于20日抵达罗津的同时,周恩来正在西柏坡紧张操办新政协的筹备工作。
周恩来提出七十七人名单,邀请从港沪和长江以南来解放区商讨召开新政协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共中央致电香港分局、上海局征求对名单的意见。
周恩来还拟定平津地区的民主人士二十四人名单,致电华北局征求意见。
周恩来致电华东局,布置国民党吴化文部队起义的善后工作。
9月20日全天,周恩来简直是一刻不停地忙着统战工作。
绕道朝鲜的第一批民主人士,从北满解放区进入中国国境,改乘火车,从牡丹江驶向哈尔滨。
窗外,辽阔的松花江平原,令几位南方来客惊讶。
资源雄厚,坐北向南,据东北者,堪成霸业。
宽阔的松花江,雄伟的哈尔滨城,好一个新政协地点!
只是,南满战事危急……
1948年10月2日,深夜。
国民党五十四军、九十五师在葫芦岛登陆,东北野战军腹背受敌,险棋很可能变成死棋。
林彪未与罗荣桓商议,就向毛泽东发报请示:是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
10月3日,毛泽东连发两电,坚定林彪攻锦决心。
同日,毛泽东不忘发电哈尔滨,庆贺沈钧儒、谭平山、蔡廷锴、章伯钧到达解放区。
10月11日,毛泽东发出四封电报:致电饶漱石、粟裕、谭震林,提出淮海战役方针;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李达,部署徐州战事;复电杨得志、罗瑞卿、耿飙、杨成武、李井泉。李天焕,布置华北两兵团智歼傅作义部队。前三封电报谈打仗,第四封电报谈政协,毛泽东布置东北局如何与民主人士商讨。党内出面人物:高岗、李富春;时间:一两天;内容:中央九月会议精神;对象: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蔡廷锴,还有原在东北的高崇民、先期到达解放区的朱学范;方式:恳谈;目的:征得他们对政协各项问题的同意,请他们提出参加政协会议的名单。
毛泽东操心新政协之具体,不亚于指挥作战!
万难不如干险,百忙不如一急。在辽沈战役的紧要时刻,毛泽东、周恩来如此重视第一批民主人士北上,可见新政协的重要。
5.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傅作义
其实,华北地区的民主人士到达解放区更早。
距离西柏坡最近的大城市是华北的北平、天津。8月19日北平、20日天津,国民党在大中学校大肆搜捕被称作“职业学生”的进步青年,中共地下党提前组织学生向解放区秘密转移。
天津学生宋带着十几个同学从郊区的静海唐官屯过闸口,通过三十里游击区到达解放区边境的沧县。这里的中共组织还是秘密的,县城的平民教育会是华北城工部的秘密联络点。宋囗对上接头暗号后,被送到华北城工部驻地泊头镇,这里的党组织半公开,华北城工部对外叫“建设公司”。19岁的宋囗在这里接受考察后,被选调到中央城工部,到西柏坡附近的李家庄报到。宋囗从此在中央统战部工作数十年,从机要员做到副部长。
宋囗经历的进入华北解放区的路径,也是来李家庄的民主人士所走之路。
从1948年8月开始,符定一、吴晗、刘清扬、周建人、韩兆鹗等著名民主人士,第一批到达华北解放区。
期盼民主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