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建国--1948-1949中国党派政治日志-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共中央号召:“联合工农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7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动员勘乱案时,林彪曾致电中央,建议成立中央政权。当时毛泽东复电认为条件尚不成熟。
不出半年,共产党要夺取全国政权了!
民主党派也没有消失。
1948年1月在香港,中国政坛又出现了两个重要党派。
李济深等国民党反蒋派人士于1947年2月到达香港,公开发布对时局的意见,反对蒋介石反共内战,要求重开政协,重开国大,改造国民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国。国民党内民主派别纷纷响应李济深。蒋介石却宣布开除李济深党籍,还派特务去香港行刺。李济深、何香凝在香港联络国民党内部各方反蒋力量,邀请谭平山、柳亚子、朱蕴山等赴港,还委托朱学范到美国联系冯玉祥,并取得上海的宋庆龄的支持。年底,海内外代表一百多人在香港召开“国民党民主派联合代表大会”。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李济深当选为主席。民革宣言:“吾人当前紧迫的革命任务,为推翻反对民主,破坏和平,媚外卖国的蒋介石之反动独裁统治。”
沈钧儒、章伯钧、周新民等民盟领导人于1947年底秘密到达香港,1948年1月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民盟领导机构,沈钧儒、章伯钧当选代主席。民盟新总部号召:“必须用革命手段,为彻底推翻整个国民党反动集团的统治而斗争。”
这样,中国政坛就形成民主党派与共产党联合对敌的局面。
国民党把政治演成西楚霸王的独角戏。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演的对台戏,却是民主联合的群英会。
所有的独裁者都有皇帝梦。
袁世凯在1915年当了八十三天皇帝就完结,难道他登基的时候就看不到自己的政治前景极其短暂?
蒋介石在1948年也想当总统,难道,他就没有想到自己这个总统也过不了周岁?
不能设想他们清醒,独裁本身就是政治昏庸的结果。
不过,蒋介石可比袁世凯高明。蒋介石决心再开“国大”,蒋介石要按“宪政”步骤,走民主程序。蒋介石要当选举出来的总统。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前委机关东渡黄河。
国民党大军围堵经年,敌人赶,同志劝,毛泽东一直不肯离开陕北,如今,他却主动渡河。
木船在浪涛中危险地跳跃,毛泽东却固执地立于船头,恋恋不舍地向河那边的陕西凝望……
斜阳照射,浮冰冲撞,涛声震人心魄。
毛泽东不肯离开陕北,那是为了牵制胡宗南二十五万大军,为全国防御争取转机。毛泽东主动离开陕北,那是因为战争已经转向国民党统治区,该吃掉蒋介石的数百万大军了!
毛泽东踏上山西的土地,又回首望望陕北,而后,掉转身躯,快步走向东方。五十五岁的毛泽东奔走经年,最好的交通待遇不过是马背上吟诗,在行军中,发胖的身材变黑变瘦,体力却更加强健,失眠的毛病也减轻了。
黄河东岸,毛泽东走得飘飘洒洒……
毛泽东渡河的六天之后,南京召开“国民大会”。
“国大”开幕,特意选择1911年孙中山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纪念日3月29日。比毛泽东大六岁的蒋介石,在热烈的掌声中,跨入国民政府大礼堂。
六十一岁的蒋介石步伐有些沉重,却能使行进的缓慢变成仪态的威重。蒋介石面含喜色,环顾全场。然而,细心的下属还是能从领袖的威仪中看出他的老态。背后,尊之者称“老头子”,恶之者喊“老蒋”,反正不离一个老字。垂垂老矣的国民党中央蒋委员长地位无可复加,惟求当选政府总统,便是功德圆满。
“国民大会”鼓乐喧天,哪里料到毛泽东已经出山!
出山的毛泽东,自山西临县双塔村出发,座下是汽车而不再是战马。从此,毛泽东历史地告别马背生涯。骑行胜似徒步,汽车快过骏马,五十五岁的毛泽东完成这种转变,似乎正是时候。
知易行难,“国大”的“民主选举”却令蒋介石恼火。
先是美国示意无党派“自由知识分子”胡适竞选总统,弄得老蒋还须欲进先退,表示辞让。待到众人鼓噪,“国大”又通过“动员勘乱临时条款”,赋予总统以“紧急处置权”,老蒋方声言:“我不做总统,谁做总统?”
4月19日,蒋介石以高票当选“总统”。尽管别人评论这个“总统”是变相独裁,但“总统”毕竟经过选举。“总统”上台就宣布:“三至六个月消灭黄河以南共军。”
两天后,也就是4月21日,共产党的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
毛泽东一年前离开延安时曾声言:“少则一年,多则二年,我们就要回来,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此预言十分准确,刚过一年,延安就收回到毛泽东掌中。
眼看对方夺得实地,“总统”的位子不免有虚空之虞,只有在政府里抓些实权。
“国民大会”的“副总统”竞选,也得走民主程序。可是,蒋介石并不欣赏自行出来竞选的李宗仁。几般人马相劝,那李宗仁硬是不退。万般无奈,蒋介石只得亲自约谈。
蒋介石威仪凛凛,从不乱开玩笑,谈话时,双目炯炯震慑对方,总能使属下低首下心。可是今天,一向不敢仰视领袖的李宗仁,居然不肯放弃竞选!
谈权谋,谁都不如老头子,可是论民主,外有美国监督,内有民心民意,老蒋定是输家。
老蒋自负地说:“我不支持你,你还选得到?”
李宗仁不服:“这倒很难说。”
老蒋动气:“你一定选不到!”
李宗仁反驳:“你看吧,我可能选得到!”
老蒋坐不住了:“你一定选不到!一定选不到!”
李宗仁也跳起来:“我一定选得到!一定选得到!”
老蒋的干预激起代表的反感,4月23日,“国大”投票选举“副总统”,六名候选人无一过半数。
这天,周恩来、任弼时抵达河北平山西柏坡,中央机关的干部战士和民工一起动手,打窑洞、盖房子,安营扎寨。
第二天,南京举行第二轮选举,三名候选人中李宗仁领先。蒋介石顾不得民主门面,亲自出马助选孙科,激怒另两位候选人,程潜、李宗仁先后宣布退出选举。25日,南京“国大”停摆。
这天,毛泽东还在城南庄。由于准备赴苏联访问,他停留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城南庄,没有去中共中央机关驻地西柏坡。毛泽东致电西柏坡的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就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提出六项议题,开首就是:“邀请港、沪、平、津等地各中间党派及民众团体的代表人物到解放区,商讨关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并成立临时中央政府的问题。”
就在国民党忙于窝里斗的时候,毛泽东把成立临时中央政府摆上首要日程!
不过,此时,毛泽东提出的“商讨”,尚未规定“政治协商会议”这个形式。
两天后,也就是27日,毛泽东致电晋察冀中央局城市工作部部长刘仁,委托他转告北平的民主人士张东荪、符定一,邀请他们及许德珩、吴晗等民主人士来解放区参加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会议,讨论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和关于加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合作及纲领政策问题。毛泽东写道:“会议名称拟称为政治协商会议,开会地点在哈尔滨,时间在今年冬季。”
这是中共中央首次明确部署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此前,1947年的一份文件也曾提到召开政协的设想,但尚未实施。
一边“国大”,一边政协,对台戏要上演了!
28日,南京“国大”复会,第三轮投票选举“副总统”,程潜被淘汰。当晚,蒋介石亲自布置支持孙科,反对李宗仁。
29日第四轮投票,蒋介石一直守候在收音机旁听取点票,当听到李宗仁票数过半时,蒋介石一脚踢翻收音机,气喘如牛。民主也是双刃剑。本想用来制服别人,如今却制约了自己。
蒋介石驱车在郊外狂奔,刚开到中山陵,又喝令调头飞驰;刚开回“总统”官邸,又上车开向汤山。
南京选举热闹。河北,共产党的新华社连日发表评论:《新筹安会》、《破车不能再开》等等,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
共产党内了解老蒋脾气的人不少,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就是一个。老蒋越生气,廖承志越高兴。
廖承志天性活泼幽默,讲笑话,画漫画,都是高手。新华社有对年轻男女结婚,他赠送一幅漫画,画中男女头像惟妙惟肖,可是,两人的下半身,却像油条一样拧在一起。笑得大家肚子疼,羞得新娘不敢看。此时,一个小青年突然发现:廖社长的屁股后面怎么钻出个扭动的虫子?定睛看去,原来是廖承志的裤子破了一个洞,他把自己的手指头从里面伸出逗人。
如此出身,如此性格,却深得毛泽东、周恩来器重,赋予发布新闻之大权。据说,数十年后,廖承志又被确定为国家副主席候选人,可惜在选举前因病去世。
南京的“副总统”可没有这般轻松。4月30日,头天当选的李宗仁携夫人到黄埔路总统官邸拜见,在会客室里枯坐了三十分钟,蒋介石夫妇才栅概而出。相对无话,李宗仁尴尬辞出。
民主,留给南京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就在同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河北城南庄召开。
撤离延安以后,中共五大书记首次聚首,毛、刘、朱、周、任,大家挤在低矮的民房里,烟气弥漫,屁味浓郁,廖承志的电报又引起哄堂大笑。
笑声中,会议首先讨论“五一口号”。
周恩来说:在1946年政协破裂之时,我们就决定:如蒋自行改组政府,召开“国大”,那是他先分裂,我即召开人民代表会议。现在的“五一口号”,从形式上看是恢复1946年1月政协会议的名称,但这个政协内容和性质都不同。“五一口号”不是宣传口号,是行动口号。
刘少奇说:我们先提政协这个口号,可以起号召作用,团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目前,召开政协会议的时机已经成熟。
当天,“五一口号”通过新华社电波发出。
“国大”闭幕,正好是5月1日。蒋介石从共产党那里收到“五一口号”这个大礼。
观看闭幕演出的蒋介石,此时不得不忧虑:毛泽东那边在上演什么戏?
毛泽东在唱“三堂会审”。
文戏要靠武戏开场。发出“五一口号”之后,毛泽东的注意力立即集中在中原战局。
为了把战争引入敌占区,导致攻守的转换,毛泽东已派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现在,毛泽东又要部署粟裕率三个纵队南下江南,与刘邓配合,在敌军腹地搅海翻江。可是,粟裕却提出反对意见。这天,中央五大书记在城南庄聚会,集体审听粟裕意见。
与中央军委主席唱反调,大将粟裕心中也不免忐忑。但是,粟裕还是要唱。因为,毛泽东不是蒋介石。
毛泽东与蒋介石都要指挥全国战事,蒋介石可以飞来飞去现场督战,毛泽东却只能蹲在窑洞运筹帷幄。但是,蒋介石飞到哪里都是强迫哪里执行自己的命令,毛泽东发出指令却常常能尊重现地指挥员的意见。“具体部署,由你们在战场相机行事”,是毛泽东给部属的电报的常用语言。
南京那边,蒋介石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往往一意孤行。
城南庄这里,毛泽东却吸收粟裕意见,同意粟裕部暂不渡江,在中原地区打几个大仗。
对于粟裕的“抗上”,毛泽东非但不恼,还把司令员陈毅调走,把华东野战军的指挥权都交给粟裕。
后来的战果证明:粟裕的见解相当科学。
同时也证明:毛泽东的决策堪称民主。
南京就职典礼,长袍马褂的蒋介石身边,肃立身着军便服的“副总统”李宗仁。
蒋介石得意,李宗仁看来像自己的副官。
李宗仁恼火,老蒋在着装这样的小事上都玩弄自己,以后怎么共事?
二十世纪中期,中国的政治舞台,最受欢迎的剧目是民主。
“国民大会”,对于中国的各党派是个重要检验。历史证明:凡是追随国民党参加国大的党派,如民社党、青年党,都失去将来参与新中国政治的机会。
“五一口号”,对于中国的政治格局是一次关键的转折。历史表明:凡是响应中共“五一口号”的民主党派,大都参与政治协商,成为新中国的参政党。
但是,在1948年5月1日的时候,南京那里,还是世界各国承认的中央政府。西柏坡这边,不过是共产党割据的反叛根据地。
中共的“五一口号”能否得到普遍响应,尚属悬疑……
第二章 难解之谜(1948.5.2—8.1)
“五一口号”三个月没有下文,海内外猜疑:中共与民主党派实有过节
……
1.城南庄,毛泽东发出密信
2.香港成了左派大本营
3.猜疑
4.上海乃左右逢源之地
5.南京毕竟有政权手段
6.中共高级特使遭遇突袭检查
7.毛泽东头上掉下炸弹
8.周恩来批评潘汉年
9.毛泽东批评林彪
1948年5月,中国各党派无不费心琢磨中共的“五一口号”。
“……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内战炮火之中,中共七大提出的“民主联合政府”主张,始终是人民心头的希望。然而,国民党大军肆虐,实现这“五一口号”谈何容易!
去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国庆日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可是,大半年过去,蒋介石不但没有被打倒,反而堂皇登基,当上总统。国共大战虽然互有胜负,但是国军依然占尽繁华之地。
“五一口号”?口号,也许不等于实施措施?
1.城南庄,毛泽东发出密信
别人以为政协的事情只是说说而已,城南庄的毛泽东却是认真操办。
4月30日发出“五一口号”,5月1日晚,毛泽东又亲笔写了一封信,具体阐明“五一口号”的设想。
关于目前的形势与任务,毛泽东判断:“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加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相互合作,并拟订民主政府的施政纲领,业已成为必要,时机业已成熟。”战局刚刚出现转折,毛泽东就预先筹划政治运作了。
如何实现这一步骤,毛泽东认为:“必须先邀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开一个政治协商会议。”政协——人大——政府。关于建立新中国的民主程序,毛泽东已有系统设想。
关于政协会议的组成,毛泽东认为:“此项会议,一切反美帝反蒋党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均可派代表参加,不属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反美帝反蒋党的某些社会贤达,亦可被邀参加此项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