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建国--1948-1949中国党派政治日志-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是折叠的宣纸,每页上端水印政协会徽。
毛泽东走到签名册前,提起毛笔写下:“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毛泽东”。随后,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都签下自己的名字。
这个签名册中,还有宋庆龄的名字,李济深的名字,张澜的名字……
一本签名册,聚集六百多中国现代名人!
毛泽东走上主席台,第一次大会的其他执行主席朱德、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也走上主席台。
毛泽东宣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
军乐奏响!
礼炮轰鸣!
代表鼓掌!
怀仁堂在惊天动地的声乐中更加辉煌!
毛泽东几次想发言,可代表们还在鼓掌。在这动人心魄的时刻,人们怎能不忆起——
从1948年“五一口号”至今,政协的筹备经历多少艰险;
从1946年至今,全国解放战争经历多少牺牲;
从1919年至今,中国人民经历多少斗争;
从1840年至今,中华古国经历多少苦难;
相对于长期的革命奋斗,这掌声不算太久。
军乐队高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筹备会认为,在国歌确定之前,在政协会上演奏这支曲子,方能表达代表们的胜利决心!
军乐队不知疲倦地反复演奏,他们在出征动员会上演奏过,他们在欢迎宋庆龄仪式上演奏过,今天,他们恨不得让全国人民都听到胜利的号角!
礼炮整齐地轰响……
按照国际惯例,礼炮一般有十八响,二十一响。今天,毛泽东要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鸣放礼炮五十六响!
有人说,这是双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有人说,毛泽东的名字是二十八画,有人说……
无论如何,政协会议的礼炮就是要多响些!
礼炮兵熟练地操作着。
作为久经战阵的炮兵,鸣放空包弹是简单技术,但是,今天,射向蓝天的礼炮,似乎在向全世界发布中国人民的自立宣言。
掌声,乐声,礼炮声,一直持续五分钟。
大会为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致哀。
在第一次大会上发言的有:刘少奇、宋庆龄、何香凝、张澜、高岗、陈毅、黄炎培、李立三、赛福鼎、张治中、程潜、司徒美堂。
最后,大会通过一项临时动议: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名义,向杨杰代表家属及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致唁。
9月21日晚上,毛泽东没有回香山。
多年的“山大王”生活告一段落,毛泽东从此定居于中南海丰泽园的菊香书屋。
2.头发的故事
政协会议是最高级别的会议,代表们当然住在北平最高级的饭店里。
9月的北平,王府井的北京饭店、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南河沿的翠明庄、大栅栏的远东旅店等高级饭店,到处衣冠荟萃。穿军装的与穿中山装的并肩出入,穿西装的与穿长袍的同时而行。更为风光的是女士,既有穿列宁服的,也有穿旗袍高跟鞋的……
高级饭店的服务员见多识广,可是没有见过这种房客:
昔日出入饭店视若无人的国民党将军、部长们,忽然变得和蔼起来,甚至不忘向Boy打个招呼。
怎么连农村老大娘都住进饭店了?真担心那位头缠白毛巾的大爷会不会在地毯上磕烟袋锅……
饭店门口的警卫战士也没有见过这些首长:
参军多年,比连长大的干部没见过几个。这下可过瘾,哪个“野”的老总都从自己的岗位通过!
也有难以入眼的事情:六七十岁的老头要个年轻女人陪着!解放军战士能给小老婆敬礼吗?
居住饭店的民主人士更觉得新鲜:
饭店里的人们,无论职位高低,凡属政协代表,衣食住行一律平等,统由大会供给。囊中羞涩的文士自可潇洒,挥金如土的政客也得收敛。看来,不会有人买选票了。
特别是用餐有趣。进得大饭厅,一桌桌碗筷已经摆好,随意坐下,放上大会发给的餐券,凑齐八个人就可开饭。素不相识的人同桌吃饭就很新鲜,席间还能随意沟通。有心人注意到:毛泽东、周恩来也是随到随坐,似乎没有固定位置。而且,各桌菜肴全都是同样的六菜一汤,主食不限量。也许,这就是共产主义生活的预演?
新鲜也好,别扭也罢,政协大会前所未有地聚集了中国各阶层、各民族、各方面人土,众口难调。
就说用餐。工农代表和部队代表常常扎堆,又能招呼,很快凑齐一桌开吃。矜持的民主人士却被晾在一边,等着凑人数。周恩来只要来餐厅就餐,总是专找民主人士身旁的空位。
开饭前,周恩来拿起刀叉一抹,白手巾污了!周恩来立即提醒:外国人给饭店业立的规矩可不全是错的,接待政协代表必须严格遵守惯例。
为了接待政协代表,特别是代表中的民主人士,周恩来花了多少心思!
政协代表的个人相片、集体相片都要收入纪念册。中共代表团照相的时候,让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四老坐在正中,毛泽东、刘少奇坐在两头,周恩来、陈云、彭真在后排站着。
尊老之风立即吹开,纪念册中,各代表团的留影,都不是按职位排座次。
政协代表中有几个八十岁以上的老先生,至今还穿长袍。年纪最高的萨镇冰九十二岁,家在福建,被大会特许请假。上海商务印书馆的老板张元济是前清翰林,参加戊戌事变时曾奉光绪皇帝之诏到中南海朝见,可惜那时不敢四处张望,什么地方也记不起来。简玉阶是香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总经理,多次援助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香港的活动,这位广东老人吃素,每餐前,必穿着长袍祈祷上帝。张难先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领导人之一,三十年代任湖北省主席,挎着菜篮上街买菜,是有名的清官。还有前清翰林陈叔通、前情进士周孝怀,都是穿长袍的。最招眼的是张澜,长袍之外,还要戴瓜皮帽。在许多工农干部眼中,瓜皮帽可是典型的地主服装!有人送他一顶贝雷帽想以此改变其形象,老人却把帽顶的小揪揪去掉,贝雷帽成了西式瓜皮帽。
也有两个老人穿西服——海外华侨陈嘉庚与司徒美堂。
司徒美堂匆匆从美国赶来,冬装不备,周恩来叫人到前门瑞蚨祥给老人特制一件獭皮领狍皮大衣。老人行步困难,周恩来又叫人特制一把可以抬人的藤椅。当老人乘坐卫士抬着的藤椅登上怀仁堂台阶时,代表们纷纷注目。司徒美堂得意地说:“特赐金銮殿乘舆!”
进入会场,年纪大的民主人士找不到座位怎么办?周恩来调派统战部的青年干部当招待员。周恩来亲自示范:民主人士来了,你手一伸,指一下位子就行了?不!要引位,要一直引到他的位子跟前!统战部干部接待民主人士的时候,周恩来就在远处盯着。
在生活小事中,周恩来敏锐地发现:对民主人士接待不周,既有经验问题,更有思想问题。
还是初春的时候,有一次沈钧儒先生拜访毛泽东。告辞之际,警卫员照例为客人披大衣,警卫员个子高大衣举得也高,沈钧儒老人个子矮,两支胳膊从后面找不到袖筒。
周恩来赶紧接过大衣,细心地服侍老人穿好。
沈钧儒走后,周恩来就问卫士长成元功:我们的战士给客人穿大衣都不会?为什么给我们的首长服务没有这种情况?
有的司机去接民主人士开会,人家不熟悉,看看车,正在判断是否是来接自己的,司机好不耐烦,一下就把车开走了!
送客上车,卫士照例要为客人关车门,民主人士年纪大、动作慢,头刚进去,卫士就狠狠一下把车门甩在人家屁股上,把客人撞进车去!
有情绪的岂止战士。
刚刚解放,革命队伍内部实行供给制。从战士到总司令统一标准:每人每月猪肉一斤、肥皂三分之二块、牙刷六分之一把。牙粉三分之二包。军队干部一律军装,地方干部布料中山装、八角鸭舌帽,科以上干部的衣料为毛料。干部每人每月零用钱五万元(相当于后来的五元)。惟有抽烟差异显著:每月战士烟叶半斤、排连干部纸烟五盒、营团十盒、师以上十五盒。
可那些民主人士什么待遇!
“人家大米加猪肉,又住北京饭店,我们是青菜加小米,住小房子……”
“什么民主党派,不过是一根头发,拔了就拔了!”
发给政协代表的文件,信封上一律写着:“×××先生”,有的共产党员不干了:革命成功,“同志”倒变成“先生’了?
牢骚出自政协代表、出自政协代表之中的共产党员!
中共政协党组专门召开会议,召集政协代表中的共产党员讨论统战问题。
政协代表中的共产党员有些来自基层,不熟悉统战政策。毛泽东耐心地解释:人民政协会,一定要有各方面人物,不然就是开党代表会议了。政协之中有些代表人物,代表着以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为主的阶级动向和要求,我们不能代表。这些人必须住北京饭店,必须敲锣打鼓欢迎,因为这样对中国人民有利!
谈到代表中的牢骚,毛泽东语气严肃:民主党派不是一根头发,而是一把头发!他们人数虽然不多,社会联系却很广泛。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学会和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生活,共同工作。
毛泽东劝导:至于民主人士的生活习惯问题,那是旧社会的遗留。他们中的许多人,经过长期工作,是可能进步的。
刘少奇要求:共产党员在政协会上要多用脑子。要想一想历代皇帝以及袁世凯、蒋介石为什么坐不稳江山的教训。共产党要坐稳天下,就是要用统一战线的形式团结民主人士。
刘少奇告诫大家:我们共产党员是最先进的分子,为人民服务是无条件的,不讲代价的!不要因为自己劳苦功高,就不满意有些民主人士得到比较优厚的待遇。
作为中共政协党组书记,周恩来反复讲解党的统战政策。周恩来说:民主人士对于孤立蒋介石所起的作用很大,我们必须学会同他们共事。我们不能以为,天下是共产党打下来的,我们是主人,是我们请你们来开会的。都是政协代表,如果你叫同志,他叫先生,不就成了宗派?
面对掌握全国政权的重任,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十分注重统战工作。
陈毅率领华东代表团来到北京饭店。华东团里,有战将许世友,有老保卫周兴,有文化人夏衍……
各地同志云集北京饭店,少不得交往频繁。柳亚子来看夏衍,还要发上几句李济深的牢骚。战友们见面,更是要数落数落那些国民党将领。一时间,陈毅周围热气腾腾,全是共产党员。
突然听说,傅作义从绥远赶来出席政协,军队代表更是议论纷纷。
有人说,别看傅作义把我们一野打得很苦,那是兄弟部队装备不好,要是碰上我们三野……
有人还说,最好不要碰上他,见到这些国民党将军,我就想起牺牲的战友!
陈毅却悄悄搬家了……
儒将陈毅懂得应该如何同民主人士打交道。
政协会议通知上海:因住宿紧张,代表最好不要带家属。但上海的民主人士包达三偏偏提出自己要带子女,工作人员不同意,就在茶话会上僵起来。多亏副市长潘汉年出面缓和:既然包先生要带,那就带吧。
事后,老统战潘汉年向工作人员解释:统战工作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区别对待,我们不能为这点儿小事同朋友伤感情……
陈毅在上海同民主人士经常来往,常向下面干部交待:不要急躁,更不得粗暴!要礼贤下士。
这次陈毅从上海赶到北平开会,毛泽东见面就说:“对不起啊,我没去接你!”
陈毅诧异:我陈毅来北平开会还要毛泽东接?
当陈毅得知毛泽东曾专程去火车站迎接宋庆龄、程潜之后,就理解了毛泽东的用意。
毛泽东与高级干部聊天常常旁征博引:清朝之所以能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余年,就因为满族统治者一开始就订了一条统一战线政策,用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以少数团结了多数。《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此人并不高明,对同盟军搞关门主义。
谈到统战,毛泽东风趣地说:做统战工作是党内少数派,要宣传呼吁。孟子说“大而化之谓圣”,我们今天的“大”就是统一战线,而“化之”就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都化到社会主义去。
毛泽东曾对陈毅说:我们不怕“美援”,只怕“左援”!
陈毅深知:在统战工作中,党内的“左”倾情绪危害最大!
陈毅听说,傅作义来得晚,北京饭店的宽敞房子已经分配完了。陈毅认为,自己的住处不算什么,傅作义住得委屈可就是政策问题。于是,陈毅把自己的住房让给傅作义。
后来,陈毅还两次召集二野、三野的代表开会,讲解党的统战政策,批驳“早革命不如晚革命”之说。陈毅说: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程潜、傅作义和平起义为人民避免牺牲,立了大功!
傅作义并不熟悉陈毅。不过,傅作义在共产党内也有了些朋友。
北平和平解放后,傅作义与共产党方面就解决绥远问题展开谈判。共产党方面的主要谈判代表先是林彪、贺龙,后来又换成聂荣臻、薄一波。中共华北局负责人聂荣臻、薄一波可以说是傅作义的老对手,但两位老对手现在相当和气。他们为绥远工作确定的总方针是“打通思想,换帽子”,就是打通傅作义与绥远当局的思想,也打通共产党干部的思想,而后,以不流血的方式,让对方换成解放军的帽子。薄一波特别要求华北局的干部:不能把绥远看成“敌占区”,抓一把,破坏一下,而应当把那个地方当成我们自己的。在发表傅作义“九一九起义”通电时,有人把其中关于绥远官兵抗战功绩的一段删去,薄一波发现后立即作了检讨。
经过解决绥远问题的相互了解,老对手成了朋友。傅作义在给薄一波、聂荣臻的信中写道:“毛主席对弟极其信任,两兄对弟亦充分了解。”起义后,傅作义对自己去处、地位的疑虑,曾向薄一波通气。薄一波及时向毛泽东反映之后,对傅作义的部下说:傅先生是全国闻名的人,似应在政治协商会议后排列,不应太快。
这样,傅作义就以高兴的心情参加政协会议了。
政协会议期间,周恩来专门要薄一波在中共党组会上介绍了同民主人士交往的经验。
9月23比政协会议进入第三天,毛泽东、朱德特意设宴,作陪的是民革李济深、民促蔡廷偕等,客人,则为政协代表中的国民党起义将领。程潜、张治中、傅作义、邓宝珊、黄绍竑等二十六名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与中共高级将领周恩来、陈毅、刘伯承。聂荣臻等握手言欢。
3.喜庆的会议期间,北平有些满族人哭了
顶替新疆遇难代表的赛福鼎,匆匆赶到北平出席政协会议。当晚,赛福鼎与其他代表正在怀仁堂看京戏,突然有个大个子挡住了视线。原来是毛泽东走到座位来问候这个少数民族代表。
年轻的赛福鼎,在会上得到多位中共领导人的关照。
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