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建国--1948-1949中国党派政治日志-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人中气十足,声音响亮:“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不行。’你看看,仍然叫中华民国,何以昭告天下百姓?我们好像偷偷摸摸似的,革命胜利了,连国号也不敢改?我反对简称中华民国,坚决主张光明正大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八十老人言罢,听者无不动容!
马寅初立即表示赞同,还说:“加个简称,简直是不伦不类,不像话!”
张澜、陈叔通都表示同意。
车向忱还说:“关于人民群众一时不能接受,这只是宣传教育问题。慢慢教育,可以使人民认识这次革命政权的性质,万万不可因噎废食!老百姓是否反对用新国号?我看不见得!”
沈钧儒是个法律学家,从法律的观点阐述:“有些群众还在写中华民国,那是他们的一时之便,我们也不必明令禁止。至于堂堂的立国文件里加上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弧,这的确是法律上的一大漏洞。遍观世界各国国号,只有字母上的缩写,而没有载之文件的其它简称。”
陈嘉庚发言说厦门话,由庄明理翻译,陈嘉庚说:“大家对中华民国决无好感,人们初时不习惯,久了就会成自然。”
先后发言十八人,十六人主张不用这个“中华民国”简称。
国有事,问三老。周恩来最后总结:“我要把大家意见综合起来,送给主席团常委参考,并由主席团常委作出最后决定。”
政协大会最后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国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简称。
国旗确定,国号确定,新中国在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面前,亮出自己的旗号!
后来,有的史学家说,出于中国统一的考虑,毛泽东对于完全不用“中华民国”,曾经有些后悔……
5.人民政协长期存在
诸多难题顺利解决,共产党的组织能力令人佩服。一些民主党派人士感叹:共产党在中国,真是古今无二!
那么,革命胜利了,新中国建立了,共产党还要不要民主党派?
1949年春天,毛泽东到北平不久,就专程去北京师范大学拜访代校长汤操真、文学院长黎锦熙、地理系主任黄国璋。这些人都是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时的老师或同学。黎锦熙是九三学社成员,又邀来许德珩等人。故知相遇,交谈甚欢,不觉到了晚饭时分,黎锦熙当然要招待毛泽东。当年,毛泽东还是个穷学生时,没少打扰这个老师。毛泽东则乐于有机会回报,坚持由自己请客。
席间,许德珩说:新政协即将召开,新中国将要诞生,九三学社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正准备宣布解散。
毛泽东却说:九三学社不要解散,应该认真团结科学、文教界知名人士,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
后来,九三学社成为新政协党派单位之一。
执政党鼓励其他党派继续存在,其他党派不作为反对党而是积极参政。这种政治设计,在国际政治中,实属独创!
新政协筹备期间,有些党派打算自行解散。
中国民主革命同盟是在国民党内部反蒋的秘密政治组织,人称“小民革”。“小民革”比大民革成立还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同共产党密切联系,周恩来赞其为“党外布尔什维克”。后来,“小民革”成员大都参加民革等其他民主党派,主要领导都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他们自以为,作为党派组织,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9月17日,王昆仑、王炳南、许宝驹、阎宝航、金仲华、吴觉农、袁翰青七人,代表该盟在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结束声明。
新中国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行,各民主党派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前途。
共产党提出的新民主主义,一般地说,能够被各党派接受,但是,社会主义,就不是人人都能跟得上。许多民主人士以为,建国之后中共肯定搞社会主义,而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的苏联就只有共产党一个党,所以,民主党派的寿命不会长。
政协会上,《共同纲领》中的“新民主主义”问题引起代表的关注。
《共同纲领》就是“人民大宪章”,《共同纲领》规定的“主义”,就是新中国的政策总纲啊!
一些民革代表提出:还是应该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其他党派代表就说:三民主义被国民党蒋介石搞臭了!
那就提“革命三民主义”,或是“新三民主义”?民革代表还是留恋自己的主义。
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都不妥!民盟有人主张:就提“民主主义”!
别人看出:去掉“新”,还不是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
《共同纲领》起草小组副组长许德珩认为: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阶段,将来要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总纲中应规定这个前途。
众多民主党派人士纷纷响应,都要求在《共同纲领》中写上“社会主义”。
现在,反倒要由信奉社会主义的中共来解释:《共同纲领》为什么不写上社会主义?
《共同纲领》起草小组组长周恩来阐述:中国向更高阶段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前途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但应该经过解释、宣传特别是实践来证明给全国人民看。只有全国人民在自己的实践中认识到这是惟一的最好的前途,才会真正承认它,并愿意全心全意为它奋斗。所以,现在暂时不写出来,不是否定它,而是更加郑重地对待它。
共产党在《共同纲领》上都不写社会主义,岂能不要民主党派?
参加政治协商的各民主党派,越来越认识到中国的前途走向何方,也越来越感到共产党尊重民主党派的诚意。
大家共同奋斗,利益一致,前途一致,本属好事。可是,有些人却因此觉得无事可作。
致公党一向崇尚功成身退。
民进成立时就规定:国民大会召开即解散。
现在,政协大会胜利召开,一些党派酝酿解散。
周恩来立即警觉,与统战部及时劝阻,九三学社、农工民主党、民主促进会等党派才放弃了结束意图。
周恩来反复强调:新中国成立以后,各民主党派非但不能“无疾而终”,而且还不应消极。
后来,中国人民救国会在政协会后自行宣布结束。毛泽东访苏回来听说这个决定,大不赞成。
一些党派一些人士主张结束组织,另一些人却另有想法。
有人排斥进步分子,主张把民盟搞成单一的资产阶级政党,继续当反对派。有人要求民革登报号召国民党员“归队”,发展成员不问政治面貌。
南京有九个民革市级组织,其中一个由过去为军统工作的土豪领导。农工民主党在南京也有两个市级组织并行,成员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提出:凡参加人民政协会议的各民主党派,过去既有合作奋斗的历史,今后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更有合作奋斗的必要,在政治上各民主党派皆不存在存废问题。但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上应有适当的分工,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可作适当的调整,各民主党派内部更需要作必要的整顿与提高,以期达到长期合作的目的。
共产党还特意为民主党派解决党员失业、党务经费等问题。要求各地政府把解放前入党并经过整理登记的民主党派失业党员,全部包下来。
各民主党派也承诺,不在军队、公安中发展党员、从事活动,并派出得力干部到各地整顿地方组织。
毛泽东总是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即使在人民的天下,有些人还是要搞反对派的。与其让他们秘密活动,不如让他们公开。
毛泽东常说几句口头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红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党,有点儿反对意见好!
政协会议期间,周恩来代表中共一再强调:人民民主国家需要统一战线,即使将来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也仍然有与党外人士的统一战线。
周恩来说明:在全国普选之后,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结束了,但中国仍然要有各党派统一合作的机关,这组织就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只是,首届政协与后届有些不同:第一届政协有三层结构——政协代表、政协代表选举出来的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从第二届政协开始,政协就不再有“代表”这个层次,由全国委员会委员出席全国政协大会,选举常务委员。
1949年的中国政治形成一个长期政策:
统一战线长期存在。
各民主党派长期存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长期存在。
6.有争议的副主席人选
政协会议按程序进行,讨论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议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而后,进入人事议程。
政协会议要选举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一百八十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六十五人。
工农兵基层代表也许不明白这些职位的意义,许多民主人士却是政坛里手。政协委员,相当于上议院议员。政府委员,相当于内阁成员。议员、阁员,都是国家级政治地位,堪称位高权重、高官厚禄。而且,还要从这些人中产生政府主席、副主席,政务院总理、副总理,还要配备各部正副部长,那更是实权职位!
北京饭店、六国饭店、翠明庄、远东旅店,到处气象蒸腾……
“路边社新闻”走出客厅,流入走廊,弥漫大堂,到处风传“某某要当副总理”、“某某出掌某某部”……
琉璃厂的文物、长安戏院的京戏、东来顺的涮羊肉都生意兴隆,社交活动空前活跃。
梁山泊英雄都要排排座次,我们支持共产党多年,总得安排一下吧?
这一排座次,就相当麻烦。
安排起义将领,有人说这是卢俊义夺权……
安排海外华侨,也有人比较:美洲华侨抗战捐款最多,南洋华侨响应“五一口号”最早……
罗隆基叼着烟卷晃荡。人们议论:当今中国,能和美国、苏联都说得上话的,首推Doctog罗!论口才笔才,论中文英文,外交部长舍罗其谁?
黄炎培则深居简出。旧政协时期就声明不做官,现在七十二岁了,更不能凑热闹。
这位听说自己被安排当副部长,声称要跳楼!民革、民盟影响大,出个副主席未尝不可,我们党也总得出个正部长吧?
部长职位未必就令人满意,有人还想当副总理呢!
人们忧虑:人民政协怎么流散“官场之风”?
周恩来左右为难。
中央人民政府六个副主席,共产党三个,民主人士三个。共产党内部也有意见:“我们打天下,民主人士坐天下!”
民主人士三个副主席,宋庆龄众望所归,另二位就有争议。
有的共产党员说:李济深原本是个军阀,杀掉的共产党人少说也有十万!李济深投身民主运动也不算早,凭什么当副主席?
周恩来最了解李济深。
周恩来向共产党代表解释,不要总是计较民主人士的错误。李济深先生发动福建事变反蒋,曾主动和中央苏区联络,当时如果不是中央领导的“左”倾,就能形成江西与福建的扩大割据,也许就不用长征……
周恩来认为,革命不革命,也是变化的。过去不革命的人现在革命了,是进步;过去革命的人现在不准别人革命,就是落后……
对张澜也有意见。
红四方面军出身的干部记得,当年国民党“围剿”川陕革命根据地,张澜是四川省“剿抚委员会”委员长!
人民共和国选个戴瓜皮帽的副主席?
朱德了解张澜。张澜曾是朱德、罗瑞卿的老师。
别以为只有自己才是老革命。张澜老先生在辛亥革命时就是四川保路运动的代表,五四运动期间他办报赞扬社会主义,他的儿子1926年就加入共产党!张澜在四川担任那个委员长,实际在暗中掩护革命。而四方面军在当时的一些过火政策,也确实给党的工作带来被动。
对于张澜,毛泽东有言评价:老成谋国!
环顾政协领导人,民主人士有个发现:怎么都是南方人?
于是,北方人高岗被选作副主席。
中央政府中的中共人选,毛泽东是当然主席;三位副主席中,朱德总司令众望所归,刘少奇于七大后在党内地位上升,惟有对于高岗的重用,党内干部也有不少意见。
中国共产党永远不能忘记北方的陕甘宁边区。陕甘宁边区是红军长征的落脚地,陕甘宁边区是解放全国的出发地。陕甘宁边区的创建人刘志丹、谢子长牺牲了,高岗就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代表。
周恩来在党内分工负责统战工作,因此,共产党对民主人士的安排多由周恩来提出意见。
尽管周恩来十分熟悉各界民主人士的情况,但要做到在有限的职位中,把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中的头面人物、知名人士,统统妥善安置,并非易事。而且,配备政府人选还要考虑专业领导能力。人事安排也需要高超的艺术……
对民主人士要十分尊重。周恩来身体力行,在繁忙的会议中多次登门拜访。
宋庆龄到北平后,保持超然态度,不大参加会议讨论。周恩来就到宋庆龄公馆汇报政协安排,还向宋庆龄谈了对她的安排。
对于民盟主席张澜,周恩来也登门征求意见。不过,与李济深的交往,似乎不是在家中进行的……
民革、民盟两大党派都有副主席,周恩来又提名由在工商界很有影响的民建领导黄炎培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可是,黄任老有出世思想,偏偏不愿做官。
这天晚上,周恩来带着成元功到安儿胡同黄宅拜访。
不好应酬的黄炎培,门外贴着纸条:“来者事先打电话来,否则有失远迎。”门里狭窄的走廊堆满煤球,贵客还得注意行走。
周恩来还是来了。周恩来在黑暗中通过煤球走廊,在黄炎培家中恳谈两个多小时。
黄炎培不愿做官,周恩来劝道:现在是人民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黄炎培又要征求朋友意见……
周恩来二顾茅庐,终于请得黄任老出山。
傅作义是解放北平的功臣,周恩来也很重视对他的安排。
政协会议期间,薄一波与傅作义谈到今后工作打算。傅作义说,如果政策允许,愿意在黄河后套修水利搞合作农场。薄一波立即报告中央。周恩来提名傅作义任水利部长,还安排共产党员、李大钊之子李葆华任副部长协助工作。
周恩来提名的农业部长连民主人士都不熟悉。周恩来解释:这位无党派民主人士李书城,是同盟会早期会员,是辛亥革命武汉革命军黄兴司令的参谋长,而且是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哥哥,“一大”就是在他家里召开的!
林业学家梁希是著名的耿介之士,从来不受高官厚禄。周恩来特意请他担任林业部长。共产党要的就是清官!
对于共产党员的安排,周恩来反而十分严格。
邓颖超在国共合作时期就是参政员,有的民主人士说,怎么论邓颖超都够资格当部长。周恩来却说:我的夫人能当部长,部长的夫人就能当局长。周恩来坚持不让邓颖超参加政务院。
人民政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