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合集)作者:刘心武 >

第20章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合集)作者:刘心武-第20章

小说: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合集)作者:刘心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拿走。他不这么说,他用了一个虚构者万万想不出来,很难想出来的词叫做“坏了事”。在上几讲我给大家讲过,在康熙朝有没有千岁啊?在康熙朝,正式册立过太子,告示天下,我康熙百年之后,这皇位就由我的儿子,我的嫡子,我的皇后生的孩子胤他来继承,他刚一岁半,我就册立他为太子。清朝跟明朝很不一样,清朝对皇子不是均等分封,胤被册立为太子的时候,其他皇子都没有分封,后来分封,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与太子平肩。尽管在清朝正式的政治语汇里,并没有千岁这个称谓,但曹雪芹行文里特意用了“千岁”字样,就是暗示万岁之下的太子。
  那么义忠亲王老千岁,后来这个太子是被封为亲王的,甚至太子已经被圈禁起来以后,康熙仍然厚待太子和他的太孙。他一个是说太子的衣食供给一定不能降低标准,要保证他的丰衣足食,过得舒服;另一个他对太子的长子,就是弘皙,他也特别强调,那是要封为亲王的,所以义忠亲王这个字眼里面就不但包含着太子,实际上也包含着弘皙。他是这样的现实生活当中的原型人物,在小说里面的一种折射。当然主要还是指胤,主要指这个太子,这个太子在上几讲里面讲过了,很悲惨,两立两废,他的一生是很坎坷很波折的。他都到了快四十岁了,还没有当上皇帝,他的父亲仍然非常健康,本来父亲的健康应该是他的快乐,可是这个人后来等不及了,父亲的健康成为他的痛苦。又据朝鲜的《李朝实录》,当时朝鲜的使臣,曾经去谒见过太子,那时候太子一废以后还没有二废,他就非常放肆地对外国的使臣发牢骚,说你们看看全世界的太子,有没有我这么大岁数还没当皇帝的?这当然不像话,不可以说这样的话,但是这也是他真实的心声。“老千岁”,这三个字眼生动不生动啊?十几岁的话不能说老千岁,是不是啊?下面有人点头,也有人摇头,说四十岁不算太老,那您是今天的观点。在那个曹雪芹的时代,曹雪芹自己在第一回里面就说了,半生潦倒,就是作者用自己的口气说半生潦倒,什么叫做半生,在那个时候,三十岁就是人的寿数的一半,人到了三十岁就度过了人生的一半了,六十岁就说明你寿数全了,七十岁就人生七十古来稀了。所以快到四十岁,当时已是年纪很大的一个千岁爷了。结果后来果然就坏了事,第二次被废掉,而且彻底地被废掉,他后来的岁月是在圈禁当中度过的。住在一个可能是待遇还比较好,条件还比较舒适的高级监狱里面,但是没有自由,度过他的残生。而且他还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弟弟四阿哥坐上了本来应该由他来坐的宝座,他就在雍正二年忧郁而死。
  这就说明,康、雍、乾三朝的权力斗争的源头,还是跟这个太子的命运起伏有关。所以在《红楼梦》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符码,叫义忠亲王老千岁,他坏了事,他被废了,而且被废了以后没有马上死,当然这个樯木就运不走,他再要订棺材就不敢用樯木了。从书里描写来看,樯木不仅是非常优质的一种木材,而且正像书里面贾政劝贾珍的那句话一样,非常人可享,不是一般人能够去用的。樯木说明长得直,什么叫樯,一个木字边的“樯”,不是土字边,就是船上的桅杆木。桅杆木,他用这个字眼也是有含义的。这样,实际上在《红楼梦》里面,我们就找到了一派的政治力量的源头,就是义忠亲王老千岁,北静王是向着他的。
  我分析《红楼梦》里互相对立的两个政治集团,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弄清秦可卿的生活原型。书里的秦可卿,她如果出身高于贾府,那么,她或者属于忠顺王那个政治集团,是皇家在那一个支脉中的一个女性;或者属于北静王,也就是义忠亲王老千岁这一个支脉,是这方面的一个隐秘的成员。
  北静王这个角色太有意思了,太值得探索了,因为北静王在秦可卿的丧事后面就正式出场,而且我们发现,曹雪芹把他描写得好像是天上的神仙一样的人物,是不是啊?那个形象光彩四射,把贾宝玉都赛过去了。而且我们过去受那种论调的影响,总觉得贾宝玉是个反封建的人物,他最恨国贼禄蠹,最不愿意和达官贵人交往,但是他见北静王什么表现啊?这里我不细说,你闭着眼睛回忆,只回忆五秒钟就够了。受宠若惊,是不是啊?而且是真实的,不是装出来的,这是为什么?小说中的人物是被作家的笔所驱遣的,作家为什么要这样写,这里面有无数的奥秘。那么,北静王有没有原型呢?把这个原型搞清楚,是不是紧接着就可以揭示出秦可卿的原型了?下一讲我将就此展开探索。


  第十一讲 北静王之谜


  《红楼梦》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自叙性的小说。它里面的众多人物都是有生活原型的。注意,我说的是里面众多的人物,不是说所有的人物,其中有的角色,比如一僧一道,就是那个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是不是也有生活原型呢?我觉得那就不一定有,很可能是完全虚构出来的。说小说里的人物有生活原型,当然也不是把生活里的人物跟小说里的人物简单地划个等号,谁就一定是谁。前面已经讲过,比如贾赦和贾政,他们的生活原型是一对亲兄弟,小说里也说他们是亲兄弟,但是生活当中这对亲兄弟里只有一个过继给了贾母的原型李氏,另一位并没有过继给她,小说里写的时候,就变通了一下,把他们俩都说成是贾母的儿子。虽然这么说,但在具体描写上,却又按照生活的真实面貌,写一个跟贾母住在荣国府里,住在府里中轴线上的正房里,另一个呢,并不住在荣国府里,他住在一个跟荣国府不连通的,黑油大门的院子里。林黛玉初到荣国府,拜见了贾母以后,要去给贾赦请安,邢夫人带她去,是要先出荣国府,坐车到那黑油大门外头,再进去,到贾赦邢夫人他们家的。这个例子就说明,从生活原型到小说人物,从生活真实到小说世界,曹雪芹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灵活变通的手法。
  上一讲最后,我告诉大家,《红楼梦》里北静王这个角色很重要,值得特别注意。那么,北静王这个角色,有没有生活原型呢?
  北静王是有原型的。首先从北静王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北静王叫什么名字呢?他叫水溶,那么在清朝的皇家里面有没有一个人叫水溶呢?没有,但是有一个人叫永。永是“永远”的“永”,永字去掉一点,上面一点去掉是什么啊?就是“水”。第二个字永的是“玉”字边加一个“容易”的“容”,玉字边的“”把偏旁当中的一竖去掉,变成三点水,是不是就是溶解的溶啊?对不对啊?那么《红楼梦》写北静王的名字叫水溶,显然就是把这个永两个字各去掉一笔构成小说当中这样一个角色,明摆着,水溶是从永这个名字演化来的。
  那么永是谁呢?永是乾隆的一个儿子,乾隆的儿子都是永字辈。那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说《红楼梦》里面的北静王水溶就是写的乾隆的一个儿子呢?细考究,又不是这样的,他借用了永这个名字,各去一点,构成小说当中水溶这个名字,但实际上,这个角色的生活原型,并不能说就是永。
  北静王这个角色,是将生活中的两个人物,组合变化而成的。第一个人物,可以说就是永,因为取用他的名字,把他的名字加以变化作为小说角色的名字。第二个是谁呢?是康熙的皇子之一。
  康熙有很多个儿子,上几讲我们介绍过了,康熙的生育能力非常之强。他的第二十一个儿子,二十一阿哥叫做允禧——康熙的儿子过去在雍正没有上台的时候名字的第一个字都是胤,第二个字都有一个示字边,字意都是吉祥幸福的意思;雍正上台以后呢,就保留他自己的胤字,把其他的兄弟名字里的胤字都改成“允许”的“允”了,取一个声音相近的字。二十一阿哥叫允禧,允禧这个人他的辈分很高,他是康熙的儿子,跟雍正是一辈的,是乾隆的叔叔。上一讲里面我已经说过,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基本上是这样的匹配关系:在生活中,康熙跟曹寅同辈,小说里面,是贾代善贾母他们这一辈;再往下,跟雍正一辈的就是曹寅的儿子曹、曹,折射到小说里就是贾敬、贾赦、贾政;再往下就是乾隆,他在生活当中的同辈是曹雪芹,反映到小说里面,升华成为艺术形象就是贾宝玉,是这样的辈分关系。那么我们再捋一捋,允禧,他是废太子允的小弟弟,也是雍正的小弟弟,是二十一阿哥,他辈分高,但是他生得晚,因此他的年龄,实际上应该和曹雪芹差不多,比曹雪芹略大,是这么一个皇子。
  这个人很有意思,考察他的一生,这个人他不问政治,表面上不问政治,喜欢文艺。他自号紫琼道人,又有一个号叫春浮居士。他留有著作到现在,如果你去找这个书,还可能找到,一本叫做《花间堂诗草》,他写诗,还有一本叫《紫琼严诗草》。我说到这儿也可能有人确实有点不耐烦,说你是不是说得太远了,还是说点和《红楼梦》有直接关系的好不好?好!允禧,我只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他和《红楼梦》绝对有关系。这个人除了留下诗集以外,他还留下一个匾,这个匾现在还挂在咱们北京城,你可以去看,在哪儿呢?在什刹海后海,原来叫做中国音乐学院,现在还有一些机构留在里面,据说逐步要腾清。这里在清末的时候是恭王府,后面的恭王府花园现在成为一个公开的让大家参观的园林了,前面的恭王府的建筑还没有完全成为参观点,但是里面的一部分建筑保存得相当完好。在恭王府的庭院里面,就一直挂着一块匾,甚至在“文化大革命”当中也没有被摧毁,匾上写了四个字,叫做“天香庭院”。这跟《红楼梦》有没有关系啊?有没有一点关系?“天香”两个字我们多熟悉啊,“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是不是啊?那么现在你还可以看到这个匾,就叫“天香庭院”,虽然他没写天香楼,但是“天香庭院”也足够我们玩味了,是不是啊?这个匾当然很奇怪,这个匾上没有允禧的签名,但是有他的一枚印章,这个印章和签名具有同样的效力,证明就是他书写的。说这个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曹家在雍正朝遭罪以后,在他们的旧关系里面还有一些康熙朝的皇子,对他们家比较好,暗中保护,明里头可能也接纳,允禧就是其中之一。他表面上不问政治,也确实没有夺取皇位的野心,没有权力的欲望,但是这个人在几派的政治搏击当中,他采取了一种中立的立场,而这个中立又不是真正的中立,用今天的话说,他具有某种人道主义的情怀,他总是同情被摧毁的一方,被打击的一方,他总对那一方给予一些援助,给予一些温暖,是这么一个人。
  这个人物年龄比曹雪芹略大,他的形象、气质应该就和《红楼梦》第十四回、十五回所写到的北静王是一样的。而且这个允禧后来他的谥号为“靖”——谥号,就是过去王公贵族死了以后,皇帝会给他一个最后的评价,用一个字,个别情况下可能用两个字,多数情况下用一个字来盖棺论定,这就是谥号——允禧去世后,他的谥号就被定为“靖”。北静王的“静”字,很可能就是从“靖”字演化过来,而且他后来封的是郡王,这个“郡”字和“静”字也很接近,字音很接近,所以从这些蛛丝马迹可以看出来,北静王的生活原型,跟允禧很贴近。
  生活当中这个原型,允禧,他和曹家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曹雪芹写《红楼梦》,像天香楼这样一个小说里面的具体的建筑的命名,和这个生活当中的人物,都是有关系的。
  说到这儿,我必须把那个撂下的话茬再拾起来,因为有的听众朋友可能已经按捺不住了,说你刚才不是说了,还有一个永,你现在又说允禧,允禧是和雍正一辈的人,年龄小,辈分大,而你说的永,这个永他是乾隆的儿子,他不是孙子辈吗?从允禧往下算不是孙子辈了吗?这两个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啊?
  永是允禧的孙子辈,你折算得非常准确,但他们俩确实有关系,非同寻常的关系。什么关系?当这个允禧死了以后,他们家就绝后了。而当时乾隆上台以后,为了维护皇族的团结,实行了一个政策,“亲亲睦族”,就是皇族之间在他父亲那一代,甚至他祖父那一代,结下的仇怨太深了,所以他一上台就觉得大家都是亲骨肉,要去亲近自己的亲骨肉,要以亲爱的一种态度和原则,来对待自己的亲骨肉,睦族,睦就是“和睦”的“睦”,就是一个宗族里面大家要和和睦睦地过日子。乾隆这样做是对的,那个时候你不抚平前两朝所留下的政治伤痕,你怎么能够巩固自己的统治呢?你要巩固你的统治,首先就要把上层团结起来,所以当时乾隆心很细,他发现他的一个叔叔允禧死了以后,家里就没有后代了,于是他就把自己的一个儿子,就是这个永,过继给允禧作为允禧的孙子。明白这个关系了吧,这两个人后来就形成了真正的直系嫡传的祖孙关系,所以这两个人实际上先后在同一个王府里面,承袭着同样的爵位。因此这两个人就都和曹家有关系,这个永虽然比曹雪芹小,但乾隆把他过继给允禧显然也不是偶然的、随便的,很小这个孩子就到他这个叔爷家里面去玩儿过,应该也是一个喜欢吟诗作赋的人。后来永印行过《九思堂诗抄》,把他过继给《花间堂诗草》的作者为孙子,的确再合适不过了。曹雪芹跟随曹去允禧府里做客,在永过继到这个府里以前,他们应该就见过面,曹雪芹对此印象很鲜明,所以他后来写书,就把他们祖孙两个人,合并成为了一个艺术形象,就是北静王。
  大家知道北静王这个角色出现以后,他有一段话,就是北静王当时邀请贾宝玉到他的府邸里面做客,他说,“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他没有政治野心,没有夺取最高权力的欲望,但是呢,他在自己家里面搞了一个政治俱乐部,各地来的高人名师可以在他那里聚谈聚谈,这个在那个朝代从皇帝的角度是不允许的,是不能容忍的,不可以这样的。但是,北静王在书里面,他就公开了自己有这么一个特点,他经常招集各地来的高人到他的府邸里面高谈阔论,而且他还邀请贾宝玉去,而实际在当时的社会生活当中,允禧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经常在他的府邸里面举行诗会,他后来为什么出诗集啊?一个人写诗很寂寞啊,咱们看《红楼梦》就知道了,是不是啊?大观园一共没几个人,探春还要发请柬,给每个人写一封信,把他们邀请来,组织一个诗社,那么生活当中的允禧他有这个条件的话,当然要这样做,所以就邀请了很多人去他府里。估计在这个乾隆元年,曹家小康以后,曹,还有少年时代的曹雪芹,他们都去过,所以他们对允禧应该是很熟悉的,对他很仰慕的,并且和常到他的府邸来往的小孩永也是很熟的。所以曹雪芹最后就把这个允禧的形象和永的名字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书中的艺术形象北静王。这个北静王显然在小说里面就属于我刚才说的义忠亲王老千岁这一派的庇护伞,他本人可能对夺取皇权没有什么兴致,但是他的情感是朝义忠亲王老千岁的余党这边倾斜的。
  《红楼梦》里写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