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249章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249章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发行的邮资明信片,图案为修葺一新的埃菲尔铁塔,明信片上盖有铁塔邮
局开业首日邮戳,戳上方文字为“巴黎埃菲尔铁塔”,正中是巴黎市的地图、
铁塔和塞纳河,下方是矩形日期框,框内只有年、月、日的字样而无钟点。
对于国内外广大游客来说,能在这座邮局里给亲友寄张明信片是件十分荣幸
的事,因而,邮局虽然很高,但每天都要接待千名左右的顾客,十分繁忙。

              邮戳风波


    邮戳曾引起诸多集邮者的热心关注,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市 1987 年 8
月为纪念第十届泛美运动会在该市举行,邮局刻制了 35 个纪念邮戳,供集邮
者在各比赛场地用手工加盖,引起集邮者的极大兴致而欣然前往。然而,1988
年英国邮政总局却因邮戳引起一场风波。
    英国邮政总局为了增加收入,接受私人或民间团体请求,在信件上加盖
宣传性邮戳,但要付相当数目的劳务费。1988 年 3 月,全英国的国内信件和
寄往国外的信件上出现了“耶稣活着”字样的邮戳。这是一个叫“英国祈祷
者”的团体付出相当于 88500 美元劳务费的结果。这个团体的负责人斯伦涅
特先生说,加盖这个宗教性邮戳为期 6 周,其间将包括 4 月 1 日和 3 日,即
耶稣基督的“受难日”和“复活日”。斯伦涅特还说,他所属的基督教团体
打算利用在信件上加盖邮戳的办法来庆祝复活节,向信徒们昭示耶稣的存
在。英国各地邮局每天处理普通信件 5200 万封,他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宣传
方式,说不定有些人会将信封珍藏起来。
    可是,这个邮戳却引起一些反基督教和不信仰宗教人士的反对。全英人
道主义者协会的发言人马丁·霍伍德就认为,不应将这种思想强加在每个人
头上。他说:“试想,如果我们要求在每个信封上加盖一个‘耶稣已死’的
邮戳,那不是同样也会使许多人愤怒吗!”一场唇枪舌战久久未平。

           邮票上的广告

    在邮票上作广告可谓既经济、又实惠。因而很多国家都这样做。最初的
邮票广告是美国一家地方邮政服务公司做的,他们在一枚面值 10 美分的邮票
上印着这么一行字:“蒙特哥梅利街 418 号,加利福尼亚州信件快递公司豪
克斯办事处、麦迪逊房地产代理和收租处,为君传递结婚请柬、各种通知和
收发信件。”
    由国家发行的广告邮票则始于 1882 年的新西兰政府,广告印在邮票的背
面。本世纪 80 年代初,美国邮政亏损,加利福尼亚州参议员小戈特华特提议
用广告邮票弥补赤字,经测算在邮票上印广告每年可净增收入 12 亿美元。
1986 年这个意见被政府接纳,美国出现了广告邮票,其结果令人满意,邮票
的售价比面值还低了 23%。
    除了在邮票正面和前面印广告外,邮票副票和边纸也常常被利用。德国
在 1981 年首先做了副券广告的尝试。这种做法比将广告直接印在邮票上更易
为人接受,因而很多国家争相仿效。这种邮票的边沿印有 2~3 英寸宽的彩色
商业广告,寄信时需剪去广告使用,而在剪去广告时人们总会看一眼,并不
影响广告的宣传效果。

         稀世珍品归故里

    毛里求斯岛位于印度洋马达加斯加以东 885 公里,早年为英国的一个殖
民地。1847 年,英国驻毛里求斯的代理总督梅纳德·戈姆爵士的夫人决定举
办一个化妆舞会,并把日子定在 9 月 30 日。为了邮寄请柬,戈姆夫人一时心
血来潮,她模仿起英国本土绅士的做法,自己设计了一幅维多利亚女王像的
邮票画稿,委托当地一位名叫巴纳德的钟表匠雕刻制版。不料这位半盲的钟
表匠将“POST PAID”(邮资已付)错刻成“POST OFFICE”(邮局),并印

成面值 2 便士和 1 便士的邮票各 500 枚,被称为“蓝色毛里求斯”和“桔色
毛里求斯”。当戈姆夫人发现邮票上的错误时,绝大部分请柬均已发出,其
中有少量被邮往欧洲和印度。现在查明,这两种毛里求斯的错版票,已成为
世界上极珍贵的邮票之一,尤其是面值 2 便士的“蓝色毛里求斯”,世界上
现存只有 12 枚,每枚目前售价约 1500~2000 万马克。
    20 世纪初,德国邮局用大量殖民地邮票从一位美国收藏家手中换得蓝
色、桔色毛里求斯邮票各一枚,收藏于德意志帝国邮政博物馆。1945 年,纳
粹德国灭亡后,这两枚邮票与另 6 枚珍邮下落不明。
    这 8 枚珍邮再次露面是 1976 年美国费城的邮票展览会上。它们的主人,
一位前美军上尉声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帮助一对德国夫妇从苏军
占领区跑到美军占领区,作为谢礼,那对夫妇将这 8 枚邮票包在牛皮纸里赠
给了他。
    在国际刑警组织的干预下,这批珍邮被交到美国海关。美国海关则表示
愿意将这 8 枚邮票归还德国政府。但当时东德和西德在继承权上发生了争
执。直到两德统一后,邮票继承权争议终于结束。美国海关把封存的邮票移
交给德国驻华盛顿大使馆,这两枚稀世珍品飘泊 45 年终于重归故里。

           壁炉隔板裱珍邮

    19 世纪 90 年代,一位到德国克尼斯坦城旅游观光的英国学生,发现在
城堡的壁炉隔板上,裱糊着一大张德国萨克森 1850 年发行的第一套邮票中的
3 芬尼红色邮票,一共 20 枚。这位学生是一个集邮者,他知道这 20 枚邮票
很珍贵。
    不久,一位维也纳的邮商也来到城堡并发现了那一大张邮票,不同的是
他比那位学生更聪明,他要求户主允许他把邮票从隔板上取下来。
    在浸泡过程中,这整张邮票受到了损伤。然而,它此时的命运却与裱在
壁炉隔板上迥然不同了。邮商把这一大张邮票经过修补后卖给了费拉里。当
费拉里的集邮被拍卖时,莫里斯·布鲁斯买下了这大张邮票,1971 年在埃
杰·莫尔曼公司举办的拍卖中,它的成交价约为 5.8 万美元。

             “漏齿票”

    1992 年 10 月 24 日,我国一位邮局营业员领取营业用邮票。他打开一包
“普 23《北京民居》”8 分邮票,发现最上面 01 号版票没打齿孔,他挺纳闷,
向同事问道:“咋没有齿孔?”同事们也觉得奇怪,便把整包邮票从头看到
尾,结果在169 号版票处又发现一张没打齿孔。由于无齿邮票不便撕开使用,
因此,他们担心卖不出去。这时,偏巧来了一个好奇心挺强的小伙子,本来
他是来寄信的,听到邮局营业员的议论就把它买了下来,并把它珍藏起来没
有使用。
    同年 12 月 6 日,郑州举行邮票精品拍卖,小伙子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拿
了整版漏齿票一枚到会场,结果以底价 1500 元开始,以 10050 元成交。乐
得小伙子一迭声地说:“真没想到,一枚邮票使我一下子成了万元户。”

            “亲启邮票”


    我们每一位寄信人都希望自己的信件能及时准确地投到收信人手中。
1937 年,捷克斯洛伐克邮政局为了适应这种要求,而发行了两种十分有趣的
“亲启邮票”:一种是洋红色,三角形。此种邮票的使用方法是邮局和收件
人事先讲好,由投递员在投递前,把这种邮票贴在信封上,邮局保证把信件
送给收件人亲启。同时,为感谢邮递员的辛勤劳动,除付普通邮资外,收信
人每封信要付给邮局 50 赫勒的额外费用。另一种邮票为蓝色,也是三角形。
这种邮票的使用方法,和前一种略有不同,由寄邮件人事先买好,贴在信封
上,邮局负责把此种信件送给收件本人亲启。
    亲启邮票由于能保密、正确、迅速、无误,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尤
其是热恋中的情人通信,男女青年特别喜欢使用这种邮票,并将这种邮票亲
切地称为“红蓝媒人”。

          没有国名的邮票

    《万里邮政公约》第 187 条规定:所有国家必须在自己所发行的邮票上
印上国名。而我们平时留意观察一下贴在信封和明信片上的邮票,就会发现
几乎每枚邮票上都按规定印有发行国的国名,如:日本发行的邮票印有
NIPPON;美国发行的邮票上印有 USA;我国发行的邮票印有 CHINA 等。而唯
独只有英国例外,它是世界上唯一不在邮票上印上自己国名的国家。
    1840 年 5 月 1 日,世界上第一枚正式邮票在英国发行。当时其他国家尚
未使用邮票,邮票是英国独有,因而也就没有必要印上国名,以后邮票在世
界各国逐渐得到普及,并且各国都在其邮票上印上了本国国名。英国作为最
先使用邮票的国家,被获准可以不印国名,这一惯例一直沿袭至今。不过英
国邮票也有其独特的标志,即都印有一英王头像。

          异国同图的邮票

    异国同图邮票是一些国家的邮政部门为纪念某个重大历史事件或重大活
动而达成协议,共同发行相同图案的纪念邮票。它的出现有一定的时代背景
和政治内容,是国际合作关系的反映。
    我国建国以来发行的邮票中,只发行过一次异国同图邮票。那是 1959
年捷克斯洛伐克援助我国建设的北京邮票厂建成,中、捷两国邮政部门都发
行了以北京邮票厂主体建筑为图案的邮票,纪念中捷邮电技术的合作。
    欧美国家根据邮电部门双边协议共同发行的同图邮票内容是广泛的。如
美国和瑞典为纪念缔结友好商务条约而发行的同图邮票。1981 年是美国白宫
的设计者、爱尔兰著名建筑师詹姆斯·贺邦逝世 150 周年。美国和爱尔兰于
1981 年 9 月 29 日发行了由两国艺术家共同设计的同图邮票,图案为贺邦半
身像和白宫。1986 年美国自由女神像落成 100 周年,美国举行了隆重的庆典。
同时,美国与法国共同发行了同图邮票,图案为自由女神像的头部特写,由
美国著名摄影家卡普兰拍摄,法国邮票雕刻师朱密菜雕刻。这枚邮票凝聚了
两国艺术家的心血。美国还与荷兰发行过同图邮票,那是  1982 年,为纪念
美国与荷兰签订友好条约 200 周年而发行的。美国还在 1975 年和苏联为纪念
太空合作,同时发行过一套同图邮票,以阿波罗号与联盟号飞船对接为图案。

    除美国与一些西欧国家发行的同图邮票外,1969 年,比利时、荷兰、卢
森堡三国为纪念关税联盟成立 25 周年而共同发行了同图邮票。随着国际交往
的频繁,国际协作关系的发展,异国同图邮票还会出现得更多,更将激起集
邮爱好者的兴趣。若以此为题组成一部专题邮集,定会大有可为,受益匪浅。

           “灰姑娘”

    集邮界把各国政府正式发行的邮票和邮用品以外的票品,称为“灰姑娘
邮品”。“灰姑娘邮品”包括非官方邮票、半官方邮票、当地邮票、电报票、
税票、臆造票、待证票、火车邮票、大学邮票、圣诞节封签、挂号签条以及
正式邮展上禁止使用的一些有背胶票品,甚至连那些非邮政票品也包括在
内。
    直到现在“灰姑娘邮品”仍被大多数目录和邮展排除在外。正如后母不
允许灰姑娘参加王子举办的舞会。但是也正像灰姑娘在舞会上出尽了风头一
样,“灰姑娘邮品”十分受宠,是当前集邮界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甚至连
邮商、拍卖商和集邮杂志也被卷入了这个说不清、道不明、撕不开、捋不断
的罗网之中。
    关于“灰姑娘邮品”的文章以及“灰姑娘邮品”的交易到处可见。这些
邮品以其数不尽的形式存在于全世界。“灰姑娘邮品”这个词是 1959 年英国
的集邮爱好者创造的,他们成立了“英格兰灰姑娘邮品俱乐部”。从那以后,
越来越多的“灰姑娘邮品”收集者组织相继成立。
    大家知道,正式邮品的交易,是以目录价格为主要依据的。这种价格目
录对任何收集领域的兴起和发展都是必要的,没有目录的指导,大多数收集
者都会觉得无所适从。“灰姑娘邮品”交易的困难,就在于其没有目录可循。
但是也许这正是“灰姑娘邮品”的诱惑之所在。它要求搜集者去发现,去考
证研究,在诸多尚未开发的领域里去探寻那些有价值的美好的东西。人们要
看看自己能不能为埋没在灶房里的灰姑娘提供一双神奇璀璨的水晶鞋。

          集邮“高招”

    贝莱克是苏格兰电台的播音员。他利用人们的同情心理,搞了一场集邮
大骗局。
    一次,贝莱克在播音中呼吁听众帮助一个患了白血病的男孩。他说,这
个男孩希望打破收信的世界纪录。在他死前,名字就可以列入《世界纪录大
全》了。结果,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的数百万人给这个男孩写了信。
    实际上,这个男孩是不存在的。收信人的地址正是这位播音员的信箱号
码。贝莱克说,他已经收到世界各地寄来的 500 万封信,现在仍以每天三大
邮袋的速度源源涌来。

                    萨马兰奇青睐的旧明信片

    北京有位集邮者,在三里河邮票市场,以 1.5 元钱收来一张签满名字的
旧明信片。没想到这张旧纸片却爆了冷门。原来,这是张几十年前某届奥运
会各国领队签名的实寄明信片。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要求约见明信片的

收藏者,并提出愿花几十万元将这张明信片买下。这位集邮者尚有爱国之心,
不愿把这个稀世邮品卖给外国人,便婉言谢绝了。后来,萨马兰奇又一次来
中国,仍提及此事,也没能如愿。目前这张实寄封明信片的价格已达到了几
十万元。

          血溅宫廷的邮票

    1870 年,匈牙利帝国建立,威尔敦自封一世,他是一个酒色之徒,虽已
是古稀之年,可对后宫三千粉黛仍不满足。在一次皇家舞会上,他又猎中了
年方二十、艳若桃李、能歌善舞的沙丝小姐,并强迫她做了皇后。
    不久,沙丝结识了皇家画师约·尼特,他俩相互倾慕,情投意合,结为
情侣。皇宫画苑留下了他俩数不尽的良辰美景和山盟海警。尼特以沙丝为模
特,画下了很多称心如意的传神杰作。他俩的秘密终于被皇宫密探告发,并
附上尼特为沙丝作的裸体画作为证据。暴君威尔敦一世想不到和皇后偷情的
竟是自己的皇家画师尼特。盛怒之下,下令将尼特乱剑刺死。
    沙丝因怀孕暂贬冷宫,待分娩后断定血统再作处理。然而老朽的威尔敦
一世年事已高,又经此致命的打击,没几天就驾崩了,因无子继位,沙丝小
姐便成了帝国女皇。
    1903 年,沙丝女皇为了纪念约·尼特,不顾皇家及世俗的非议,毅然选
出当年尼特为她作的裸体画像,印刷成匈牙利帝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后世
集邮者称它为“血溅宫廷的邮票”。

        “玛利一世”的西洋镜

    1888 年 6 月 20 日,一个名叫玛利·达维得的冒险家,更名为玛利·梅
勒那,自立为“西老挝赛当王”,号称“玛利一世”。这位“玛利一世”为
了骗取金钱,发行了大量“邮票”,并给万国邮政联盟每个成员国寄去两整
套。作为交换条件,他要求这些国家给他回寄“相等数量的古今邮票”。有
些国家照上办理,有的邮商甚至将“玛利一世”的“邮票”的售价抬高到 12
法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