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2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石块看上去好像马上就要松动滑落了,你感到这整座建筑就好像那些勇敢
的攀岩爱好者一样,屏住呼吸,正进行着一场精彩的技巧表演,而它以这样
不变的姿势站在风雨中,已经有 1400 个春秋了。
悬空寺为何能悬挂在峭壁之上呢?原来,古代聪明的匠师巧妙地使用了
杠杆原理,屋的重量实际分别由每层岩壁中的木梁承担,木梁底部由木柱支
撑,这样岩石作用力与木柱的支撑力形成了一对杠杆力,岩石与建筑巧妙地
联结为一个整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虽经历强烈地震,至今仍安然无恙。
全寺建筑共分三组。一进山门,以三宫殿为主体的是道教的天地,再往
里走,则是以三圣殿为主体的佛国了,最后是三教殿,在这里,中国古代文
化思想的三大始租汇聚一堂。
究竟出于怎样的意图,使古人将三圣置于一室,让三教的寺庙混居一处,
由于年代久远而无从考察了,但三教合一的特色却又为悬空寺增添了一抹奇
异的色彩。
柬埔寨的古代东方奇迹——吴哥古迹
柬埔寨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国家。公元 9 世纪初,苏利耶摩
二世统一并重建高棉王国,把都城建在吴哥地区,此后漫长的 600 年被称为
吴哥王朝。高棉王国成为印度支那半岛上的一个国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吴哥地区风格独特的建筑和雕刻艺术,是柬埔寨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
峰,是一种可以同世界最先进的文明相媲美的历史文化。由于风雨的剥蚀,
有的已成为废墟,今天仍保留下来的大量遗迹被称为吴哥古迹。这个举世闻
名的遗迹成为东南亚的一个游览胜地,这同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
度尼西亚的罗浮屠并列,称为东方古代的四大奇迹。
吴哥古迹是由一组组宏伟的石构建筑和精美的石刻浮雕组成,以吴哥通
王城(大吴哥)和吴哥窟(小吴哥)为主,共有大小各式建筑物 600 余座,
散布在 45 公里的森林中,位于洞里萨湖的西北,距首都金边约 240 公里。
12~13 世纪是吴哥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吴哥窟和吴哥通王城便是吴哥
盛期文化的代表,吴哥窟又名吴哥寺,建于 12~13 世纪,是保存得最完好的
吴哥古迹。它是一座供奉佛教和婆罗门教神像的庙宇。全部用砂岩石重叠砌
成,基地广阔,周长约 5 公里,四周城池环绕,池阔 200 米,总面积在 1 万
平方公里以上,城池内还有内外城墙,吴哥窟的全貌,俨如一座方形石城。
层层回廊纵横相连,构成一个套一个的正方形,有东西南北四座门,西是入
口的门,门前一尊多手观音像。正门里面有一条 230 米的圆柱廊,正面立有
庄严的纪念坊,坊前一条宽阔的中央大道。大道一边有一条七头那加神蛇的
大石刻作为栏杆。寺正中耸立着五座石塔组成的寺院。高耸的尖顶是吴哥寺
的特征,它建在第二层的四角,气象甚为雄伟。吴哥窟的圣塔是柬埔寨王国
的国徽。塔四周雕刻着婆罗门和佛教的创造之神婆罗玛的头像,朝向四方。
吴哥窟另一个特征是它的浮雕回廊,石塔的三层台基四周都有回廊环
绕。最低一层的四壁高二米,周长 800 米,壁面布满浮雕,共约 90 幅,最长
的达 60 米。题材大多是取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柯罗多》中的神话
故事。
而浮雕更是栩栩如生,姿态万千。其雕刻技法之娴熟,构思之精巧,寓
意之深远,令人叹为观止。
15 世纪以后,高棉王国开始衰落,常受外族侵略,内部纷争不断,加之
水利失修,国都被迫南迁,吴哥古城也随着首府的迁移而衰落了,淹埋在浩
瀚的林海中。1954 年,柬埔寨才成为独立的国家,吴哥古迹重新放射出绚丽
的光彩。目前,修复吴哥古迹的计划已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吴哥古迹这一
人类稀世之宝将抹去掩盖在它上面的尘埃,重放光芒。
雄伟的天安门
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它创建于明成祖永
乐十五年(1417 年),当时称承天门,至清代顺治八年(1651 年)扩大改建
后称天安门。现今天安门前面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后面为
故宫,东侧有劳动人民文化宫(原太庙),西侧有中山公园。
天安门城台建在汉白玉须弥座上,高达 13 米。城台有 5 个拱券形门洞,
中间的最高大,位置与门前金水河 5 座汉白玉桥相对应。
城台上建有重檐飞翘、金碧辉煌的城楼,城楼面阔 9 间,进深 5 间,合
古代“九五之尊”的规制。顶为重檐歇山顶,是古代建筑的高级形式,上铺
金黄色的琉璃瓦,红墙黄瓦在蓝天映衬下极为壮观。
为了衬托天安门的威严,天安门前还建有近 10 米高的汉白玉华表一对,
华表上蟠绕着跃然起舞的巨龙;华表旁侧,还建有昂头蹲立的石狮两对。
天安门原为皇帝颁发诏令之处,皇帝举行大婚及出兵亲征、祭祀天地等
大典,均从正门通过。新中国成立时,在天安门举行了开国大典。天安门庄
严肃穆的图形被确定为新中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天安门成了新中
国的象征。
古罗马斗兽场
位于罗马市中心东南的大斗兽场,是为纪念罗马帝国铁达皇帝征服耶路
撒冷而建造的。相传当时俘获了大量的奴隶,就役使他们建造了这座斗兽场。
公元 82 年建筑物落成时,曾进行过壮观的“开幕式”,3000 多奴隶被迫在
此“表演”并惨死。
古罗马大斗兽场又叫科洛西姆斗兽场,椭圆平面的长轴 188 米,短轴 156
米,中央“表演区”长轴 86 米,短轴 54 米,观众席共有 60 排大理石座位,
逐排升起,分为五区,从下到上分别为元首、主教、元老、贵族、骑士和平
民设置,各区之间用围墙加以分隔,其中元首、主教坐的“荣誉区”比“表
演区”高了 50 多米,安全措施十分严密。整个斗兽场的升起坡度接近 62°,
观赏条件很好。观众区设有环廊,供观众休息之用,外围环廊供后排观众使
用,内圈环廊供前排观众按号入座,斗兽场下面有地下室,供角斗士逗留和
关闭野兽之用,地下室里还有排水设施。这样一个可容纳观众 5~8 万人的大
斗兽场,空间关系十分复杂,椭圆形建筑的光影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几何
形体的单纯性,浑然而无始终,突出了斗兽场的庞大和完整。
建筑全部用混凝土、石灰、浮石建造,部位不同,用料也不同。观众席
依托在底层七圈柱墩上,采用了筒形、交叉拱、环形拱、放射形拱的技术,
结构体系统一。柱子全部用大理石垒砌,坚固异常,虽经 2000 年的风雨剥蚀,
整个结构仍十分坚固。
古罗马大斗兽场设计得科学合理,在建筑的功能、形式和结构上达到了
高度的和谐,代表了古罗马建筑艺术和技术的杰出成就。
唯我独尊的紫禁城
故宫旧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 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
年),至今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了。
故宫南北长 960 米,东西宽 760 米,矩形平面,占地面积 72 公顷,有房
屋 9000 多间,总建筑面积为 15 万平方米。四周有 10 米高的砖砌城墙,城墙
四角各有一座角楼,重檐三层,俗称“九梁十八柱”。墙外有护城河环绕,
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
紫禁城的外围原来是皇城,现在只存南面的一部分,天安门是皇城的正
门,左边有太庙,右边有稷坛(今天的中山公园),这就是所谓的“左祖右
社”的布局。十步廊向南引伸至端门止,端门往南是天安门,相距很近。
故宫辟有四座城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北面神武门,南面为正
门——午门。午门形制沿引“以双阙表门”的说法,有“午阙”之称,是门
阙合一的建筑形式,形如雁翅,气势巍峨,更衬托出它的高贵。正楼设有宝
座,左右摆放钟鼓,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钟鼓齐鸣。皇帝出午门祭稷
坛时鸣钟,祭太庙时击鼓。
午门正面有三个门洞,两侧有左右掖门。中门专供皇帝出入,文武百官
走左门(东面),皇亲国戚走右门(西面)。金殿会试时,文武进士按名次,
单数走右掖门,双数走左掖门,等级森严,违者治罪。
午门是皇帝颁发诏书、降诏出征、接受献俘的地方。朝臣获罪,在这里
受“廷杖”之刑,午门高 35.6 米,气势磅礴,威猛雄壮,人站在门前的空地
上,显然十分渺小,难免产生敬畏之感。皇宫的建筑处处体现着皇帝的威严。
故宫主要建筑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坐落在中轴线南半部的太和殿、中
和殿、保和殿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大典的地方,称为外朝。在中轴线北半
部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其两侧的东西六宫,即所谓“三宫六院”,
是帝王嫔妃居住的地方,故称为内廷。
外朝从太和门起用廊庑把三大殿绕起来,两侧廊庑间插入文楼(位东)、
武楼(位西),三大殿用高大洁白的汉玉雕琢的栏杆环绕,整个台基的平面
呈“工”字形,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岛仙阁。细细观察,可以看到在龙纹饰
的望柱下面伸出的浮雕白玉龙头,它们是排水用的,共有 1142 个。下大雨时,
千龙吐水,景象蔚为壮观。
太和殿和保和殿左右原有斜廊通向两侧廊庑,如此则空间穿透,感觉开
旷。清初康熙重建太和殿时,为严密保卫起见,以墙垣代替了斜廊,使艺术
效果大为逊色。
太和殿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銮殿”,明朝叫奉天殿、皇极殿,清朝顺治
二年改叫太和殿。它是明、清两朝举行大典的地方。因此,不仅殿前有宽阔
的月台,而且还有面积达 30000 多平方米的大广场,可容万人聚会和陈列各
色仪仗。太和殿殿高 8 米,面阔 11 间,进深 5 间,面积 2300 多平方米,与
明长陵棱恩殿并列为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内有 72 根楠木柱,每根高
近 13 米,直径 1 米,沥粉金漆。太和殿外观宠伟气派,内饰富丽堂皇,具备
了故宫宫殿的崇高庄严的形象。
中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小的一座。平面呈正方形,纵横各 3 间,单檐四角
攒尖顶,正中有镏金宝顶。
保和殿规模比太和殿略小,面广 9 间,进深 3 间,重檐九脊歇山顶。
属于外朝部分的,还有东侧的文华殿、渊阁和西侧的武英殿、薰阁。文
华殿和武英殿各由殿门、廊庑、殿身组成,均为单檐歇山顶,等级很低。文
华殿和三大殿相比,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尺度切于实用,环境幽雅,并没有
枯燥单调之感。
内廷部分,指以乾清门一线为界的北部,属帝后寝宫。内廷并列三门,
中间是乾清门,这是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一线的主体建筑;西面是
内右门,进去是养心殿和西门宫;东央是内左门,进去是斋宫和东六宫。
乾清门内的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总称后三宫。建筑的尺度比三大殿
要小得多,但是较接近人体的尺度比例,生活气息增强。
乾清宫为皇帝寝宫,大殿面阔 9 间,进深 5 间。正中设宝座,东西分建
暖阁。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每间设床 3 张,共 27 张床,这是为
了防止皇帝在睡觉时被人暗害。
坤宁宫是九脊重檐殿顶建筑,只是进深比乾清宫略浅。交泰殿为三开间
攒尖顶建筑,形体过小,地位局促,不太相称。
出坤宁门就是御花园,位于整个宫城最北一区。园东西长 130 米,南北
宽 90 米,占地近 11700 平方米。园内有 20 多座殿阁亭馆,结构精巧,建筑
古雅,间有山石、花木、盆景和一色石角道,是一处以建筑物为主的宫廷式
花园,也是整个宫内唯一贴近自然之处。
故宫属于中国古建筑中纵横开阔、四平八稳的建筑类别,纵向从正阳门、
天安门到内外三大殿,横向则由中轴线向两侧展开,能够深深体会到故宫作
为帝王宫殿的至高无上和非凡的气势。
“爱情的珍珠”
泰姬·玛哈尔陵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其早逝的爱妻泰
姬·玛哈尔建造的,是世界建筑史中最高最美丽的作品之一,被印度人民誉
为“印度的珍珠”。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的 227 年中,几乎一直充斥着动荡:
大英帝国的入侵使印度这个末代王朝蒙污带垢;王朝相传六代,父子争位、
兄弟残杀的事件不断发生,沙贾汗也曾起兵争夺其父的王位,失败后过了 7
年的逃亡生活。这期间,与他患难与共的是其宠妃阿姬曼·芭奴。沙贾汗登
基后,封这位多情美貌的宠妃为皇后,并赐以“慕姆泰姬·玛哈尔”的封号。
后人对这封号有两种解释,或曰“美人”,或曰“宫廷的王冠”。泰姬在一
次陪皇帝出巡途中产下第 14 个孩子,不幸产后得了传染病,不久死去,沙贾
汗在她临终前答应为她建造一座可与她的美貌与功勋相匹配的陵墓。
陵墓建在莫卧儿王朝首都阿格拉城堡附近。为了该墓的设计与施工,除
集中了全印度的著名建筑师和工匠外,还聘请了土耳其、伊朗、中亚、阿富
汗和巴格达等地的建筑师,可以说这座陵墓总结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的精华。
它始建于 1631 年,每天动用两万名工匠,精心施工,历时 22 年,于 1653
年落成。
泰姬陵的入口是一座用印度特产红石砌成的城楼。穿过城楼,一条用红
石铺成的长 300 米的甬道直通白色陵墓,甬道中段有一个十字形水池,中心
为喷泉,四周植以竹草花木,陵墓两翼有红砂石的宫殿式建筑,西座是清真
寺,东座是接待厅。清水水池中陵体的倒影,宛如泰姬对着明镜在梳妆。为
了表现泰姬永恒之美,陵体从东西南北四个方面看都是完整的,各具美感。
早晨,大理石陵体在朝晖下呈桃红色,中午烈日把陵体照得浮光跃金,傍晚
夕阳西下后陵体又现出乳白色。
登陵石级有 22 级,代表陵园建造花了 22 年,陵墓建在一座 7 米高、长
宽各 95 米的正方形大型石基座上,寝宫居中,四角各有一座 40 米高的圆塔。
寝宫共分 5 间宫室,中央宫室放着泰姬和国王的石棺。宫墙和石棺用珠宝镶
嵌成各种花卉及人物、图案,十分雍容华贵。
泰姬陵峻工时,沙贾汗国王仍在位。他对泰姬的情思像一根无形的丝线,
萦绕在陵内外。国王曾梦想为自己建造一座与泰姬陵一样的黑大理石陵墓,
好与白色的泰姬陵遥遥相对。可是,还没有来得及动工,他的儿子奥朗则布
就起来“抢班夺权”,他杀死兄弟各一人,赶走另一个哥哥,并把其父沙贾
汗囚禁在阿格拉城堡中。这位多情的国王只能透过囚室的窗棂望着爱妻的陵
墓。最后,他终于被安葬在泰姬陵的石棺中,与爱妻并卧,他的绵绵情思总
算有了个了结。
巴黎圣母院
看过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或者同名电影的人,无不知
道巴黎圣母院这个名字。它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最伟大杰作,不仅因为雨果
的小说,更因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华丽的教堂而名扬于世。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 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