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庭除一古桐,耸杆入云中。
意思是说,庭院中生长一棵古老梧桐,梧桐树巍然高耸,直插云空。父
亲吟完这两句诗后,停了下来,他含笑望着薛涛,说:“下面就由你来续成
一首完整的诗吧。”
要续写下面的两句很难,须讲究平仄,得注意押韵,更要注意对仗,内
容当然还要连贯。父亲的意思是想考考她,也是想锻炼锻炼她。薛涛迎着父
亲信任的眼光,然后凝望着梧桐树那高大的身姿,略作短暂的沉吟,这才朗
声诵道:
“枝连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这两句诗续得很富情趣,有了它顿时使全诗灵气四溢,有声有色,给人
以广阔的联想天地。你看,南来北往的鸟儿非常喜欢这棵大树,有的在树枝
上停栖,啁啾啼鸣,有的还在上面筑巢安家,哺婴育雏;梧桐叶的小掌轻轻
拍着,就像在迎接南吹北拂的风。也难怪父亲听了女儿的吟诗后,品味再三,
不禁连声赞叹呢!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不久薛涛的父亲就病故了。母亲守寡一直把她抚
养长大,家中的生活实在是太贫困了。为了母子二人糊口,薛涛不得已去做
一名歌妓。她懂音律又有诗歌的才华,因而名噪一时。当时的一些著名文人,
都以与她结交唱和为荣。甚至元稹、白居易、杜牧等人也都与她交游唱和,
韦皋还称她为“女校友”,薛涛写的诗多是赠人之作,情调伤感,真挚自然,
为很多人所喜爱。
薛涛后来一直住在浣花溪,她每每都亲自创制深红色的小笺写作,人们
称为薛涛笺。她于公元 832 年谢世,享年 73 岁。
《临镜晓妆》杨容华
杨容华,唐朝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是唐初四杰杨炯的侄女。她自幼
长得容貌秀丽,端庄典雅,非常惹人喜爱。杨容华不单容貌秀丽,也异常聪
明,从小读书,过目成诵,学习诗文一点即通。有一次她忽觉心中有所感触,
就提笔写成诗句。叔父读了居然大加赞赏,鼓励她再好好写下去。从此小容
华读书写诗就更加勤奋了。
有一天,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杨容华闻鸟即起,洒扫庭厨一番。按照
往日的习惯,下面应该是梳洗打扮,之后再读书背诗。她于是拿来了铜镜,
放到梳妆台上,刚坐下,一个俊俏的脸庞便出现在鸾镜里。这是我吗?杨容
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态生两靥,粉面若桃。画眉
描唇之后,镜中的姑娘就更加娇美了。杨容华就随口吟诗一首道:
宿鸟惊眼罢,房栊乘晓开。
凤钗金作镂,鸾镜玉为台。
妆似临池出,人疑月中来。
自怜终不见,欲去复徘徊。
大意是:天刚破晓,栖息了一夜的小鸟被晨光惊醒了,睁开眼睛喳喳叫
个不停。闺房的窗户也慢慢地打开了,一位美貌的小姑娘面对玉台鸾镜仔细
梳妆打扮。插上用黄金镂刻的凤钗,看着镜子中秀美的面容,连自己都十分
惊奇,新妆是这样地光彩照人,好像出水芙蓉,月中的仙女。可惜的是,自
己看不到真正的面容,只好面对鸾镜,仔细端详,照来照去,怎么也舍不得
离开。
杨炯读了侄女的诗,不禁十分赞赏。他把自己的诗和容华的诗混在一起
带着去见诗人郑羲真,请他品评品评,看看到底谁的诗好。
杨炯首先诵读了容华的诗《临镜晓妆》,郑羲真听时,一边随着读诗的
节奏击着掌,一边在嘴里连声叫好。杨炯又接连吟读自己的诗给郑听,郑却
再也没有提起兴致,总是感到不如第一首好,杨炯听了,满面羞惭告辞回家
了。
自此以后,杨炯再也不和侄女比诗了。杨容华的美名也传扬开了。但是
在那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再有才华,最后也只能是自生自灭罢
了,杨容华也逃脱不了这个下场。
填词惊客——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南宋山东济南人,是著名的女词
人。她的词作典雅清丽,充满了情感,并且善用白描手法,在传统的诗词创
作中另辟蹊径而自成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著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
安词》及《漱玉集》等。
李清照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李格非是著名学者和作家,母亲也很有文
才,精通诗词创作。在文化色彩浓厚的家庭气氛中,李清照从 4 岁起便受到
了父母的良好教育。她思维发达,记忆力特别强,再加上肯学勤学,是个非
常讨人喜欢的好孩子。到了 5 岁的时候,小清照已经读完了《诗经》和《楚
辞》这两部中国诗词的经典之作,其中的许多文章都能背诵如流。从 10 岁起
父母开始教她填词作诗。小清照只须稍加指点便能懂得要领,表现出惊人的
理解力,没用多少时间,她便掌握了写作的基本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她对
名人的诗词作品总是爱不释手,反复吟咏,抄写了一遍又一遍,从不感到烦
腻。正是有了这种坚实的基础,她成功地开始走上自己的创作之路。小清照
写作时非常认真,每写一篇诗词总是写了再改,改了再作,反反复复不知多
少次,直到相当出色时才肯公开拿出来给人家看。她的这种治学精神,受到
大人们的称赞和推崇。
十五六岁时的李清照,早已才华毕露。有一次家里来了许多客人,差不
多都是和父亲十分投机的文坛挚友。主人安排了美味佳肴款待来客。人们集
聚在客厅里饮酒作乐,席间的吟诗答对,不时引起一阵阵喧闹的笑声,兴致
很高。忽然大伙儿都安静下来了,一个个侧耳细听。原来是从内室里传出的
悠扬琴声吸引了他们。在悦耳动听的琴声伴奏下,有个小姑娘正在吟唱一首
《浣溪沙》。仔细听来可以断定,那美妙的歌词,显然是自己创作的,别有
一番情趣,唱的是:
小院闲窗春色深,垂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听完之后,在坐的众人齐声叫好,一时弄得主人很不好意思。其中有位
客人问:“这是谁在吟咏?吟唱的真是太好了。”
李格非说:“小女清照不过是随便唱唱而已,承蒙老兄过奖了。”
座中还有一位在文坛上很有影响的著名词人晁补之。他说:“这篇词作
填写得极为清丽,可以说字里行间充满了优美动人的丰富情感。李兄,这真
是你家小姐亲手所作吗?”
李格非笑着说:“小女清照经常写这些东西,用作消遣。常来我家的朋
友大都知道,不足为奇。只因晁兄是稀客,你想见见她吗?”
晁补之乐呵呵地说:“能见李小姐一面,实在太令人高兴了。”
李格非立刻进了内室,片刻之后把女儿带了出来。晁补之大吃一惊。他
看到的竟是一个清秀无比的小女孩。美丽文静的小清照,很不好意思地把自
己写的词章,双手递给客人们。她说:“小女写得不好,恳请伯父、叔叔们
批评指教。”晁补之和文友们相互传看时,那笔秤上写的词章墨迹尚未干透,
松脂的清香之气还隐闻得到,令人不得不相信果真是小清照刚才写出来的。
大词人晁补之立即竖起了大拇指,感慨地说:“小清照果真是女孩中的奇才。
我相信她长大以后定会成为一位了不起的女词人。”
不久,南宋另一位著名诗人张耒新作了一首《中兴颂碑》诗,在文坛上
广为传颂,公认为是少见的佳作。有一天李格非带着那首诗回家后,拿给女
儿看。小清照一遍又一遍地吟读,慢慢体味蕴含丰富的诗意,受到了很大启
发。三天过后,她写下了两首和《中兴颂碑》的诗。李格非看后,觉得还不
错。后来他去拜访张耒时,说了这件事。张耒早已听说清照才华非凡,急切
地要求看两首和诗。等他拿到手以后,刚刚吟咏了一遍,就赞不绝口,连称
好诗。过后,他和文友相聚时总是逢人便夸清照是少有的天才。有了晁补之
和张耒这些著名诗人的推崇和宣扬,16 岁的李清照开始在南宋词坛上崭露头
角。她以后每写好一首诗词,总是被人们争相传抄,到处吟咏。她后来果然
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大词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惨吟《离别》——张芳
张芳,唐代宣化府女神童。这个 9 岁的小女孩聪明伶俐,特别是有一手
过目成诵的特长,让人惊佩不已。
有一天官府传话下来:则天女皇帝亲下手谕,要小张芳和姐姐一起进京
应试,还有重赏。
小张芳跟姐姐进宫后,立即受到则天女皇的亲切接见。这天金殿面试,
小姐妹两个又是吟诗又是答对,随机应变中全无一丝拘谨。女皇非常开心。
满朝文武对小姐俩的非凡才华也大为称赞。
武则天让小姐妹俩在宫里住了几天,并有把她们留下的想法。后经与丞
相商量,考虑到两个女孩小小年纪,都留在京城,她们的爹娘割舍不下,决
定只留下姐姐,送小张芳回家。武则天宣布这一旨意后,张芳姐妹俩当然不
敢违逆女皇天意。只是姐妹情深,从未分离一天,她俩在女皇面前双双低头
不语,眼眶里充满了泪水也不敢掉落下来。武则天把小张芳紧紧搂在怀中,
口里说:“好孩子,等你长大了,我再接你进宫。你今天就要和姐姐分手了,
再给我们吟诵一首好诗吧。”
小张芳从女皇怀中挣脱出来,沉思片刻后,便吟诵起一首叫《离别》的
诗来
别路云初起,
离亭叶正飞。
所嗟人异雁,
不得一行归。
吟诵时,小张芳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连在座的丞相都感动得偷偷用手
抹眼睛。则天女皇见此情景,知道小姐妹俩一时还真的难分难舍,自己心里
也觉得不是滋味,长叹一口气,恩准姐妹俩一起返乡。离京时,女皇派车相
送,车上装满了赏赐的金银绸缎。
“不守妇道”——王贞仪
王贞仪(1768~1797),清朝著名的女科学家。她和史学家班昭、大词
人李清照齐名。她精心写的《星象图解》、《象数窥余》等著作,科学而通
俗地解释了自然现象的变化。她所著的《地圆说》指出,人们所居住着的地
球,是处于四周都是天空的空间中,在宇宙间是没有绝对的上下左右之分的。
她还著有《女蒙拾诵》、《沉疴呓语》各一卷、《西洋筹算增删》、《筹算
易知》等科学著作。王贞仪是一位硕果累累的科学家。
王贞仪出身于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祖父曾任宣化知府,因此家里藏有
丰富的书籍。王贞仪从小就酷爱各类书籍,并常作诗、绘画,还学会了琴、
棋、骑、射。在封建社会中,女子有才,便被视为大逆不道,女子会骑、射
已属罕见,而更令人惊羡的是她还对天文、地理、数学、气象学等等也有浓
厚的兴趣。她不习女红,却经常手不释卷地攻读科学书籍,从小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她鄙视和反对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歧视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种种礼教。
她曾作诗道:“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这正是她一生的绝好
写照。
她年仅十八九岁时,有一次,在宣化知府的客厅里,宾客满座,许多人
高谈阔论。有的论诗说画,有的论说天南海北。忽然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站
了起来,拱手向大家请教:“如地球果圆非方,而居圆球下方者,岂不皆要
倾跌哉?”在大家都解释不清的情况下,王贞仪落落大方地站起来,给大家
以满意的回答。
王贞仪不守“妇道”,酷爱科学。她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废寝忘食
地搞试验。没有科学仪器,她就卷起衣袖,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地制造。有
一天,王贞仪关紧门窗,一个人躲在屋里进行天文学方面的实验。不知不觉
已到了吃饭的时候了,她母亲在房门口等了好久、仍然不见她出来吃饭,就
非常好奇地从门缝向内张望。只见桌上的水晶灯被悬挂在房梁上当作太阳,
小圆桌被扳倒在灯下当作地球,而王贞仪手拿着镜子当作月亮。她一边移动
着反复试验,一边不断观察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位置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弄
清了月食等天文现象。她撰写的《月食解》一文,精辟地阐述了月食发生、
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浅等知识。
题诗赠友——吴荔娘
吴荔娘,字绛卿,福建莆田人,清朝知名女诗人。
吴荔娘幼年时,因耳濡目染了父亲的读书习惯,所以她也逐渐陶醉于书
声朗朗之中,并在少年时已能写诗作文。当然,她能早年工习韵语,全靠父
亲影响所致。
她生性孤僻,常常善自为乐,终日空守闺房,洁身自好。她还特别喜欢
清洁,室内一日必扫数次,绝不让灰尘有歇脚之处,室内摆设几乎一尘不染。
平日,她总是以填词作诗为生活中的最大快乐。
在吴荔娘 14 岁的时候,她已能用一个纯情少女所独有的情愫,去描写自
己对大自然的热爱,有时还能以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用饱蘸激情的笔去
揭示大自然的美。
有一次,她观看 9 岁的严静画画,还没等严静挥毫完毕,早被画的墨竹
图陶醉了,惊叹之余直呼:“妙哉!妙哉!”等严静的墨竹图画完,她就乘
兴给题写了一首《题严静墨竹图》诗:
琅 袅袅影纵横,千尺寒梢一笔成,
我看丹青先比较,此君风韵却输卿。
整首诗一气呵成。作者以自然的音节,醇厚的诗意赞美了严静笔下的墨
竹。全诗无一斧凿之痕,更没有造作之态,有的只是作者的直抒胸臆和诗所
表现的极富韵味的朴素之美。
诗的前两句“琅 袅袅影纵横,千尺寒梢一笔成”,主要赞美了墨竹
摇曳多姿的逼真形象,以及墨竹的纵横交错和秀劲挺拔。
后两句“我看丹青先比较,此君风韵却输卿”,作者运用了比较的手法,
进一步赞美严静笔下的墨竹那栩栩如生状,比真竹更富有风韵。
从此吴荔娘的名字被更多的人知晓。她后来更加苦读诗书,终于成了清
代小有名气的女诗人。
囫囵吞《三国》——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现代著名女作家。有小
说代表作《斯人独惟悴》,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散文代表作《寄
小读者》。1949 年前曾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新中国成
立后曾经任中国作协理事、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冰心从小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她的父亲谢葆璋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海
军军官,经常给女儿讲中国跟洋鬼子打仗的故事。冰心总是用心地听着,从
而受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冰心的母亲有很高的文学修养,4 岁起开始
教女儿识字。她把字、词做成卡片,冰心一张一张认得非常快。由于家里事
情繁杂,母亲忙不过来,从 7 岁起把教育女儿的重担交给弟弟杨子敬。冰心
的舅舅杨子敬是父亲的文书,又是同盟会会员,有激进的革命思想。他成了
冰心的启蒙老师。
冰心 7 岁开始读小说,第一部读的就是舅舅给他讲过但没讲完的《三国
演义》。由于识字有限,开始的时候只能挑选认字多的部分看。看着看着,
光看一些片断不能使她满足了,于是,又从头读起。要说读,其实只不过是
“囫囵吞枣”。到底还是她聪慧,凡是遇到的生字,全靠猜测,实在念不明
白,便上下连串着念下去,念的次数多了,也就认得了。就这样,她读书的
兴趣有增无减,一本接一本不可收拾地读下去。到 8 岁时,她居然读完了全
部《说部丛书》、《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说岳全传》、
《天雨花》、《东周列国志》、《儿女英雄传》、《镜花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