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411章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11章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成立大会和宣誓仪式。孙中山曾亲切地摸着李四光的头说,你小小年纪就
参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学,蔚(wèi)为国用”。当时,李四光年
仅 16 岁。

1910 年 7 月,李四光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结束了 7 年留学日
本的生活,和同学们一起返回祖国。不久,他被派到武晶县花林湖北中等工
业学堂任教。从学生到教师,李四光感受到一种新鲜和责任,他对学生的要
求是非常严格的。
1911 年 10 月 10 日晚,武昌起义爆发。当时,李四光正在北京参加留学
毕业生的全国统一考试。他听到消息后,异常兴奋,立即收拾行装南下。回
到武昌不久,李四光便被委托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来,又改任湖北
军政府实业部部长等职。然而,革命的发展并不是像他想象的一样。不久,
袁世凯上台,打击和排挤革命党人。李四光发展实业、造福人民、建设新湖
北的宏伟计划已成幻想,他内心郁闷,陷入彷徨之中……
于是,李四光产生了再去读几年书,走科学救国的道路的想法。1913 年
7 月,李四光由官派出国,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继续深造,年轻的李四光如愿
以偿。
当时,和李四光一起留学的有 4 个人,政府发放的路费全是金条。李四
光告诉同伴:“你们慢慢收拾行李,我去银行兑换钱币。”当李四光来到银
行的时候,一身破旧的衣服引起了银行职员的怀疑,非但没有换回钱币,还
被怀疑偷别人的金条而被抓了起来,任他如何解释也没有结果,连饿带冻,
第二天才被同伴救回。尽管如此,青年李四光还心系父亲兄长,将自己旅费
的一部分省下来交给他们,以供弟妹们上学之用。这是何等令人感动的情怀
呵!李四光试图用所有的爱恋来报答 14 年乡村生活中父老乡亲所给予他的关
怀与厚爱,就像他后来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一样,鞠躬尽瘁而又无怨无悔!
长途跋涉,远渡重洋,李四光第二次离开祖国,终于抵达伦敦。这里是
资本主义文明的故乡,是近代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如今早已车水马龙,五光
十色,大厦林立。但在李四光的眼里,这一切无异于过眼云烟,他心里更渴
求的是知识和科学。经过慎重的选择,李四光决定进入在采矿方面较为著名
的伯明翰大学。他匆忙离开了伦敦,来到了英国西部重镇伯明翰城,在学校
附近的一所公寓住了下来。
李四光的确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学生,即使休息时间,也不放松学习。偶
尔在假日走进公园,看看名胜古迹,身边也总是少不了一叠报纸杂志,或是
一卷厚厚的书籍。在林荫里,在流水旁,他一坐下来就抄抄写写,或是思考
一连串的问题。
但平静的学习生活没有持续多久。1914 年 8 月 4 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发了。以英、法、俄为一方的协约国和以德、意、奥为一方的同盟国,为重
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展开了生死大战。一时间,生活物资日益短缺,
物价开始上涨,生活极度因难,许多留学生已无法忍受,纷纷离开英国。但
李四光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从小养成的坚忍精神,节衣缩食,克服了种种
困难,把学习坚持了下来。他常常利用假期,跑到矿山做临时工,赚钱维持
生活,继续完成学业。在这样艰难的时候,他乐观旷达,劳逸结合,利用业
余时间学会了拉小提琴,并成了终生的爱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1918 年 5 月,李四光用英文写成了一篇长达 387 页的
论文!《中国之地质》,并提交伯明翰大学地质系。6 月,他通过了论文答
辩。由于这篇论文的提出,李四光被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不久,李四光接到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发来的聘书,请他回国担
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6 年多的英国留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尽管国内依然

是军阀混战,你争我夺,李四光还是接受了邀请,带着为真理奋斗的治学精
神,带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1920 年 5 月,李四光结束了漫长的求学之路,
回到北京。此时,他已经 31 岁,在这年青的生命成长中,除了幼儿时期和暂
短的工作以外,他几乎都在不停的学习中忙碌着,东奔西走,上下求索。如
今,对李四光来说,该是他向祖国贡献知识和学问的时候了!新的生活就要
开始了!
李四光到地质系后,主要讲授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他备课认
真,一丝不苟。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特别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训练。
从岩石的肉眼识别,到显微镜下的鉴定以及进行全面的化学分析,他都要求
学生能够掌握。他考试的方法不同于其他老师的方法,除了要进行笔头的问
答以外,还发给学生几块岩石的标本,要求他们写出标本的名称、矿物成份、
生成条件、与矿产的关系等等。他还极其重视书本以外的知识,经常带学生
赴野外考察,边看边讲,边讲边看,要求同学们大量采集标本,回来后,归
类整理,陈列在实验室供教学研究之用。
在长期的国外留学生活中,他亲身感受到中国人受尽歧视的耻辱,从而
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曾说:“我们不能不承认人家的文化程度比我
们高,艺术比我们精。人家的地方已经开辟到十分田地,我们的一块沃土,
还在那里荒着。请他们来做好了,再拱手奉还给我们,世界上恐怕没有那么
一回事。所以,我们一线的生机,还是在我们的民族,大家打起精神,举起
锄头向前挖去。”所以,李四光上课的时候,除了科学上的一些专有名词以
外,他始终坚持用中文讲解。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一个学生叫他“Mr。李”,
叫了几声,他就问那个学生叫谁?那个学生说:“叫你。”李四光说:“你
可以称我老李、小李或阿猫、阿狗什么的,但是我不准你叫我‘Mr。李’”
有一次,李四光带了七八个学生到宜昌做野外考察,在街上看见一个美
国人坐人力车不给车钱,还要拿起手杖打拉车人。李四光看到后,气愤极了,
就跑到美国人面前一定要他付车钱,并且不准打人。那个美国人开始愣了一
下,后来一看是一个穿破西服的中国人,竟蛮不讲理地冷笑一下,准备一走
了之。李四光和七八个学生操起地质锤把他拦住了。那个美国人一看事情不
妙,只得乖乖地给了车钱,灰溜溜地走了。路上的行人都为此感到扬眉吐气。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侵略军发动“芦沟桥事变”,我 29 路军奋起抵
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 月 13 日,日军在上海登陆。12 月 13 日,南京沦
陷。1938 年 10 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国民党政府仓皇逃亡重庆。中央
研究院也奉命随政府内迁。李四光率地质研究所南迁桂林,在这里度过了将
近七个春秋。
1944 年春,日军侵袭,战事吃紧。李四光和地质所同事一起,携带轻便
物品,于 6 月 27 日仓猝离开桂林,经过 20 多天旅行,到达贵阳。一路上人
挤人,水泄不通,又饿又渴,又乏又困,狼狈不堪。到了 10 月,日寇进犯更
加凶猛,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眼看贵阳要被围困。李四光和同事们只好再
次奔彼。出贵阳,奔遵义,入四川,大概 11 月光景,终于到了重庆。
长途奔波,精疲力竭,对一个 55 岁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考
验。到了重庆以后,李四光夫妇的健康情况已变得十分糟糕了,再加上触景
伤情,李四光又想起了朱森蒙冤离去的惨痛记忆,他的精神是极不愉快的。
对时局的愤慨和生活的困苦二者交织在一起,使这位一向坚强的学者也禁不
住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1947 年 6 月 6 日,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在南京决定,让李四光代表中国
参加 1948 年 8 月在英国首都伦敦召开的第 18 届国际地质学会。李四光感到
这是个离开乌烟瘴气的国统区的好机会。他极其珍视这个机会,用了大约一
年的时间准备论文,反复修改,力争代表中国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见解。这也
是李四光的一贯学风。
1948 年 2 月,李四光从上海启程,几经辗转,直到 4 月初,才在香港搭
上一艘挪威货轮。大海里的航行是异常艰辛的。对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来说,
已不再充满神奇。面对滚滚波涛,海风呼啸,李四光心中思念自己的祖国,
祖国正像一艘火海里的航船,中国的人民正在忍受战争的煎熬……
经过大约两个多月的艰难航程,货船终于抵达法国南岸的大港马赛。上
岸后,他改乘火车经法国首都巴黎,再横渡英吉利海峡,抵达英国伦敦。
码头上,可爱的女儿正站在那里迎接他。李四光的女儿李熙芝当时正在
英国剑桥大学读书。她早早地等候在多佛尔码头,迎接父母的到来。
1949 年 9 月 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开幕。在公布的各民
主党派、区域代表、军队代表、团体代表和特邀人士等名单中,李四光是作
为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的代表之一而列选
的。
但是,正当李四光以焦急的心情准备回国时,台湾的国民党却正在策划
着一个罪恶的阴谋。国民党驻英大使郑天锡接到国民党外交部的密令,要李
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将其
扣留。一个朋友将这一切打电话告诉李四光。接到这个消息之后,李四光当
机立断,拿起一个小皮包,只身从普利茅斯渡过英伦海峡来到法国。
1950 年 3 月初,李四光秘密回到香港,随即住进他的朋友预先安排的一
个僻静的住所。
1950 年 4 月 6 日,李四光夫妇一大早就来到车站,6 点多钟便乘上了香
港至九龙的火车。不久便踏进了祖国南方的大门。这是多么令人激动和难忘
的时刻啊!
1950 年 5 月 6 日清晨,李四光夫妇到达北京,受到新老朋友的热烈欢迎。
李四光被安排住在当时北京最高级的饭店——六国饭店。一个多星期后,又
迁到北京饭店。住进北京饭店的第二天晚上,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前来看
望他们,令李四光夫妇十分激动。周总理鼓励李四光协助郭沫若院长做好自
然科学方面的工作,同时发挥专业特长与优势,把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为国
家建设服务的主要责任担负起来。李四光会意地连连点头,他说:“今天是
中国未有的大时代,一切人都要努力,不能落伍。”正是在党和人民的关怀、
重视和信任下,李四光开始了最有意义的工作。
1950 年 8 月 17 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
这是解放后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团结的大会。
大会结束的时候,选举李四光为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他
肩上的担子又加重了。
50 年代初,李四光承担的另一重大的任务就是,把全国的地质工作者组
织起来,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连年的劳累使李四光的健康状况有所下降,他时常带病坚持工作,万不
得已才去医院住院治疗。但是,1957 年 11 月,李四光的肾病加重,小便带
血,背部生疔(dīng),住进了北京医院。

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手术刀口基本上愈合了,但创痛还没有完全消除。
李四光就急于出院,返回了工作岗位。
关于中国石油资源的远景,在 50 年代以前,不少地质学家抱着悲观的看
法。1915~1917 年,美孚石油公司的马栋臣、王国栋曾率领一个钻井队,在
陕西北部一带,打了 7 口探井,花了不少钱,收获不大走掉了。1922 年美国
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中国调查地质,回国后写文章说,中国是贫
油国家,在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
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部分不会有大量石油。从此
“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
但是,李四光根据自己对中国地质的深入钻研,认为“中国贫油论”是
没有事实根据的。在 1928 年的时候,李四光就曾写文章指出:美孚的失败,
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开。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虽然最大,然而还有
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
李四光从构造地质角度出发,认为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比较优越的地
区,而油田是储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区。找油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他认为,
我国石油勘探远景最大的区域有以下三个:一是青、康、滇、缅大地槽;一
是阿拉善—陕北盆地;另一是东北—华北的平原地区。他说首先应该把柴达
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等地区、作为寻找石油的对象。
李四光的报告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广大工作者。1954 年初,地质部
成立了全国石油、天然气普查委员会。1955 年 1 月 20 日,地质部召开第一
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组成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
5 个石油普查大队。经过艰苦工作,终于发现了很多可能储油的构造。
1956 年 1 月下旬,地质部召开第二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 1956
年将派 93 个地质队,430 多名地质人员奔赴 12 个地区进行普查和细测。
这样经过 3 年的石油普查工作,在新疆、青海、四川、江苏、贵州、广
西及华北、东北等有希望的含油远景区,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并
在柴达木等构造上,探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
1958 年 3 月,四川的南充等地,相继出油,开辟了我国西南石油工业基
地。
1958 年 2 月,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共同发出“三年攻下松辽”的战斗号
召。地质部从四川、青海、陕甘宁调集队伍,加强松辽找油工作,终于在吉
林省扶余县的一个钻井中,首次遇见厚达 70 厘米和 50 厘米的油砂岩层。同
年秋天,发现了大同镇“长垣”构造,出油后改为大庆长垣。大庆油田的发
现,是我国东部找油的一个重要突破。之后,又在华北、中原、汉江、广东
等地相继发现一大批油田。
1964 年元月 1 日下午,毛主席请李四光晚上七时半到中南海怀仁堂一起
观看现代豫剧《朝阳沟》。接到电话之后,李四光的心情异常激动,当他在
开演之前来到休息厅的时候,毛主席健步走来,同他热烈握手,谈起石油问
题时,毛主席高兴地说,你们两家(即地质部和石油部)都有很大的功劳。
1971 年 4 月 24 日,李四光因为感冒发烧,住进了北京医院。入院后,
虽然很快便退了高烧,但血压一直波动得很厉害。晚上,他常常不能入睡,
往事总是萦绕心头。
一天晚上,李四光特别兴奋,他和陪他的女儿谈了很多很多:从青年时

代漫长的求学之路到 3O 年代的黑暗中国;从建国初的艰苦奋斗到如今的各种
经历。
1971 年 4 月 29 日上午 8 时 30 分,李四光这位历经风霜,鞠躬尽瘁,为
祖国为人民奉献了一生的伟大科学家永远离开了我们。

京新登字 209 号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刘以林  主编
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 36 号  100007
新  华  书  店  经  销
北京顺义康华印刷厂印刷
787×1092 毫米  32 开本  250 印张  5408 千字
1996 年 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