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钟就要浮到水面上换一次气,不然就会被憋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海龟自
己把自己活埋起来呢?它们全身埋在淤泥里为什么不会憋死?这是它们冬眠
的一种形式,还是它们清除藤壶的一种方法?或者是它们在冰凉的海水中自
我取暖的一个窍门?面对这一个个谜,人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
藤壶是一种小型甲壳动物,体外有 6 片壳板,壳口有 4 片小壳板组成的
盖,固着生活于海滨岩石、船底、软体动物以及其他大型甲壳动物身上。专
家们观察发现,在一些大个儿的海龟身上也常常寄生着许多藤壶,这既影响
它们游泳,又会使它们感到难受。因此,有人猜测,可能是为了要摆脱藤壶,
海龟才钻进淤泥。但是,埋在淤泥中的海龟是头朝下,尾巴朝上,它们头部
和前半身的藤壶因陷进淤泥较深而缺氧死掉,可后半身和尾部埋得很浅的藤
壶却依然活着。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关于藤壶的猜测就难以成立
了。
后来,人们在美国东海岸帕耳姆东南的一个港湾里,发现许多大个儿的
海龟也有这种在海底淤泥中“自埋”的习性。当时一个潜水俱乐部的潜水员
们正在进行训练。当女潜水员罗丝潜入海底时,发现不远处的淤泥中露出一
只海龟的尾部。她游了过去,碰了一下那海龟的尾,于是,那被惊动的海龟
慢悠悠地醒来,从泥土中抬起头,抖掉身上的淤泥,仿佛对不速之客很不满
意似的,转身游走了。接着,罗丝又看到了一只海龟的尾巴,这是一只特大
的雌海龟,它没有沉睡,对罗丝的到来反应迅速,马上搅起淤泥游动起来。
罗丝眼前变得一片浑浊,什么也看不清了。这是在 27.4 米深的海底,水温是
21.7℃。不一会儿,罗丝的伙伴们也发现了两只埋在淤泥中的大个儿雌海龟。
但从那次潜水以后,罗丝他们在海底只找到了一些海龟呆过的泥窝,再
没有看到一只“自埋”的海龟。这说明,海龟的“自埋”仅仅是一个短时期
的现象。要不就是它们将自己埋得太深,使人无法发现。最新的观察表明,
海龟在这一地区逗留、“自埋”的时间不长,所以不能认为它们是在冬眠。
如果海龟“自埋”的现象经常发生的话,那么由这一现象派生出来的新课题
可就更多了。
月相影响海鱼之谜
一些多年在大西洋捕鲭鱼的前苏联渔民,发现他们的捕获量有着周期性
的变化:每两周中有一天的捕获量明显地高于平时的捕获量。
前苏联加里宁格勒大西洋海洋渔业与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普·菲
杜洛夫认为,这一天的捕获量增高,是由于鲭鱼受到月相影响的结果。
月相,是指人们所看到的月亮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月亮绕地球转,地
球绕太阳转,三者的相对位置时刻发生变化,因此人们从地球上所看到的月
亮被太阳照射部分的多少也时刻发生变化。主要的月相有 4 个:朔月(夏历
每月初一,也称新月)、上弦月(夏历每月初七、初八)、望月(夏历每月
十五日,也称满月)、下弦月(夏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日)。普·莫杜洛
夫经过研究,发现大西洋鲭鱼的捕获量,在每月的新月和满月的日子比其他
的日子要多。他又进一步分析了多年来在北海和其他海域捕鱼的资料,发现
除了鲭鱼以外,其他许多种海水鱼也受到月相的影响,最大的捕获量也是在
新月和满月的日子。
实际上,许多海洋生物都受到月相的影响。如某些牡蛎在夜里 12 点时壳
张得最大;螃蟹的活动积极性的波动间隔也是 12 小时。过去,学者们通常认
为这些现象只是与月亮的间接影响有关,即只是受潮汐的影响;但现在看来,
在有些情况下,月相会直接影响生物活动,即它们会受海洋表面照明变化的
影响。我们知道,光对许多海洋生物的活动与生态起很大的作用。晚上,通
常是许多鱼类升游到海面觅食的时间,它们对水面的能见度是很关心的。水
面照明度好,有利于一些鱼的捕食;但另一些鱼则会因此而吓跑,这些鱼喜
欢在能见度低的夜间浮到海面觅食。而海面光的强弱与月相(月亮的大小)
有关,是以一个月为周期的。
科学考察还表明,在新月和满月的日子,在一昼夜中,鲭鱼的最大捕获
量总是在午夜一点半与白天一点半。为什么会这样?人们还不知道。其他的
海鱼是否也是这样?人们也还不知道。人们希望能早日揭开这个自然之谜。
这样,渔民们就可安排最佳时间出海捕鱼和下网,更有计划地进行工作,并
预测出可能的捕获量。
海猿之谜
正统的人类进化理论认为,生活在 800~1400 万年前的古猿是人类的远
祖,而生活在 170~400 万年前的南猿和 20~170 万年前的猿人则是人类的近
祖。
于是,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古猿是怎样进化到南猿和猿人的?也就是
说,继古猿之后、南猿之前这 400 万年的漫长时间里,人类的祖先是什么样
子?它们的生活环境与范围是什么样的?很遗憾,这一时期的化石资料几乎
一直是空白。围绕着这一难解之谜,古人类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对人类进化史
中缺少的这一非常重要的环节提出了种种推测和假设。大多数学者认为,无
论是古猿还是猿人都是生活在陆地上,这一时期的人类祖先也应当是生活在
陆上的树林之中。
然而,在 1960 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利斯特·哈戴教授却提出了不同的看
法,他经过对地史的多年研究以后提出了新颖的“海猿”学说。哈戴教授推
断,在 400~800 万年前,非洲东北部大片陆相地区受到海水入侵,浩瀚的海
水迫使生活在这里的古猿不得不下海谋生,慢慢进化成海猿。海猿历经沧桑,
在海相环境里进化出两足直立、控制呼吸等本领,为以后的直立行走、解放
双手、发展语言交流等进化步骤创造了大大不同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重要条
件。
哈戴指出,地球上所有灵长类动物的体表都长满浓密的毛发,皮下没有
脂肪结构;而人却和生活在海水中的兽类一样,不但皮肤裸露,而且有着厚
厚的皮下脂肪。另外,人类胎儿的胎毛着生位置、泪腺分泌的泪液、排出盐
分的生理现象等,也明显不同于其他灵长类动物,而与生活在海中的兽类相
似。起初,人们认为哈戴的观点纯属无稽之谈。但是,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
出现了一些支持这一学说的新证据,人们这才感到有必要重视这一学说。
1983 年,英国科学家戈顿和爱尔默在非洲出土直立猿人化石的地方,研
究了和直立猿人化石一起出土的贝类。他们发现,这些贝类都是生长在较深
的海底。很明显,如果当时生活在这里的猿人没有出色的潜水本领,它们是
得不到这些贝类的。
前不久,澳大利亚生物学家彼立克·丹通教授在对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
控制体内盐分平衡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时发现,在这方面,人类与所有陆生
哺乳动物大相径庭。陆生哺乳动物自身食盐的需求量有着精确的感觉,因而
摄入盐分也极有分寸;而人类对盐分的需求量不但没有感觉,摄入量也毫无
分寸。人类这一生理机能竟与海兽相似,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绝对不是。
如果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曾经历过食盐丰富的海洋环境,而始终生活在缺盐
的森林和草原地区,那么人类自然会具备与其他陆上哺乳动物相同的对食盐
需求的机制。丹通教授的这一发现,有力地支持了海猿学说。
1974 年,一支英法联合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境内发掘出了一批十分重要
的古人类化石。其中一具被命名为“露茜”的南猿化石,生活在 300 万年前
的时代。其肩关节灵活,上臂可以向前向上伸直。传统进化论认为,这种现
象是抓攀树枝的证据。而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用于抓攀的手臂就应该强健有
力,臂骨和指骨也应是相当长。可是正相反,“露茜”的手臂细弱,臂骨和
手指骨短小,下肢骨也较短小纤弱,根本不适应攀爬树木的需要。对“露茜”
骨骼的这种结构;比较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这样:生活在水里的海猿,由于水
的浮力,它们的四肢无须像陆上其他灵长类那样强健有力;其脚趾细长而弯
曲,则是为了适应在海底泥沙上行走的需要;其髋、膝、踝关节转动灵活,
为的是在游泳潜水时掌握方向,控制速度。
另外,“露茜”的骨盆特征也与海洋哺乳动物的骨盆特征相似。“露茜”
的骨盆粗壮结实,而且又宽又短,似乎与其细弱的下肢很不相称。然而,正
是由于这一点,才进一步佐证了由于水的浮力,海猿无须完全靠下肢来支撑
其全身重量,致使下肢没有得到充分的进化。
尽管科学家们目前尚未在地层中找到海猿学说的直接证据——海猿化
石,但是可以相信,有朝一日,人类终会解开这一老祖宗的起源之谜。
太平洋“墓岛”之谜
在南太平洋波纳佩岛东南侧有一个名叫泰蒙的小岛。泰蒙小岛延伸出去
的珊瑚浅滩上矗立着一座座用巨大的玄武岩石柱纵横交错垒起的高达 4 米多
的建筑物,远远望去怪石嶙峋,好像是大自然留下的杰作,近看又仿佛是一
座座神庙。这就是太平洋上的“墓岛”。据说它们是波纳佩岛上土著人历代
酋长的坟墓,大大小小共有 89 座,散布在长达 1100 米、宽 450 米的海域上。
它们之间环水相隔,形成了一个个小岛礁。
当地人把这一巨大的石造遗迹叫做“南马特尔”,按波纳佩语有两个意
思:一个是“众多的集中着的家”,另一个是“环绕群岛的宇宙”。这些遗
迹一半浸没在海水之中,为此,人们只有在涨潮时才能驾着小船进入;退潮
时,遗迹周围露出了一大片泥泞的沼泽地,小船根本进不去。与同在太平洋
上的复活节岛的石像相比,南马特尔遗迹鲜为人知。但它那充满离奇的传说,
使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它是怎样建造起来的,更是一个难以解开的
谜。
据当地人说,这些古墓的来历,从来没有文字记载,而是完全靠口授,
从当地酋长的世系中一代一代地口头传下来。口授的内容,只有酋长本人和
酋长的继承人才知道,且不得向外人泄露,否则就将遭到诅咒,死神将降临
到他们的头上。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占领了波纳佩岛。日本学者杉浦健一教授
曾利用占领者的权势,强迫酋长说出古墓的秘密,几天后,酋长遭雷击身亡。
那位杉浦教授正打算将记录的古墓秘密整理成书出版,也不幸突然暴死。后
来杉浦家族委托泉靖一教授继续整理出版,奇怪的是泉教授不久也突然暴
死,从此再也无人敢去完成死者的一这遗愿。
类似的怪事早在 1907 年德国占领波纳佩岛时也曾发生过。据说当时波纳
佩岛第二任总督伯格对南马特尔遗迹发生了兴趣,根据酋长的口授对伊索克
莱尔酋长的墓进行发掘,可是下令还不到一天,总督就突然暴死。19 世纪时
德国考古学家长伯纳曾到波纳佩岛发掘文物,结果同样遭到暴亡的下场。
为了解开南马特尔遗迹的建造之谜,近年来,不少欧美学者到波纳佩岛
做过调查,他们都认为,这项宏伟工程远非当地人力所能完成。整个建筑用
了大约 100 万根玄武岩石柱。这些石柱是从该岛北岸的采石场开凿,加工好
后用筏子运到墓地的。学者们估计,如果每天有 1000 名壮劳力从事这项工
作,那么光是采石就需要 655 年,将石料加工成五边形或六边形棱柱需要
200~300 年,最终完成这项建筑总共需要 1550 年时间。波纳佩岛现有 2.5
万人,而在建造古墓时人口还不到现在的 1/10。据此,1000 名壮劳力实际上
是该岛的全部劳动力,而为了生存,还得用一部分人去从事农业和渔业劳动。
据用碳十四对遗迹进行年代测定,表明该遗迹是在距今约 800 年前建造的。
因此,学者们设想,这项工程不可能凭借人力来完成。
美国的一个调查小组经过详细调查,认定南马特尔遗迹是在公元 1200
年前后建造的。公元 13 世纪初是萨乌鲁鲁王朝统治波纳佩岛的时期。所以美
国调查组设想环绕海岛的南马特尔遗迹也许是作为王朝的要塞修建的。萨乌
鲁鲁王朝创始于公元 11 世纪,经历了 200 多年就灭亡了。因此,在这样短的
时间内就完成了南马特尔建筑,怎么也不能使人相信。于是,南马特尔建筑
也就成了一个至今尚未解开的谜。
动物撒谎之谜
新的科学研究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自然界生活
的动物中,它们常常撒谎,从中取利。
比如,大森林里的一只黑猩猩向其他的同伴表示,附近有香蕉,而它却
不动,但是当其他猩猩向“有香蕉”的地方摸过去以后,这只黑猩猩就站起
来,独自向真有香蕉的地方摸去,饱餐一顿,这种声东击西的手法,足以说
明它的狡猾。
还有飞虫类,雌性的萤火虫,要吃掉雄性萤火虫,它们就施展自己的萤
光,一闪一闪的,告诉异性准备交配,异性被吸引住了,赶忙追上去求爱,
但是却被雌萤火虫吃掉了。
动物王国里的这类事情很多,充满了奇趣。以前的人们认为,动物的智
力不足以构成什么策划能力,事实却正好相反。
动物思维之谜
在动物与人类共存的过程中,除了人有思维外,动物是否有思维的问题,
一直是动物学者们探讨和争论的热点。
如果说动物没有思维,但在实践上,很多动物的行为表现却好像受到大
脑的指挥。比如马戏团里的狗、鹦鹉、马、黑猩猩等,为观众表演节目,会
像演员一样表演得准确无误。骑兵在打仗受伤落马后,他的战马并不弃他而
去,而是在他的主人身边转来转去,好似在想办法救它的主人。有一家人养
了一只猫,它会记住主人上班的时间,每天早晨一到这个时间,它都会把主
人弄醒。因此,他的主人说自从有了这只猫他没有迟到过。另外,信鸽会送
信,大鹅会看家。
这些家畜家禽同人接触多,受过驯练。可在野生动物中,有的动物根本
未受过驯练,但它们的行为表现好像是通过大脑思维后才做出的。比如海豚
搭救遇难的船员,它们为什么要救船员?没有经过思索能办到吗?
再如大象群如果有同伴死了,它们会集体为它“下葬”,它们先挖坑,
然后将死象埋掉。象的复仇心很强。有一家动物园里的雄性大象因不听话而
被主人打过,它记恨在心,伺机复仇。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它拉了一堆粪
便,主人看见后立即拿扫帚簸箕进去为它打扫,它趁机用长鼻将主人顶死。
非洲的一只小象亲眼看到它的母亲被猎人杀死后,它被捕捉卖到马戏团里当
了“演员”。以后它渐渐地长大了,但杀害母亲的仇人它一直没忘。它利用
每场演出绕场的机会巡视着观众。有一天,当它绕场时终于发现了那个仇人,
它不顾一切地冲到观众席上,用长鼻将仇人卷起摔死在地上。
北京动物园的一匹雄野马,有一天看到饲养员打破以往先喂它的惯例,
先去喂隔壁的野驴时它即刻发怒了。用它那有力的蹄子踢门,示意饲养员先
喂野驴不对。当饲养员过来喂它时,它又踢又咬。野马的所做所为是否有过
简单的思维呢?
一只海鸥会帮管理人员拦挡游客免进禁地。有人看到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