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件。他开始耀武扬威,声言要给狗的主人一点颜色看看。人群中有人说这是
将军家的狗,他立刻急得浑身发热,并改变腔调,对赫留金大加训斥,当随
同他的巡警说“将军家没有这样的狗”时,他又态度顿变,断然宣布:“这
是条野狗”,“把它弄死”。但是,巡警有些拿不准,说他在将军院子里曾
见过这样的一条狗,人群中也有加以肯定的。在此情况下,警官吓得直出冷
汗,立即要巡警把狗送给将军。正巧,将军家的厨师迎面走来,一问,不是
将军家的狗,警官以为这次不会有错,马上要处死这条野狗。可厨师又说:
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警官立时脸上洋溢着微笑,赞扬“他老人家”的狗不
坏。最后他恐吓赫留金说:“我早晚要收抬你!”说完扬长而去。这篇小说
通过一个平凡的故事,表现出有深刻意义的主题,针砭了沙皇专制制度下的
丑恶现象。在艺术表现上,小说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凭借精巧的细节
对生活和人物做了真实的描绘和刻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化到对艺术形象
的客观描述之中;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行文中那幽默讽刺的笔调,
既叫人发笑,又令人深思。
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
家,列宁称他是一个“强烈的抗议者、激愤的揭发者和伟大的批评家”,是
“俄国革命的镜子”,认为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1828 年
托尔斯泰生于土拉省雅斯内纳雅·波良纳一个伯爵家庭,长大后继承了伯爵
爵位。1844 年进喀山大学学习,1852 年到高加索从军,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
中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1857 年和 1860 年先后两次去欧洲旅行,探求如何
解决俄国的社会问题。此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庄园中度过,主要从
事写作。晚年时想脱离贵族的特权生活,放弃私有财产,于 1910 年 10 月 28
日夜离家出走,11 月 7 日病死在一个小火车站上。
托尔斯泰的全部创作活动长达 60 多年,一生著作丰富,代表作是三部长
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与《复活》。
《战争与和平》以 1812 年的俄法战争为中心,从 1805 年彼得堡贵族讨
论如何对拿破仑作战一直写到 1820 年十二月党人运动的酝酿为止,包括俄、
奥联军同拿破仑军队之间的奥斯里奇会战,法国全线溃退等重大事件。在战
争与和平的交替中,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生活的无数画
面,反映了各阶级、阶层的思想情绪,揭露了俄国宫廷和上层贵族的腐败无
能。
《安娜·卡列尼娜》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写贵族妇女安娜婚姻不幸的
故事,一条写外省地主列文和贵族小姐吉提恋爱成婚的故事。作品对贵族阶
级及其道德习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详尽地描写了农奴制改革后的地主、农
民、新兴资产者和商人等各个阶层,广阔地反映了整整一个历史时代。
《复活》写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了他姑姑的养女玛丝洛娃,致
使她被赶出家门而沦为妓女,其后又因涉嫌人命案被关进监狱。聂赫留朵夫
对自己的行为十分惭愧,他决心以实际行动赎罪并提出与玛丝洛娃结婚,但
玛丝洛娃没有同意,她最后同一个革命者结了婚。在革命者崇高道德的影响
下,她满怀信心地走向“复活”,小说对俄国旧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
判,同时也集中地宣扬了“不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博爱”
等托尔斯泰主义。
母亲
长篇小说《母亲》是前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小说是在 1902 年索尔莫沃工厂工人“五一”游行
事件与 1905 年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它深刻地反映了俄国 1905 年革命
准备时期,在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下蓬勃开展的工人运动,展示了无产阶级革
命斗争的壮丽图景。通过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真实描绘,显示出社会主义理想
改造现实的强大力量。作品主要通过“沼地戈比事件”、“‘五一’节示威
游行”、“在法庭上的斗争”等场景的描绘,刻画了主人公巴威尔的性格和
他在马克思主义哺育下,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成长的过程。透过巴威尔的经历,
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俄国工人阶级从自发斗争到自觉斗争,从经济斗争到政
治斗争,以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传播到指导革命实践的全过程。巴威尔的母
亲尼洛芙娜是小说描写的中心人物。她作为一个工人的妻子饱受旧生活的折
磨,胆小怕事,逆来顺受。丈夫死后,她开始发现儿子参加革命活动和阅读
禁书时,内心十分惊恐,但随着与革命者的不断接触和自己的观察,她的思
想逐渐起了变化。对革命从理解到支持,以至自己也终于投身革命事业。她
的成长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母亲》一书在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成
功地塑造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列宁在最初看到这部书的手稿时,就肯定
了它的现实意义。在艺术上,小说体现了在现实的革命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
作原则,整部作品构思精密,语言丰富多彩,感情色彩强烈,颇具感人力量。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前苏联最著名革命作家之一,他 1904 年出生在乌克兰
一个工人家庭,1919 年十五岁时参加了红军,1920 年因负重伤复员,参加经
济建设。紧张的工作和饥饿、寒冷的威胁严重损害了他本来就残废的身体,
1926 年,22 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瘫痪了。他决定用笔继续工作。为了从一个
普通工人成为作家,他发愤读书,有时一天学习达 20 小时。在他自修完成函
授大学的全部课程之后,不幸又双目失明,全身完全瘫痪,只有手指能够活
动。但是病魔没有使他悲观,从 1930 年起,他以惊人的毅力开始了《钢铁是
怎样炼成的》的创作,经过三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在 1933 年完成了这部长篇
小说。小说问世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仅 1934 年就收到了 31700 封来信。
接着他又在极其艰难的情况完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这部长篇小说的第一
部。1935 年 10 月 1 日,奥斯特洛夫斯基光荣地获得了列宁勋章。1936 年病
魔最终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基本内容是写无产阶级一代新人在伟大历史变
革时期锻炼成长的过程,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
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原型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自己。保尔是一个工
人的儿子,少年时因救革命者朱赫来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参加了红军,在
一次战斗中负了重伤,于是复员参加生产建设。在建设中,他积极和阶级敌
人、坏分子、生活中的落后现象及自身的缺点、疾病作斗争,成为一名光荣
的共产党员。保尔最后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没有因此而倒下,而是克
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成了一名作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全世界各国革命青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
国读者对这部小说更是十分熟悉。保尔在战友墓前的独白至今激励着无数青
年奋发向上的精神: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
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老人与海
桑提亚哥是摩斯基多海湾最好的老渔夫。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跟他学打
渔,很佩服他的本事。这次,老头接连八十四天出海,竟一无所获。小孩的
父母不让孩子再跟随老头打渔了。小孩却对老头深表同情,给老头弄来饭菜,
陪他聊天,帮他准备再次出海的用具。晚上,老头梦见了海滩上的狮子。次
日清晨,小孩拿来鱼肉,送他出海,祝他好运。
这天天气晴朗,海面一如平镜,海岸景色秀丽。老头一早便撒下香喷喷
的鱼食,他低头望着水里,蓝蓝的海水里游动着红色的小生物,在阳光照耀
下,五彩斑谰。老头心情很好,他喜欢那些风度优雅的海龟,很欣赏它被杀
死后心还跳几十个钟头的顽强精神。他想:“我也有这样一颗心。”他满怀
信心地把钩丝直插入一哩深的海水里,目不转睛地盯着钩丝,只见伸在水面
上的一根竿子很快地浸到水里,接着钩丝抖动了一下。经验告诉他:海水的
深处,一条马林鱼正吃钩尖和钩把子上的鱼食。他感觉到下面轻轻的扯动,
有一件很硬的东西,重得出奇。老头欣喜地推断:这是条很大的鱼。
大鱼不慌不忙地游着。它拖着船和人在浩渺无边的海面一直游了四个多
钟头,老头紧紧拉住背在脊梁上的钩丝和大鱼搏斗。心里想着:“我拿它没
办法,它拿我也没办法”,“我到死也要跟它在一起”。
钩丝拉得快要折断了。大鱼突然晃荡了一下,把老头拖到船头去。老头
赶快放长钩丝才没被拖到海里。他不动地拉住钩丝,身子后仰抵挡钩丝的张
力,手割破了,肩勒肿了,但他仍以无畏的气概拼搏着。他想,鱼一定受伤
了,我痛了,它也痛了。
经过持久的激烈的拼搏,钩丝慢慢上升,鱼终于露出水面。它浑身明光
耀眼,头和背全是深紫色的,镰刀似的大尾巴出没在水里。老头发现这条鱼
比小船还长。这时,他已漂到不见陆地的海面上,累得筋疲力竭,真希望大
鱼去睡,他也好去睡,去梦狮子。
第二天,大鱼仍在拖着船游动。它一次又一次地跳,尽管不断放松钩丝,
船仍走得很快。老头使尽全力,一动不动地把钩丝绷紧。第三天,鱼开始打
转儿,尾巴从水里露出来,从容不迫地游到前面。老头忍住一切疼痛,拿出
年轻时的威风,拼出最大的力气,和大鱼殊死搏斗,终于把鱼叉扎进鱼腰里。
鱼向上跳,银白的肚皮翻上水面。老头用力把鱼拖过来,用两个套索分别套
住它的腰和尾巴,把它捆在船旁边。老头估计鱼足有一千五百多磅,他将赚
一笔大钱了。
没想到死鱼的血水招来了鲨鱼。它们顺着船和鱼所走的方向游。大口大
口地咬掉大鱼的肉,老头见状又急又气。但他想:“一个人,你尽可把他消
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用鱼叉充当刀子、短棍去打鲨鱼,但鲨鱼越来
越多,到晚上竟成群地窜来,老头用棍棒猛力劈打,鲨鱼还是把鱼肉一块一
块撕咬了去,只剩下一副骨架。老头终于失败了。他什么也不想了,只希望
船尽快开往自己的港口。
当小船轻快顺当地驶进小港时,已是半夜。老头爬回自己的茅棚,很快
便沉沉入睡了。第二天,小孩来看他,望着他疲惫不堪的面孔和血迹斑斑的
双手,失声大哭。孩子赶快给他送来热咖啡,表示要再伴他出海打鱼。
老头又去睡了,小孩守在他身边,他又一次梦见了狮子。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在失败和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气馁,顽强奋斗
的老渔夫形象。表达“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倒”的思想。海明威是
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他后期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在当代西方文学中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
肖洛霍夫是当代享有世界声誉的前苏联作家。1905 年生于顿河的一个农
民家庭,内战时期在顿河参加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1922 年来到莫斯科。
卫国战争时期他作为军事记者在前线工作。1934 年他当选为苏联作协理事,
1939 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61 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曾获得过斯大
林奖金、列宁奖金和社会主义英雄称号,并在 1965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84
年病逝。肖洛霍夫的主要著作有短篇《胎记》、《一个人的遭遇》,长篇小
说《被开垦的处女地》和《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最著名的代表作。小说共分四部八卷。第一
部描写 1912~1916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重大事件,再现了顿河哥萨克民
族的历史状况和生活方式。第二部描写了 1916~1918 年顿河地区复杂的阶级
斗争,包括二月革命、科尔尼洛夫叛乱和十月革命等。第三部描写了 1918~
1919 年期间的国内战争。第四部描写了 1919~1922 年顿河地区匪帮的叛乱
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整部小说以主人公中农葛利高里的命运和他一家的遭
遇为线索,反映了顿河哥萨克人在历史转折时期的生活,探讨了哥萨克民族
的历史悲剧命运。小说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出版以来在苏联和国际上引起了
巨大的反响,使肖洛霍夫赢得了最伟大的苏联作家的国际声誉。
美国的悲剧
《美国的悲剧》是美国小说家德莱塞的长篇代表作,写成于 1925 年。德
莱塞 1871 年出生于印第安纳州雷特城一个笃信宗教的德国移民家庭。1945
年加入美国共产党。他在思想上受赫胥黎影响较深,作品努力体现出一种科
学论述的精确性,用化学机理理论解释人类行为受情欲或贪婪一类的情感支
配。他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1900)出版后受到冷遇,甚至被列为禁
书。他终于坚持下来,并取得巨大成就,发表了长篇小说《欲望三部曲》、
《“天才”》和短篇小说集《自由和其他的故事》、《锁链》等。《美国的
悲剧》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这部作品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进步的文学评论
界曾将这一作品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该小说描写一个普通的美国青
年为追求美国的生活方式而堕落成杀人犯的故事。围绕着这一悲剧,深刻地
揭露了美国假民主的真面目、司法界的黑暗和宗教的伪善,清楚地表明美国
的社会制度是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小说的主人公克莱特·格里菲思出身于
一个穷苦的传教士家庭,从小跟父母像叫花子似的沿街布道卖唱。在社会现
实的影响下,他爱好虚荣、幻想富贵。16 岁时他离开父母到一个旅馆当茶房。
在那里,他几乎天天耳闻目睹贵妇勾引青年,阔老玩弄少女的丑剧。很快他
就懂得有了金钱就有一切的秘诀。后来,他在伯父的工厂里做了一个小工头,
利用自己的地位和金钱,以软硬兼施的手段奸污了一个新来工厂的穷苦、美
丽的少女桑洛蓓达,并使她怀孕。当资本家小姐桑特拉向他卖弄风情时,他
受宠若惊,欣喜若狂。为了飞黄腾达,享受富贵,他设下圈套,使得桑洛蓓
达坠入湖中淹死。
桑洛蓓达的尸体被发现后,美国两大政党很快就行动起来,他们为了各
自的私利,为了得到更多的选票,急于在大选前结束案子,任意制造假证据;
律师勃尔纳贝为了民主党的利益,尽量拖延时间,竭力歪曲事实。在行刑的
前几天,克莱特因想到自己对桑洛蓓达的罪恶,诚心地向上帝祷告,但谁也
救不了他。这部小说是以真人真事为素材写成的。1906 年,美国纽约州赫基
默县发生了一起情杀案,德莱塞看到了它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不仅仔细了解
了案件的始末,还一连考察了 15 起同类的案件。在此基础上,用独具一格的
写实手法完成了这部小说的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作家力求每个细节以至环
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