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的学问还不够,那就需要自己继续苦读,有什么可怕的呢?
当考题发下来之后,晏殊认真一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考试题目
自己曾经作过,当时写的这篇文童还受到好几位名师的称赞。这时候,晏殊
的心里很矛盾。按说,那篇文章的确是自己独立写成的,现在把它照抄下来,
当然也能反映自己的水平,不应该算是作弊,再说主考官和考生谁都不知道。
但是他又想,那篇文章是自己在家里写成的,写作的条件比考场上要优越得
多、如果在考场上写,就不一定能够写得那么好。晏殊又想起老师曾讲过的
话:做学问必须老实,如果对自己放松,那只能害了自己。想到这里,他决
定把实话讲出来,要求主考官给自己另出一个题目。可是,考场上的规矩太
严了,晏殊几次想说话,都被监考人制止了。迫不得已,晏殊只好以那篇文
章为基础,又做了些修改加工。写好之后,交了卷。
几天之后,十几位成绩最好的考生被召到皇宫大殿上,将接受皇上的复
试。晏殊也是其中之一。在对晏殊复试时,皇上高兴地对他说:“你的文章,
我亲自看过了,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有这样好的学问。”
不料晏殊却跪下来,连忙自称有罪。接着,他把考试的经过讲了一遍,
并且要求皇上另出一个题目,当堂重考。
晏殊说完后,大殿上鸦雀无声。人们被惊呆了,心想这个少年真是傻到
极点了,别人想找这样的好事都找不到,自己却要求另换题目,再考一次。
过了片刻,皇上突然大笑起来,说道:“真看不出,你这孩子不仅学问
好,还这样诚实。好吧,我就成全你吧。”
当下,皇上与大臣们一商议,就出了一个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
作文。晏殊克制着内心的紧张,集中全部精力,很快把文章写好交了上去。
大家一看,交口称赞。皇上十分高兴,对晏殊赞不绝口,并当场授予他一个
相当进士的学位,还吩咐人给晏殊安排一个官职,先让他锻炼一下,希望他
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晏殊做官之后,开始只在翰林院里担任一个小小的秘书职务,官位低,
薪俸少,日子过得挺清苦。
当时,天下太平,京城里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朝廷官员几乎都是三日
一宴,五日一游,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晏殊也喜欢饮酒赋诗,愿意同天下的文人们交往,可是他没有钱,无法
参加这些活动。于是,他每日办完公事,就回到住地读书,或者和他在京城
求学的兄弟们一起讨论古书中的问题。
过了些日子,朝廷要选拔协助太子处理公务的官员。条件是:学问高、
品德好。负责选拔的大臣们非常慎重,反复筛选、考察,一直也定不下来。
因为选不好,就要受到皇上的责备。
一天,忽然传来皇上的一道御旨,要选拔官们把晏殊算上一个候选人。
不少大臣都不知道晏殊是谁,一打听,才知道是翰林院的一个小秘书。大家
都挺奇怪,皇上怎么就看上了他?
原来,皇上听说晏殊闭门读书,从不吃喝玩乐,又想起晏殊在考场上的
表现,认为他是一位既有才气,又忠厚勤勉的人。选这样的人到太子身边,
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所以,就亲自点了晏殊的名。
晏殊上任前,照例到皇上那里去谢恩。皇上勉励他一番之后,又夸他闭
门读书,不参加游乐,是个好青年。
晏殊听完皇上的夸奖后却低下了头,并向皇上说:“臣并非不想和文人
们宴饮游乐,只是因为自己家贫无钱而不能去,如果臣有钱,肯定也会去的。
我有愧皇上的夸奖。”
皇上听后深为感动,一定要重用这样诚实的人!
从此以后,晏殊的官越做越大,名望也越来越高,可他一直保持着诚实、
勤勉的作风,至死都没有改变。
陈寿写历史
晋朝有位杰出的史学家叫陈寿,他写了史书《三国志》。我们大家熟悉
的《三国演义》,就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改编加工而成的,所以《三国
演义》的全名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
陈寿在写《三国志》的过程中,还有过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呢。
陈寿在开始写《三国志》之前,曾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他翻阅了
原先三国留下的各种文献记录,还搜集了大量的私人笔记资料,还到许多重
大事件发生的地点做过现场勘察,决心把这段历史写得真实、准确。
可是,有一段时间,陈寿忽然停笔了,而且人们看见他总在书房来回踱
步,常常陷入沉思。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不久前来了一个亲戚,发现陈寿正写到《诸葛亮传》这一章,就
向陈寿打算如何写诸葛亮这人。陈寿说诸葛亮是一位功不可没的历史人物。
亲戚听了很生气,责备陈寿忘记了家仇。
陈寿一家在三国时是蜀国人,他父亲曾是诸葛亮手下的一员将官。一次,
他父亲办事时犯了错误,被执法严明的诸葛亮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还按军法
惩罚了他父亲。陈寿的父亲愧悔交加,从此再也没有振作起来。慢慢地,他
忧郁成疾,终于一命归天了。后来,陈寿又受到宦官的迫害,处境十分凄凉。
因此,陈寿一家认为他们落到这步田地,都是诸葛亮造成的,心中十分怨恨
诸葛亮。
现在,听亲戚这么一说,陈寿也不禁彷徨起来。他想,诸葛亮一生励精
图治,公而忘私;而且南征北战,百战百胜,的确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按理
说,应该实事求是地把这些写出来,可是,自己一家的遭遇,又使他在感情
上对诸葛亮有些别扭,而且,如果照实写,亲戚们也不会原谅他。到底该怎
样写呢?陈寿心里很乱,于是,他干脆停下笔来,想把自己的思绪理清楚。
这天,一位朋友来看他,陈寿憋不住,就把心里的苦恼告诉给了朋友。
那位朋友听后说:“人们都称赞司马迁的《史记》,说它正直公允,准确无
误,不假意赞美,不隐瞒丑恶。你这部《三国志》是否也能如此呢?”听了
朋友的话,陈寿一下子醒悟过来:是啊,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第一要做到的
就是诚实无私。当年司马迁宁肯得罪皇上,也要尊重事实,秉笔直书。现在,
我难道能为自己私人的恩怨而歪曲历史吗?那我不是成了千古的罪人了吗?
陈寿又飞快地写了起来,很快“诸葛亮传”就写成了。陈寿还特地把这
一篇文章拿去给朋友们看,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生怕自己有什么写得不公
正的地方。
后来“诸葛亮传”成了《三国志》一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
“那不是我写的”
门德尔松 20 岁那年,到世界各地进行旅行演奏。他精湛的表演,获得了
巨大成功,所到之处总要引起轰动。
当英国女王得知门德尔松到达英国的消息后,专门在富丽堂皇的白金汉
宫为门德尔松举行隆重的招待会。英国的社会名流都来到白金汉宫,他们都
想亲自欣赏一下这位年轻的外国音乐家的演奏。
演奏开始了。绝妙的音乐从门德尔松手下流泻出来,博得了热烈的赞赏。
女王更是听得入了迷,不时微笑点头。
当门德尔松弹奏完《尹塔尔兹》这支曲子后,女王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
感情,高声赞叹道:“单凭这一支曲子,就完全可以证明他是个天才!”
门德尔松听到女王的称赞,心里既高兴,同时又感到很不安。原来,这
支曲子是门德尔松一位叫芬妮的妹妹写的。芬妮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作曲
者。因家里不赞成用女人的名字发表这支曲子,所以只得用门德尔松的名字
发表。
门德尔松谦恭地走到女王面前,对女王连声说:“羞愧,羞愧!”
女王有些莫名其妙,便问道:“你羞愧什么呢?”
门德尔松解释说:“女王陛下,您赞扬的这首曲子,其实并不是我创作
的,而是我妹妹芬妮的作品,只不过署了我的名。我实在不应该归为己有。”
女王听后,对门德尔松更增加了几分敬意,心想:这是一位多么诚实的
音乐家啊!
谁砍了樱桃树
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个庄园主的家里。
一天中午,庄园主从外面回来,带回一把精致的小斧子。他随手放在门
边,就去做活了。
正巧,庄园主的儿子看到了这把斧子。他看着闪闪发光的斧子,十分喜
爱。他拿在手里左看右看,心想:这么亮的斧子究竟快不快呢?他很想试一
试。于是,他带上斧子跑到了樱桃园。
他选中了一棵细小的樱桃树,学着大人砍树的样子,举起斧子,用力砍
下去,只听“咔嚓”一声,小树被拦腰砍断了。
男孩一看不好,知道自己闯下了祸,就赶紧跑回家,把斧子放到了原处,
躲在他的小屋里,忐忑不安地捧起一本书,装作专心地读起来。
几个小时后,庄园主回来了。当他经过樱桃园时,发现自己最心爱的那
棵樱桃树被砍断了,顿时大发雷霆。回到家里,他把果农叫来训斥了一顿,
并要他一定得把砍树的人追查出来。
一直躲在屋里的小男孩看到这情景,心想,如果我不承认,万一错怪了
别人,那多不好哇!但转念一想,如果去承认,爸爸责备我,也许还会打我
的。
该怎么办呢?他坐在床边犹豫了好一会儿,终于大胆地走到爸爸而前,
低着头,红着脸说:“爸爸,别再追查了,树是我砍的。”
父亲问明了情况,不但没有责备他,还把他搂在怀里,意味深长地说:
“孩子,我为你的诚实而高兴。要知道,做人首先要诚实,这比 100 棵
樱桃树还要宝贵。”
小男孩点点头,把父亲的这些话牢牢记在心上。
这个小男孩就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小男孩长大以后,
率领起义军,打败了英国殖民者,实现了美国独立。现在,美国首都华盛顿
就是用了他的名字命名的。
卖火柴的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爱丁堡。有一天,天气很冷,我和一个同事站在一所旅馆门
前说话。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脸
冻得发青,赤裸着的脚也冻得发红。他对我们说:
“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不要,我们不需要。”我的同事说。
“买 1 盒火柴只要 1 个便士呀!”可怜的孩子请求着。
“可我们并不需要人柴。”我对他说。
小男孩想了一会儿,最后又说:
“我可以 1 便士卖你们 2 盒火柴。”
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便买了 1 盒。可是当我掏钱时,却发现没有零钱,
于是我对他说:“明天我再买你的火柴吧。”
“啊,请你现在就买吧,我饿极了!”小男孩又请求道,“我可以跑着
给你去找零钱回来。”
于是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跑掉了。我等了很久没见他回来,便猜想我可
能上当了。但想到那个孩子的面孔,觉得有一种使人信任的神情,因此我想
他不会那样坏。
晚上,旅馆的人告诉我有一个小男孩要见我。当小孩子被带进来后,我
发现不是原来的那个小男孩了,但可以认出这是他的弟弟。弟弟穿得更破烂
了,他站在那里,在他的破衣服里乱找了一气,然后才问:“先生,你就是
买珊迪火柴的那位先生吗?”
“是的”
这里是你那个先令找回来的 4 便士,”这个小孩说,“珊迪不能来了,
他刚才受了伤,一辆马车把他撞倒后从他身上压了过去,他的帽子也没有了,
火柴也丢了,另外还有 7 个便士也不知掉到哪儿去了。医生说他会死的,另
外……我要说的就这些了。”
我让这个孩子吃了些东西,然后和他一块去看珊迪。我这才知道他俩原
来是孤儿,父母早就死了,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马上便认
出来了,他难过地对我说:
“我已经找回零钱了,哪知道回来的时候被马车撞了,现在我两条腿都
断了,可能要死的。啊,利比!可怜的小利比!我死后你怎么办呢?谁来照
顾你呢?可怜的利比!”
我拿起他的手,对他说:
“我将永远照顾小利比。”
弄懂了我的意思后,珊迪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像是表示感激,然后他眼
里的光便突然消失了。他死了……
这个故事就像巨人射出的箭,能够打动任何人的心,不管你是年轻的,
还是年老的。所以,亲爱的孩子们,当你们准备说谎的时候,或者当你要欺
侮别的孩子的时候,或者当你们做了你们不应该做的事情的时候,想想小珊
迪吧!这个死去的、饱受饥寒的孩子,你们应该像他那样善良而诚实。他感
动了我,使我答应了代他抚养弟弟,这句话他一定听见了——这是他听见的
最后一句话。现在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你们听了,希望你们要同情穷苦的孩子,
他在临死的时候还忘不了他那个小弟弟。
两个圆圈
一次,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向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您掌
握的知识数倍于我们,您回答的问题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
答总是怀疑呢?”
芝诺用手杖在沙地上画了两个一大一小的圆圈,说道:“大圆圈的面积
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显然,我的知识比你们的要多。
但是,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都不知道的部分。而且,大圆圈的
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的无知范围比你们的大。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多怀
疑的原因。”
司汤达与巴尔扎克
司汤达是法国作家。他生于律师家庭,思想上受 18 世纪启蒙运动影响,
向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曾先后在拿破仑军队中服务。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是《阿尔芒斯》,著名作品是《红与黑》和《巴尔玛修道院》,理论著作是
《拉辛与莎士比亚》。
《巴尔玛修道院》完成后,司汤达宣称:这部小说要到 1880 年以后才会
被人理解。可是,它不久就得到了享有法国文学界“最高评判者”之称的巴
尔扎克的推荐。
巴尔扎克读了该书描写滑铁卢战役的一章后,在一封信里写道:
“我简直起了妒忌之心。是的,我禁不住一阵醋意涌上心头。关于战争,
他写得是这样高妙、真实,我是又喜、又痛苦、又着迷、又绝望。”
第二年,巴尔扎克还写了长篇论文《司汤达研究》,对《巴尔玛修道院》
大加赞赏,热情推荐。
巴尔扎克对同行积极支持、鼓励、帮助,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我宁愿将我的全书付之一炬
1831 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随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出发,做为时
5 年的环球航行。这次航行对达尔文来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从此,
他开始了对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和创建。
1858 年,经过近 20 年苦心研究和撰写的巨著《物种起源》即将付印出
版了,这对于一个致力于科学事业的人来说,是个无比兴奋和激动的时刻。
一天早晨,工作到很晚的达尔文刚刚起床,就收到一位远在马来亚的朋
友华莱士寄来的一份有关生物进化问题的论文手稿。这是华莱土寄来请达尔
文帮助审阅的。
达尔文看完华莱士的手稿后不禁拍案叫绝,他为年轻学者精湛的研究成
果叫好,也为他们两人研究命题上的一致感到惊奇。同时,他也感到非常为
难,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华莱士和自己的文稿,因为这两个文稿内容和水平非
常相近。
在这之前,曾有朋友催促达尔文,告诫他应该赶快发表自己的成果,不
要被别人抢先了。那时,他没有理会,仍然不断地推敲论点,补充材料。现
在,自己即将大功告成,不想……
但是,达尔文毕竟是一位真正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