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484章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84章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国是最早应用悬索结构的国家,我国利用竹索造的桥在《前汉书》中
已有记载。北宋时期,四川灌县安澜竹索桥横跨岷江之上,长达 344 米,共
分 8 跨,最大一跨为 65.6 米,用 10 根 16.5 厘米直径的竹索组成。我国云南
景东附近兰津桥,建于公元 58~75 年,用铁链造成,横跨澜沧江,跨度达到
82 米,而西方最早出现的悬索桥是公元 1515 年,比我国落后 1000 多年哩!
悬索结构广泛应用于体育建筑。美国的阿拉美达体育馆,就是一张像蜘
蛛网那样的圆形的钢索网,直径为 128 米,外环设置了 32 根钢筋混凝土支柱,
内环直径为 13.8米,内、外环设置了96根钢绞线的辐线,体育馆可容纳15000
多人观看体育表演。北京工人体育馆的双层辐射式悬索结构,外形似平放的
自行车的车轮,有上、下两张网,两张网之间有杆件相联,人类创造的“网”
到底比蜘蛛网要高明,由蜘蛛的一张网变成两张网,承载能力也比一张网要
大得多。
悬索结构,目前有单层的、双层的,有圆形平面的、椭圆形平面的、长

方形的、六边形的,有马鞍形的、双曲面形的、抛物线形的,真是五花八门,
千姿百态。
人们在建筑时,总是自觉地追求美,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随着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智能水平的提高,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更丰富、更凝炼、更
富有哲理、更强调美的综合效果,在认识自然、改善自然中,科学、技术和
艺术的综合的趋势已经形成,正如加拿大学者米克教授指出:“现在,有了
一种新的创造精神,开始重建一个包括艺术、科学和技术都在内的完整而统
一的世界。”在这一方面,美籍华人林同炎成功地设计了一座曲线斜拉桥,
它如众多的“蜘蛛丝”拉着一片细长的树叶一样,构思之独特、工程之巧妙、
造型之优美受到全世界工程技术人员的好评,获得了全国第 26 届优秀建筑比
赛一等奖,被誉为“结构工程与美的理想相结合”的典范。
林同炎设计的曲线斜拉桥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条狭谷河流上,两
岸山高陡峭,谷深流急,若是采用一般直线形桥,则两岸引桥要挖去大量山
崖,假如采用抬高桥面的方案,虽然避免开挖山崖,但引桥很长,两者都会
使工程造价昂贵。而林同炎先生设计的曲线形桥,很自然地与两岸线路联接,
达到桥与路的有机结合,正如长虹卧波,复道行空,天堑变通途。这桥另一
个特点是采用很多斜拉的索,直接固结于两岸山崖上,一根根斜拉索交叉网
胜似蜘蛛网,奏出一曲美妙的“蜘蛛网”畅想曲。

奇异的螺旋形建筑

你知道江河湖海里有多少螺吗?它们有滇螺、骆驼螺、天狗螺、万宝螺、
马蹄螺、笔螺、凤凰螺……真是数不胜数。
你知道哪里有螺旋线吗?自然界中到处都有螺旋线:所有有回旋形贝壳
的软体运动——螺,都有螺旋线;蜘蛛以螺旋形结网;牛角按螺旋形生长;
向日葵的花子按螺旋形排列;人的内耳耳轮也是螺旋形的。
螺旋形往往是建筑造型的母体,而螺的外形也是建筑师构思的素材。海
滩上各种各样的海螺、贝壳,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为生存而搏击,自然的优
化形成了它们优美的螺旋线。当前,“回归自然,崇尚自然”已成热门话题,
所以,一批直接模仿螺的外形的建筑也应运而生了。
我国北国海滨旅游胜地北戴河,有一座可以登高观海的“碧螺塔”,塔
的上部三层模仿海螺壳的十二瓣螺旋,形成层层起翘的挑檐,在海滩的“碧
螺塔”上观看碧螺的家,不是更具有诗情画意吗?我国东南大学齐康教授设
计的福建省长乐度假村小岛上的海蚌塔和大厅,虽然并非直接模仿海蚌,但
却体现出艺术的“神似”,内涵之中蕴藏着海蚌、海螺的螺旋美。印度尼西
亚雅加达泰曼公园有一座金蜗牛电影院,其外形像一只蜗牛,在“蜗牛壳”
中看电影情趣盎然。
世界建筑大师赖特设计的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它是倒置的圆锥螺旋线
的外形,参观的人流由中央电梯直送至顶层,然后让他们由螺旋形的楼梯到
各层参观,博物馆由上至下层层缩进,造成既连续又有变化的空间;参观过
程中,博物馆建筑的本身就使参观者产生动态的韵律感。新加坡圣淘沙海上
旅馆高 15 层,采用涡旋螺线的海螺形,整个旅馆像一个雕塑品,而且具有动
态感,真是美极了。
1920 年,前苏联建筑师塔特林曾设计了“第三国际纪念塔”,采用螺旋

形,曾轰动一时。80 年代,美国建筑师海蒙特设计了“太平洋之塔”,高达
548.6 米。高塔由螺旋形结构和中央桅杆组成,像一棵大树爬满了螺旋形上
升的藤,象征着太平洋沿岸国家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气象。“太平洋之塔”
是作为卫星通讯的地面接收站,意味着太平洋沿岸各国信息的交流、文化的
交流。
随着高层建筑的崛起,在高层建筑中采用螺旋形也日益增多。在 1968~
1972 年,意大利建筑师尼柯莱特和马斯曼塞设计了由三个涡旋螺丝组成的涡
形螺旋摩天大楼,高达 540 米,其核心是由三个桅杆组成的筒状体,具有力
度感和时代感,美学造型精美绝伦。
螺旋线,奇妙的曲线,优美的曲线,“生命的曲线”。它像对数螺旋线
那样,盘旋扩大而上升至远方、更远方,以至无穷,向下盘旋而缩小,又无
法找出其出发点。自然界的一切,都像螺旋线那样的美;自然界的一切,都
像螺旋线那样呈现出无限宽广的图景。

“泡泡大楼”

气泡,在自然界里是很多的。蓝蜻蜒的翅膀由很细的薄膜肋构成,肋之
间就是一张极薄而柔软的薄膜,那是不封闭的“气泡”,叫做不封闭的充气
结构,类似的还有蝙蝠的翅膀。像青蛙的囊袋的“气泡”,叫做封闭的充气
结构,其他还有,如鱼肚中的“气泡”,动物身上贮存尿的囊袋等。现在,
封闭的充气结构在建筑上已广为应用。
充气的封闭薄膜有一个很好的受力性能,那就是各处的表面张力都相
同,由于用材少、重量轻,因而是一种很好的建筑结构。
最早设想把充气结构用来建造房屋的是英国工程师兰切斯特,他在 1918
年取得了关于此事的一项专利,并设计了直径为 650 米的充气结构,但遗憾
的是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没有使理想成为现实。
1970 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上,博览会的游乐场采用在一根立柱上的充
气结构,在立柱顶端有向四周布置的缆索挂着四周布置的一个个充气结构,
充气结构的另一端支承在离顶端不远的立柱环上,当缆索收紧时,蘑茹状的
充气结构就收拢,撑开时就像一个大圆盘,其最大直径可达 35 米,博览会上
这种红黄相间、向不同角度撑开的一个个“蘑菇”,为游乐场增添了节日的
欢乐。
充气结构还可以用来作水坝。由英伯逊设计的水坝在 1957 年建成,水坝
高 1.5 米,长 40 米,充气薄膜用螺栓固定在水下的混凝土基础上,可以充气、
放气以调整水坝的高度。目前,充气水坝已经发展到高可 4 米,长可达 600
米。假如给充气水坝定期地涂以海普隆(高级涂料),寿命可达 20 年以上。
充气水坝造价便宜,比一般水坝可节省 75%的造价,而且施工简单。
充气的帐篷千姿百态,由英国 M.L.航空公司设计制造的一系列充气夹心
板可以构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任何多边形的帐篷。
英国的军事工程试验处,1965 年设计制造了军用充气桥,桥跨度 5.5 米,
桥本身很轻,只有 350 千克重,打仗时,遇到小河可随时充气让卡车通行,
用完则放气缩小成一小团让卡车运走。
充气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建筑结构形式,在有压气体压力的调整下,只要
塑造出封闭的外形,任何形状都可以实现。它不存在梁、柱等构件,当充气

结构受力时,结构内受压气体把力传给整个结构,充气表面薄膜各处受力相
同。
1970 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馆中,日本的富士馆因其体量宏大、造型新颖
而大出风头。它由 16 根直径为 4 米、长度为 78 米的充气管柱组成,把它们
两头分别安置接地,于是中间拱起形成一个个拱门,由于圆形平面,两头接
地的一个个拱门随着跨度的不同(最大的跨度为圆形平面的直径)拱起的高
度也不同,造成马鞍形的外形,充气管由聚乙醇薄膜制成,外涂海普隆,内
涂聚氯乙烯。
美国在 1959 年建造了波士顿艺术中心剧场,有 2000 多个座位,建筑平
面为圆形,直径 44 米,采用气垫屋顶,层顶的中央高 7 米,飞垫式屋顶铆固
在钢制多边形体的各个柱上。
气泡泡能盖成大楼,能盖成很大很大的“大楼”,甚至使你不敢想象。
德国充气结构专家奥托曾设计了充气薄膜与网壳相结合的巨大的罩,其
直径为 2000 米,高为 240 米,可以覆盖拥有 15000~45000 居民的城市。在
寒冷的北极,有了这样一个“罩”,就可以调节气候,就可以开发北极了。
所以,奥托的设计又叫做“北极城设想”。
美国建筑师富勒,也是一位充满想象力的工程师,在 1962 年,他也设计
了用充气薄膜与网壳结合的圆穹,直径为 3200 米,想把纽约的整个曼哈顿地
区罩起来,这就是建筑中最著名的“乌托邦”充气结构。

树木参天高楼立

腹中空的竹子、麦杆,把材料尽可能分布在横截面的四周以增大抗弯、
抗断的能力。
树,肉眼所见是实心的,但在显微镜下却到处布满着细孔,它同样地把
有限的实体尽可能向四周扩展,也具有很大的抗弯、抗断的能力。
你去过泰山吗?你是否留意过泰山峡谷通风口的树长得怎么样?泰山峡
谷通风口的树与众不同,它的树干横截面不是圆的,而是椭圆的。由于通风
口风相当大,要生存必须提高迎风的抗弯能力,这种椭圆形树干是树木长期
适应自然优化的结果,这种椭圆形树干的树不是很美吗?!不是很科学吗?!
建筑师吉奥·庆蒂设计的意大利米兰的皮尔利大楼,其构思是 4 棵并排
的“树”。树与高楼之间,在具备抗弯、抗断能力方面是一致的,越是接近
地面,其受力越大。从树的外形可知,树干由树梢向树根越来越粗,从树的
外形联想高楼受力的核心部分,也必须从上到下越来越粗。把树干切片置于
显微镜下,研究树的水分、养料的输送,会发现它与城市道路立交网系统又
是何等的相似呀!
近几年来,出现了一批高技术建筑,这是一种表现技术美的建筑,正如
芬·里德所说:“……探求、研究并且为建筑带来诗意般充满信心的愿望。
在这种建筑中,科学——我们时代的‘上帝’——和技术也已富于人性。这
种建筑物能够塑造和表现。”
高技术建筑一方面从新技术的产物如高速赛车、航天飞机等形式中寻求
启示,一方面从自然界中寻求灵感。
伦佐·比阿诺在设计休斯顿曼尼尔博物馆时,集中精力研究屋面的形式
和构造,他从采光调节、阳光辐射的控制、结构、细部四个方面来构思,以

树叶为原型设计屋面档板,既轻柔又完美。
进入树林,成排的树干构成了“竖向线条”,显示出高洁、希望,给人
以紧张感、上升感。保罗·克利给线赋予了诗意,他说:“一条线就是一个
点在散步。”那末,像树林那样的竖向线条,则是众多点在向青天进军了。
日本建筑特色之一,就是有很多的竖向线条,如日本的法隆寺,它显示出像
树林那样日新月异,天天向上。
城市用地的紧张,促使城市的规划向空中发展,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在
1962 年设计了空中城市,设想把建筑集中在一棵棵人工大树上,好像一个个
果实,树干与树枝都是有效的交通系统,树与树之间也有交通之便。城市建
在空中,充分享受了阳光和空气,而且还土地于绿化,人类的生活再次上了
树,成了新的“有巢氏”,过着鸟儿般的生活了。
树,作为探索科学哲理的素材,具有着更宽更广的研究领域。树长得高,
枝叶繁茂而“招风”。但仍然屹立于大地之上,关键是扎根于地下,见缝插
针地深入、深入、再深入。再看看人类创造的房子地基,其中之一叫桩基,
是一根根桩打入地下,房子建在桩的顶部。与树根相比,弯弯曲曲的树根要
比直直的桩不知高明多少倍呢!

美的构想——对称建筑

在“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的茫茫宇宙有着奇妙的对称,
在微观世界里的细胞、分子、原子……也有着奇妙的对称,凯库勒的苯环结
构式,华森、克里克提出的 DNA 的螺旋结构,都显示出一种对称的科学美。
在自然界中,飞禽走兽、草木花卉都显示对称的美。
对称被视为“和谐与美”的定义。一般对称的物体具有对称轴,在对称
轴的两边等距离处具有大小、方向相同的物件,如常见互相垂直的十字轴线
的对称形式:正方形,正圆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等;另外如“十”字,
“田”字,“井”字,“亚”字等。这一类称为具有两个对称轴的对承称物
体。更普遍的是具有一个对称轴的对称物体,如人、虎、蝴蝶、鸽子……
在科学上,科学理论也有美与不美的问题,它决定于和谐、对称、简洁、
新奇。和谐,即逻辑的正确性和构造的严密性。对称,即反映出自然形态和
运动的广泛对称性。简洁,即丰富的多样统一。新奇,即科学思想的独创性
和科学方法的新颖性。对称,作为决定科学理论美与不美的四大要素之一,
含义是很广泛的,科学家维尔写了一本专著《对称》,书中说:“对称,无
论广义或狭义,我们都不理解这个词。对称是一种思想。多少世纪来,人们
希望借助它来解释和创造秩序、美和完善。”
对称,表现出一个整体的各部分和成分的配置的匀称和协调,给人带来
优美和精确的感觉。对称的理论帮助了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了芳香化合物
分子结构,分子中的原子以对称形式组成闭合的环形联接的链,分子模型完
美、漂亮。自然现象的对称原则启迪了狄拉克,使他预见了粒子的电性能能
够转变。1979 年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谈道:爱因斯坦开辟的“对称性支
配着相互作用”的原理,有力地促进了“规范场的对称性”、“超对称性”
新理论的出现;对称性可以说是理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
自然界的对称现象是如此强烈地影响着建筑,以致于所有的建筑和建筑
群都包含着对称的原则。

1403 年,我国明朝永乐皇帝下令迁都北京,在元朝大都的基础上建立了
北京城。1557 年,明朝嘉靖皇帝在城南外加筑外城,形成了今天的“凸”字
形平面的北京城,从南端的永定门向北经皇宫、景山到钟鼓楼,直到北城墙
结束,形成了一条 7.5 公里长的中轴线,这就是北京城的对称轴,它可谓世
界上最长的对称轴了,宫殿建筑就在这轴线左、右对称的位置上。皇宫层层
殿宇,错落有致,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核心,由对称形成庄重、整
齐、稳定的格局,充分显示皇权的精神作用。
我国古都西安,隋朝统一后模仿汉魏的洛阳城,南北长 8651 米,东西长
9721 米,唐朝定都后改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