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刺喜剧等,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兽语鸟言、神仙鬼怪,几乎无所不包。美
术片一般采用逐格拍摄的方法,绘画工作量大。采用计算机绘画后,工作效
率大大提高了。
美术片可分为动画片(又称卡通片)、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等。美
术片的先驱是法国人埃米尔·雷诺,他于 1892 年首次在巴黎放映了绘制的动
画片。我国在 1926 年拍摄了第一部无声动画片《大闹画室》,创作者是万籁
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万氏兄弟”被称为中国动画片的先驱。中
国美术片近年在世界上多次获奖,被称为“中国学派”。我国的《猪八戒吃
西瓜》《哪吒闹海》《大闹天宫》《黑猫警长》,美国的《米老鼠与唐老鸭》,
日本的《聪明的一休》等,都是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美术片。
动画片
动画片又称“卡通片”,是用图画表现戏剧情节的一种美术影片。它在
摄制的时候,采用逐格摄影的方法,把许多张有连贯性动作的图画,依次一
张张地拍摄下来,连续放映时就会在银幕上产生活动的影像。这种影片,在
艺术表现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真人实物所难以表达的想象和幻想,创造出瑰
丽迷人的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
木偶片
木偶片是用木偶来表现戏剧情节的一种美术影片。它在摄影的时候,把
各个活动部分装有关节的木偶,按照设计好的动作,分解为若干顺序的不同
的姿态,由人操纵,依次扳动关节,用逐格摄影的方法拍摄下来。对可以连
续操纵的布袋、杖头或提线木偶,则用连续摄影的方法进行拍摄制作。
剪纸片
剪纸片用剪纸人物、动物来表现戏剧情节的一种美术影片。它在摄制的
时候,用纸剪成或刻成人物、动物的形体和背景形象,描绘色彩、装配关节
后,按照剧情的需要,将人物、动物及景物的活动,分解成若干顺序的不同
的姿态,由人操纵,依次扳动关节,用逐格摄影的方法拍摄下来,放映时就
产生了连续活动的影像。
折纸片
折纸片由儿童折纸手工发展而成,利用折纸人物、动物和景物表现戏剧
情节,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新型美术电影。其制作及拍摄方法与木偶片、剪纸
片近似。
戏曲与电影艺术相结合的戏曲片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1905 年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过
去拍戏曲片,摄影机固定在一个机位,纪录舞台演出实况。现在采用实景、
布景相结合的方法,突破舞台局限,将戏曲表演和电影艺术手段结合起来,
既表现出戏曲艺术的特点,又发挥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特点。如为大家所熟悉
的越剧《红楼梦》,京剧《野猪林》《徐九经升官记》《红灯记》黄梅戏《天
仙配》,秦腔《三滴血》,昆曲《十五贯》,豫剧《七品芝麻官》,评剧《刘
巧儿》等,都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戏曲片。
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教育片
科学教育片简称“科教片”,是为科研、教学和在群众中普及科学知识
而摄制的影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漫无边际的宇宙宏观世界,小至
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微观世界,数学、物理、化学及历史、文艺等,无所不包,
都可以是它表现的范围。科教片根据宣传目的和收看对象的不同,分为科学
普及片、科研片、教学片、科学杂志片等。面对广大群众的科普片,要求准
确、形象、生动地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注重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
样式可以是散文式的,如《猫头鹰》;纪录式的,如《鸟岛》;故事式的,
如《车床的故事》;科学童话式的,如《知识老人》;科学幻想式的,如《小
太阳》等。
新闻纪录片
新闻记录片分为新闻片和纪录片两种。新闻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由
于电影后期制作周期长,在影院放映,群众不能及时看到,因此现在电影很
少拍新闻片,几乎都由电视承担。纪录片拍摄较自由,既可以纪录现实,也
可以回顾历史;既可以反映重大事件,也可以揭示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既
可以表现人类社会生活题材,也可以表现大自然的秀丽风光、动物和植物世
界等。纪录片可分为时事报道片,如《国庆阅兵》;传记纪录片,如《周恩
来》;政论纪录片如《中印边界问题真相》;历史纪录片,如《淮海千秋》;
自然风光片,如《漫步香山》;杂志型纪录片如《今日中国》。纪录片必须
是生活中真实的事件,不允许虚构、杜撰和编造。
电影的风格与流派
电影的风格
艺术家由于其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因而
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以及在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必然呈现
出不同的特点和光彩,集中体现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各要素上便形成各具特
色的风格。
电影(包括某些电视剧)的风格主要是通过编剧、导演和摄影来体现,
尤其是通过导演的个人风格来完成。
电影风格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纪实风格
纪实风格的影片要求逼真性而摒弃假定性,少用人为强化的冲突和情
节,最好按照生活原型“纪实”。电影艺术家多用这种风格来处理重大历史
题材和人物传记,使史诗题材富于纪实性,让观众信服。这种风格的影片,
常常采取在扮演镜头中穿插纪录片镜头,并以彩色和黑白相区别的方法,或
是使彩色镜头“老化”,以引起“历史回忆”的方法拍摄。重要镜头常在历
史现场拍实景,对历史人物避免神化与丑化,甚至用特型演员扮演近现代历
史人物。非历史题材的纪实风格片,尊重生活的原始形态,并按照这种形态
去构建作品,使作品的叙述方式尽量显示生活的本来痕迹,结构一般多层而
分散。情节方面力求非戏剧化,对人物和矛盾的复杂关系,不做人为的雕饰,
仿佛没有经过艺术的铺排,如同生活一样的自然。它所追求的是反映生活本
身就存在的“戏剧性”,重视生活细节的真实描写。技术上采取拼帖法、长
镜头、无技巧剪编等等。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作品《罗马十一时》《偷自行
车的人》和我国的《见习律师》《开国大典》等都是这类风格的影片。
溶合风格
溶合风格即把几种不同的风格溶合为一种风格。在传统的戏剧分类中,
正剧、喜剧、悲剧的风格样式历来是泾渭分明的,而实际生活却是复杂多样
的。艺术家为了反映真实生活,有的在严肃的正剧中渗入喜剧的幽默和讽刺;
有的又在喜剧中渗入悲剧的痛苦与哀伤;还有的甚至把悲剧、喜剧、闹剧、
打斗等杂糅在一起,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卓别林的影片就是悲喜交集的严
肃作品。
共现风格
过去电影拍摄风格分“戏剧式电影”如《于无声处》《陈毅市长》《茶
馆》等,“诗的电影”如美国片《黑马》、法国片《红汽球》等,“散文电
影”如《苦恼人的笑》《巴山夜雨》《乡情》等,“史诗性电影”如《列宁
在一九一八》《从奴隶到将军》《南昌起义》等,以及绘画式电影、小说式
电影等。共现风格是六七十年代前,前苏联电影文学的一种新风格。提出这
种风格的电影理论家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本身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它的反映形式也必然跟着变化。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已经从初级的综合
走向高级综合,因此应在综合各种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共现风格”,
以便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生活。这种风格的特点是采用多线索、多层次、
多角度的结构,艺术概括复杂、广阔,形象的发展也是多侧面的,容量比过
去扩大了。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有《恋人曲》《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
绘画风格
绘画风格是本世纪 60 年代出现的一种电影风格,强调挖掘镜头内的丰富
表现力,注重镜头结构、场面调度、影调、照明、色彩变化,以及各种新的
摄影方法,而且爱用长镜头。这种风格讲究纯观赏性、造型的图解性,力求
以纯画面的、风格化的静态形象来表达影片的内容,并以此与戏剧化的电影
相对立。瑞典影片《梦幻世界》、捷克影片《非凡的埃玛》、前苏联影片《画
家苏里柯夫》等都是具有绘画风格的影片。
电视风格
主要是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要求极高的逼真
性,甚至采取“隐藏摄影法”;多用采访片、报导片形式,或近似活的新闻
特写;强调及时性,多拍最新题材,播送、放映力求迅速;提倡多集片形式,
每集不宜过长,以便与电视的多节目性相协调。如日本片《铁臂阿童木》、
英国片《大卫·科波菲尔》、朝鲜片《无名英雄》等,都是这类风格的影片。
电影的流派
电影流派主要由同一社会条件下思想倾向与艺术观点相近的编导以相近
风格创作而逐渐形成,也可由一群志同道合者自觉结合、公开标榜共同的电
影主张并照此创作而形成。
电影的流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电影流派之多、主张之杂至今尚难
以全面、清晰地阐述。下面介绍几种影响较大的电影流派:
美国好莱坞电影
好莱坞是驰名全世界的美国影城,它制作的《魂断蓝桥》《罗马假日》
《关山飞渡》《克莱默夫妇》等大批优秀影片,在世界影坛上独领风骚,拥
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好莱坞有“梦幻工厂”之美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好莱坞影片,在思想内容上往往逃避社会现实生
活,缺乏思想深度,但在艺术上却相当精美而考究,经常采用舒展流畅、循
序渐进的叙事手法和戏剧性结构方式。这期间,好莱坞生产了独具特色的警
匪片、两部牛仔片、还有喜剧片、科幻片等。这些影片大都不是通常说的“艺
术片”,而是具有高度娱乐性的“娱乐片”。当然这些娱乐片也是寓教于乐
的,如其中著名的西部牛仔片,往往塑造正义勇敢的牛仔形象,歌颂行侠仗
义、除暴安良的英雄主义精神,并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好莱坞精心制作的
这些娱乐片,吸引了全世界的广大观众。
本世纪 60 年代以后,好莱坞电影的品种和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主要
表现在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和发展,其次还表现在对艺术的新追求、新探索。
如现实主义影片《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等,都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的
家庭生活和内心世界,并从中反映出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这类影片不加粉
饰和雕琢,强调和突出纪实性,追求朴素自然的风格,真实深刻地反映生活,
表现人们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使人的生命放射出壮美的光彩。
不过,好莱坞电影的主流仍然是商品化的娱乐片。这些娱乐片色彩缤纷,
光怪陆离,千姿百态,可以满足各层次观众的欣赏要求,其中最为流行的影
片类型是科幻片、恐怖片、西部片、强盗片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世界电影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这一电影潮
流是顺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形势而产生的。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意大利,
战后社会一片动乱,人民在极度贫困和绝望中挣扎。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
进步的意大利电影艺术家,把自己的艺术目光从形式主义转到现实主义,努
力反映意大利人民的现实生活,创造了一批著名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这股清
新蓬勃的电影潮流,影响极为深远,至今仍被许多进步电影艺术家奉为楷模。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要特点是:注意表现日常生活和普通小人物
的命运,强调纪实性,反对矫揉造作,排斥戏剧性因素,追求朴实自然的艺
术风格,靠真情实感打动观众,并激励观众思索生活、改变命运。如新现实
主义的代表作《罗马十一点》,影片的故事梗概是:某公司要招聘一名打字
员,因为当时人们大量失业,就业又极为困难,所以前来应聘的达上千人。
天刚蒙蒙亮,早就有人在排队等候了,之后,陆续到达的妇女们挤满楼梯,
你推我搡,破楼梯突然倒坍,把这些可怜的妇女们压在了石头下面,使许多
妇女受了伤。影片着重从不同侧面描写了 10 个不同命运的妇女,反映当时意
大利社会的贫困、动乱和腐朽。影片的结尾新颖别致,余韵悠长:惨案过后
的第二天,一个幸存者一大早又来排队,因为那个打字员的职位仍未确定。
这部影片没有任何曲折离奇的戏剧性情节,只是按照生活本身的“日常性”
加以表现。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是打破传统的明星制,大胆起用非职业
演员扮演角色,从而给新现实主义电影带来充满活力的新面孔,使电影更具
有写实性、更具生活化,如《偷自行车的人》的主演,就是一个生活中的失
业者。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再一个特点是纪实性。影片几乎全用实景拍摄,导演
鼓励摄影师扛上摄影机到街头拍片子。这类影片往往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
个故事梗概或剧本大纲,对话也是即兴式的。另外,新现实主义电影不强调
蒙太奇的主观性,而是让画面以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
法国的“新浪潮”及现代派电影
本世纪 50 年代末,在法国兴起了“新浪潮”电影,这股电影思潮的主要
特点是:反对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强调生活化和纪实性,有的往往带有现
代派艺术的荒诞性和精神分析特点。
例如,《四百下》(又译为《胡作非为》)这部“新浪潮”电影的代表
作品,着力表现了一个失去了家庭温暖的孩子逃学、撒谎、闲逛等一系列不
含有戏剧冲突的日常生活琐事,全片绝大部分镜头在现场用实景拍摄,造成
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流”。
这类电影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用意识流手法揭示人的潜意识。它往
往自由转换时间和空间,使时空错位的电影画面,成为一种人的潜意识的外
化。例如,被称为电影史上的一颗“原子弹”的《广岛之恋》,大幅度自由
运用镜头,电影画面一会儿是 40 年代,一会儿又回到 50 年代;一会儿是日
本的广岛,一会儿又回到法国的德寇占领区。过去和当前两种场景,用对白
和音乐穿插在一起。在法国的地窖里,出现的是日本酒吧间的音乐;在日本
又出现法国音乐。影片通过这种“时空错位”的表现手法,着力揭示和渲染
人物心灵深处一般难以显露和表现出来的潜意识。
“新浪潮”影片和现代派电影,有的独具特色,别开生面;有的则比较
晦涩难懂,甚至令人不知所云。有的导演往往只顾表现个人的风格,而对影
片的内容不感兴趣。如《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部现代派电影,没有故事情
节,连人物姓名也没有,人物用 X、Y 等代号。另一部现代主义电影《蚀》也
有这种情况。
“新浪潮”和现代派电影,作为一种思潮,对后来的意大利、德国电影
以及世界影坛,都有深远影响。
电视与电视剧
电视的崛起
电视,出现在本世纪 20 年代中期。在英文中,电视写作(television),
是由希腊文 tele(远处、远的)和拉丁文 visio(看)连在一起组成的,意
思是远距离传达可视画面。电视刚诞生时,主要用于播映现成的舞台剧和电
影,所以当时人们把电视称为“家庭的戏剧”“小电影”或“屏幕电影”。
今天,电视节目已经包罗万象了,成为覆盖面最广的大众传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