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583章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583章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五脏六腑与五指有某种对应关系。比如其他指甲正常而只有大拇指指甲生
得较为粗劣,且色泽灰暗时,其人有在脑部、泌尿生殖系统方面患病的倾向。
食指指甲粗劣硬脆,且色泽灰黄或青暗时,易患肝胆方面或神经系统方面的
疾患。中指指甲异常,色泽不佳和偏曲瘦小,其人有心脏或血液循环系统方
面的疾患。无名指与盘骨和生殖系统的强弱有关,因此该指甲异常可预示盘
骨或生殖系统出了故障。至于小指指甲,若其他指甲正常唯有该指甲外形或
色泽较差,则可能提示消化系统功能较差。

               体温

    人体各部的温度有所不同,一般体表暴露部位的温度易受外界气温的影
响,机体的深部温度比较稳定,所以生理上的体温指的是人体内部或深部的
温度。
    测量体温要用体温计,测量的部位有直肠、腋窝和口腔三处。直肠温度
平均为 37.5℃,比较接近于深部的血温。由于测试不便,通常只用于婴幼儿。
最常用的还是口腔(舌下)和腋窝温度,口腔温度平均为 37.2℃,腋窝温度
平均为 36.7℃。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随昼夜、性别、年龄、肌肉活动及
精神因素而有所改变。昼夜变化,一般在 2~6 时最低,14~20 时最高,变
化范围不超过 1℃。据研究,这种昼夜变化与人体的生物钟有关系。所以长
期夜间工作的人,这种昼夜变化也随之改变。女性平均体温一般高于男性 0.3
℃。女性的体温还随月经周期而规律波动。在经期及排卵前期体温较低,排
卵时体温最低,排卵后体温又回升,受孕后的体温也较平时为高。幼儿体温
略高于成人,老年人体温又有下降趋势。肌肉活动、劳动或运动及精神因素
也会影响体温。

           体温调节

    体内产热的部位主要在骨骼肌及内脏。当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是骨骼
肌产热,而在安静时,则以内脏产热为主。那么,人体产热的部位和量并不
均衡,外界气温也不稳定,为何我们的体温能比较恒定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机体有一套专门调节体温的神经中枢——下丘脑。它可
调整人们的体温,使之始终比较稳定,以保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皮肤及内脏上有外周温度感受器。就像“冷热敏电子元件”一样,对
冷热刺激特别敏感。并能将这种变化变为神经冲击,向中枢发放。中枢则及
时做出反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体温平衡调节。例如,当人们进入寒冷环
境时,就会不自主地打寒战,通过这种方式的骨骼肌收缩,产热增多,是防
止体温下降的重要反应之一,同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慢,皮肤温度下
降,加上汗液也减少,使身体向外界散热减少,维持体温恒定;反之在高温
环境里,皮肤血管扩胀,血流量增多,皮肤温度升高,加上出汗增多,加快
散热。除生理性体温调节外,还有一些行为性体温调节,例如寒冷时就会主
动加衣保暖,并有意跑步或踏步,以多产热量;而炎热时,就会主动到树荫
下避日等。
    尽管机体有较好的体温调节功能,但这种调节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周围
环境温度过高或处在高温环境中的时间长,人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出,也
会出现中暑;如果长期处在低温环境中,也会因为皮肤的血管收缩时间过长,
血液循环太慢,以至于使皮肤冻伤。

           鼻与嗅觉

    鼻粘膜除与呼吸有关外,还具有嗅觉功能。在鼻腔的最上端黄色粘膜中
含有嗅觉感受器——嗅细胞。它可以感受空气中气味的刺激,并将刺激转化
为神经冲动,经过嗅神经的传导,上传给大脑皮质的相应嗅觉部位,形成嗅
觉。
    一般吸入的空气经过鼻腔的时候,并不直接通过嗅粘膜,只能以回旋式
气流,将有气味的气体分子或挥发性物质溶解在粘膜表面液体中,再刺激嗅
细胞上的较短纤毛,所以人们要仔细辨别气味时,往往要多吸一些气体,以
保证嗅细胞接触到足量的带气味的空气。人的嗅觉敏感性较高,但不及警犬
和鲨鱼。人的嗅觉分辨能力较差,不易区分混合气味中的单独气味,且一种
气味会掩盖另一种气味。人能对某种气味很快适应,这就是“入芝兰之室久
而不闻其香”的缘故。但如果隔离一定时间后,又会恢复它的敏感性,而且
对一种气味适应后,对其他气味仍能感受。
    现实生活中嗅觉和味觉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如吃饭时就有嗅觉和味觉的
双重感受作用。一方面通过味觉感受甜、酸、苦、咸,另一方面咀嚼食物时
挥发的气味又刺激了嗅细胞,形成了复杂的气味。

            舌与味觉

    人的舌头除了语言及搅拌食物的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味
觉。如果没有舌头的味觉功能,那么再好吃的食物也都会味同嚼蜡。
    在舌头的上表面及两侧,有许多小小的突起,叫优乳头,里面有味觉感
受器——味蕾。味蕾是化学感受器,有味的物质只有被溶解后,才易感觉,
所以只有细嚼慢咽,才能充分品尝食物的滋味。通常婴儿味蕾较发达,老年
时味蕾逐渐萎缩而减少。
    味觉基本上分酸、甜、苦、咸 4 种,可由不同的味觉分别感受;其他味
觉,则由这 4 种味蕾相互配合产生。通过实验还测知,对甜味最敏感的是舌
尖;对酸味最敏感的是舌的侧面及中部;舌尖及舌缘前部对咸最敏感;舌根
部则对苦最敏感。此外,舌还有触觉、温度觉、痛觉等感受器。许多其他味
觉属复合味觉,即由基本味觉同一般感觉综合而成,如“辣”味是咸味与痛
觉的综合,“涩”觉则是苦味与触觉的综合等等。味蕾受到味的刺激后,转
为神经冲动上传至大脑皮质的味觉代表区而产生味觉。

            耳与听觉

    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由耳廊和外耳道组成。耳廊形似漏斗,
有集音作用。外耳道是声音传入中耳的弯曲腔道,具有共鸣腔作用。外耳道
还有耳毛和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脱落的表皮混合在一起形成耵聍(耳垢),
有一种苦味,能驱虫。外耳可阻挡外来的灰尘等异物,与耵聍共同保护耳道。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骨链组成。鼓膜既是外耳道的终端,又是外耳与
内耳的分界,是椭圆形的薄膜。在声波作用下产生振动。鼓膜向里是一个 1~
2 平立厘米的含空气鼓室。鼓室内还有由 3 块听小骨相互串联成的听骨链。
听骨链与内耳相连。中耳不仅能传声而且能放大声音,以利于内耳对声音的
感受。
    在鼓室内还有一条咽鼓管与咽喉部相连。在吞咽、打呵欠时管口开放,
空气由咽部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两侧的空气压力平衡,所以在乘坐飞机时,
航空小姐分送给你糖果,让你多做吞咽动作,保护鼓膜。小儿的咽鼓管比成
人短、宽且倾斜度小,所以咽喉和鼻咽感染时,容易引起中耳感染。
    内耳的管腔螺旋近 3 圈,似蜗牛壳,其内有听觉感受器,当外界的声波
经过外、中耳道传到内耳的听觉感受器时,听觉感受器便将这种机械振动转
变为电能——神经冲动上传至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便产生了听觉。

               眼睛

    照镜子仔细观察一下,你就可以看到你眼睛的一些结构。首先看到的黑
白眼球(珠)。在黑眼球的表面上是一层透明的薄膜,这便是人体相机的镜
头——角膜。它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非常敏锐。透过角膜,你还能看到
一个因布满色素而呈棕黑色的环形薄膜——虹膜。虹膜环的正中央是一黑幽
幽的圆形小孔,这就是人体相机的光圈——瞳孔。瞳孔是外界光线进入眼球
内部的唯一通道。眼球的其他部分被不透光的含色素细胞的脉络膜笼罩,形
成相机的暗箱。虹膜环中有平滑肌呈放射状排列,在神经支配下舒缩,以调
节瞳孔的大小。在虹膜和瞳孔后面,还有从外面看不到的、扁平的、富有弹
性的双凸镜——玻璃体,是相机内的主要折光调节装置。通过改变对光线的
折射程度,最后使物象聚焦于底片——眼球后壁的视网膜上。物象刺激了视
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并将冲动传入大脑就产生了视觉。一般在看近物时,晶
状体的凸度增大,同时瞳孔缩小。反之则晶状体的凸度变小,瞳孔扩大。通
过这种调节,使最终成像的亮度清晰、适宜而又不失真。眼睛的构造十分灵
巧,犹如一架高级照像机,有较好的调节和适应光照的能力。晶状体的弹性
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小,一般年过 40 岁的人,因晶状体的弹性减退,在看近物
时,晶状体不能充分凸出,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之后,于是就形成了看远不看
近的老花眼,所以最好戴凸镜矫正。如果眼晶体过凸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
则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前。这就是看近不看远的近视,需戴
凹镜来矫正。

           近视眼

    一束平行光,在无调节状态下,通过角膜进入人的眼睛,经过房水、晶
体、玻璃体等自然屈折后,在视网膜前聚焦成点,由焦点再到视网膜上的光
线是发散的,这时人们就会有视物模糊的感觉,我们称之为近视。近视眼的
眼球前后径比正常眼前后径长,而屈光能力又正常的,叫轴性近视;若眼球
前后径正常,而由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体、玻璃体)屈光不正常引起
的近视叫屈光性近视。
    当眼球未变形,或前后径轻微变长,屈光系统屈光能力强者,平行光线
仍可被调节到视网膜上聚集,人仍可看清物体;若眼球前后径过长或屈光能
力下降,光靠人眼屈光系统是无法将外来平行光调节到视网膜上聚焦的,必
须依靠工具——眼镜才能完成调节作用。
    近视镜是一种凹透镜,平行光通过它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聚焦,经聚集后
光线再通过屈光系统,经屈折,正好在视网膜上聚焦成点,人们就可看到清
晰图像了。

             远视眼

    与近视眼相对,当外界平行光在无调节状态下,通过角膜、房水、晶体、
玻璃体等调节系统后,就会自然发生聚集,在正常人眼中,聚集点正好落在
视网膜上,人可看到清晰的图像,但若是聚集点落在视网膜后,则视网膜上
是一个光圈而不是一点,这样我们就会视物不清,我们称这种情况叫远视眼。
远视又分轻度(或称隐性远视)和重度(或称显性远视)。轻度远视,当外
来平行光通过人眼屈光调节系统的调节辅助后,改变了光线的方向,使其聚
焦在视网膜上,这样我们仍可看清物体。这时只要注意休息和配合适当的治
疗,人眼还可恢复正常视力。当人眼在屈光调节系统调节下,外界光线仍然
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时,我们称这种远视眼为重度远视,这时视力就是不可
逆性损害了,它需要辅助设备——眼镜来辅助调节。远视眼要配戴凸透镜,
当平行光通过凸透镜时,会变成发散的光线,这种光线再通过人眼屈光系统,
正好在视网膜上聚焦,人眼又可看到清晰图像了。

             色盲

    色盲是指缺乏或完全没有辨别色彩的能力。通常说的色盲多是指红绿色
盲。面对五色缤纷的世界,人们到底是如何感知它的呢?原来在人的视网膜
上有一种感光细胞——锥细胞,它有红、绿、蓝 3 种感光色素。每一种感光
色素主要对一种原色光产生兴奋,而对其余两种原色光产生程度不等的反
应。如果某一种色素缺乏,则会产生对此种颜色的感觉障碍,表现为色盲或
色弱(辨色力弱)。色盲又分许多不同类型,仅对一种原色缺乏辨别力者,
称为单色盲,如红色盲,又称第一色盲,比较多见;绿色盲,称为第二色盲,
比第一色盲少些;蓝色盲,即第三色盲,比较少见。如果对两种颜色缺乏辨
别力者,称为全色盲,较为罕见。色盲多为先天性遗传所致,少数为视路传
导系统障碍所致。一般是女性传递,男性表现。根据统计,男性色盲发病率
为 5%,而女性则为 1%。有先天性色觉障碍者,往往不知其有辨色力异常,
多为他人觉察或体检时发现。凡从事交通运输、美术、化学、医药等工作人
员必须有正常的色觉,因此,色觉检查就成为服兵役、就业、入学前体检时
的常规项目。

             夜盲症

    夜盲症即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 A 而引起的到黄昏后即看不清外界事物的
疾病。其主要症状为白天视觉几乎正常,但眼睛对弱光的敏感度下降,黄昏
时由于光线渐暗而看不清物体。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而
在许多鸟类中(如麻雀、鸡等)存在着先天性夜盲,所以,这种病又叫“雀
目眼”、“鸡盲眼”。那么维生素 A 的缺乏又是怎样引起夜盲的呢?在我们
的眼底有层视网膜,视网膜上有许多视觉细胞负责感受射进眼睛里的光线。
视觉细胞分两种:一种是圆锥形的,叫视锥细胞;一种是圆柱形的,叫视杆
细胞。视锥细胞使人眼感受强光线,而视杆细胞则感受弱光的刺激,使人在
光线较暗的情况下也能看清物体。当维生素 A 缺乏时,视杆细胞色变得不到
足够的补充,从而导致视杆细胞对弱光敏感度下降,暗适应时间延长,出现
夜盲症状。因此适量补充维生素 A 则可以有效地治疗因维生素 A 缺乏而引起
的夜盲症。

            立体盲

    立体盲也就是指立体视觉缺欠。人的立体感是这样建立的:双眼同时注
视某物体,双眼视线交叉于一点,叫注视点,从注视点反射回到视网膜上的
光点是对应的,这两点将信号转入大脑视中枢合成一个物体完整的像。不但
看清了这一点,而且这一点与周围物体间的距离、深度、凸凹等等都能辨别
出来,这样成的像就是立体的像,这种视觉也叫立体视觉。
    一般人的立体视觉在 6 岁以前就发育完善了,如果这期间患有某些疾病
就会影响立体视觉的形成,导致立体盲。像双眼屈光不同,黄斑异位,视觉
剥夺等等都会造成立体盲。如果双眼一个远视,一个近视,这样双眼就不能
同时工作,看远用远视,看近用近视,不能双眼看同一物体,即双眼单视就
无法形成立体视觉。两眼中有一只眼外斜严重,两眼黄斑位置不对称,或者
先天性黄斑异位。双眼视线不能交叉于一点,也不能形成立体视觉。婴幼儿
先天性或因病双眼或单眼不能视物,则自然也无法双眼同时注视一点,自然
也不能形成立体视觉,所以一旦发现 6 岁以前的婴幼儿立体视觉缺乏,一定
要及时查找原因,及时纠正,否则,到 6 岁以后,发育定型,形成永久性立
体盲,那就会遗憾终生了。

             雪盲

    在高山雪地,由于白色雪反射阳光极强,若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中工作,
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对眼睛造成损害,主要表现像怕光、流泪、疼痛、烧灼
感、眼睑痉挛,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一时性失明。这种眼炎我们就称之为雪盲。
波长在 250~320 毫微米的紫外线对人眼有损伤作用,主要是作用于人眼中角
膜和结膜的上皮细胞,破坏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角膜、结膜浅层炎症反应,
使其充血、水肿,但一般经过一两天就可以自愈,上皮细胞可以再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