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595章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595章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尿浇灭它!”
    后来,韩安国果然出了狱,并且担任梁孝王的内史。侮辱过韩安国的田
甲怕遭到报复,就偷偷地逃跑了。韩安国扬言说:“田甲要是不回来,我就
要灭他整个家族!”田甲无计可施,只好回来战战兢兢地向韩安国请罪。韩
安国看到田甲这副模样,幽默地说:“你现在可以撒尿了啊!”田甲羞得满
脸通红。最后韩安国还是原谅了他。
    韩安国说的“死灰独不复燃乎”,后来经过简化成了成语“死灰复燃”。
“死灰”是烧完后剩下的灰烬;“复燃”是重新燃烧起来。这成语现在一般
用来比喻已经被打倒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说明失势后又重新得势的还有个有成语叫“东山再起”。是指东晋时谢
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的事。“东山再起”一般只用于人。

           因势利导

    战国时期的孙膑是有名的军事家,他曾经与庞涓一起学过兵法。后来庞
涓在魏国当了将军,很受信任,但是他深知自己的才干不如孙膑,就假意邀
请孙膑来到魏国,设毒计挖掉了孙膑的两只膝盖骨。
    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秘密逃到了齐国,受到了齐国的信任。
    有一次,魏国派庞涓与赵国一起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
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带着军队前去帮助韩国。孙膑和田忌一进军,就直
指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庞涓撤兵回国。
    孙膑见庞涓被引诱回来,就对田忌说:“魏国军队强悍,看不起齐国,
总以为咱们的军队胆子小。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就要顺着这一趋势往有利的方
面来引导(原话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现在我们可以假装败退,
采用逐日减灶的计策,好让敌人产生误解。”于是田忌命令部队修灶做饭,
第一天修十万个灶,第二大修五万个灶,第三天减少到三万个灶。
    庞涓看到齐军的柴灶一天天减少,以为齐军士兵胆小,逃跑了大半,便
只带一部分轻骑兵去追击。
    孙膑估计追兵夜晚可以赶到地势险要的马陵,就选定一棵大树,刮去树
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并且让一些射手埋伏在大树周围
的乱草丛中,约定见到火光时,一齐放箭。
    果然,庞涓在夜里赶到了马陵。当他派人点着火把辨认树上的字迹时,
无数飞箭一起朝火光射来。顿时,魏军大乱。庞涓这时才知中了圈套,走投
无路,只好自杀了。
    这就是历史上“孙庞斗智”的故事。成语“因势利导”就是由孙膑所说
的“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简化来的。“因”是顺着、按照;“势”是趋
势;“导”是引导。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来很好
地加以引导。

           自相矛盾

    矛与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长矛用来进攻,可以刺杀敌人;盾牌用来防
御,可以保护自己。
    楚国有个出售武器的人,带着他制造的矛和盾到处推销。逢人就说他的
矛和盾是用最坚硬的材料制成的。他一会指着盾牌对人夸口:“我的盾是特
制的,最坚硬,任何武器也刺不透!”一会儿又举着长矛吹嘘:“我的长矛
是最锋利的!能刺透任何东西!”
    有个人问:“那么用你的长矛去刺你的盾牌,又会怎样呢(原话是‘以
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问得他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成语“自相矛盾”就来自这个故事。它用来比喻那种办事、说话前后抵
触、互相对立的情况。

           后来居上

    汉武帝的时候,有位大臣叫汲黯。他为人正直,对皇帝也敢当面提出意
见,所以汉武帝虽然不太喜欢他,但又不得不尊重他。
    汲黯是位老臣,当汉武帝还是太子时,他的职位就比较高了,可是后来
他再也没有得到升迁,而他手下的人却一个个不断得到提拔,超过了他,这
使汲黯很不舒服。
    有一次,他终于忍耐不住,对汉武帝说:“你任用大臣的办法,就像堆
放柴禾一样,越是后来的就越放在上边呀!”(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积
薪耳,后来者居上。”)汉武帝知道他是在发泄对自己的不满,也就默默地
听了。
    “后来者居上”这句话经过演变,成了“后来居上”这句成语。“居”
是在的意思。汲黯的原话是对汉武帝的批评、讽刺,意思是资格浅的、后来
的人尽管缺乏才能,但反而超过了资格老的人。现在这句成语的意义有了变
化,而是用来形容和赞扬后来的人超过了前人。

           芒刺在背

    汉武帝晚年,大臣霍光很受信任,被封为大将军。汉武帝死后,他又辅
佐年幼的汉昭帝。朝廷里的大事都由霍光决定。
    汉昭帝死后,由昌邑王继位。他不干正事,霍光因此极为不满,就把他
废掉了,迎立了汉宣帝。
    由于霍光地位高、权力大,汉宣帝也很怕他。
    一次,汉宣帝要去祭祀。霍光陪同,与宣帝同乘一辆车,宣帝非常紧张,
感到如同有细小的芒刺扎在背上一样不舒服(原文是“若有芒刺在背”)。
    “芒”是指谷类种子壳上的细刺,“芒刺”就是细小的刺。现在成语“芒
刺在背”一般用来形容因为恐惧,或有某种心事而坐立不安的心情。
    与“芒刺在背”相近似的还有成语“如坐针毡”。意思是好像坐在插了
针的毯子上,用来比喻心神不安。

           危如累卵

    春秋时期,晋灵公为了享乐,下令修建一座九层高台,引起了人民的强
烈不满。一些大臣也劝晋灵公,不要干这种劳民伤财的事。可是晋灵公执意
不听,还说:“谁再来提意见,就杀谁。”
    有个大臣叫荀息,他来求见晋灵公说:“大王,我会一个小戏,表演给
您看。”
    晋灵公听了,自然很高兴。
    荀息便走到桌旁,拿出十二颗棋子一颗一颗地先平摆在地上,然后又拿
出九个鸡蛋,一个一个地放上去。他先在棋子上面摆了五个,第二层再摆三
个,第三层摆一个。晋灵公看着摆在堆尖上那个勉强搁住的鸡蛋,紧张得直
叫“太危险啦!太危险啦!”荀息这时意味深长地说:“这不算危险,还有
比这更危险的事呢。您修建的九层高台,刚动工三年就闹得民不聊生,国库
空虚,如果遭到外来侵略,咱们国家不就像这累起的鸡蛋一样危险吗?”
    晋灵公听了,吓了一大跳,连忙下令停止筑台。这就是成语“危如累卵”
的来由,“累”是堆积;“卵”是蛋。常用来比喻那种极危险的情况。

           负荆请罪

    战国时候,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几次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务,被提拔为上
卿(相当于丞相),地位在有名的老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因此很不服气,扬
言说,如果见到蔺相如,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知道后,就避免与廉颇见面,如果在路上遇见廉颇,也悄悄地掉
转车子躲开。
    蔺相如手下的人埋怨他不该这样胆小。蔺相如说:“秦王那样厉害,我
尚不怕,难道会怕廉将军吗?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我们,是因为我们文臣、
武将团结一心,如果我和廉将军不和,只能对秦国有利。我们要考虑国家利
益,不能计较个人恩怨啊!”
    这番话传到廉颇耳里,他感到非常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光着身子,背
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赔礼道歉。
    从此,他们结为至交好友。
    这故事流传很广,“负荆请罪”也便成了成语。“负”是背着;“荆”
是荆条;“请罪”就是赔礼认错。“负荆请罪”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
对方给以惩罚。现在常用它表示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的意思。

           名落孙山

    宋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名叫孙山。
    一年秋天,他去赶考,邻居请孙山将他的儿子带去一起应试。
    发榜时,孙山的名字是榜上最后一名。孙山回到家里,很多人都来祝贺,
那个邻居也来了,问自己的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没有正面回答,只是随口
吟了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落孙山外。”邻居听后明白儿子没
有考上,就回家去了。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榜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还在孙山的后面,这
自然是没有考上了。
    这诗句后来就简化成了“名落孙山”。用它来比喻未被录取或榜上无名
的人。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人在田里耕地,突然,从他身后窜出一只野兔。这兔子看见有
人,就慌忙逃跑,一下撞在一个树桩子上,撞死了。
    这个人毫不费力地得到了一只野兔,高兴极了。从此他天天守候在这树
桩子旁边,活儿也不干,就等着捡兔子。可是,一天一天过去了,他什么也
没有等到,田地却荒芜了。
    成语“守株待兔”就来自这个故事。“株”这里指的是露出地面的树根。
这个成语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比喻那种抱着狭隘的经验死守成规,不会
根据情况变化灵活办事的人;另一个是比喻那种不愿老老实实地工作,妄想
侥幸得到意外收获的人。

           如火如荼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想做各国的首领,晋定公也想称霸。
    为了显示力量,压服对方,在一个夜晚,夫差把三万军队分成了左、中、
右三军。每一军都组成一个正方形的方阵,三个方阵分别是三种颜色。中军
全部戴着白色的头盔,穿着白色的铠甲,手上拿着白色的旗帜,身上佩着用
雪白的羽毛缠着的弓箭。远远望去,很像盛开的荼花(原文是“望之如荼”)。
左军全是红盔、红甲、红旗和红色的弓箭,如同一片熊熊燃烧的火焰(原文
是“望之如火”)。右军全是黑色打扮,远看好似布满了密密层层的乌云。
    第二天清晨,夫差请晋定公和各国诸侯前来阅兵。吴王亲自擂起了大鼓,
三军按照鼓点行进,步伐整齐有力,喊声震天动地,在场的各国诸侯王都惊
呆了。晋定公也连连点头,只敢说好。大家害怕吴国的实力,只好共同推举
吴王做了首领。
    这个故事中的“望之如火”“望之如荼”,后来简化为“如火如荼”。
“荼”在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这里借它指白色。“如火如荼”意思是像火
一样红,像荼花一样白,原是形容军威雄壮。现在这句成语常用来形容种种
声势浩大的场面。

           约法三章

    刘邦的大军打到了秦的都城咸阳城下。秦王子婴出城投降。刘邦进了咸
阳便想住进皇宫。谋臣张良和大将樊哙劝告他说,贪图享受会失去民心,导
致失败。刘邦接受了他们的劝告,就把宫廷里的珍宝财物都贴上封条,派人
保管。自己带领部队退出了咸阳,驻扎在离城几十里的霸上。然后,刘邦把
附近有名望的人都请来;对他们说:“这些年来,老百姓被秦朝的刑罚害苦
了。人们只要聚在一起说句对秦朝不满的话,就要杀头;议论国事就要灭族,
实在是太残暴了!现在我给大家约定三条法纪:一是杀人的必须偿命;二是
无故伤害人的必须判罪,三是偷盗财物的要受惩罚(原文是‘与父老约,法
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这三条法纪,简单明白,合
情合理,大家一致拥护。有了这三条,混乱的咸阳城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成语“约法三章”就是由刘邦说的“与父老约,法三章耳”简化而成。
“约”是约定;“法”是法律;“三章”就是三条。现在用时“三章”已不
是实数,而是拿这个成语作比喻,指订立几条简单明白的条款来共同遵守。

           讳疾忌医

    战国时候有个名医叫扁鹊。
    有一次,扁鹊去见蔡桓侯,临走时,他对蔡桓侯说:“您已经患病,但
病在表皮,只要及时治疗,还来得及。”桓侯不相信自己有病,听了便很不
高兴。
    几天后,扁鹊又见到桓侯,这次他郑重地劝告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
肌肉里去了,不治疗会更加厉害的!”桓侯还是不相信,而且越发生气了。
    扁鹊再见到桓侯时,就警告说:“您的病已经侵入到内脏去了,再不治,
就危险啦!”桓侯听了,生气地皱着眉头,一句话也不说。
    过了不久,桓侯又遇到扁鹊,只见扁鹊转身就走了。桓侯感到奇怪,派
人去问。扁鹊对来人说:“你们国君不听医生的话,眼看性命就完啦!”来
人大吃一惊,赶忙询问。扁鹊说:“开始病在皮肤时,敷敷药就能好的。发
展到肌肉里,用针炙也还有效。病到了内脏,虽然费事一些,但用汤药医治
还来得及。现在他的病已经发展到了骨髓,还有什么办法呢!”
    五天以后,桓侯突然感到全身疼痛,连忙派人去找扁鹊,可是扁鹊已经
到秦国去了。没几天,桓侯就病死了。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讳疾忌医”。“讳”,是隐瞒,忌是害怕。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隐瞒或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害怕别人批评的
人。

           邯郸学步

    传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起路来姿势特别优美。燕国寿陵地方有个少
年就专门到邯郸去,准备好好地学一学。
    到了邯郸,他就天天到街市上去,观察邯郸人走路的种种姿势。他一边
看一边模仿。今天学学这种,明日又学学那种,结果哪种姿势也学得不像,
临到要回去时,倒弄得连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都忘记了,只好爬回燕国。
    成语“邯郸学步”就是从这个故事概括出来的。它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在
学习上只知生硬地摹仿,而不是去借鉴创新,结果非但学不到人家的长处,
反而把自己的长处也丢掉了的人。

           运筹帷幄

    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做了汉朝第一个皇帝。有一次他在皇宫
里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在宴会上,他对大臣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
我能转危为安,建立汉朝?项羽那么强大,为什么反把天下丢掉了呢?”
    将军王陵恭敬地回答说:“您看起来对人好像不够尊重,但实际上对功
臣猛将都有奖赏,能和大家分享胜利果实。项羽表面上重视人才,内心却妒
嫉有才能的人,对有功的人不仅舍不得奖赏,而且还怀疑他们,甚至要杀害
他们。这样,部下就很难和他一条心了。所以他必然失败。”
    刘邦笑笑说:“你仅仅是知道了一个方面,还不知道整个情况啊!说实
在的,坐在军营的帷幕之中,制定那在千里之外取得胜利的大计,我不如张
良;管理国家,安定人心,提供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至于带兵打仗,我更
比不上韩信。这三人都是英雄,而我能团结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我
能够取得胜利。项羽仅仅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只是依仗自己的勇猛,
怎能不失败呢?”
    刘邦这番话,博得了大臣们的颂扬。
    刘邦赞扬张良的那句话,原文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后
来摘录成为成语“运筹帷幄”。“运”就是运用;“筹”就是谋划;“帷幄”
指古代军营中的帐幕。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善于分析敌我形势,决定正
确的战略方针。也引申为筹划、指挥,确定大政方针。它常和“决胜千里”
连用。

           杞人忧天

    杞国有个人总是担心天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