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6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候,为李陵说情触犯了汉武帝,被关入监狱,判处了重刑。
司马迁出狱后继续写作,经过前后 10 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史
记》。这部巨著,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博学多能——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
的出生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的石桥镇。他的祖父张堪做过太守,为官清
廉。父亲早逝,因此张衡家里很贫穷。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
很早就闻名乡里。
据史书记载,他 10 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他兴趣很广泛,
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
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
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
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
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义各有怎样的规律呢?
这简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
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广漠的星空
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
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后来,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
够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后
来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
《辞海》所记:他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观测和记录
了中原地区能看到的 2500 颗星星,并且绘制了我国第一幅较完备的星图;他
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候风地动仪;创造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和能飞行数
里的木鸟。
渴求知识的张衡总是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不满 17 岁时,他辞别父母独
身一人到外地访师求学。在古都长安,他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
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和世态人情。在当时的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不少有
学问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叫崔瑗,精通天文、数学、历法,还是很有名气的
书法家。张衡登门向他求教。正是由于他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
面获益匪浅。除了在天文学方面有杰出成就外,在地震学的研究上也是举世
瞩目的,他创制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相类似的仪器问世早 1700 多年。他还是
东汉六大画家之一,他写的《二京赋》“精思博会,十年乃成”,为人们所
津津乐道。
河南省南阳县的北面有张衡墓和平子读书台,墓碑上有郭沫若的题词: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
中华医神——华佗
华佗(141~208),安徽省毫县人,东汉外科医生。他首创了“麻沸散”,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麻醉技术进行手术的医生,成为我国古代医学家中
杰出的代表人物。
华佗 7 岁死了父亲,哥哥被抓去充军,一去不返,音信全无。家庭十分
贫困,只有小华佗和母亲相依为命。
华佗从小爱好读书,富有钻研精神,对医学饶有兴趣。在母亲的教育下,
小华佗立志不图官位,愿为良医,以救民济世为本。
后来,母亲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忽冷忽热,周身疼痛,皮肉肿胀。华佗
请来很有名气的大夫治病,也不见成效。母亲病故前对华佗说:“孩子,记
住你的父母都是被这种古怪的病折磨死的。我希望你早日学成医术,好让百
姓少受疾病之苦!”
母亲的去世激发了华佗发愤学医、普济众生的决心。他来到城里,要拜
父亲的生前好友蔡医生为师学医。蔡医生开始不想收华佗为徒,可是一想,
华佗父亲生前是自己的老朋友,朋友一死,转眼不认人,也太不讲情义了。
所以,他想考考华佗,如果他是一块做医生的料,就收;不行,就不收。
蔡医生主意已定。他见几位徒弟正在院子里采桑叶,而最高处枝条上的
桑叶够不着,便向华佗说:“一你能设法把最高的桑叶采下来吗?”华佗说:
“能。”他叫人取了根绳子,拴上块小石子,只一抛,绳子抛过枝条,树枝
被压下来,桑叶就采到了。蔡医生又看见两只山羊在斗架,眼都斗红了,谁
也拉个开,就说:“华佗,你能把这两只山羊拉开吗?”华佗又说:“能。”
只见他拔来两把鲜草,放在羊的旁边,斗架的羊早就斗饿了,一见鲜草,忙
着抢草吃,自然散开不斗了。
蔡医生见华佗如此聪明,就收他为徒。后来华佗跟随师父刻苦钻研,注
重实践,终于成为被人拥戴的一代名医。
华佗根据医道,自编了一套“五禽戏”体操,教人用来锻炼身体。不少
人练了很有效果。华佗一位表弟长期做“五禽戏”体操,年老时,耳聪目明,
牙齿坚固,为同龄人所羡慕。
毕佗一生刚直不阿,不求虚名。有一次,华佗替曹操治好了偏头痛病,
深得曹操赏识。曹操要他留在曹府,给他优厚的报酬。华佗在曹府做了一段
时间的侍医,但他身在曹府,却心在民间,总想为老百姓多解除疾病之苦。
有一次,华佗借故妻子有病,回家探望。回家后,不愿再去曹府。曹操知道
后,以欺骗的罪名把华佗杀了。曹操成了有罪之人,而华佗一直被后人传颂。
书法界的泰斗——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一作 303~361,又作 307~365),字逸少。琅邪临
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后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其书法真、行、草、隶诸体皆精,
尤其擅长真书、行书。字势雄强多变化,有“龙跃天门、虎卧凤阁”之誉,
为历代书法家所崇尚,有“书圣”之称。少年时期的王羲之,就以刻苦好学、
机智勤敏而誉满乡里。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
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
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
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他热
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他 7 岁开始临池学书,到 10 岁时,字
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
王羲之到了 11 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用来指导自
己。有一天,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
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正当他兴趣
正浓时,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
着父亲傻笑。母亲从旁插话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吧!”父亲说:
“你现在年龄太小,等长大了,我自然会教给你读。”王羲之急不可待,不
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学,青春年华不
就白白浪费了吗?”王旷十分惊奇儿子的这番议论,认为儿子少有大志,应
该从小好好培养,于是便将《笔谈》的内容认认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讲解。羲
之有了扎实的临摹功夫,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几个月的功夫,书法
便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后,他又拜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卫
夫人的悉心指导之下,练习书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
一个时期,书法已十分圆转成熟。连卫夫人也不得不惊叹:“青出于蓝而胜
于蓝,这孩子将来一定要超过我了!”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同他转益多师,刻苦磨砺分不开。
他真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他自己说过,他的书法比起钟繇来,可似说是
分庭抗礼,或者要超过他;比起张芝,应当是并驾齐驱、比翼双飞。他还向
魏碑和汉碑学习,追摹书法源流。他自己说:“我小时候学习卫夫人书法,
自认为学得很有成绩了。后来渡江到北方游历了一些名山大川,见到了李斯、
曹喜等人的书法;到许下见到了钟繇、梁鹄的书法;到洛下见到了蔡邕的三
体《石经》;在叔伯哥哥王洽处见到张昶的《华岳碑》,才知道仅仅学习卫
夫人,还是远远不够的,白白浪费时间罢了。于是转变师承,向众碑学习。”
王羲之学习是极其刻苦的。他不仅每天要花大量时间用到练字上,就是
走路、吃饭、与朋友闲谈,也总是想着写字的笔法,用手到处指指划划。据
传,有一回他在书房里练字,书僮送来了他最喜爱吃的馒头沾蒜泥。几次催
他吃饭,他连头也不抬一下,继续挥笔直书。书僮只好请王羲之的夫人来劝
他用餐。王夫人来到书房,见他手正拿着一块沾满墨汁的馒头往嘴里塞。原
来,在他吃馒头的时候,眼睛看着字,脑子里想着字,因而错将墨汁当蒜泥,
一边练字一边吃,还直夸夫人做的蒜泥好吃呢!
王羲之习学书法,不仅向有字碑、有字帖学习,而且善于向无字碑、无
字帖学习。这也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山阴道上空灵秀逸的江南山水,给了他
的书法清朗俊逸的风格。他不仅师法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吸取书法中的灵气,
而且善于观察动物。他特别爱鹅,从鹅的步履沉稳,鸣声清越,举首展翅的
疏朗飘逸中体会书法结体中疏密、开合的种种奥妙。有一次,他听说山阴有
一个道士,养着几只美丽的鹅,王羲之便兴致勃勃地前往参观。他到了道士
那里,正看见几只雪白的鹅双翅扇动,追逐嬉戏,确实活泼可爱。王羲之爱
不忍离,再三请求道士把几只鹅卖给他。道士推辞了一番,最后说:“你如
果真的看中了我的鹅,就请你为我写一篇《道德经》,这几只鹅就送给你了。”
王羲之欣然答应,为道士写了《道德经》,把鹅装入笼子里带回了家。其实,
这是因为道士喜欢王羲之的字,王羲之却不轻易为人写字。道士打听到他特
别喜欢鹅,故意采取以鹅易字的方法。至今,绍兴城内戒珠寺和城外兰亭都
有鹅池,碑文皆为王羲之所书。
王羲之在年轻时,书法作品就已成为珍品,一般人很不容易得到。传说
王羲之一次在蕺山见一老太婆卖六角竹扇,烈日炎炎,竟无人问津,便动了
侧隐之心。心想,老太婆扇子卖不出,中午无钱买米,不就要断炊吗?便走
到老太婆摊子前边,在她每把扇子上写了 5 个字。老太婆起初很不高兴,心
想,你在我扇子上胡画乱涂些什么?王羲之向她说:“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
写的,要一百钱一把!”老太婆照此喝价,扇子果然一抢而空,心里好喜欢。
她赶紧跑回家去,又抱来一些扇子,要王羲之写,王羲之只是笑笑,便走开
了。
王羲之从六七岁开始练字,直到 59 岁死时为止,50 年间笔墨不辍。愈
到晚年,愈是老练沉雄。他很钦佩汉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学习
精神,常常以此鞭策自己。根据记载,除绍兴兰亭外,江西临川的新城山、
浙江永嘉积谷山以及江西庐山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他的儿子王献之
继承父风,又有发展,世称“二王”,影响极为深远。王羲之存世作品已无
真迹。行书《兰亭序》《圣教序》《姨母》《丧乱》《孔侍中》,草书《初
月》等帖,皆为后世勾摹之作。
七步成诗——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是曹操第四个儿子,自小便受到很好的文
学培养。在我国文学史上,他是被后人公认的写五言诗的高手。其诗善用比
兴手法,语言精练而文采飞扬。他也擅长写辞赋和散文,《洛神赋》就是他
的杰作之一,这篇赋惹得后人做了不知多少解释、猜测和辩论。谢灵运曾经
这样评价他:“天下的才共有一石(十斗),曹子建一人就占去了八斗,我
得了一斗,剩下的一斗其他人去分。”
东汉建安时代的文学是很活跃的,其中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对后代
文学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而曹植的名气又最为响亮。在曹操的培养下,曹植
自小就有出众的才华。他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起话来滔滔不绝;与人应
酬,对答如流。他写起文章来,下笔琳琅满目,使得人们都很惊奇,称赏不
已。
有一天,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之后,满腹狐疑,就随口说了一句:“你
是不是请人代写的呀?”曹植看到父亲不信任自己,感到受了极大的委屈,
就跪在地上,大声说:“我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为什么要请人代写呀!请
父亲亲自一试。”曹操点了点头。
时过不久,曹操在邺城建造了一个著名的“铜雀台”。落成那天,曹操
率领儿子们登台观赏,并且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曹操说:“你们几人就在台
上每人写一篇赋。”只见几个儿子提笔疾书,不一会儿就一个接一个交卷了。
文武百官见这父子几人,心里油然发出赞叹:“果真是‘龙生龙,凤生凤’
啊。”大臣们拿出第一个交卷的曹植的文章,读后更加吃惊,他们深深被文
章的辞采精华所折服了。于是一齐呈给曹操,他读了之后,不由得眼睛一亮,
把小曹植从头至脚扫视一遍,他相信了儿子的才能确实非同寻常。心中暗自
盘算把魏王之位让给这小家伙。他不由得又回想起小曹植七八岁时候的一件
事来:
那年中秋,全家在一起赏月,曹操指着天上一轮明月问曹植:“外国跟
月亮相比,哪个远,哪个近?”小曹植一口答道:“月亮近,外国远呀!”
“为什么?”全家人都莫名其妙。他说:“月亮抬头就能望见,所以说它近;
外国怎么也望不见,所以说它远。”大家信服。
第二年中秋,有几个外国朋友来拜访曹操。在宴会上,曹操想起去年赏
月的事,就问客人:“月亮跟贵国相比,哪个远?哪个近?”客人们众说纷
坛,莫衷一是。曹操在一旁含笑不语,等到众人争论都停了下来,说道:“这
个问题让我家植儿回答,请诸位多多指教!”
曹植被带进了宴会厅,他很有礼貌地对客人说:“贵国近,月亮远呀!”
曹操一听大惑不解:“去年跟今年的说法截然相反呀。你怎么人长一岁,脑
子却变糊涂啦!”曹植不慌不忙地答道:“月亮虽然抬头能看见,却不能来
到我们中间,外国虽然看不见,但可以跟我们互相往来,所以说它近哪!”
话说得有理有据,很中外国使者的心意,曹操听了更是暗自得意。
曹植有如此才能,他的哥哥曹丕便对他恨之入骨。后来他凭借权术做了
魏王,就想找茬儿害死曹植。
有一天,曹丕把曹植叫了来。心怀叵测地说:“父亲在世时,曾经说你
才华盖世,今天,你就走七步吟成一首诗。吟成了我佩服,不成你就自己死
去吧。”
只见曹植不慌不忙,把手背在后面,如同闲庭信步。他走了七步之后,
随口吟道: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明里说煮豆,暗里说的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