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719章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719章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帽匠干脆地说:“可以,做 10 顶也行!”
    马尔罗夫下定决心地说:“好,那就给我做 10 顶吧!”他和帽匠说好取
帽子的时间,就心满意足地回家去了。
    取货的时间到了。帽匠吩咐学徒取出了马尔罗夫定做的 10 顶帽子。帽子
小得只能套住 10 个指头上。

    马尔罗夫吃惊地问:“这是什么东西?……”
    帽匠说:“这是你定做的帽子呀!”
    马尔罗夫生气地说:“怎么做这么小?”
    帽匠满有理地说:“先生,你只说做多少,没说做多大呀!”
    这个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除了有质的规定性,还有量的规定性。事物的
量标志着质的范围与等级,量的规定性是任意事物都不可缺少的。由于一个
事物有多方面的质,它也就有多方面的量的规定性,每一方面的质都有由其
质决定的特定的量的规定性。

          印度国王的尴尬

    传说,印度舍罕王打算重赏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
王问他有何要求,这位聪明的大臣“胃口”看来并不大,他跪着说:“陛下,
请您在这个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
第三个格内给四粒,按照这样的比例关系,摆满棋盘上所有 64 格的麦粒,就
把这些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罢。”国王一听,认为这是区区赏金,微不足道,
于是,满口答应说:“爱卿,你所要求的并不多啊。你当然会如愿以偿的。”
说着,便令人把一袋麦子拿到宝座前。结果出乎国王的预料,按宰相的方法
放,还没有放到 20 格,一袋麦子就已经用完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了
国王面前。结果,国王发现,如果按此方法摆下去,摆到第 64 格,即使拿出
全印度的粮食也兑现不了国王许下的诺言。因为按照宰相的要求需要有
183446744073709551615 颗麦粒(可改写为 1+2+22+23……+263)。如果
把这些麦粒合成重量,那就要给宰相 4000 亿蒲式耳才行。这样一算,这位看
来“胃口”不大的宰相所要求的麦子,竟是全世界在 2000 年内所生产的全部
小麦。计算结果说明,舍罕王是无法实现自己的诺言的。这自然使舍罕王甚
为尴尬。
    这个故事说明定量分析是准确把握事物的前提。一个人的智慧首先来自
对事物的定量分析,不注重定量分析,仅凭感觉处理问题,就会招致难以予
料的失败。

          瓦罐里的金币

    约尼尔老爷爷是个鞋匠,他辛苦了一辈子,积赞了 58 个金币,他怕放在
家里被人偷去,就将 58 个金币放在瓦罐里,半夜里偷偷埋在后院墙角下。
    没料到,约尼尔老爷爷在埋瓦罐时,被邻居斯特罗看到了。斯特罗开了
个珠宝店,他见钱眼开,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他把瓦罐挖出来,
将 58 个金币全拿走,又将瓦罐埋回原地。
    过了几天,约尼尔老爷爷发觉金币不见了,他断定是被斯特罗偷了去的。
他不动声色,要想办法把金币讨回来。
    约尼尔老爷爷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个好办法。
    这天,他装出没事的样子,到斯特罗的店里,跟他闲聊。
    约尼尔叹口气说:“唉,我人老了,帐也不会算了,请你帮我算算, 58
个金币加 41 个金币,一共是多少?”
    斯特罗说:“这很简单,99 个金币!”

    约尼尔说:“啊,这么说,再凑 1 个金币,就满 100 个金币喽?”
    斯特罗说:“对,一点儿也不错!”
    约尼尔显出十分高兴的样子走了。斯特罗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想:这老
头肯定还想放 42 个金币到瓦罐里去,为的是凑满 100 个金币。他若是发现原
先放进去的 58 个金币不见了,就不会再放 42 个金币了,想到这儿,他连夜
把 58 个金币又放回瓦罐里。
    约尼尔一直注意斯特罗的举动。当斯特罗放好金币刚离开,他就把瓦罐
挖出来,取回了自己的金币。'奇…书…网'
    过了几天,当斯特罗挖出瓦罐,想拿 100 个金币时,他摸到的是一堆臭
狗屎。
    我们在这里看看小偷斯特罗的思想方法,这个人看问题简单、主观、片
面,他被人家用表面现象所迷惑,被假象所蒙骗(这是他罪有应得)。那么,
什么是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呢?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事
物的现象就是为人们的感官可能感到的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事物的
现象是错综复杂的,有些现象同本质相一致,有些现象则同本质正好相反。
前一类叫真象,后一类叫假象。在我们上面介绍的故事中,约尼尔老鞋匠就
是成功地运用本质和现象间的辩证关系,制造了一个假象,迷惑了小偷斯特
罗,解决了归还自己金币的本质问题。

           雅克见鬼

    有一个名叫雅克的人,骑着刚买来的马,兴致勃勃地走着。
    突然,这匹马飞快地跑上一座小山头停下了。雅克一看,面前是座阴森
的绞刑架。“真倒霉!”雅克骂道。
    他生气地离开小山头,又漫无目的地走了很长的路程。不料,马又突然
窜出大路,跑过一片平原,停在了一个绞刑架前。“活见鬼!”雅克感到不
妙。怎么老是往绞刑架前跑,莫非是死神在召唤吗?
    旁边有人对雅克说:“大概是上帝召唤你了,你的马受上帝的启示,才
两次宣告你的命运的。”也有的劝他说:“别犹豫了,快处理后事吧,你的
遗嘱托付给我好了!”
    对这种不祥之兆,雅克很惊异。他半信半疑,信马由缰地向前走着,心
里七上八下地思忖:难道真的要大难临头吗?
    他听天由命地走着,走着。他的马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向一道矮小的房门
窜去,使雅克的头撞在门框上,他顿时昏了过去。看来,死神果真要把他带
走了。
    然而,一会儿,他苏醒过来。这时他才知道,原来这里是这匹马的“老
家”。马过去是属于这间房子的主人的。现在,马被雅克买走了,但“老驴
老马思家乡”,所以,一有机会,马总想回来“拜访”一下。
    雅克的马为什么一而再地跑向绞刑架呢?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原来马
的前一个主人是刽子手,经常骑着它去绞刑架执行任务,所以,在马的脑子
里形成了条件反射,本能地把它的新主人也带向绞刑架。
    这个故事说明这样一个哲理: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果相生的,有因必有
果,有果必有因。世界上的事,没有原因的结果和没有结果的原因都是不存
在的,原因和结果是一对哲学范畴,它们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科学研

究和一切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这个哲理,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如果
办事情既不分析原因,也不顾及后果,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血的教训

    自古以来,人类都懂得血是神圣的东西,它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有着至关
重要的密切关系。但是几千年来,人们对它都怀有神秘和恐怖的感觉,尤其
是对人输血,经历了漫长的探索,真可谓血的教训。
    15 世纪初,罗马教皇英诺圣特病危,群医束手无策。当时,意大利米兰
有个叫卡鲁达斯的医生说,直接向教皇输入人血,可以救治。但必须是童男
的热血,才是最神圣洁净的。他残忍地割开 3 个十二三岁男孩的动脉血管,
让鲜红的血液流入铜质的器皿。3 个孩子抽搐着一一死去,惨不忍睹。然而,
卡鲁达斯在血液中加入名贵的药草,用手工制造的粗大注射针头,将血液输
入教皇的血管中。教皇立即感到胸闷窒息,慢慢死去。4 条人命,就此断送
在庸医的手中,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这样的输血无异于谋杀。
    不过,这毕竟是人对人输血的开端。从历史上看,仍有重要意义。
    17 世纪,医生们真正开始对人输血。当时人们对羊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认为羊血最为圣洁干净。于是,外科医生用羊血输入人的血管来治病,居然
有人活下来了,它治愈了一些严重贫血患者,但不少病人却死去了,成功率
不到 10%。
    从一些 17 世纪保存下来的油画上,可以看到用羊血对人输血的情景:一
头健壮的公羊被缚在凳子上,颈部的毛被剃光,割破的颈动脉内插有一根管
子,羊血不断流出来。管子的另一头是较细的针孔,刺在病人腕部的血管中,
羊放在高处,病人躺在低处,羊血就向病人的血管流去。但是,许多病人往
往猛烈窒息,血液也往往凝集,不得流通。羊和人一起死去。这种可怕的情
景,可以从古画中看得出来。由于输血如此危险,故当时病人都要立下自愿
书,一旦死去,和医生无关。
    病人死得越来越多了,虽然都是些绝症患者,但也引起社会的震惊,以
至巴黎的宗教法庭不得不出来干预,发布命令,禁止输血。于是,仍旧回到
喝血的老路上去,喝的大都是羊血,均无显著疗效。
    直到 100 年后,人们才初步弄清楚羊血杀人的秘密。1875 年,朗特亚医
生终于在显微镜下弄明白,以往人们忽略了血液的其他特性。朗特亚写了一
本书《血液移输》,书中一针见血地说:“羊的血清,具有破坏并使异体动
物红血球凝结的性质。”书中进一步说明了血液的主要成分是血浆、血细胞
和血小板,而血细胞又有红细胞和白细胞之分,因此,不同动物的血液混在
一起,可促使红细胞的凝结。羊血杀人,就是这个道理。
    直到 1900 年,生理学家肖特克和朗特斯脱才发现人的血型,由于红细胞
所含“抗原”(又称“凝集原”)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类,即 A 型、 B 型和
O 型。红细胞只有 A 抗原的,就是 A 型血;只有 B 抗原的叫 B 型血;AB 抗原
都没有的即 O 型血。人对人输血,血型一定要相应,否则,红细胞就会凝集,
严重时致人死命。这一发现恢复了人对人的输血,挽救了不知多少人的生命。
    1910 年,科学家强斯基和莫斯又发现了 AB 型血型。凡是 AB 型血型的人,
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输血。后来,陆续又发现 MN、P、RH 等血型,总共已有
10 多种血型。从此,输血就更安全可靠了。
    经过 2000 多年的探索,牺牲了无数人的生命,人类终于弄清了血液这种

神秘的东西,进入了输血的自由王国。
    人类惊心动魄的输血史说明,错误是通向真理的必由之路。人们对客观
事物的认识,总要经过从无知到有知、从错误到正确、从相对错误到相对正
确的过程。

         等待上帝的召见

    酸甜可口、营养丰富的西红柿,人们都喜欢吃,然而当初人们却不敢吃
它。原来西红柿生长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尽管它很讨人喜爱,但当地人
认为它有剧毒,不用说吃,就连碰也不敢碰它,并给它起了吓人的名字叫“狼
桃”。
    到了 16 世纪,英国的公爵俄罗达拉格里,在旅行时发现了它,就带回了
8 株,送给他的情人伊丽莎白女王,将它栽种在皇家花园里,作为观赏植物
和爱情的象征。以至后来被广泛传种,但谁也不敢吃它一口。直到 18 世纪,
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心要尝试一下。在吃之前,画家作好牺
牲的装备,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待“上帝的召见”。可是时间过了很久,
他不但没有死,而且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
    这个故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
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它只能产生于实践,离开实践,人类就不能获得真知,
科学技术也得不到发展。
       生物学家受到的惩罚

    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是 1836 年出海航行回来
以后不久结婚的。那时他二十六七岁,正如他已经在科学领域获得了丰硕成
果一样,他的爱情生活也是幸福美满的。达尔文的妻子就是他的表妹,名叫
爱玛·韦吉伍德。结婚以后,他们买了一所有宽大花园的乡间住宅。在那里
定居下来以后,他就专心致志于他的科学研究和写作。
    爱玛是一个温存善良的女子,不仅关心、体贴达尔文,而且支持达尔文
的科学事业。达尔文身体不太好,靠了爱玛对他的关心和安慰,他才战胜了
疾病的折磨,并且以全副精力投入科学事业,从而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爱玛还帮助他修改排印出来的著作和论文的清样,并且选用警句来加
强达尔文论证的说服力。一旦达尔文病痛发作,她总是毫无怨言地对他倍加
看护,以至达尔文经常对她说:“像你这样照顾我,使我觉得即使生病几乎
也是值得的!”他歌颂爱玛,称她是“世界上最好、最善良的妻子”,为他
提供了“能够承受重担,得以将斗争进行到底的这样一个条件”。
    达尔文当然也不辜负他的妻子。他对妻子的温情体贴不下于爱玛对他无
微不至的关怀。他们两夫妻的生活无疑是十分契默和谐的。但是,不幸的阴
影却悄悄地笼罩着他们的家庭。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婚恋问题上粗心大意地忽略了一个遗传学的规律:
近亲结婚是有害于子女的。他被感情战胜了理智,同爱玛结了婚。但灾难性
的后果也就酿成了,他们所生的 10 个孩子,都有各种各样的疾病。3 个孩子
很小时就夭亡了。其中大女儿安妮,聪明伶俐,但娇弱多病,刚过了 10 岁生
日就死了。其余 7 个孩子,除了三女儿伊丽莎白当了一辈子老处女外,竟有
3 个终生不育,就是二女儿埃蒂,大儿子威廉和四儿子纳德。而且,在达尔

文的 7 个活下来的孩子中,都程度不同地患有精神病,有的还很严重。
    达尔文家族原来人丁兴旺,到他的下一代,门庭就逐渐冷落了。事实雄
辩地说明,客观规律是无情的,是不能违背的。即使如达尔文这样的对物种
起源、生物进化有高深研究的科学家也是无能为力的,他违背了科学法则,
同样要自食其果,受到惩罚。

         “猿案”的审判

    1859 年,达尔文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问世了。从此,进化论推翻了
“神创论”,完成了人类正确认识自然界的一次飞跃。
    可是,在《物种起源》出版 66 年、达尔文逝世 43 年之后的 1925 年,在
号称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居然发生了轰动一时、令人啼笑皆非的“猿
案”大审判。一位普通的高中物理教员约翰·斯考柏斯,因在课堂上讲解了
达尔文的进化论而被推上法庭受审,最后,竟被判罚款 100 美金。
    事情的经过是:1925 年 7 月 10 日,在美国一个只有居民 1500 人的小镇
戴屯,开庭审判斯考柏斯,旁听者达到 2000 人,法庭容纳不下,只好改在
露天审判。当时戴屯学校分两个教派:原教旨主义派坚持《旧约全书》的传
统观点,即“神创论”;现代主义派则赞成达尔文的进化论,即一切生灵都
是由共同的原生物演变而来的,猿和人也不例外。原教旨主义派在田纳西州
颇有势力,他们制定了一项法律:“《圣经》中上帝创造万物的叙述是千真
万确的。除此,其他任何异教邪说,一概严禁传授。”显然,这是针对达尔
文的进化论的。斯考柏斯在课堂上讲猿变人,触犯了这一法律。法庭开庭那
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