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下 [美] >

第31章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下 [美]-第31章

小说: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下 [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过 
X光透视、核试验等方式),是癌发病率增大的原因之一。

诱发剂与致癌基因

各种致癌物质(化学品、辐射等)有何共同之处呢?一个合理
的想法是,所有的致癌物质都可以引起基因突变,而癌可能是身体
细胞突变的结果。1914年德国动物学家博韦里首先提出这种观
点。

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可以进一步设想:因为基因改变,因而不
再合成在控制细胞生长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关键性的酶。当带
缺陷的细胞分裂时这种缺陷也会传下去。由于控制机制失灵,这
些细胞将不顾整个身体的需要,甚至不顾其所在组织的需要(如某
个器官细胞的特化作用)而无限地分裂下去。这个组织就会紊乱,
打个比方来说,就会在体内形成无政府状态。

高能辐射能够诱发突变已是确定无疑。化学致癌物质又如何


第十四章 微生物

第十四章 微生物

呢?化学品可以引起突变也已被证实,氮芥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
子。这类化合物,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芥子气,能够使皮肤
产生类似 
X射线照射后引起的灼伤及水泡,也能够损害皮肤细胞
的染色体而增加突变率。除芥子气外,还发现一些化合物能够造
成与高能辐射相似的结果。

可以引起基因突变的物质叫做诱发剂。诱发剂并非都会致
癌,致癌物质也不一定都是诱发剂。但是已经发现的既是致癌物
质又是诱发剂的化合物足以使人们怀疑,它们之间的关系绝不是
偶然的。

从 
1960年起,科学家就开始比较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寻找
染色体中的非随意改变。当人鼠杂种细胞合成技术发明以后,
确实找到了这种改变,而且可以更准确地确定这种改变的位置。
这种杂种细胞中含人的染色体很少,假若怀疑其中有一个会引起
肿瘤的话,就可以将这个杂种细胞注入小白鼠体内看能否引起
肿瘤。 


1978年,在 
R。 A。 温伯格领导下,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组科学家
进一步实验,将癌变归咎于这种染色体的一个单基因。他们将这
种单基因移入小白鼠体内,成功地使小白鼠长了瘤。这些基因叫
做致癌基因。

科学家发现致癌基因与正常基因非常相似,实际上,在整条基
因链上可能只有一个氨基酸不同,因此,他们提出原致癌基因的设
想。原致癌基因是细胞中存在的正常基因,随着细胞分裂一代一
代地传下去,由于某些不同的影响,随时可能发生一些小的改变,
而成为活跃的致癌基因。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原致癌基因潜在的
危害如此之大,为何细胞还要拥有它呢?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
有找到答案,但是我们对这个问题至少已经有了新的研究和解决
的方向,而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病毒学说

在探索致癌基因的同时,微生物可能与癌有关的观念远未消
失。由于病毒的发现,使巴斯德时代的病菌学说再度复活。 
1903
年,法国细菌学家博雷尔提出:癌可能是一种病毒疾病。 
1908年,
两位丹麦科学家埃勒曼和班证明:家禽的白血病的确是由一种病
毒引起的。然而当时人们不知道白血病就是一种癌,所以没有注
意这项实验结果。可是 
1909年,美国医生 
F。 P。劳斯将鸡的肿瘤
研碎过滤,再将澄清的滤液注射到其他鸡的身上,结果有些鸡长出
了肿瘤。过滤得越细,肿瘤长得越少。看来似乎可以肯定,滤液中
有某种颗粒可以诱发肿瘤,而这些颗粒的大小似乎与病毒的大小
相同。

肿瘤病毒有着一段曲折的经历。起初,被认为由病毒引起的
肿瘤后来证明都是良性的。例如,曾证明病毒可以引起像兔子乳
头瘤(类似于疣)一类的肿瘤。1936年,在缅因巴港著名的育鼠实
验室工作的比特纳发现了一件更为有趣的事情:同一实验室的斯
莱培育的小白鼠品系,有些似乎具有天生的抗癌能力,而另一些品
系似乎具有易患癌的倾向。有些品系的小白鼠很少长癌,而另一
些品系的小白鼠长大之后几乎必定得癌。比特纳试将二者新生的
幼鼠交换哺乳,发现“抗癌”品系的幼鼠接受“易患癌”品系母鼠的
哺乳后,大都患癌;与此相反,正如推测的那样,“易患癌”品系的幼
鼠接受“抗癌”品系母鼠的哺乳后却不长癌。比特纳的结论是,不
管癌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癌不是天生的,而是经由母乳传给的。他
把这种物质称为乳因子。

人们自然会怀疑比特纳所谓的乳因子就是病毒。哥伦比亚大
学的生物化学家 
S。 格拉夫终于证明,乳因子是一种含有核酸的微
粒。后来又发现了造成数种小白鼠肿瘤及动物白血病的肿瘤病


第十四章 微生物

第十四章 微生物

毒,这些病毒都含有核酸。但直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找到任何与
人类癌症有关的病毒,对人类癌症的研究显然是非常有限的。

现在突变学说与病毒学说开始趋于一致,也许两种观念之间
的矛盾根本就不是矛盾。病毒和基因在结构上非常相似;有些病
毒侵入细胞后可以成为细胞常备设备的一部分,而且可以起致癌
基因的作用。

诚然,人的基因都含有 
DNA,而肿瘤病毒似乎总是含有 
RNA。长久以来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信息总是从 
DNA传给 
RNA,因此很难想象肿瘤病毒怎么会起基因的作用。不过目前人
们已经知道,有时候 
RNA可以促使产生带有 
RNA式核苷酸的 
DNA。因此,肿瘤病毒可能不是致癌基因,但可以合成致癌基因。

就此而言,病毒可能不是直接地进攻,病毒可能只是在促使原
致癌基因转变为致癌基因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直到 
1966年,病毒
学说才被认为是一项值得颁发诺贝尔奖的成果。值得庆幸的是, 
55年前获得这项发现的 
F。 P。劳斯当时还活着,并领取了 
1966年
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劳斯 
1970年去世,享年 
90岁,在快要
去世之前还积极从事研究。)

可能的治疗

新陈代谢机制究竟出了什么毛病而使细胞无限制地生长呢?
这个问题尚未得到答案。有些激素,特别是性激素是人们怀疑的
重点之一。

首先,人们知道,性激素能刺激身体的某一部分(如青春期女
子的乳房),使之快速生长;再者,性器官组织(如女性的乳房、子宫
颈、卵巢和男性的辜丸和前列腺)特别容易患癌。而最有力的是化
学上的证据,1933年,德国生物化学家维兰德(因研究胆酸而获得 
1927年诺贝尔化学奖)设法将一种胆酸转变成一种叫做甲基胆蒽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的复杂的碳氢化合物(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现在已经知道甲基
胆蒽(同胆酸一样)具有类固醇的四环结构,而所有性激素恰巧都
是类固醇。畸形的性激素分子会不会起致癌物质的作用呢?或
者,打个比方说,细胞中反常的基因会不会将正常形成的激素误认
为致癌物质而刺激细胞不受制约地生长呢?人们都可以猜想,这
些猜想是很有趣的。

令人奇怪的是,改变性激素的供应有时可以阻止癌的生长。
例如,对患有前列腺癌的男子使用具有中和作用的雌性激素或切
去其生殖腺,病情就会缓和下来。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这不值得大
惊小怪,因为这是对癌被迫采取的一种不得已的措施。

到目前为止,治疗癌的主要方法仍然是手术,而且手术的局限
性仍然同以前一样:有时癌块切下来了病人也死了,手术刀往往漏
掉癌组织的碎片(因为紊乱的癌组织具有易碎的倾向),随后这些
碎片被血液带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并在那里扎根生长。

利用高能辐射杀死癌组织的方法也有很多缺点。除传统的 
X
射线和镭外,感生放射性又增添了新的武器,其中之一是钴…60,它
能产生高能 
γ射线,并且比使用镭便宜得多;另一个解决办法是放
射性碘,它集中于甲状腺,因此可以治疗甲状腺癌。但是人体对辐
射的忍受是有限度的,辐射阻止的癌反而不如它引起的其他癌多,
这种危险一直存在着。

最近 
10年来,各方面知识不断累积,使人们找出一些更温和、
更精密、更有效的方法的希望大为增加。

例如,假若病毒以某种方式参与癌的发生的话,那么任何可以
抑制病毒作用的物质就应该减少癌的发病率或阻止已发生的癌生
长。在这类物质中,可能性最大的是干扰素。现在纯干扰素可以
大量得到,而且已经在癌病患者身上试用。到目前为止没有明显
地成功,原因可能是这种方法正处于试验阶段;试用的病人患病已


第十四章 微生物

第十四章 微生物

久,也可能是无药可治了;当然,也可能是使用这种方法的窍门尚
未找到。

另一种方法是这样的:致癌基因与正常基因的差别如此小,人
们似乎有理由认为致癌基因时常发生,而且癌细胞的产生比人们
所想象的要平常得多。这种细胞在某些方面必定会与正常细胞不
同,大概人体免疫系统可以及早辨认出它进而将它消灭。如此说
来,癌的产生不是表示癌细胞已经形成,而是表示已形成的癌细胞
未被消灭。癌或许是免疫系统失灵造成的,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
上与自身免疫病的情形相反,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工作效率太
高造成的。

癌的预防与治疗可能有赖于我们对免疫系统工作方式的了
解。或者,在做到这一点之前,我们或许可以使用能够区别正常细
胞与癌细胞的化合物来帮助人体达到抗癌的目的。

例如,有些植物会产生某些物质,这些物质会与某些糖类反
应,正如抗体与蛋白质反应一样。(至于植物产生这些可以识别糖
的物质的目的尚未查明。)

包围着细胞的细胞膜是由多种蛋白质与脂质构成的,但是这
些蛋白质往往将某些相当复杂的糖分子合并到自己的结构中去。
正因为细胞膜里糖的性质不同,所以在某些条件下可以使某些血
型的血球发生凝集现象;在另一些条件下,可以使另一些血型的血
球发生凝集现象,利用这个特性可以将血液区分为几种不同的血
型。

美国生物化学家博伊德想知道是否有能够区别血型的植物物
质。1954年,他首先以利马豆(大白豆)为实验材料,使他惊奇的
是,他在大白豆中找到了这种物质。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外源凝
集素(源自拉丁文“选择”)。

如果外源凝集素能够根据表面化学的细微差别在一种或另一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种红血球之间进行选择的话,那么可能会发现某些外源凝集素能
够区别肿瘤细胞与其原有的正常细胞,因为这些外源凝集素凝集
肿瘤细胞而不凝集正常细胞。因此,这些外源凝集素可能会使肿
瘤细胞失去作用,从而减低或阻止癌的生长。一些初步的研究已
取得令人乐观的成果。

总之,我们对致癌基因及其产生的方式了解得越多,则学会预
防致癌基因产生或促使其消灭的方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可是,在此期间,对癌的恐惧以及明显的医治无望,经常使人
们想试用一些假科学的药物。将要淹死的人想捞稻草救命,这是
无可指责的,但是迄今为止,这些药物从未有过效验,而且有时还
妨碍病人寻求更有希望的疗法。

(高秀英 译)


第十五章 人 体

第十五章 人 体

第十五章 人 体

食 物

或许医学科学的第一个重大进展,就是医生们认识到健康需
要简单而平衡的饮食。希腊哲学家劝告饮食要适度,不仅出于哲
学上的理由,而且因为凡是这样做的人都生活得更舒适,寿命也更
长。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生物学家们终于认识到,单靠饮食适
度是不够的。即使一个人生活富裕,不会挨饿,而且能够适度节
制,不暴食暴饮,但如果碰巧在他的饮食中缺少某些必要的成分,
他仍会不健康。对于世界上一些地区的许多人来说,正是这种情
况。

人体在饮食的需要上是非常特殊的。植物只靠二氧化碳、水
和某些无机离子就可以生存。有些微生物不需要任何有机食物同
样也能存活,因此人们称它们为自养生物,就是说它们能够在没有
其他生物的环境中生长。面包霉菌(脉孢菌)就开始有点复杂了,
除了无机物质外,还必须要有糖和一种叫做生物素的维生素。而
且生命形态变得越复杂,似乎越要依赖它们的饮食为建造活组织
提供所必需的有机构件,原因就是它们失去了原始生物所具有的
一些酶。绿色植物可以提供全套的酶,把无机原料制造成全部必
需的氨基酸、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脉孢菌拥有除制造糖和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生物素所需要的几种酶以外的所有的酶。人体中缺少制造多种氨
基酸、维生素和各种其他必要物质所需要的酶,因此必须从食物中
摄取现成的。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退化——越来越依赖于环境使生物处于
一种不利的地位。其实并非如此。如果环境能够提供构件的话,
细胞何必还携带着制造这些构件所需要的复杂的酶机器呢?去掉
这种机器,细胞就可以把它的能量和空间用于更精细和更特殊的
目的。

人(或其他动物)要得到他们所需要的食物,就必须依赖摄取
其他生物。食物正是由这些生物的有机成分构成的。在食者的肠
内,食物里的小分子可以被直接吸收;淀粉、蛋白质等大分子通过
酶的作用被分解(即被消化)成碎片(氨基酸、葡萄糖等)再被吸收。
在食者的体内,这些碎片被进一步分解以产生能量,或重新合成食
者而不是食物所特有的大分子。在某种意义上,动物的生命过程
就是一种不停的强行掠取。

有些动物是食肉动物,它们只吃其他动物。如果所有的动物
都是食肉动物,动物的生命就不会维持长久,因为食物的能量和组
织成分转换给食者的效率非常低。根据实际的经验,要维持食者 
1公斤的体重需要消耗 
10公斤的食物。

有些动物是食草动物,它们吃草。植物比动物普遍得多,因此
食草动物的总量远远大于食肉动物,能够很好地维持食肉动物的
生存。(有些动物,如人、熊和猪等,是杂食动物,它们既吃植物也
吃动物。)

把植物的能量和组织成分转换给吃植物的动物,效率也是非
常低的,因此,如果植物自我更新的速度赶不上它们被食用的速
度,生命很快就会荡然无存。植物是利用太阳能在光合作用过程
中进行自我更新的(见第十二章)。通过这种途径,植物可以依靠


第十五章 人 体

第十五章 人 体

无机物生存,而且实际上使所有的生命维持下去。在植物存在以
来的整个时期,一直是这样进行的。

的确,光合作用比动物消化食物的过程效率还要低。据估计,
所有到达地球的太阳能被植物截获并转换成组织的不到 
1/1 000,
但是这仍然足以使全世界每年生产 
1 500亿~2 000亿吨干的有
机物。当然,只要太阳基本上维持目前的状况,这一过程在地球上
就只能以目前的形式持续下去,这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