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

第5章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第5章

小说: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显去天竺取经(公元 
399~414)之时正是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时期。

笈多王朝时,政治较开明,经济也繁荣,在文化艺术及科学等方面都有
很大发展,被称为古代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有些笈多国


王,如旃陀罗·笈多和塞犍陀·笈多就是诗人兼音乐家,另外还出现了许多
杰出作家,诸如《云使》和《沙恭达罗》的作者迦梨陀娑,《罗刹娑与指环
印》的作者毗沙迦达多和《小泥车》的作者苏陀罗伽等。大小各 
18部的《往
世书》也是在笈多王朝时期形成,目前这种形式的书籍,是印度宗教与哲学
的总宝库。此外,鹿野苑石庙、那烂陀寺、阿旃陀的一些石窟壁画等,都反
映了笈多王朝在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方面所达到的令人惊叹的水平。

笈多王朝终因北方的■哒人入侵而灭亡。后又有羯若鞠阇国兴起,有人
认为羯若鞠阇国即笈多王朝的复兴。戒日王即位后,国势亦盛,东征西伐,
所向披靡,除摩诃刺侘国外,无不臣服其下。唐代玄奘出访印度时,正当戒
日王在位。他死后,大臣篡权,国家大乱。此后数百年间,形成小国纷立,
互相争霸。改信伊斯兰教的突厥人乘机自中亚连年入侵,阿富汗伽色尼王朝
国王马茂德在 
26年间(公元 
1000~1026年)就入侵北印度达 
15次之多,致
使印度不少城池被洗劫,寺庙惨遭焚毁,无数精美建筑变成焦土。古尔王国
国王穆罕默德从公元 
1175~1206年也先后六次出征印度,所到之处,抢劫一
空,大肆破坏神庙石柱与建筑,许多具有光辉艺术成就的建筑夷为平地。最
后,穆罕默德的部将古杜布·邬丁征服德里,建立了奴隶王朝。公元 
1206~
1526年,德里的穆斯林王朝前后更换多次,后为北方入侵的强者所征服。

值得注意的是,12世纪末期,穆斯林统治的建立在印度文化史上是一个
转折点。在开始阶段,两者冲突不可避免,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有着
根本的区别。不过很快就开始了一个和解过程。巴卑尔于 
1526年建立莫卧儿
王朝后,一体化的趋势得到加强。到了巴卑尔的孙子阿克巴大帝时,莫卧儿
帝国国势极盛,几乎统一了全印度。他还破天荒地倡导各教归一,他身为穆
斯林帝王,曾在大庭广众之前于额角上画着印度教徒所画的符记,腰围拜火
教徒所用的圣带,不仅鼓励云游传教的教徒,而且还召集全国各教的代表开
会,制定法律,允许信仰自由。在阿克巴大帝英明和宽容的统治下,牢固地
奠定了全国文化的基础。印度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在保持各自特性的同
时,相互深刻地影响着对方。印度的伊斯兰建筑,起初朴素而简单。但不久
以后,建筑师就开始采用印度教寺庙的装饰,包括莲花的基本图案。反之,
许多在中世纪建成的印度教寺庙却带有伊斯兰教的特色,诸如圆顶、拱门和
用石头及大理石雕成的屏风。印度建筑在阿克巴的孙子沙·贾汗时期(1627~
1658)臻于顶点,举世闻名的泰姬陵就是其中一例,印度著名的红堡建成也
归功于他。在绘画方面,也有两种传统的融合。在比赫扎德和其他伟大的波
斯艺术家的启示下,莫卧儿王朝的宫廷画家们创造了一种新风格的微型绘
画。拉其普特画派的画家将这一风格的技巧与印度的宗教、美学精神相结合,
作出了他们自己的独特贡献。奥朗则布对印度教的态度有所冷淡,战争不断,
国势大衰。1707年奥朗则布死后,各地土邦王公纷纷自立,这给后来欧洲人
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接踵而至,相互排挤,最
后英法两国决一雌雄,结果法国失败,英国取胜,英国乘机蚕食印度,扩大
势力。与此同时,印度人民的反抗斗争并未稍戢,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但
轰轰烈烈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于 
1857年终被残酷地镇压下去,莫卧儿帝国覆
灭,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从此以后,英国教育的引进和基督教传教士的工作,对印度的文化和宗
教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受过教育的印度人,由于过分崇尚欧洲文化而
蔑视本民族的遗产。但是,由拉贾·拉姆·摩汉·罗易等人发起的改革运动


迎来了精神和文化的复兴。他们一方面强调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经典的深刻真
理,同时也接受西方的进步思想。

迎来了精神和文化的复兴。他们一方面强调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经典的深刻真
理,同时也接受西方的进步思想。
在 
19世纪
后半期,小说家和戏剧家开始以政治、历史和社会题材为其创作的主题。伟
大的乌尔都语诗人伽利卜和孟加拉小说家班吉姆·查特吉对印度大学作出巨
大贡献。杰出的音乐家们,其中有许多是穆斯林,保持着古典印度音乐的传
统。卡塔克派舞蹈在勒克瑙和斋普尔得到发展。后来,在阿巴宁德拉纳特·泰
戈尔和其他孟加拉派艺术家的倡导下,印度绘画得以复兴。在加尔各答和孟
买上演的戏剧有神话传说,也有现代剧目。

与此同时,印度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以各种方式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在印度国民大会党(1885年建立)的领导下,争取独立的运动日益壮大。这
个时期的文学反映了由此而激发起来的爱国意识。当圣雄甘地在与南非种族
主义英勇斗争后回到印度时,印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圣雄甘地关心社
会,关心人民,为印度的独立同英国殖民主义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与
此同时,印度伟大诗人、哲学家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在文化战线上进行了
英勇战斗,在诗歌、音乐、戏剧、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甚至在绘画等方面
影响了整整一代印度作家和艺术家,他不愧为印度文化的泰斗。

1947年 
6月 
3日,英国发表了分裂印度为印度、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
方案,进行分而治之。同年 
7月,英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8月,英国把印
度的政权移交两个自治领。8月 
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正式宣布
成立。1950年 
1月 
26日印度实施新宪法,宣布为独立自主的民主共和国。

印度自独立以来,它的 
15种主要语言,几乎都产生了高层次的文学作
品。例如印度英语作家巴巴尼·巴达查利雅、印地语作家穆格迪博特、孟加
拉语作家布特代沃·巴苏、古吉拉特语作家邬玛辛格·乔希、泰米尔语作家
阿基兰等等,不仅他们的作品水平高,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外,
在其他文化领域,例如古典音乐方面的拉维·尚卡尔和阿里·阿克巴尔·汗、
绘画方面的贾米尼·雷和 
M。F。胡赛因、古典舞蹈方面的巴勒沙拉斯瓦蒂以及
电影界的沙特亚吉特·雷等等,都是文化界的代表人物,近几十年来他们为
丰富印度的文化作出了不同贡献。

印度文化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其连续性、吸收性和融合性见
长,从而不断发展和丰富。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印度文化又面临新的
挑战,如何在保持和发扬过去 
5000年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吸收当今世
界上一切先进文化,开拓新的道路,是印度人民面临的新课题。


第二章种族、语言及姓名

第二章种族、语言及姓名

(一)印度的人种

印度在历史上屡遭异族入侵和占领,因而人种繁多,血统混杂,语言纷
乱,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如果单从外貌和体型看,有些印度人像欧洲
的白种人,有些印度人又似非洲的黑种人,有些则是棕褐色的亚洲黄种人。
他们有的头发乌黑,有的呈金黄色;有的身材高大,有的个子矮小;有的高
鼻梁,有的塌鼻子。许多世纪以来,不仅各色人种迁入印度,而且各种宗教
和文化一直不断地传入印度,因此印度文化吸收了多种民族的不同传统,从
而变得多姿多彩。

据考古发现,印度最早的居民是旧石器时代的人。以后在漫长的岁月里,
不断有许多民族先后从西北部、东北部等地进入南亚次大陆。这就形成了许
多不同的混合人种。印度到底有哪些人种,各指哪些人,至今说法不一。近
百年来,许多人种学家从肤色、身材、眼色、头、鼻、发质和血型等角度进
行了各种分类研究,但仍未取得一致意见。

据地质学家研究,从前,印度、澳大利亚、太平洋诸岛和非洲曾连成一
片,当时可能已有了人类居住,而且是同一种人。后来,由于地震的发生,
或其他原因,而分成了若干地块,中间出现了海洋。当然,这里的居民也就
被分离,并开始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和宗教。在南印度发现的人类最古的
遗迹,在非洲、澳大利亚和爪哇、苏门答腊等太平洋的岛屿上也有同样发现。
由此证明了上述看法。

数千年以后,在某些地方由于气候变得干燥,土地变得贫瘠,人口逐渐
增多,人们为了改善生活而到处迁徙,于是出现了人种的分离和融合现象。
在印度也有同样情况。

在印度辽阔的国土上,曾发现大约。。 50万年以前的人类遗迹。数千年来,
又有不同人种不断进入印度,而且不断彼此融合。所以在印度的居民中可以
看到有不同人种的特征,故印度有“人种博物馆”之称。

多数学者认为,印度有以下人种:

1。尼格利陀人(Negrito)。其特征是身材矮小,皮肤为深褐色,头发乌
黑,鼻宽唇厚,肩窄腿短,胡须和体毛不多,臂长。据有关学者认为,这部
分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今天的安达曼人,印度沿海地区的卡达尔人和巴拉
因人等以及比哈尔邦山区的一些土著人均为他们的后代。
2。原始澳大利亚人(Proto Austaloid),又称维达类型人。澳大利亚的
土著人和原始澳大利亚人身体特征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有学者认为,这
种人早于达罗毗荼人进入印度,所以也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原始澳
大利亚人的特征和身体特点是:长头型、身材矮小,头发乌黑而卷曲,鼻宽
唇厚,肤色为褐色,中印度大多数土著部落民属于这类,南印度也有分布。
例如比尔人,杰纠人、蒙达人、奥朗人、霍人、贡德人、孔德人等等。印度
之外,斯里兰卡的维达人为典型代表。
3。达罗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Mediterranean)。这一人种从
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据有关人类学家研究,它分几支,早于雅
利安人,从不同时期进入印度。这种人的特征是: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

呈浅褐色,唇薄,皮肤为浅褐色。操达罗毗荼系语言,使用象形文字,是这
一人种创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呈浅褐色,唇薄,皮肤为浅褐色。操达罗毗荼系语言,使用象形文字,是这
一人种创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的 
21。6%,主要分布在南印度。关于达罗毗
荼人是否属印度的原始土著人,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古时雅利安人进入
印度后,才把达罗毗荼人从印度西部和北部赶到印度南方,于是达罗毗荼人
就成了南印度的原始居民。因此有些学者说,达罗毗荼人是印度的土著人。
而又有学者从印度古籍中找出了比达罗毗荼人更早的人种名称,叫做尼沙
达。还有一种说法,印度最早的土著人与原始的澳洲人属同一血统。这种原
始的澳洲人原住亚洲,后来有一支人移殖成了澳洲人。有的西方学者认为,
在赤道以南,从前有个大国,东到爪哇,西连非洲,这个国家称为“莱茂里
亚”,是达罗毗荼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但后来由于地壳发生变化,它的大部
分被水淹没。这种说法在泰米尔语的文献中也有记载。泰米尔语的五大史诗
之一《希尔薄提迦尔摩》和《马杜拉斯特尔·布拉朗》中有南马杜赖被洪水
淹没的记载。在那些认为达罗毗荼人是从中亚迁入印度的人们看来,达罗毗
荼人是公元前 
3000年至公元后 
800年之间来的。在《摩诃婆罗多》中有关于
安得拉、邦迪耶(潘迪亚国)、角尔(朱罗国)和杰尔(其罗国)国王的记
载。这就表明,公元前在南方就已经建立了几个达罗毗荼王国了。

至于“达罗毗荼”一词的形成,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不少学者认为,
现在的泰米尔纳德、安得拉、卡纳塔克和喀拉拉的居民是达罗毗荼人的后裔,
他们的语言属达罗毗荼语系。古时整个南印度称为达罗毗荼地区,但后来安
得拉、卡纳塔克和喀拉拉分别独立,达罗毗荼一词则演变成了“泰米尔”。

根据文献记载,泰米尔纳德的很大一部分已被大海吞没,因此它的文化
不免遭到破坏,根据已有文物考证,可以了解到达罗毗荼人的文化及文明情
况。从语言上看,俾路支的布拉灰语和泰米尔语很相似。同样,地中海沿岸
的居民与达罗毗荼人的体形、肤色也一样。从泰米尔纳德和巴格达挖掘发现
的文物证明,这两个民族的丧葬仪式也相同。当然,也有印度学者认为,达
罗毗荼人并非从外地迁来,他们是这里最早的居民。不管怎样,是达罗毗荼
人在印度西北部发展了莫亨殊达罗与哈拉巴文化,所谓印度河文明,实际上
指的就是达罗毗荼人的文明,他们对印度文化曾作出过相当大的贡献。这一
人种后来和其他人种一样也有分化,形成了不少分支,还有许多混血人种。
他们的特征是:皮肤黑,长头型,上臂长,扁平鼻子,个子矮小,现在西孟
加拉邦的桑塔尔人便是血统较纯的达罗毗荼人。

4。印度的雅利安人。他们原与欧洲的雅利安人属于同种,为与欧洲的雅
利安人相区别,所以叫印度雅利安人。在公元前 
2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一度
趁世界人种移动的风潮,分东西两个方向移动,一支由中亚进入欧洲,成为
今天欧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则由中亚向南,越过兴都库什和喀喇昆仑两高原,
居留在伊朗高原与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是好战的游
牧民族,进入印度后,同在此居住的达罗毗荼人时常发生激烈争斗,后来逐
渐征服他们。达罗毗荼人大部分被赶往南方,一部分则沦为奴隶。雅利安人
便开始占据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带。后来,渐次向东发展,直
至恒河上游地区。他们发现此处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因此迁入者日益增多,
构成了印度的雅利安人种。雅利安人原为白种人,其长相明显具有欧洲人特
征:身材高大,长头型,胡须多,鼻梁细高,头额宽及皮肤白晰等。今天不
少印度人属于他们的后裔,或为他们的混血种,血统较纯的人现在亦可见到,

例如拉其普特人、查特人等就是,主要分布在旁遮普和拉贾斯坦等地。也有
人说,现在印度教中的僧侣可能是血统较纯的雅利安人。印度古籍《吠陀》
和《史诗》中都提到过一种信奉火神的雅利安人。但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
们的重视,印度人对此也缺乏研究。直到 
18世纪,欧洲从事印度古代文化研
究的学者发现,梵文跟西方语言非常相似。1786年,英国人威廉·姜斯指出,
古希腊语、拉丁语、哥特语和西尔特语跟梵语同出一源,从此便出现了研究
印欧语系的学说。到 
19世纪中叶,德国浪漫派代表人麦克斯·穆勒提出了雅
利安人的学说,并指出雅利安人在古代遍布欧洲、西亚和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