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124章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124章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写成《三国志注》。宋文帝阅后称赞说:“裴世期为不朽也!”(《南
史·裴松之传》)后又历任永嘉太守、中散大夫,大中大夫,兼领国子博士。
元嘉28 年(451 年)奉命继何承天撰本朝史,未及动笔而卒。另著有《晋纪》、
《宋元嘉起居注》、《裴氏家传》、《集注丧服经传》、《裴松之集》。皆
亡佚。

(袁坤)


《三国志注》南朝裴松之著。宋文帝以《三国志》记事过于简略,命松
之作补注。松之“鸠集传记,增广见闻”,写成《三国志注》。裴著不限于
一般的音义训诂、解释名物、注释典故,而是作了大量的增补和考订工作:
补充缺漏,备载异说,矫正谬误,辨明是非,并对史家和著作予以评论。裴
注广征博引,引用文籍达200 余种,注文几为原文之三倍。极大地丰富了原
书内容。裴注的主要价值在于提供了大量资料,使史实愈益详明。另外,他
注中所引书,大多亡佚。赖裴注得以保存一部分,使裴注显得更加可贵。历
代学者认为,读《三国志》,不可不读裴松之注。注文与《三国志》同具重
要价值。

(袁坤)


范晔(398~445)南朝史学家。字蔚宗,宋顺阳(今河南渐川东南)人。
出身于官宦世家,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年17,州刺史征
召他为主簿,不就。历任高祖相国掾、彭城王刘义康冠军参军、新蔡太守、
尚书吏部郎等职。元嘉9 年(432 年),35 岁的范晔因触犯封建礼度,被刘
义康贬为宣城太守,郁郁不得志,开始撰写《后汉书》。在宣城任职后,迁
长沙王义欣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最后累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
部分禁军,参与朝廷机要。元嘉22 年(445 年)徐湛之告发他与孔熙先等谋
立刘义康为帝,被宋文帝处以死刑,时年48 岁。所撰《后汉书》,原计划有
10 纪、10 志、80 列传,但他只完成了纪、传部分,便离世了。志的部分为
晋司马彪所撰。他还著有《汉书缵》、《百官阶次》等书。

(蒋经魁)


《后汉书》是继《汉书》之后第二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计120 卷。其
中,本纪10 卷,列传80 卷,由南朝宋范晔撰;志30 卷,晋司马彪撰。在范
晔之前,记录东汉历史的著作很多,共有20 余部,但他认为都不令人满意,
便以东汉官修的《东观汉纪》为蓝本,博采众家之长,斟酌删补,著成是书。
其文笔流畅,叙事简明周详,结构严密,书中很少重复与疏漏,但范氏未来
得及完成志便被杀。南朝粱人刘昭以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析为30
卷,补入范书,并为之作注;但二书仍单行,直至宋真宗时,由孙寔提议将
二书合而为一,成为今本。该书记事,上起公元25 年光武帝刘秀即位下至汉
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整个东汉一代196 年的历史;其体例承继了《史
记》纪传体风格,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有些篇目的内容增益不少,如《南蛮
传》为以前史书所不载,记人叙事喜欢以类相从,并不按照时代先后的顺序,
即多类传等。该书又新创《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
《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等七个新类传。纪传之后都有传论,
往往以此借古喻今,讽喻指正时政,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特别是对黑暗面的
揭露,对正直廉洁的中下层人物的同情,表现了强烈鲜明的进步思想性。唐
代以该书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其他各家东汉纪传体史书渐
湮没,研究、注释者亦很多,尤以清人为最多,其中以惠栋著《后汉书补注》
为最好。清末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可谓集前人注释之大成之作,最便参
考。

(朱玉婷)


崔浩(?~450)北魏大臣。字伯渊,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
少好学,博览经史。年二十,任直郎。得明元帝信任,官至相州刺史,加光
禄大夫。太武帝年间,参与策划西灭赫连、北凉,北破柔然,东取北燕,南
击刘宋等,深得太武帝宠信,言听计从,累迁至司徒、秘书监。长天文历学,
制订了五寅元历。清河崔氏为北方士族之首,浩极力援引并发展其势力,遭
到鲜卑贵族的忌恨。太平真君十一年(450 年)以修史暴露“国恶”为罪名,
被灭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其姻亲大族都遭到灭门之祸。

(许修仲)


王俭(452~489)南朝文学家。字仲宝,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幼有才思,专心笃学。后佐齐高帝即位,历任侍中、尚书令、中书监等职。
封南昌县公,卒谥文宪。曾校勘古籍,依刘歆《七略》撰《七志》,又撰《宋
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均失传。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王文宪集》。

(赵百世)


裴骃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字龙驹。仕至南中郎参军。尝
采五经诸史并《汉书》音义,撰《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

(李建春)


《史记集解》南朝宋裴骃撰,八十卷。是一部注解《史记》之作。作者
以徐广《史记音义》为本,兼采经、传、诸史及孔安国、郑玄、贾逵等人之
说而成此作,是《史记》诸注本中最早的一本,它利用了封建经典和各种史
书来注文义,吸收了前人成果。原书单行,北宋时与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
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为一编,并把三家注文散列于《史记》正文之
下,便利了阅读。现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就是采用的三家注。目前,集
大成的新注本《史记》尚未问世。

(朱玉婷)


刘谦之南朝宋彭城吕(今江苏徐州东南)人。世居京口。义熙末,为
始兴相,官广州刺史,后任太中大夫、中散大夫。好学,有《晋纪》二十卷。

(李建春)


沈约(441~513)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宋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武
康)人。青少年时期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
宋做过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在齐做过著作郎、尚书左丞、骠骑司马将军。
曾在萧子良“西邸”与诸文士交游。为竟陵八友之一。20 余岁时开始著述,
历时20 余年、撰成《晋书》120 卷。永明5 年(487 年),奉诏修《宋书》。
他继前人之绪,一年完成。齐梁之际,参于萧衍的代机密,深得萧衍信任。
被封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后渐为萧衍嫉忌,
被遣,忧惧而卒。另著有《齐纪》、《梁武纪》、《迩言》、《谥例》、《宋
文章志》、《四声谱》等。皆散佚。

(袁坤)


《宋书》纪传体史书。南朝梁沈约撰,修于永明5 年至6 年(487—488)
间。因有何承天、徐爱的旧本为据,所以成书只用一年两个月时间。《宋书》
100 卷。其中本纪10 卷、志30 卷、列传60 卷。上起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
年),下迄南朝宋顺帝升明3 年(479 年),记载了刘宋王朝70 年的历史。
本书以资料繁富著称。除记事外,收载了许多当时人的奏议、书札和文章。
“八志”取材不限于刘宋。关于典章制度,上溯至三代,尤详于魏晋,具有
完整的体系。《州郡志》详记南方自三国以来的地理沿革以及东晋侨置州郡
的分布情况。《律历志》收录了《景初历》、《元嘉历》及《大明历》全文。
《乐志》收录了许多汉魏乐府诗篇,均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惜缺“食货”、
“艺文”二志。原书北宋时已散失,后人取李延寿的《南史》等书,补足卷
数。

(袁坤)


江淹(444~505)南朝梁文学家,字文通,河南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少年孤贫,但勤思好学,早年便以文章著名,晚年所作诗文不如前期,人谓
“江郎才尽”,先后在宋、齐、梁三朝为官,曾任御史中丞、秘书监、侍中,
梁武帝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他的诗作幽丽精工,赋以《恨赋》、
《别赋》为传诵名篇。后人辑有《江文通辑》。

(范海沛)


范缜(约450~515)字子真。南朝齐梁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
者,顺阳南乡(河南浙川县)人。他“性质直,好危言高论”,先后在齐、
梁两朝作官。曾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齐竟陵王萧子良笃信佛教,
范缜目睹“浮屠害政”,坚决进行反佛斗争。他不屈服于萧子良等人的压力,
勇敢地发表了反对佛教和因果报应的言论,并以不能“卖论取官”断然拒绝
了萧子良的劝诱。梁武帝时,定佛教为国教,发动了对范缜的围攻。范缜勇
敢地接受了挑战,用自设问答体裁,写出了著名的《神灭论》。提出了“形
神相即”的观点,论证了形体和精神的关系是“质”和“用”的关系。揭露
了佛教从精神上奴役人民和物质上妨碍生产的毒害。他的“神灭”思想对后
来无神论和反佛斗争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著作大多散失,至今流传的《神
灭论》、《答曹舍人》等篇,保存在《弘明集》中。

(孔祥雷)


《神灭论》书名。南朝齐梁时范缜著。主张精神依附于形体,“形存则
神在,形谢则神灭”。人的精神只是形体所发生的作用,而形体则是精神所
从属的实体;精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在南北朝佛教兴盛时期,《神
灭论》对当时反佛斗争起了积极影响。

(孙细河)


崔光(451~523)北魏东清河鄃(今山东临朐西)人,本名孝伯,字长
仁,孝文帝赐名光。少随父徙代(今山西大同)。大和中拜中书博士,转著
作郎。参撰国史。迁中书侍郎,给事黄门侍郎。参定迁都洛阳之谋,拜散骑
常侍,兼太子少傅、侍中。后除中书令,迁中书监,车骑大将军,封博平县
开国公,进位太保。正光中卒,谥文宣。

(李建春)


崔鸿北魏史学家。字彦鸾。东清河郡(今山东平原县)鄃人。生卒年
月不详。初为尚书都兵郎中,后迁中散大夫。曾修孝文、宣武两朝起居注。
孝昌初(525 年),拜给事黄门侍郎,不久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鸿好
读书,博综经史,青年时便有志于著史。自刘渊、石勒以来,十六国相继割
据一方,虽各有史书,但记载残缺,体例不全,编录纷谬,繁略失当。宜审
正异同,定为一书。鸿自宣武帝景明元年(500 年)起搜集资料,正始元年
(504 年)开始撰写。经考核众家,辨其同异,去粗存精,除繁补缺,历22
年时间,撰成《十六国春秋》100 卷。书成,风行于世。又奉命撰修《魏史》,
未成而卒。

(袁坤)


《十六国春秋》传纪体晋代北方十六国国别史。北魏崔鸿撰。100 卷,
又序例、年表各一卷,每国各为篇卷,称为“录”,将“主纪”改名为“传”,
记其君臣事迹。五胡十六国史头绪纷繁,时十六国史书有30 余家。但错误百
出。经崔鸿改编整理,十六国史自成系统,成为一部独立完整的史书。读书
取材丰富、态度谨慎,深得史法,所载史实比较可靠。原书北宋后已散佚。
现今流行的有三种版本。一为简本,10 卷。系当时人根据原书删节而成。二
为详本,100 卷。系明朝万历年间屠乔孙、项琳等人从《晋书》、《北史》、
《魏书》等书中辑录有关十六国史事,整编而成。三为清人汤球辑本,书名
《十六国春秋辑补》。

(袁坤)


杨稸之(生卒年不详),杨或作阳,又误作羊。北平(今河北满城,一
说今河北遵化)人,北魏散文家。曾任北魏抚军府司马,北齐的期城郡太守
等官。因其时见北魏统治者崇信佛教,耗费巨资,在京部洛阳修建一千多所
寺庙,结果毁于丧乱之中,遂著《洛阳伽蓝记》,以传后世,是具有文学价
值的历史文献。

(范海沛)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撰。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547 年),作者
因事重到洛阳,时正值丧乱之后,贵族王公耗费巨资修建的佛寺大半毁坏,
其有感于北魏统治阶级崇信佛教,大兴寺院,奢侈淫滥,荼毒百姓,故采拾
旧闻,追述往事,作《洛阳伽蓝记》。该书以记述北魏京城洛阳伽蓝(意为
佛寺)的兴废沿革为重要线索,先叙城内,次叙四门,各为一卷,共计5 卷。
考其内容,虽以记佛寺为题,但并未限于佛寺,凡与佛寺有关的政治、经济、
风俗、人物、地理及至传闻故事、外夷习尚,无不备述。对于当时豪门贵族、
僧侣地主的骄奢淫佚,寓有讥评之意。该书所记史事,可补《魏书》、《北
史》记载之不足。本书文辞清丽简明,描写生动细致,实为北朝时期一部重
要的文史专著。

(王军)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
西北)人。齐末乘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改定“百家谱”,重用士
族,统治残暴,大兴佛教,广建寺院,并三次舍身同泰寺。后被东魏大将侯
景攻破都城,饥病而死。博学多通,雅爱诗赋,齐时为“竟陵八友”之一。
亦通音律和书法。笃信佛教。即位后,重用文士,提倡文学创作,对当时文
学创作的繁荣有重要推动作用。他重视乐府民歌。有许多拟作,如《春歌》、
《夏歌》歌。又有一些诏令书敕,具有一定文采。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
《梁武帝御制集》。

(赵百世)


萧子显(487~537)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字景阳。梁南兰陵(今江
苏常州西北)人。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7 岁封宁都县侯,13 岁为给事中。
入梁,降爵为子。历任太子中舍人,国子祭酒、侍中、吏部尚书等职。位终
吴兴太守。博学能文,好饮酒、爱山水,不畏鬼神,恃才做物。见九流宾客,
不与交言,只是举起手中扇子,一挥而己。一些士族地主对他很不满。终年
49 岁,谥曰“骄”。子显酷爱史学。在其短短一生中撰写了《后汉书》、《晋
史草》、《齐书》、《普通北伐记》、《贵俭传》、《南齐书》等史学著作。
除《南齐书》外,均己不存。

(袁坤)


《南齐书》纪传体史书。梁萧子显撰。原名《齐书》,为区别于李百
药的《北齐书》,宋时改之。59 卷。其中本纪8 卷,志11 卷,列传40 卷。
记载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 年)至齐和帝中兴2 年(520 年)24 年南齐的
历史。该书叙事向称简洁。其“志”最为可取。《百官志》简明扼要,可了
解当时复杂的官职概略。萧子显写齐史,属当代人记当代事。一方面保留了
许多珍贵的原始材料;另一方面毁誉难免出于恩怨。对萧道成和萧衍等多有
曲笔回护,颂扬溢美。《南齐书》是现存最早的记载南齐的史书,是研究南
齐历史的重要史籍。

(袁坤)


王规(492~536)南朝梁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字威明。目
录学家王俭之孙。八岁丧母,有至性,称孝童。既长,博涉有口辩,举秀才。
袭封南昌县侯。除中书黄门侍郎,与殷钧、王锡等同侍东宫,俱为昭明太子
所礼。常以门宗贵盛,恒思减退。大通中累官左民尚书,迁太子中庶子,辞
疾不拜,于钟山筑室居焉。卒谥章。有《续汉书注》200 卷。有文集,已佚。

(李建春)


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