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128章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128章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溥(922~982)五代北宋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字齐物。后周时
官至参知枢密院事,加右仆射。北宋初任宰相,进位司空。平生好学,藏书
万余卷,著《唐会要》100 卷记唐代典章制度甚详。又著《五代会要》30 卷,
对研究五代典章制度有一定价值。

(单建国)


《唐会要》宋王溥撰。100 卷,514 目。记述唐代各项制度的沿革变迁。
唐德宗时苏冕编高祖至德宗九朝事,为《会要》40 卷。为“会要”体例之始。
宣宗时杨绍复续修40 卷。宋初王溥重加整理,并补收唐末史事,编成定本。
内容体例与《通典》相近。其中有新旧《唐书》所不载的史实。原本残缺,
今本出于清乾隆年间整理重编。

(单建国)


《五代会要》30 卷,宋王溥撰。此书系作者据《五代实录》写成,全
书共分租税团貌、逃户、盐铁等280 目,记述了五代50 年间所有典章制度。
五代时期,战争不断,朝代更替频繁,因而留于后世的史书可谓凤毛麟角、
唯依新、旧《五代史》;然有关典章制度方面内容又略而不详,而王溥作为
五代时人,对当时情况颇为熟悉,材料收集也非常广泛,故《五代会要》成
为这一时期唯一不可或缺的典章制度专史,受到史学家高度重视。

(朱松美)


李昉(925~996)北宋文学家。字明远。深州饶阳(今属河北)人,后
居真定(今河北正定)。五代后汉乾祐进士。后周时官至知制诰、翰林学士。
宋初加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太宗即位,加户部侍郎,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八年(983 年)擢参知政事。后曾两次出任宰相。是北宋开国之初
的文坛宗师。太平兴国年间,主持编纂北宋四大书中的《太平御览》、《太
平广记》、《文苑英华》三书,在保存古代文献典籍方面有重大贡献。又曾
参与编纂《旧五代史》。著有文集50 卷,已佚。

(赵百世)


《太平御览》北宋李昉等编,始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六
年后书成,初名《太平总类》(又名《太平编类》),太宗为显耀自己,改
名《太平御览》。全书1000 卷,约500 万字。分55 部,4558 类,按天、地、
人、事、物顺序编排,类下编排资料以经、史、子、集为序,依时代先后排
列,先列书名,再录原文。征引广博,有1690 余种,保存了大量的古代佚书
遗文,其所引用古书,十之七八今已亡佚,其中汉人传记百种、旧地方志200
种,更是难得的珍贵资料。该书最大优点是引书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的文
字。但其缺点是校订欠精,多有讹谬之处。1960 年,中华书局缩印的商务印
书馆1935 年的影印本是目前较好的本子,共四大册。

(朱玉婷)


《太平寰宇记》200 卷,宋乐史撰,本书是作者在北宋初期闽越始平,
北汉得灭之时合舆图所隶,考寻始末而成,主要叙述此间各州郡地理沿革,
户籍人口,风俗人物及宋以前周边少数民族与外国,分州郡沿革,领县多少,
州境、四至八到、户、风俗、人物等九条,内容丰富,为研究宋代历史地理
之要籍,此书撰成后,经辗转保存抄录,终缺二卷半。

(朱松美)


李沆(947~1004)北宋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字太初。太平兴国
进士。通判潭州,迁著作郎、直史馆。雍熙四年,迁翰林学士。淳化三年,
任给事中,参知政事。四年,知河南府。真宗即位,复参知政事。咸平元年,
迁平章政事。吕端监修重撰《太祖实录》,未几,吕端罢相,由沆代之监修。
累加尚书右仆射。为政远虑先识,时称“圣相”。

(范海沛)


钱若水(960~1003)北宋史学家。新安(今属河南)人。字澹成,一
字长卿。雍熙进士,授同州观察推官。淳化初,以文学召试。历知制诰、知
审官院、同知枢密院事。真宗时,加工部侍郎,改充集贤院学士、判院事、
监修《太宗实录》。又参与重修《太祖实录》。判吏部内拴,知开封府,出
知天雄军兼兵马部署。后拜邓州观察使,并代经略使,知井州事。卒谥宣靖。

(李建春)


《宋太宗实录》80 卷。钱若水、柴成务、宋度、吴淑、杨亿等奉宋真
宗敕修。宋各朝“实录”几乎全部失传,现仅存997 年宋真宗敕修,998 年
成书的《太宗实录》而且其中大部分内容也已佚失,只剩26—35 卷,41—45
卷、76—80 卷、共20 卷,《实录》都是来自于《起居注》等宫廷一手材料,
又都是当时所修,故比较可靠,但也正是由于当朝修撰,所以史官有意曲笔
回护现象颇多,故《实录》在某种程度上也难为信史。

(朱松美)


路振(957~1014)北宋永州祁阳(今属湖南)人,字子发。淳化进士。
景德中,与修两朝国史,为编修官。大中祥符初,出使契丹,归后撰《乘招
录》以进,摆知制诰、同修起居住,著《九国志》49 卷,记五代吴、南唐、
吴越、前蜀、后蜀、荆南、南汉、闽、楚九国史事,书未成而卒。

(吕向奎)


《九国志》49 卷,北宋路振撰,此书是采五代九国君臣行事而成,分
《世家》和《列传》两目,未完而卒。据王应麟考证:路振死后,其孙路纶
继其49 卷遗稿,在前已有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后汉,南汉闽、楚
九国基础上又增南平史事1 卷,合为十国,计50 卷,于英宗治平年间上献朝
廷,诏交史馆收藏,但不知何故,路纶所撰1 卷竟未传世,后义有张唐英补
北楚2 卷,合51 卷,仍延称《九国志》。故此书虽称《九国志》,实是五代
时期的纪传体十国史,遗憾的是,此张唐英补足的51 卷本亦未传世,现传的
是清人邵晋涵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经张楚裳重编的12 卷本,只剩列传
136 篇,卷首另列世家目录,此书保存下来的虽不过半,但仍保存了许多新
旧《五代史》所没有的史料,可补《五代史》之不足。

(朱松美)


陈尧佐(963~1044)北宋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字希元。少好学。
初肄业锦历山,后从种放于终南山。进士出身。历魏县中牟尉,作《海喻》
一篇,人奇其志。知寿州、两浙转运副使。天禧中,知滑州,筑长堤以治黄
河,人呼为“陈公堤”。乾兴元年,擢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后徙井州,治汾
水,民赖其利。入为翰林学土,拜枢密副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
学士,以太子太师致仕。善古隶八分,点画肥重,世谓之“堆墨书”。工诗,
自号知余子,世称颖川先生。卒谥文惠。曾参与修撰《真宗实录》。有《愚
丘集》、《遣兴集》、《潮阳编》、《野庐编》等书。

(李建春)


胡旦北宋滨州渤海(今山东惠民东)人。字周父。博学能文辞。太平
兴国进士。累迁右拾遗,直史馆。数上书言时政利弊。出为地方官,后入为
知制诰、史馆修撰。以秘书监致仕。卒年八十。好读书,晚年失明,犹令人
诵经史,隐几听之,不少辍。著有《五代史略》、《唐乘》、《将师要略》、
《汉春秋》等。

(李建春)


吕夷简(978~1043)北宋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咸平进士。真宗时,
屡次奏事,请取消农具征税,减轻代木民工劳役。后以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
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阻止浮费。景祐四年(1037 年)罢相,康定元年(1040
年)由判天雄军复入相。西夏用兵,契丹遣使索关南十县地,都由他筹划应
付。范仲淹建议改革,被他排斥。庆历三年,封申国公,徙许国公。授司徒。
以太尉致仕,卒谥文靖。曾主修《三朝国史》。有集20 卷。

(李建春)


夏竦(985~1051)史学家。北宋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字子乔。
太平兴国初,录为丹阳县主簿。召为国史编修官、同起居注。大中祥符间,
奉诏与王旦、陈彭年等修《太祖实录》。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尚书左丞。
宝元初,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防御西夏,为夏人所轻,庆历三年,召为
枢密使,以谏官反对,改判大名府,乃指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为党人。
庆历七年,任枢密使,封英国公,不久为谏官论罢,知河南府。迁武宁军节
度使、进郑国公。卒谥文庄。性贪好财货,积家财巨万,与王钦若、丁谓相
朋比,当时并称为奸邪。著有《文正集》、《古文四声韵》。

(李建春)


丁度(990~1053)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字公雅。符祥(今河南开封)
人。大中符祥中登服勤同学科,仁宗时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后拜参知政事,
罢为观文殿学士。再迁尚书左丞。卒谥文简。曾奉诏与李淑等刊修《韵略》,
改称《礼部韵略》。又依例刊修《广韵》成《集韵》。另有《迩英圣览》、
《龟鉴精义》、《编年总录》、《五经总要》、《贡举条式》等。

(李建春)


宋庠(996~1066)北宋文学家。字公序。初名郊,字伯庠。安陆(今
属湖北)人。天圣初举进士,累试皆第一。官至同平章事,充枢密使,封莒
国公。宋英宗时改封郑国公,皇佑元年拜相,三年罢相。以诗文著称当世。
其《许昌西湖》诗“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湖极目天”二句,曾被世人称
为及“旷古未有”。一生为人俭约,读书至老不倦。著有《宋元宪集》等。

(许修仲)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子京。宋痒之弟。安陆(今
属湖北)人。与庠共举进士。历国子监直讲、太常博士,同知礼仪院、尚书
工部员外郎。累迁至龙图阁学士,史官修撰。与欧阳修同修《唐书》。后拜
为翰林学士承旨。与其兄以诗文齐名当时,称为“二宋”。是北宋早期古文
学家,为文简古艰涩,亦不乏畅达之作。其诗功力深厚,颇具西昆体风貌。
留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千古名句。著有《宋景文公集》。

(许修仲)


曾公亮(9979~1098)北宋大臣,史学家。字明仲。泉州晋江(今属福
建)人。天圣进士。知会稽、郑州、开封府。知会稽时,镜湖泛滥,乃征发
民工修斗门泄水入曹娥江。历官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仁宗嘉佑六
年(1061 年)为宰相,与韩琦共事,在职达十年。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称。熙
宁元年(1068 年),主修《英宗实录》30 卷,以韩维、吕公著、王安石、吴
充为修撰,孙觉、曾巩为检讨。荐王安石于神宗,同辅政,并暗助其变法。
熙宁二年以年老自请罢相。加太保。仁宗时曾与丁度主修《武经总要》40 卷。

(赵百世)


刘恕(1032~1078)北宋史学家。字道原。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
举进士,历任巨鹿主簿、和川令,官至秘书丞。笃学好史,专治史学。曾参
与编修《资治通鉴》,一些纷杂难治的史料多由他处理,对魏晋以后的史事,
作了详尽的考证。著《通鉴外纪》、《五代十国纪年》。其孙刘元亨辑恕及
其父涣、子义仲所作为《三刘家集》。

(许修仲)


尹洙(1001~1047)北宋散文家。字师鲁。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
天圣二年进士,调正平县主簿。历河南府户曹参军,知光泽、伊阳等县。召
为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值范仲淹以朋党罪名贬黜,尹上疏言与范仲淹义
兼师友,于是贬监唐州酒税。西夏攻宋期间,屡被陕西主帅辟为判官。历任
渭州、晋州、潞州等知州。曾作《叙燕》、《息戍》等文讲论西北边防形势,
知者称之有经世之才。为人博学有识度。继柳开、穆修之后,提倡古文,反
对五代以来卑弱文风,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论文尊崇孟子、韩愈,
为文简而有法,很受范仲淹、欧阳修推崇。著有《河南先生文集》27 卷。

(赵百世)


王尧臣(1003~1058)北宋应天府虞城(今属河南)人。字伯庸。天圣
进士。历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知审官院、权知制诰、翰林学士。后为权三
司使。谏止收民房钱及夔州盐井税课。迁翰林学士、承旨端明殿学士、为群
牧使。皇祐三年,拜枢密副使。嘉祐初拜参知政事。朝廷欲除枢密副使,为
当制学士胡宿所抑,乃进吏部侍郎,卒谥文忠。典内外制十余年,文词温丽。
曾于景祐元年,奉敕与王诛、欧阳修等以昭文、史馆、集贤、学文四馆书合
并著录编目为《崇文总目》66 卷,叙录1 卷,另有《文集》。

(李建春)


富弼(1004~1083)北宋大臣。字彦国,河南洛阳人。仁宗时中茂才,
授将作监丞,后知谏院。庆历二年(1042 年)奉命使辽,完成了拒不向辽割
地的使命。至和二年(1055 年)与文彦博共为宰相。英宗时拜为枢密使,执
政七年。神宗即位后,他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在出判毫州期间柜不执行青
苗法,被劾辞官回到洛阳,但仍上书要求废除新法。年80 而卒。于庆历三年
(1043 年)编成《三朝政要》。

(许修仲)


《三朝政要》北宋富弼等编撰。又名《三朝圣政录》。庆历三年(1043),
富弼上奏仁宗,要求编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典故,作为施政模范;仁宗
特许,并命王洙、余靖、欧阳修等共同修纂;历时四年而成。全书10 卷,分
96 门。此书已佚。

(朱玉停)


欧阳修(1007~1072)北宋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字永叔,号醉翁,
晚号六一居士。天圣进士,为馆阁校勘,奉敕与王尧臣等编定《崇文总目》
66 卷,叙录1 卷。仁宗庆历初,因为范仲淹辩护,被贬为夷陵令。庆历三年
任知谏院,后为人所忌,比知地方十一年。嘉祐十五年任枢密副使,次年拜
参知政事。神宗时出知毫州、青州,反对王安石青苗法。熙宁四年致什。一
生注重史学,成就卓著,著《新五代史》74 卷,兼采小说笔记以丰富史实。
又与宋祁等合著《新唐书》225 卷,自撰本纪10 卷、志50 卷、表15 卷。又
集金石遗文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集》。

(张金南)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书成于皇祐五年(1053 年),原名《五代
史记》,因系私撰,故藏之于家。修死后,家人上于朝廷,后由国子监刊行。
清乾隆时,薛居正的《五代吏》被列为正史,欧史才称为《新五代史》。全
书有本纪12 卷、列传45 卷、考3 卷、世家及年谱11 卷、四夷附录3 卷,合
计74 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 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 年)共53
年的历史。作者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刻意仿效《春秋》重书法、讲褒
贬,忽视甚至歪曲史实。该书虽在史实上对《旧五代史》有所增补,但删削
更多,书中差错时有所见,虽力求“高简”,实际是“简而不明”。

(朱松美)


《归田录》2 卷,北宋欧阳修撰。此书系其为官时,每每有感所记,因
系于1067 年归田后成书,故名《归田录》。主要记述北宋前期人物事迹。职
官制度及官场轶事。因所记内容大部为自己耳闻目睹,故比较确切真实,但
也有些耳闻有虚,作者也就误记,参考时须予以鉴别。

(朱松美)


刘敞(约1008~1069)北宋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字原父,世称
公是先生。庆历进士。通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