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135章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135章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数治罪。王思诚调任秘书监丞,修撰辽、宋、金三朝历史。召为国子司业
时,国于监之间相互哄斗。王思诚罢免带头起哄者五人,降级七十人,使相
互间和睦处事。曾“夜不解衣”镇压红巾军起义。行枢密院椽史田甲,因受
贿东窗事发,畏罪潜逃,有人便把田甲的老母逮了起来。王思诚见后,于心
不忍。田甲老母得以释放。至正十七年(1357),王思诚被召为国子祭酒,
当时正卧病在床,闻命即起,死在赴任的旅舍中,年六十七岁,谥号献肃。

(艾临)


苏天爵(1294~1352)字伯修,人称滋溪先生。元朝大臣。真定(治今
河北正定)人。国子学生出身。曾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至湖北查案,平反
了许多冤狱。顺帝初年历充淮东、山东肃政廉访使,又宣抚京畿,大事兴革,
以此遭宰相所忌,不久罢官。后再起为江浙行省参政。至正十二年(1352 年)
在饶信(在今江西东北部)等地镇压红巾军,死于军中。其谙熟元代文献,
辑有《国朝(元)文类》,著作有《国朝名臣事略》和《滋溪文稿》。

(王军)


《元朝名臣事略》元苏天爵撰。15 卷。原称《国朝名臣事略》,成书
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以前。从一百二十余篇碑传和其他文章中辑录元
代前、中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学者四十七人的有关资料,扼要说明他们
的生平活动。体例仿朱熹《名臣言行录》和壮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而
又有所变通。所载碑记、行状、家传为多,而有删节。元代许多重要碑传,
早已散失,赖此书得以部分保存。明修《元史》的一些列传即取村于此。有
中华书局影印元刻本。

(刘超文)


《元文类》元苏天爵选编。元代诗文总集,原名《国朝文类》。70 卷,
目录3 卷。选录元代诗文,分为四十三类。元中书省认为所收诸篇“有神治
道”足以”黼黻太平”,命江南行省以学校钱粮刊板印行。书中保存了若干
篇原集已佚的诗文、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后人或与姚铉《唐文粹》,吕祖谦
《宋文鉴》并称。有影印元刻本,有《四部丛刊》本,通行有清光绪间江苏
书局刻本。

(刘超文)


杨维桢(1296~1370)元代诗人、书法家,号廉夫,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母李氏,梦见月亮上的金钱落在怀里,生下维桢。父在铁崖山建一座楼,
绕楼植梅百株,集书数万卷,去掉梯子,叫维桢在上面苦读五年,终使考中
泰定进士。故杨维桢自号铁崖。因洁身做物,竟一直当了十年的场盐司令。
曾为辽、金、宋三史作《正统辨》。官至江西儒学提举。年值兵荒马乱,杨
维桢浪迹于浙西山水间。张士诚屡召不赴。洪武二年,朱元璋召修礼乐书志,
也被谢绝了,杨维桢说哪还有快入士的老太婆再嫁人的呢?作《老客妇谣》
一文,以示不仕两朝之意。第二年,朱元璋派车把他接到阙廷。杨维桢只住
一百一十天,一编成书志体例便告请还家,到家便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宋
濂有诗赞道:“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杨维桢长于乐府诗,
内容或以历史和神话为体裁,或取材于元末时事。诗学李贺,风格奇诡,明
初有“文妖”之讥。杨维桢的书法也以“狂怪”著称,不斤斤计较晋唐法度,
虽有“未合格”处,却能以气势取胜。正如书法家吴宽所说:“(杨书如)
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斨,倒载而归。”著作有《东维于文集》,《铁
崖先生古乐府》、《真镜庵募缘疏》等。

(艾临)


《元史》明宋濂等撰。纪传体元代史。210 卷。修于洪武二年至三年间
(1369—1370),两次修撰仅用331 天。全书有本纪47 卷,志58 卷,表8
卷,列传99 卷。记元太祖称成吉思汗(1206 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 
间一百六十多年史事。本书根据元十三朝《实录》、《经世大典》、后妃功
臣列传及诸家所撰行状、墓志表状修成,保存了较多史料,尤以天文、历、
地理,河渠四志材料最为珍贵。但成书过于仓促,《元朝秘史》等重要资料
也没有运用,对蒙古源流,中西交通亦多未加叙述,译名,史实都有不少错
误,甚至一人两传,编次混乱芜杂。对元末起义领袖来立一传,在纪传中涉
及者均称“妖人”、“盗赋”。有中华书局点校本。后人改作的有魏源《元
史新编》、邵远平《元史类编》,洪钧《元史译文证补》,屠寄《蒙兀儿史

记》,柯劭《新元史》等。

(刘超文)


脱脱(1314~1355)元朝顺帝时大臣。字大用,蒙古蔑里乞氏。自幼在
伯父家长大。15 岁时为泰定帝皇太子怯怜口怯薛官。元统二年(1334),任
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再迁同知枢密院事。至元四年(1338),进御史
大夫。至正元年(1341),任中书右丞相。至正三年(1344),主持编修辽、
宋、金三史,任都总裁官。至正四年(1345),因病辞去相位。至正八年(1349),
任太傅,总理东宫事。至正九年(1350),重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至正十
一年(1352),为解决国库不足,变更钞法,印造交钞,铸至正通宝钱,令
民间通用,造成钞法混乱。同年,因黄河决白茅堤、金堤,冲坏盐场,征发
黄河两岸兵民17 万沿河筑堤,使黄河恢复故道,因时紧工迫,官吏舞弊,导
致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八月,治河工程完毕,以功赐世袭答刺罕号。至正十
二年(1453)九月,率兵镇医徐州芝麻李红巾军,进行屠城,因镇压农民起
义有功被封为太师,仍为右丞相。至正十三年(1354)三月,领大司农事,
屯田京畿,兴水利、立法佃种。至正十四年(1355),率军镇压张士诚起义
军,进攻高邮(今属江苏),未克。元顺帝顾忌脱脱位高权直,借口“劳师
费财”派人到军中削其官爵,元军一时人心大乱,被张士诚一举击渍。至正
十五年(1356)春,被流徙云南。同年十二月,脱脱被元顺帝派人毒死。至
正二十二年(1373),方昭雪恢复官爵。

(王军)


《宋史》是记载两宋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赵匡胤称帝、北宋正
式建立(960 年)到元军破崖山、南宋灭亡(1279 年)共320 年的两宋历史,
是“元中书右丞相总裁脱脱”等38 位史学家集体编撰而成。该书卷帙繁多,
是我国二十四史中分量最大的一部,共496 卷,其中本纪47 卷记载了16 位
帝王;志162 卷共分15 志,是我国历代史书中志书最多的一种,几乎占全书
篇幅的1/3;表32 卷,只有《宰辅表》和《宗室世系表》两种;列传255 卷,
共分为22 类,篇幅最大,占全书分量最重。该书体例完备,材料真实,志书
详细、史料丰富,又加上是国家有关机构主持集体编写的史书,所以《宋史》
成为研究宋代历史的最主要的史著,在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吴秀霞)


《金史》元脱脱等撰。135 卷。修于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至四年。
纪传体的金代史。凡本纪19 卷,志39 卷,表4 卷,列传73 卷。金代原有实
录,刘祁《归潜志》、元好问《中州集》、《壬辰杂稿》也多记金事。元初
玉锷根据这些材料。修成《金史》,顺帝时所修《金史》即以王书为底本修
成。故《金史》详略得当,首尾完密,条例整齐,为元修三史中最好的一部。
有中华书局点校本。元顺帝时,脱脱为相;决定辽、金、宋三国均为正统,
各系年号,分修三史。次年,《金史》成。三史编写人员除汉族外,还有畏
兀儿学者和蒙古学者,开创了中国史学吏上各民族史学家合作修史之先例。
清人施国祁有《金史译校》10 卷,很有参考价值。

(刘超文)


《辽史》元朝脱脱等撰。元朝至正三年(1343)四月,脱脱依据辽耶律
俨所修《实录》和金陈大任《辽史》的旧本,兼采他书,稍加编次,至次年
三月,仅11 个月就编成。全书116 卷,纪传体,其中本纪30 卷,志32 卷,
表8 卷,列传45 卷,国语解1 卷,记载了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天祁
帝耶律延禧二百余年辽政权兴衰的历史,但对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缺载。因
其修书时间短促,难免草率,加之没有广泛采用宋人著作,因此前后矛盾,
自相矛盾、史宴错漏之处甚多,但因它是现存的唯一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
地记载辽朝历史的典籍,故是研究辽朝兴亡的重要资料。1974 年,中华书局
以解放前商务印书馆的百钠本为基础,参校各种版本,改错补漏,刊出新标
点本《辽史》,共五册。

(朱玉婷)


《农桑撮要》亦名《农桑衣食撮要》。元畏兀儿人鲁明善撰。2 卷。成
书于延祐元年(1314)。其书以农圃诸务系于十二月令,按月列举所应做的
农事,包括农作物,蔬果、竹木的栽培,家畜、家禽、蚕、蜂的饲养以及农
产品的加工、贮藏和酿造等,是农家历性质的农书。其记录以中原地区农事
为主,兼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经验,如收羊种、造酥酒、晒
干酪等方法的记录,具有显明的民族特色。原本久佚,今本从《永乐大典》
中辑出。

(刘超文)


《农桑辑要》元司农司撰。7 卷。成书于元至元十年(1273)。参加具
体编写或修订补充的是孟祺,畅师文,苗好谦等。内容大多辑自古代至元代
的农书,不少已佚农书中的宝贵资料因而得以保存。书中分别论述了各种作
物的载培及家畜、家禽、鱼、蚕、蜂的饲养,相当完整。书中对棉花和紵麻
的生产特别提倡。该书是我国十三世纪前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通俗易懂。
未有岁月杂事一卷。在元代曾多次刊印。其影响远及国外,朝鲜《李朝实录》
中就有推行《农桑辑要》经验的记录。原本早佚,今本从《永乐大典》中辑
出。有《武英殿聚珍版从书》本。

(刘超文)


《大元一统志》元官修地方总志。从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开始
纂修,至元二十八年(1291)成书,凡750 卷。后又进行补充修改由孛兰盻,
岳铉主其事,至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定稿,凡1300 卷。以路、府及行省
所辖的州为纲,分为建置沿革、坊廓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胜、
古迹、宦迹、人物,仙释等目,内容丰富,网罗详备。《大明一统志》以此
书为蓝本,《元史·地理志》亦多取材。原书早佚,仅有残本传世。近人金
毓黻曾刊有《大元大一统志》残本十五卷,辑本四卷;又《玄览堂丛书续集》
刊有残本三十五卷。赵万里辑元刊本残卷,及诸书引文,汇编为10 卷,名《元
一统志》,题孛兰盻等撰,1966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刘超文)


《元经世大典》亦名《皇朝经世大典》。元代官修政书。至顺二年(1331)
仿唐、宋《会要》修成。凡880 卷,目录12 卷,附公牍1 卷,纂修通议1
卷。分帝号,帝训、帝制、帝系、治典、赋典、礼典、政典、宪典、工典十
门,记载元代的典章制度。明修《元吏》,其各《志》及《外夷传》多以此
书为据。原书已散佚,序录见于《元文类》。《永乐大典》残本中保存其一
部分遗文,如《大无马政记》、《大元画塑记》、《大元仓库记》、《大元
毡罽工物记》、《大元官制杂记》(以上五种见《广仓学宭丛书》)、《站
赤》(见景印《永乐大典》)等。

(刘超文)


《元典章》《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的简称。元代官修,不署撰人姓名。
正集60 卷,附新集不分卷。正集记载自元世祖即位(126O 年)至元仁宗延
祐七年(1320)的典章制度、分诏令、圣政、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
部、兵部、刑部、工部十门。新集续记至英宗至治二年(1322)。所记史实
多为元史所未载,为研究元代政治、经济、法律、风俗的重要资料。但体例
杂乱,记载多不扼要。有清光绪沈刻本,古籍出版社1957 年重印本,台湾省
有影印元刻本的《元典章》。个人陈垣撰有《元典章校补》十卷,可参阅。

(刘超文)


汪大渊元末航海家。字焕章。江西南昌人。自幼喜好游历,至顺年间,
出海旅行。一生两次随商船游历了东西洋许多国家。所到之处,他都记录下
该地的山川、习俗、风景、物产以及贸易等情况。至正九年(1349)路过泉
州,正巧泉州路达路花赤契玉立命吴鉴修《清源续志》(清源为泉州旧郡名),
因泉州为市舶司所在地,海外各国人物聚集,所以应对各国风土人情有所记
录。于是清汪大渊著《岛夷志》,附于《清源续志》之后。书中所记国家、
地名达220 多处。其中有不少是首次见于我国著录,涉及的地理范围,东至
今菲律宾群岛,西达非洲。汪大渊自称其记述,“皆身所游览,耳目所亲见”。
可见其材料当比较翔实可信。此书是研究元代海外贸易和14 世纪亚非各国历
史,地理的重要资料。为中外学者所重视。

(王军)


《岛夷志略》元汪大渊撰。1 卷。汪在元至正初以前,年甫二十,即附
舶浮海,前后两下东、西洋,在清中叶以前的航海家中游踪最为广远,以其
所历于至正九年(1349)撰成是书。前有张翥至正十年序与吴鉴至正九年序,
未有汪氏本人后序。书分百条,记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贸易状
况,为考察古代南洋风土人情和海上交通的重要著作,有《知服斋丛书》刊
本,中华书局苏继庼校释本。近代注本有沈曾植《岛夷志略广证》,藤田丰
八《岛夷志略校注》与柔克义《岛夷志略英文选译与附注》(载1914—1915
年《通报》)三种。

(刘超文)


陶宗仪(1316~?)元黄岩(今属浙江)人。字九成,号南村。元末避
乱松江华亭,耕作之余,随手札记。至正未由其门生整理成《辍耕录》。另
有《书史会要》等,编有《说郛》。

(吕向奎)


《辍耕录》元末陶宗仪撰。又名《南村辍耕录》。30 卷。采前人笔记
及其亲见之事杂记元代掌故,典章、文物和时事,兼及历史,地理考证和文
学艺术,凡382 条,在现存元人笔记中,内容最为丰富。对于元代典章制度、
社会掌故,以及元末东南农民战争等事,记述颇详,多为《元史》所未载,
其他如小说、戏剧、书画和有关诗词本事方面亦多,对史学和文学研究工作
有一定参考价值。许多条目从前人或同时代人的著作中抄录而来,不少著作
已经散佚,有些内容赖此书得以保存。有中华书局点校本。

(刘超文)


《书史会要》元末陶宗仪撰。9 卷,补遗1 卷。前八卷记上自三皇下至
元代能书之人,未为《书法》。明朱谋垔《续编》一卷,其子重刊时,将《续
编》移于补遗前,将陶原书中断为二,四库馆臣著录时,迟谋垔所补自为一
卷,题曰《续编》,以别于宗仪之书。1984 年,上海书店据1929 年武进陶
氏逸园景刊明洪武本影印。

(刘超文)


《说郛》元末陶宗仪编。100 卷。是一部笔记丛书,选辑汉魏至宋元的
各种笔记汇编而成。于经史诸子及诗话、文论等,也有收入。采用之书达六
百余种,其中某些作品世无传本,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