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雍正时蒋鼎锡等重辑,雍正三年成书,分为六篇,每篇又分若干典,共32
典。条理清楚,规模仅次于《水乐大典》。
(曹立前)
邵远平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初名吴远,字吕璜。康熙进士。选
庶吉土,历户部郎中,出为江西学政,擢光禄寺少卿、官至少詹事。与纂《明
史》、《一统志》。后致仕,以书史自娱。高祖邵经邦曾撰《弘简录》,叙
唐宋辽金史事。他循其例成《元史类编》42 卷,另有《史学辨误》、《河工
闻见录》等。
(王德靖)
《元史类编》清邵远平撰。42 卷。纪传体元史。只有纪传,而无表志。
于太祖、太宗、定宗、宪宗,以其未能统一,只称“世纪”而不称“帝纪”,
睿宗,裕宗、顺宗、显宗并入系;明宗,宁宗则止于附见不列帝纪,以示“尊
无二上”。既不作表志,凡天文、地理、历律、制度等皆按年编入本纪,故
于本纪特详。诏今亦人本纪,奏疏概入列传,列传艺文之下分经学、文学、
艺学三科,并仿《唐六典》、《通典》格式,采用夹行小注,或补其缺略,
或辨其异同。类传区分,失于不伦,亦有叙次沓冗,文辞鄙浅之处。
(刘超文)
《三史国语解》为《辽金元三史国语解》之简称。46 卷。清高宗因元
修《辽史》、《金史》及明修《元史》所附“国语解”,均有不确之处,遂
敕群臣撰定。乾隆二十九年成书,定名为《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本书
认为契丹语以索伦语为本语,而索伦语同于满语,故对《辽史》、《金史》
上的人名,地名、官名及所引契丹、女真语词前皆先标满文,用反切注音,
后释其义。对《元史》则标蒙文。契丹语实多同于蒙语,故也兼用蒙语释《辽
史》。但对三史的人名,概以《八旗姓氏通谱》为准,重新翻译,颇有武断
之弊。
(刘超文)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一字砚斋,号澄怀主人。安徽桐城人。
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历任检讨,内阁学士,刑、户、吏、礼等部侍
郎、尚书,并入直军机处。乾隆初年,张氏奉诏刊定《明史》,为总裁官之
一,以王鸿绪史稿为本,而增损之,其为清代史学家,有著作汇集《澄怀园
全集》等。卒谥“文和”。
(宁洪里)
《明史》清张廷玉等撰。创修于清顺治二年(1645),未成而罢。康熙
十八年(1679),再开史馆纂修。徐文元、徐乾学、王鸿绪等先后担任总纂,
聘史学家万斯同核定稿件。雍正元年(1723),张廷玉等为总裁,至十三年
定稿。乾隆四年(1739)刊行。全书有本纪24 卷、志75 卷,表13 卷,列传
220 卷,合计332 卷。上起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下至明思宗崇祯十七
年(1644),记载了明朝二百七十七年的历史。该书资料丰富,编修者对资
料的取合也比较审慎,凡歧说难定是非者,则采取存疑互见的方法以待后人
自定。同时,本书所载史料原文颇多,如列传中采录了不少大臣的奏议,这
些行文,一般比修史者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更为真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另外,本书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记载颇详,对阉党为害、政治腐朽,
人民困苦亦有所反映。本书的缺陷在于偏于政治史,对社会经济,特别是生
产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情况记载较少,未能充分反映明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水
平。书中建州女真和南明史事也多所缺漏。该书虽然立了《外国传》,叙述
明朝与各国的贸易往来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但范围仅限于近邻和南洋诸
国。对于欧洲殖民者东来侵略,书中记载也不多。从思想内容方面考察,本
书不但宣扬唯心史观,而且维护封建纲常礼教,对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大加称颂,对农民起义则极端仇视和诬蔑,所有这些,都反映了编者的地主
阶级反动立场。乾隆四十年(1776 年),因元时人地名对音讹舛,译字鄙俚,
曾谕令改订。后又以《本纪》事实疏略,复命考核增修,刊成《本记》二十
四卷,有故宫博物院影印本。
(王军)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乾
隆元年(1737)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罢归居乡,历主绍兴地山书院,广
东端溪书院。一生撰碑传甚多,且翔实有据。著有《鲒埼亭集》及《外集》、
《诗集》,为研究晚明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又将黄宗羲、黄百家父子所著
《宋元学案》续成一百卷,可补充《宋史》、《元史》史料的不足。其他著
作,尚有《经史问答》、《汉地志稽疑》、《古代通志年表》,生平并曾七
校《水经注》。全氏为清朝前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并擅长考据之学,尤
其在史学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清代浙东史学,自黄宗羲首创风气,经万斯
同、全氏而发扬光大。
(宁洪里)
牛运震(1706~1758)字阶平,号真谷,又号空山。山东滋阳人。雍正
十一年(1730)进士,乾隆初年应博学鸿词落选。历任甘肃秦安、徽县、平
番等县知县。去官后曾主讲甘肃皋兰书院,山西三立河东书院,山东少陵书
院等。其为清朝前期著名经史学家、金石学家,所著有《空山堂集》等。
(宁洪里)
王鸣盛(1722~1797)字风喈,号礼堂,又号西庄,晚年又改号为西沚
居士。江苏嘉定县(今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1754)举进士第二。授翰
林院编修,后来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二十八年(1763)休官,移
家苏州,专治学问。由于研究经史,矻矻不休,六十八岁时双目竟失明,治
愈后仍著书如常。其为清代著名史学家,二十四岁时就开始对《尚书》研究,
并作《尚书后案》一书。他的著作还有《周礼军赋说》、《西庄始存稿》、
《蛾术编》等。《十七史商榷》是其代表作,全书重点是文字的校勘和典章
制度的考释,纠正了不少讹误,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是清朝当时三部史学
名著之一。
(宁洪里)
《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100 卷。本书上自《史记》下迄五代十七
部正史,包括《旧唐书》、《旧五代史》。故宋人习惯称为十七史。书中除
详勘本文、补正讹误、考订史实外,特别着重对舆地、职官、典章制度作详
细的考释。该书为作者毕生的治史成果,在史学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立前)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直隶献县(今河北
献县)人。乾隆十九年(1755)进士。历任编修、左庶子、福建学政、侍读
学士、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官。以学问为乾隆帝
信用。其传世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热河志》、《历代职官表》、《河
源纪略》、《八旗通志》等。纪氏为康乾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其重要贡献为
乾隆三十八年(1773)诏修《四库全书》,任总纂官。他参加整理、校正、
编定、最后总其成,使许多珍贵的典藉免于散失,《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
的一部丛书。全书于乾隆四十六年完成(1781),次年又编成《四库全书简
明目录》。卒谥“文达”。
(宁洪里)
赵翼(1727~1814)字耘松,号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十
九年(1750)由举人选为内阁中书,入值军机,文稿多出其手,为大学士傅
恒倚重。二十六年,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出为广西镇安知府,又调任云
南、广州,擢贵西兵备道。以母老辞官,一度参与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曾
主讲安定书院。尤擅考史,所撰《二十二史劄记》,考论历代正史,总结政
事得失,议论精辟中肯,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并为乾嘉之际三大考史名著。又有《陔余丛考》43 卷,系读书札记,内容涉
及史论典章及名物风俗多方面。
(王德靖)
《二十二史劄记》清赵翼撰,共36 卷。对我国历代正史进行多方考证、
辨析和评析,并将历代治亡兴衰归纳为专题加以记述,对各史评介得失,提
出若干问题并加以阐述。因其中《旧唐书》、《旧五代史》未被刊入,故虽
其所考为二十四史,只称二十二史。该书是当时史学界重要著作,其价值高
于《廿二史考异》和《十七史商榷》。
(曹立前)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江苏嘉
定(今属上海市)人。清学者、史学家。乾隆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
学士、少詹事、山东、浙江等省乡试主考官、广东学政等。与修《清一统志》、
《续文献通考》、《续通志》,为乾隆帝赏识。后归家。乾隆四十年(1775)
主讲钟山、娄东、紫阳等书院。少时辞章为“吴中七子”之冠。对古音韵研
究有创见。治学遍及经史地各领域、长于校勘考订,为学者推崇。著有《十
驾斋养新录》20 卷、又《余卷》3 卷、《元史氏族志》3 卷、《元史艺文志》
4 卷、《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潜研堂文集》等。尤其所撰《廿二史考异》
100 卷,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二十二史劄记》并称清代三大考
史名著。
(张新莉)
《甘二史考异》清钱大听撰。乾隆二十一年(1767)开始编写,至乾隆
四十六年(1782)完稿,共计100 卷。该书所说二十二史,指二十四史中除
《旧五代史》和《明史》之外的二十二部“正史”。此书编撰中,特别重视
文字的校勘和名物训诂,所释各条,都是史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指出吏
书记载的前后矛盾及与他书抵悟之处;或订正文字衍讹、训注不当、古今异
同;能以史证史,而且还能以经证史,以金石铭文等考古材料订正史书中之
记载,以至于据音韵学训读史书文字,故考订出二十二史中不少差错,使人
们借助于此书能在比较可靠的史料基础上进行历史研究。不过,本书仅限于
考核具体史实,未能充分表现作者的历史见解。其考证方法虽与同时代的相
比有独到之处,但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书中没有也不可能从原作者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方面分析其记载是否如实,因此,作者所考订的结论,仍存在
许多问题值得商榷,至于考订的结论,也时见其错误。
(王军)
汪辉祖(1730~1807)清浙江萧山人,字龙庄,又字焕曾、归庐。少时
孤贫,习法家刑名之学。乾隆进士。授湖南宁远知县,后任乡试同考官,署
理道州,兼摄新田县事。为官廉洁持平,断案判决多允当。擅长治史,著有
《九史同姓名略》72 卷,《三史同名录》40 卷,《元史本证》50 卷等。
(王德靖)
《三史同名录》为《辽金元三史同名录》之简称。清汪辉祖辑,40 卷。
史学工具书。辽、金、元三史,人多同名,如辽有十五海里,金有十四娄室,
元有十九伯颜,读史者多有疑惑,而三史又不以姓统名,因读史者分辨困难,
故辉祖撰《廿四史同姓名录》之后,又取三史中以本族语言命名者,重为编
辑,无论有传无传,凡有同名,详悉考别。辽、金以名为纲,而以异姓者分
列于后;元以蒙古、色目、辽、金部族为主,而以汉姓者附存于后。首字以
韵目编次,次字依部首排列,订其异同,各为次第。计《辽史同名》五卷,
《金史同名》十卷,《元史同名》二十卷,《总录》、《附录》各二卷。《叙
录》及全书总目别为一卷。草稿初就,又由其子继培续加删补,标以“继培
案”以示区别。
(刘超文)
《元史本证》清汪辉祖撰。50 卷。其中证误23 卷,证遗13 卷,证名
14 卷。证名部分又分人、地、氏族、杂录四类。凡《元史》中先后记载舛缺,
音读歧异之处,均以表传为主,援彼证此,一一为之厘正。所录专以《元史》
纪、传、表、志之文参证,不更旁引他书,故名其为《本证》。写成于嘉庆
六年(1801)。间有为其子继培所补充或录自钱大昕《元史考异》者,则分
别标以“继培案”、“《异》云”,以为标识。指出了《元史》中的许多错
误,值得注意。有中华书局点校本。
(刘超文)
毕沅(1730~1797)字纕蘅、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清江苏镇洋(今太
仓)人。清经史学家。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修撰,左庶子,擢按察使,陕
西、河南巡抚,湖广总督等。参与镇压甘肃撤拉族、回族人民起义和湘黔苗
族起义。因镇压川楚陕白莲教起义不力,屡受斥,终卒于军中。治学范围广。
督修《西安府志》80 卷。辑《晋太康三年地记》1 卷、《晋书地道记》1 卷。
著《续资治通鉴》220220 卷、《传经表》2 卷、《校注山海经》18 卷、《晋
书地理志补正》5 卷、《关中金石记》8 卷、《中州金石记》5 卷、《关中胜
迹图志》30 卷等,多收入《经训堂丛书》。还有《灵岩山人诗集》、《灵岩
山人文集》。在经史、小学、金石学、地理学、文学诸方面均有所成就。
(张新莉)
《续资治通鉴》清毕沅撰。220 卷。该书乾隆末年编成,嘉庆六年(1801)
全部刊行。编年体的宋、辽、金、元史,上与《资治通鉴》紧密衔接。编者
使门客邵晋涵等利用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宋、辽、金、元四史,《续资
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一百一十种,从事编订,阅二十
年而成、取材比较完备,以辽金两代大事,与宋代史事并重。并仿《资治通
鉴》例,在本文下分注“考异”。其中北宋部分编辑较精,元代部分较为简
略。全书多取旧史原文入录,缺泛馆裁,内容有些错误,考异也不很精细。
但较以前诸家同类著作,已高出甚多。
(林吉玲)
章学诚(1738~1801)清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字实斋,号少岩。弱
冠即专治史学,师事名儒朱筠。乾隆进士。未得授官,先后主讲定武、莲池、
文正等书院,入毕沅、朱珪幕。著述颇多,史学理论成就尤大,代表作《文
史通义》九卷。又有《校雠通义》三卷,为校雠学名著。
(王德靖)
《文史通义》清章学诚撰。8 卷,分内篇5 卷,外篇3 卷。是一部纵论
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全书汇集了作者研究文史之学的心得,有破也
有立,对后人启发很大。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史通
义》于乾隆三十六、七年(1771~1772)开始写作,至嘉庆六年(1801)去
世止,历时三十年。内篇多半泛论文史,《易教》等十一篇阐明“六经皆史”
之旨,认为六经是古代典章制度的记载;《史德》、《申郑》等篇论史学,
《浙东学术》篇探讨学术源流;《诗教》、《古文十弊》等篇,讨论文学流
变及文章得失,反对追求形式,并对桐城派有所批判。外篇论修志条例,阐
述甚详。其论学主旨,以“考索”与“义理”并重,但反对无目的的考索和
空谈义理。认为史书有“比类”(或称“纂辑”)与“著述”之分,“比类”
是编辑史料,“著述”则应有“别识心载”,自成一家之言。此书版本颇多。
解放后排印本据嘉业堂《章氏遗书》本增“内篇”一卷,“补遗”八篇,又
新增“补遗续”五篇,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