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27章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27章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作品,在元诗中有重要地位。他的诗,多写自然景物,亦有反映民生疾苦
之作。风格佼逸洒脱、清新自然。亦工词曲,《念奴娇·登石头城》、《满
江红·金陵怀古》等词脍炙人口,风格豪迈遒劲,是成就比较高的怀古名作。

(李英堂)


《满江红·全陵怀古》是萨都刺在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调任江南
诸道行御史台掾史时所作。作者通过山水风物依旧、六朝豪华消歇的对比,
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感慨。他不是汉族人,但他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怀古感情
的表达方式,和汉族作家并无二致。这说明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民族融合
过程中,已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意识和统一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这首词上
片写暮春之景。六代的繁华如同春景的消逝,一去不返。过片转而抒怀,用
陈后主一盛一衰的两个典故,表现了由盛转衰的历史变化。最后用青山绿水
不变更深一层表达出历史人事变幻无常的悲哀。上下两片均是情景事交融,
亦情亦景亦事,交替而出,疏密间错,无所偏废。词中化用前人诗句,不著
痕迹,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真挚。

(李英堂)


《念奴娇·登石头城》是萨都剌的代表作,和苏东坡《念奴娇·赤壁
怀古》词原韵,也是继王安石《桂枝香》之后写得最好的金陵怀古词。全词
气魄恢宏、风格豪迈,感慨深沉,堪与前人名作比肩。石头城在南京清凉山
西麓,城墙雄峙,石崖耸立,始建于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为历代兵
家必争之地。词的上片大笔挥洒,展望石头城的概貌,吊古伤时,语意凄恻。
下片细笔勾勒,续写石头城的今昔变迁,极叹繁华转瞬、乐尽哀束,人生易
逝,这是登石头城历览前代兴亡遗迹,而生发出来的历史感慨和人生感慨。
千载之下,和苏词者极众,但如此词者寥寥。此词虽和原韵,却不受束缚,
反而因观见巧,思笔俱畅,论古道今,纵横驰骋。千载兴亡,历朝往事,驱
策于腕下;眼前景物,胸中感慨,交汇于笔端。深沉豪迈,凄凉悲慨兼而有
之,味之令人动情,读之令人叹为观止。

(李英堂)


高明(1305?~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县人。元末明初
的戏曲作家。其祖父、伯父都是诗人,因此他自己也能诗工书。曾从元代的

理学家黄学习,在思想上受其影响很深。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中进士,

任过录事、推官等职,在任期间做了一些维护人民利益和反对豪强的事。性
格耿直,不苟求取容。至正八年(1348),方国珍在浙东起义时他被任命为
“平乱”统帅府都事,因与统帅意见不合,“避不治文书”。晚年隐居宁波
的栎社,以词曲自娱。《琵琶记》大约完成于此时。他的作品,除《琵琶记》
外,还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柔克斋集》二十卷,均已亡佚,诗文经
近人收辑,仅存50 余篇。

(李英堂)


《琵琶记》是高明在元末避乱隐居宁波城东栎社时根据长期在民间流传
的《赵贞女蔡二郎》改编的南戏剧本,共四十二出。故事写陈留郡人蔡伯喈
取妻赵五娘,二人极重孝道,共同奉养父母。蔡伯喈入京应试,考中状元,
被牛相国强迫招赘为婿,过着富贵豪华的生活。赵五娘在家恰逢荒年,变卖
钗环奉养公婆,自己咽糠充饥。公婆死后,她弹着琵琶沿途乞食,到京寻夫,
在牛府和蔡伯喈相见。蔡伯喈获悉父母双亡,极为悲痛,要回家祭坟。由于
牛氏贤惠,甘居妾位,并愿与蔡伯喈一起回家尽孝道,牛丞相应允,夫妻团
圆,以一夫二妻结束。《琵琶记》是作者精心撰写的一部作品,在艺术上有
显著特色。在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向来被推为“南戏之祖”。

(李英堂)


《拜月亭》南戏剧本,相传为元人施惠(字君美)著。这个剧目最早见
于《南词叙录》中《宋元归篇》的《蒋世隆拜月亭》,杂剧作家王实甫有《才
子佳人拜月亭》己亡佚,关汉卿有《闺怨佳人拜月亭》还保存。南戏《拜月
亭》就是根据关汉卿的剧本再创作的,把原来的四折扩大为四十出。写尚书
王镇之女瑞兰和母亲因避兵乱,逃难失散,结果瑞兰遇到蒋世隆,拜做兄妹,
相携而行,在旅店中结成夫妻。王尚书由此经过,巧遇瑞兰,责其不守贞节,
迫令回家。瑞兰回家后,思念世隆,庭中拜月,祈求再得相会。蒋世隆去应
考,状元及第,王尚书招赘为婿,原来就是瑞兰日夜思念的人,遂圆满结局。
揭示了在民族压迫与战争中人民所受的灾难。表现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主
的反封建精神。全剧在巧遇中逐步展开情节,真实生动而自然,人物性格鲜
明,细节描写真实,许多巧合的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李英堂)


《白兔记》南戏剧本,作者不详。它的故事在宋人话本《新编五代史平
话》和金人作的《刘知远诸宫调》里已经写到,带有民间文学色彩,和史书
中关于后汉高祖刘知远的记载已很不同。剧本写刘知远家境赤贫,被李文奎
收为仆人。李文奎见他相貌不凡,日后必当大贵,便将自己的女儿李三娘嫁
给他。李文奎死后,其子李洪一夫妇待知远与李三娘极暴虐,知远被迫去投
军,后以武艺高绝,立军功被岳节度使招赘为婿。三娘在家备受兄嫂凌辱,
虽身己怀孕,仍要干推磨、担水等苦役。后在磨房中生产,其嫂连脚盆,剪
刀都不给,她只得以牙咬脐,小孩遂取名为“咬脐”。嫂子想将此子害死,
后为邻居救出,送给知远。十六年后咬脐出外打猎,追射一只白兔,至井边
见三娘,悲戚之状可悯,问其身世,知是自己的母亲,全家遂得团圆。剧作
通过家庭矛盾的描述,揭露了李洪一夫妇的心地残忍,手段毒辣,歌颂了李
三娘的勤劳善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李英堂)


《陈州粜米》全名《包待制陈州祟米》,是元代公案戏中的杰作。作者
陆仲良。该戏写“陈州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黎民苦楚,几至相食”。刘衙
内保举自己的儿子小衙内和女婿杨金吾去陈州粜米。二人依靠皇帝赐给的紫
金锤,私加粮价,盘剥人民。刚直的张撇古同他们辩理,被小衙内用金锤打
死。小张撇古到包公处告状,包公用计谋斩了杨金吾,又让小撇古用紫金锤
打死了小衙内,并利用刘衙内传来的“只赦活的,不赦死的”的赦书,赦免
了小撇古,伸张了正义。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张撇古敢于斗争、至死不屈的形
象和坚韧顽强的反抗性格以及激烈执着的报仇愿望。突出了包公不避艰险,
深入下层铁面无私为被压迫者报仇除害的清官形象。

(李英堂)


施耐庵(公元1296~1370 年之间)名耳。祖籍苏州。元末明初著名小
说家。35 岁中进士,在杭州做过两年官,因为和当道权贵不合,弃官退居故
乡,从事创作。后来迁居苏北淮安。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从》并谓罗本(贯
中)为其门人,曾参加《三国演义》《隋唐志传》的创作。相传他参加过张
士诚的农民起义,他生活在元明之际,目睹当时朝庭的黑暗、统治者的昏庸、
政治的腐败、社会的不平,便作《水浒传》以抒写胸中的愤慨。卒于明洪武
初,年约七十五。对其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绝少,传说亦多参差。因此,这
里只作简要介绍。

(李英堂)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长篇小说。施耐庵作。作者在《大
宋宣和遗事》及有关话本、故事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此书。全书以描写农民
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一百多名梁山
英雄的形象,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反映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
高度艺术成就。对明清的阶级斗争,特别是农民起义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对
后来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戏剧、民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丰富
的素材,给予了很好的启示。

(李英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在现在浙江省义乌县西北)
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幼年家贫,常借别人家藏书攻读。元至正九年(1349
年),被荐为翰林编修,借口父母年迈不就,隐居龙门山,闭门著述。明初,
应朱元璋之聘到应天(今南京市),任江南儒学提举,给太子讲经,兼任顾
问。后又历任修纂《元史》的总裁官、翰林院学士、国子司业、礼部主事等
职。明朝当时的许多庙堂典册文字、开国功臣的神道碑等大部出自他的手笔,
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洪武十年(1377 年),因年老辞官还家。卒后追
谥为文宪。他的散文善取法唐宋诸家之长,其内容深广,辞采丰富,闲雅从
容,善于变化。他的传记文学最为出色,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塑造人物,笔
致清修,生动自然。宋濂还著有寓言体散文集《燕书》及《龙门凝道记》,
书中以一些生动的故事说明抽象的哲理,寓意深刻。

(刘洪策)


《送东阳马生序》赠序。明初宋濂作。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
这是写给同乡晚辈马生的赠序。全文六百余字。文章先叙述自己青年时求学
之难和用心之专,现身说法。然后联系马生求学的优越条件,从对比中自然
得出结论,指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最后赞许马生的
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和勉励之情。行文如谈家常,极为亲切,毫无训
人之感。文章结构严谨,内部联系紧密,语言自然亲切。写法上以记叙为主,
有些地方适当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具体生动。如
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奔走途中的艰辛,写同舍诸生的衣饰华贵等都采用
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叙述和描绘的同时适当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刘洪策)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人。元末明
初文学家、政治家。元末进士,曾任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浙东行省
元帅府都事等职。后弃官回乡,隐居青田山中著书立说,世称青田先生。后
助朱元璋建明,是明朝开国功臣。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后为
胡惟庸陷害,优愤而死,卒谥文成。刘基是诗文兼长的作家,诗歌古朴雄浑,
散文奔放犀利。《明史》本传说他“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
之宗。”刘基的文学思想比较系统,特别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主张“师古”,
恢复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著有《诚意伯文集》20 卷。

(刘洪策)


《卖柑者言》杂文,选自《诚意伯文集》中的《郁离子》,元末明初刘
基作。此文写于元朝末年,全文300 余字,以寓言的形式,借一个虚构的卖
柑人之口,痛快淋漓地揭露了元末统治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丑恶本
质,抨击了那些窃居高位,穷奢极欲而又无所事事的达官贵人。文章不是通
过正面议论,而是运用“比”的手法揭示中心。卖柑者以劣充优行骗谋利而
又享有盛名,招徕顾客,正与统治者“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相同;卖
柑者“赖是以食吾躯”,正与统治者“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
“坐靡廪粟”相同;柑子外表“烨然”而内瓤“干若败絮”,正与统治者俨
然“干城之具”、“庙堂之器”却无所事事,腐败无能相同。作者正是以这
种对比的手法,曲折而尖锐地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憎恶,仇视之情。语言辛辣
犀利,运用了大量反问句,有如利箭连发,揭露深刻,抨击有力。

(刘洪策)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钱塘(今浙
江杭州)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作家。据说他曾入吴王张士诚幕,有远
大政治抱负。著有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隋
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及杂剧《龙虎风云会》
等。明代建立后,曾从事“稗史”的编写,后来长期南北游历,不知所终。
其代表作《三国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的里程碑。结构壮阔宏伟,严密而精
细;塑造了400 多个人物,个性鲜明;战争场面繁多,错综复杂,惊心动魄;
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凝炼,对后世影响较大,所写题材,至今被当作戏曲题
材在广大民众中流传。

(刘洪策)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三国志传》
等。长篇白话小说,共120 回。元末明初罗贯中作。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
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材料,并在有关民间传说及讲史话本、
戏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以魏、蜀、吴
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表现出鲜明
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
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小说结构宏伟严密,战
争场面描写雄伟壮观。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善于
把人物放在现实矛盾的尖锐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其思想性格。语
言通俗明快,富有表现力。《三国演义》代表了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
就,是我国小说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发
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戏曲中也出现了大批三国剧目。

(刘洪策)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
人。明代诗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洪
武三年召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写诗讽
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后因为苏州知府魏观撰写《上梁文》受株连被腰斩。
高启青年时即有诗名,与杨荃、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文学思想,
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师古之后成家。所以他的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
学习汉魏晋唐诸体,均有摸拟痕迹。但他才思敏捷,诗歌多有佳作,为明代
最优秀诗人之一。

(周洁)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七言歌行。高启作。当时诗人登上南京雨花
台,面对波涛滚滚的长江,联想起历代兴亡交替,感慨万千。诗首先描绘了
大江东去,钟山如龙的壮阔景观,语言豪放,接着一气呵成,从秦始皇写到
“前三国,后六朝”,点明因割据造成生灵涂炭,宫阙荒芜,血流如潮的惨
状,中间夹以抒情,极其悲壮,最后歌颂祖国统一,“四海永为家”。全诗
笔力雄健,意境开阔,把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四句一韵,平仄相间,
给人以抑扬顿挫之感。

(周洁)


《养蚕词》七言歌行。高启作。诗描绘了蚕农妇女养蚕的耕种辛苦和丰
收在望的喜悦心情,接着点明蚕农忙于作丝,是因为又到了“夏税相催时”。
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语言质朴、自然,颇近古乐府的风格。

(周洁)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杭州)人。明代政治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