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翼作家联盟成立,夏衍任执行委员。抗战时期积极从事文艺活动。曾主编《救
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幅刊。解放后被选为全国文联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4 年任文化部副部长。他是党的优秀文化工作者,当代著名的剧作家。代
表作有长篇小说《春寒》,报告文学《包身工》,译著苏联高尔基的代表作
《母亲》,剧作《上海屋檐下》、《赛金花》等,并把鲁迅的《祝福》,茅
盾的《林家铺子》等改编成文学剧本,都获得了成功。曾任五届政协常委,
对外友协副会长,中日友协副会氏等职。
(杨桂芹)
《包身工》报告文学。夏衍著。作于1936 年。通过对《包身工》悲惨
生活的描绘,深刻地揭露了日本资本家与中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剥削
中国工人的滔天罪行。作品首先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并指出造成这种
情况的社会根源,是帝国主义的剥削方式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奴隶式的
剥削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的一种特殊的最残酷的
方式。在这种制度下,一方面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财阀榨取了劳动人民惊人的
利润,另一方面是无数包身工过着非人的奴隶式的悲惨生活。《包身工》以
鲜明的政治态度和炽热的阶级感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对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严厉的鞭挞。
(杨桂芹)
《上海屋檐下》三幕话剧。夏衍著。作于1937 年。作品截取抗日战争
前夕上海小市民生活的一个横断面,错综地展现了住在同一弄堂里的五户人
家一天的生活图景,真切地反映了抗战前夕上海市民的痛苦生活。透过都市
的一角,深刻揭示了时代的特征。剧中的施小宝被丈夫遗弃,沦为娼妓;老
报贩“李陵碑”因独生子在“一·二八”事变中牺牲而精神失常;失业职员
黄家媚贫困交加;小学教员赵振宇安贫乐道,与世无争,而他的妻子却是笑
比自己穷的,妒比自己富的。五户人家各有不同的苦痛遭遇。全剧以某工厂
下级职员林志成、杨彩玉(原为匡复之妻,后因生活所迫同林志成同居)和
刚出狱的匡复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通过他们之间难以言喻的内心痛
苦,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整个剧情发生在一天的时间里,五家的
人物各行其事,同时活动,充分发挥了舞台时间和空间的表现力。剧中人物
错综交织,情节波澜起伏,但都有条不紊,自然紧凑,每个角色都塑造得有
血有肉,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被誉为30 年代戏剧的现实主义力作。
(刘思俊)
蒋光赤(1901~1931)学名蒋如恒,开始发表诗文时用笔名蒋光赤,最
后改名光慈,安徽省霍丘县人。现代作家兼翻译。1920 年~1924 年旅居莫斯
科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新诗创作,后结集为《新梦》。1925 年起开
始小说创作,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鸭绿江上》,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
《短裤党》、《野祭》,长篇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田野的风》等作
品,其中不少以激烈的革命斗争为题材。同时期还发表了诗集《战鼓》、《哀
中同》、《乡情集》等。他与瞿秋白合著了《俄罗斯文学概论》,翻译了苏
联长篇小说《一周间》等作品。除此之外,他还主编了《太阳月刊》、《拓
荒者》等刊物。他一生为我们留下近200 万字的著译,被誉为“革命文学的
拓荒者”。
(朱燕萍)
《少年漂泊者》书信体中篇小说。蒋光赤写于1925 年。作品以“五四”
到“五卅”前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力背景,描写了主人公汪中由痛苦、
彷徨到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曲折过程。佃户出身的汪中,双亲被地主害死后,
只身飘流在外,开始他想到桃林村去当土匪,替父母报仇,后来做过书僮、
茶役、店员、乞丐,参加过”二七”大罢工,蹲过监狱,最后参加了黄埔军
校,光荣牺牲在战场上。作品通过汪中的一生,揭露了地主、资本家及封建
军阀对劳动人民残酷的剥削和镇压,塑造了一个由自发反抗到自觉斗争的革
命青年形象。这部小说因站在革命的立场上回答了当时青年一代普遍关心的
人生道路问题,出版后,激起了广大青年的共鸣。当年就再版过15 次。
(朱燕萍)
《田野的风》原名《咆哮了的土地》,长篇小说。蒋光赤写于1930 年。
作品以1927 年大革命前后蓬勃开展的农民运动为背景,描绘出了一幅农村阶
级斗争的图画。在党的领导下,农民建立了农会,和地主豪绅开展了坚决的
斗争,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日事变”后,反动势力卷土重来,
觉醒了的农民,再也不愿忍受戴上枷锁的生活,便全体投奔金刚山(暗示井
冈山)入伙——汇合到了党所领导的武装斗争洪流中去。作品比较成功的塑
造了矿工出身的农会主席张进德和背叛剥削阶级家庭的革命知识分子李杰。
在艺术上,克服了早期创作中“粗糙”的现象,注重了细腻的描绘和对人物
个性的刻划,富有生活气息,和较强的感染力。
(朱燕萍)
鲁彦(1901~1944)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现代作家兼翻译,二三十
年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家乡只读过几年私塾和小学,十六岁
离家到上海当学徒。“五四”运动后,加入了工读互助团,开始在北京大学
旁听。1926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袖子》。1927 年至1933 年,先后出版
了《黄金》、《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等小说集。1934 年到1937 年
又出版了小说集《屋顶下》、《雀鼠集》、《河边》和散文集《驴子和骡子》、
《旅人的心》以及中篇小说《乡下》、长篇小说《野火》等作品。擅长描写
资本主义势力浸润下的小乡镇的人情肚态。译作主要有:《世界短篇小说集》、
长篇小说《忏悔》等。他的作品以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细致的人物描写,
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朱燕萍)
《黄金》短篇小说。鲁彦作,1927 年7 月在《小说月报》18 卷7 期发
表。二、三十年代的中同,乡村小资产阶级的生活时时受到危机和破产的冲
击,趋炎附势、金钱至上之风日趋严重。《黄金》的主人公如史伯伯,一生
支撑起这个小康之家,在陈四桥处处受人尊敬。但自从他年老无力操劳,又
不再收到城里儿子寄钱回来后,如史伯伯要穷了的消息便像黑老鸦的叫声迅
速传遍整个村庄,有些人对如史伯伯立即由尊敬变而为轻蔑,由阿谀一变而
为诽谤,使如史伯伯处于绝望的悲痛之中。在江河日下的旧中国,如史伯伯
的遭遇是有代表性的,这是乡村小资产阶级在黑暗社会里的一出悲剧。《黄
金》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是非常细致和成功的,在艺术构思乖巧的农家女的形
象。菜农老程在竹林里种了一个菜园,他有一个非常爱笑而又爱害羞的女儿,
人称三姑娘。三姑娘幼时就能帮母亲洗衣,还常跟父亲去捉鱼。一家三口日
子虽穷,但过得非常和睦恬静。三姑娘八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她便和母亲
以卖菜为生。她非常爱清洁,常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她又非常体贴母亲,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她不肯舍下母亲去看。她卖的菜质量好,隔夜不浸水,
煮出来味道甜美,数量多。几年后,三姑娘出嫁了。这篇小说叙述了平常人
家的平凡小事,风格平淡朴素,但平淡中充满着诗情画意,朴素间透出一股
浓郁的乡土气息。
(朱燕萍)
许杰(1901~)笔名张子三。浙江台州人。现代小说家。17 岁考入浙江
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19 年五四运动时,开始接触新文学。1922 年从绍兴五
师毕业,任小学、中学教员。1928 年赴南洋吉隆坡,任华侨报纸《益群报》
总编辑。1930 年至广州中山大学预科任教。1932 年被聘为安庆安徽大学文科
教授。后任暨南大学教授。抗战后回原籍主持大公中学校务。后任广东省立
文理学院教授、上海临时大学、同济大学、震旦大学教授。建国后,为全国
作协会员、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同时任复旦大学教授,1951 年调任华
东师大中文系主任、教授。十年动乱被迫退休,现重回华师大担任培养研究
生的工作。著有《新兴文艺短论》、《许杰短篇小说集》、《许杰散文集》
等。
《惨雾》短篇小说。许杰的代表作,发表于1924 年《小说月报》15 卷
8 期。茅盾将这篇小说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并在《导言》
中说,这是“那时候一篇杰出的作品”。小说是作者应《小说月报·非战文
学专号》征文而写。意欲通过两个乡下村子的原始械上也是别具匠心的。茅
盾曾评价它是“作者的最好作品。”
(朱燕萍)
《童年的悲哀》短篇小说。鲁彦作,1929 年11 月在《小说月报》20
卷11 号发表。作者以第一人你的写法描写了一个“多才多艺的粗人”——农
村中的雇工阿成哥。2O 岁的阿成哥非常聪明、善良,他拉得一手好胡琴,还
教“我”唱歌,把“我”带进了美的音乐的世界中。“我”于是也偷做了一
把胡琴,和阿成哥边拉边唱。“我”认定阿成哥就是自己的亲哥哥,世上再
也没有比他更可爱的人了。但是,阿成哥却因疯狗咬伤,在举行婚礼的前些
天突然死去,这使“我”感到了莫大的悲哀。小说将劳动人民写得如此善良
和富有智慧,反映了作者创作思想的进步。作品中的人物性格鲜明、丰满,
描绘的生活画面虽然平凡,但浸透着极为浓重的乡土色彩,有一种淳朴的美。
(朱燕萍)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字蕴仲,湖北黄梅县人,现代作家。
1922 年考入北京大学,投身新文学运动,在《努力周报》、《语丝》、《浅
草》等刊物上发表过作品。他出过三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5
年出版),《桃园》(1928 年出版),《枣》(1931 年出版)。出过三部长
篇小说:《桥》(上部,1932 年出版),《莫须有先生传》(1932 年出版),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1948 年连载,未完成)。还有别人收集
成书的《河边》、《谈新诗》、《招隐集》等作品。废名的作品个性鲜明,
读后给人以独特的感受。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是“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
意味”具有“涩味和简单味”的风格。解放后,废名主要从事教学和文学研
究工作。
(朱燕萍)
《竹林的故事》短篇小说。废名写于1924 年10 月。小说描绘了一个普
通农家平淡幽静的生活,刻画了一个贤惠斗来表达反对人类战争的思想。玉
湖庄与环溪村隔溪相望,溪水常年变换故道,冲积出几处可耕作的土地,两
村为争土地集怨成仇,刀兵相见。在这场原始械斗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得到
了较好地表现,但最成功之处是作者对具有地域性文化色彩的野蛮习俗的把
握与整体作品艺术氛围的渲染,对氏族意识的开掘和战前战后的太阳的描写
深化着作品的主题。
(周立勋冯恩大)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字少雄,浙江宁海人。现代小说家。
1918 年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习,参加进步文学组织“晨光社”。1928 年4
月到上海,与鲁迅认识,一道致力于革命文艺事业。1930 年3 月加入左联,
5 月入党,曾任“左联”常委和编辑部主任。1931 年2 月7 日壮烈牺牲。“左
联”五烈士之一。柔石的创作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29 年以前为他创作的
探索阶段,有短篇集《疯人》,中篇《三姊妹》,长篇《旧时代之死》等。
这些作品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反封建的“五四”精神,但也流露了某些不
健康的情绪。1929 年后是他创作的转变阶段,中篇《二月》和短篇集《希望》
表现了他创作的进步。其后的短篇《为奴隶的母亲》则在思想上,艺术上都
达到了新的高度。左联成立后,主要作品有通讯《一个伟大的印象》,诗《血
在沸》等。
(朱燕萍)
《二月》中篇小说。柔石写于1929 年。当时的社会现实黑暗冷酷,许
多知识分子想以人道主义为武器,通过个人奋斗来救世救己。作品塑造了一
个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肖涧秋的形象。肖涧秋六年之中飘泊了大半个
中国,怀着幻灭之感回到芙蓉镇,但芙蓉镇并非“世外桃源”。他救助革命
军烈士的遗蛹李嫂,而为世俗所不容;他追求陶岚,又引起一场冲突。李嫂
自尽之后,他拒绝了陶岚的爱情,再度出走。作品通过对肖涧秋的描写,揭
示了人道主义和个人奋斗的必然幻灭,提出了知识分子向伺处去的问题。小
说运用了素描式的刻画,惜助于抒情独白的衬托和起伏有致的情节,惟妙惟
肖地勾勒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语言富有诗意,风格细腻隽永。
(朱燕萍)
《为奴隶的母亲》短篇小说。柔石作,发表于1930 年。当时,反动的
封建思想和宗法制度紧紧地桎梏着人们,妇女受害尤为深重。这篇小说在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从“典妻”这一特殊角度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
下农村劳动妇女的非人生活。主人公春宝娘因生活所迫,被丈夫典给邻村地
主李秀才充当地主家传种接代的工具和佣妇。为了寄托对自己儿子的思念之
情,她把和秀才生的儿子起名秋宝。三年后,她又被迫离开自己的亲骨肉秋
宝,拖着病体回到原家。春宝病重在身,秋宝不复再见,使她内心极度痛苦。
春宝娘从根本上丧失了做人的权利,身为母亲,实为奴隶。仅仅作为社会的
商品而存在着。这篇小说笔墨凝炼,以对生活进行自然的不事雕琢的描绘来
“震撼人的心灵”,风格朴素深沉。
(朱燕萍)
台静农(1903~)字伯简,安徽霍丘人。现代小说家。未名社重要成员。
他曾在武汉上中学,未毕业便到北京大学文学系旁听,后转该校国学研究所
半工半读。抗战前,先后在北京辅仁大学、山东大学和厦门大学任教。抗战
期间赴四川,在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任中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任台北市台
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建国前曾3 次被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逮捕。台
静农是现代早期乡土派小说的重要作家,反映了皖西北乡间小镇极端闭塞落
后的生活。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和《建塔者》等。另外编有《关
于鲁迅及其著作》一册,内收有关《呐喊》的评论和鲁迅访问记等文章共14
篇,是最早的研究鲁迅的资料专集。
(周立勋冯恩大)
《红灯》短篇小说。台静农著,小说写的是落后的习俗——阴历7 月15
日“鬼节”放河灯安魂的故事。卖饺子养家的得银,被人拉下了水,“捶了
人家的大门”,案发后,被杀头示众了。得银娘梦中听儿子说死得冤枉,便
想方设法糊了一盏美丽的小小的红灯,在7 月15 日的鬼节里放下河,超度儿
子的冤魂。得银娘从儿子3 岁守寡,二十年里忍受了人们不能忍受的欺侮,
度过了人们所难以渡过的苦难,却得到了这样的报应。更可悲的是,她不明
白儿子是被罪恶的社会吞噬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