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63章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63章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洁保持和发挥了文笔细腻、哲理性思辨性强的特色。

(邵明才)


白先勇(1937~)生于广西桂林,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台湾
作家。1957 年考入台湾大学中文系。1958 年发表处女作《金大奶奶》。1960
年与同班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等创办《现代文学》杂志。1963 年留学美国,
到依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从事创作研究,并获得硕士学位。他的主要作品有:
短篇小说《谪仙记》、《游园惊梦》、《台北人》、《纽约客》、《寂寞的
十七岁》和《王卿嫂》等。近年来又创作了长篇小说《孽子》和短篇小说《夜
曲》等。白先勇是六十年代崛起于台湾文坛的有影响有才华的作家。作品描
述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时代变迁,塑造了大陆去台湾、
台湾去美国的“失落者”的众生相。在艺术上,集中外小说技巧于一体,注
重心理描写,讲究人物语言个性化。笔触细腻,语言典雅。

(邵明才)


《游园惊梦》短篇小说。作者白先勇。收入台湾晨钟书局1970 年出版
的白先勇小说集《台北人》。作品采用外部客观写实与主观“意识流”相结
合的叙述手法,描写丧失了青春年华和昔日富贵的钱夫人,应邀到台北参加
她过去戏班里的姐妹桂枝香——现在的窦夫人的宴会时,触景生情的种种回
忆,在一系列对比强烈的画面中,以钱夫人落魄的今天来暗示今日豪宫的窦
夫人的明天,同时以“游园惊梦”作为贯穿全篇的情节线索,反复渲染钱夫
人“梦幻般的联想和印象”,以此揭示了“人生如梦”的主题。小说在运用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反映台湾现实上作了成功的尝试,较好地体现了
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与西方现代小说技巧的融合。

(邵明才)


苏叔阳(1938~)河北保定人。当代作家。先后当过教师、工人,1978
年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剧。他于五十年代开始发表诗和曲艺等作品,1977
年开始戏剧创作。1978 年发表话剧《丹心谱》受到好评。此后相继发表了话
剧《金水桥畔》、《左邻右舍》、《家庭大事》等;同时又发表了电影剧本
《春雨潇潇》、《盛开的月季花》、《密林中的小屋》、《夕照街》等。他
还写了小说《刚刚的眼睛》、《告别》、《生死之间》、《假面舞会》、《老
舍之死》。1984 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故土》,成其为有代表性的作品,受到
广大读者欢迎。苏叔阳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其作品善于描绘不同层次和
类型的知识分子,真实地为他们的心灵造影,所展示的生活画卷斑斓多彩。

(邵明才)


《丹心谱》五幕话剧,作者苏叔阳,发表于《人民戏剧》1978 年第5
期。著名老中医方凌轩在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鼓舞下,坚决贯彻周恩来总理
的指示,走中西医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从事“03”新药的研制工作。但是“四
人帮”在卫生部门的死党百般诬蔑、压制这项工作,强令解散科研组,并妄
图利用老中医丁文中与方凌轩学术观点的不同以售其奸。其后又通过方凌轩
的女婿、风派人物庄济生的活动,妄图把这项科研工作纳入他们的反革命阴
谋的活动。方凌轩等人冒死斗争,挫败了敌人的阴谋,这个剧围绕“03”的
研制,运用两种灵魂的搏斗构成强烈的戏剧冲突,成功塑造了方凌轩、丁文
中和庄济生的鲜明形象,斗争惊心动魄,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的时代色彩和
个性化也取得突出成就。剧作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 周年献礼演出
戏剧创作一等奖。

(邵明才)


莫应丰(1938~1989)湖南桃江人,现代作家。爱好音乐并到音乐学院
学习过作曲,后参军在文工团工作,复员后在地方搞群众文化工作。1980 年
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被选为中国作协湖南分会副主席。莫应丰六十年代写
过剧本,后转向小说创作。1972 年发表处女作《中伙铺》。粉碎“四人帮”
后连续发表反映十年动乱的小说《风》、《迷糊外传》等,特别是长篇小说
《将军吟》出版后,引起较大反响,成为他的代表作。除此之外,他还写了
《小兵闯大山》、《走出黑林》、《难与人言的故事》、《妻子的梦》、《一
个女人和两个男人》、《山高林密处》、《虎山之谜》、《美神》等长、中、
短篇小说。莫应丰的作品大都以“文革”为背景,表现军内矛盾冲突,反映
农村基层干部矛盾心态,幽默深刻,清新质朴。

(邵明才)


《将军吟》长篇小说。莫应丰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年出版。
这是一部正面揭露“文化大革命”的长篇小说。作品以空军新编第四兵团司
令员彭其在“文革”中的遭遇为主线,通过对三位将军不同性格命运的描述,
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瞬息万变的政治风云,揭露了林彪、“四人帮”的罪
恶行径,歌颂了老一辈革命者的高风亮节和英雄气概。“文革”初期,彭其
因反对林彪死党而被罢官,兵团政委陈镜泉固执行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而遭揪斗,老红军干部、后勤处长胡连生由于反对“造反派”而被打成反革
命。他们不避凶险,主动抗挣。。小说严格按照现实主义原则,不加粉饰地
描写了“文化大革命”中的许多荒谬现象,从一个侧面再现了这一历史时期
的社会面貌。小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邵明才)


蒋子龙(1941~)河北沧县人。当代作家。1960 年参军,1971 年入党,
1982 年初调中国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现任中国作协天津分会副主
席。1965 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新站长》。1976 年发表短篇小说《机电局
长的一天》,引起人们的注目。1979 年发表《乔厂长上任记》再次引起社会
轰动。以后发表的短篇小说主要的有《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等,
中篇小说有《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燕
赵悲歌》等。近来发表的长篇小说《蛇神》,在文坛上引起较强烈的反响。
蒋子龙以工业题材的小说创作闻名。他善于追踪时代生活的主流,揭示重大
社会矛盾,塑造无私无畏、奋勇开拓的改革者的形象。作品笔调粗犷,节奏
紧迫有力,气势沉雄。

(邵明才)


《乔厂长上任记》短篇小说。作者蒋子龙,发表于《人民文学》1979
年第7 期。作品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背景,写某电
器公司经理乔光朴毛遂自荐,自愿任电机厂厂长,与战友们一道,以严格的
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终于把落
后混乱的电机厂治理得井井有条。作者通过塑造乔光朴这位社会主义现代企
业家的形象,真实地概括了我国人民在向四化进军中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
英雄气概。作品也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开始阶段的重大社会矛盾
问题,使人们清醒地感受到肃清极左思潮流毒对顺利进行四化建设的重要意
义。作品气势沉雄,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与鼓舞人心的艺术力量。获1979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邵明才)


刘心武(1942~)四川成都人。当代作家。先后担任北京第十三中学教
师、北京出版社编辑,《十月》文艺丛刊编辑等,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家
协会理事、《人民文学》主编。1958 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1975—1976 年间
发表中篇小说《睁大你的眼睛》和《玻璃亮晶晶》等儿童文学作品,1977 年
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是他的成名作。以后陆续发表《爱情的位置》、
《醒来吧,弟弟》、《这里有黄金》、《我爱每一篇绿叶》等短篇小说。1980
年以来更多致力于中篇小说创作,《如意》、《立体交叉桥》、《5。19 长镜
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等,标志这种探索的足迹。近作长篇小说《钟鼓
楼》标志着创作的新高度。刘心武擅长青年题材,把塑造人物同对生活思考
的抒情议论结合,是他小说的艺术特色。

(邵明才)


《班主任》短篇小说。作者刘心武,发表于《人民文学》1977 年第11
期。作品写光明中学班主任张俊石满腔热情地教育有劣迹的学生宋宝琦和受
“左”的思想毒害的所谓“标准”学生谢惠敏的复杂过程,表达了“救救被
‘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这一深刻主题,歌颂了以张俊石为代表的教育工
作者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可贵品质,揭露控诉了“左”的思想对青少年的
摧残和毒害。作品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刻画小流氓宋宝琦和班干部谢惠敏
这两种类型的受四人帮毒害深重的青少年形象,尤其是思想僵化愚昧无知的
“好”学生谢惠敏形象的创造,是对当代文学人物画廊的独特贡献。作品善
于把人物思想上的波澜与事件的矛盾冲突紧紧地结合一起发掘人物的精神世
界,被称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复苏的第一个标志。

(邵明才)


《钟鼓楼》长篇小说。刘心武著,原载《当代》1985 年第5、6 期,获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一部描写当代北京市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以薛
纪跃的婚事作为核心事件,采用“莲花瓣”式的结构方式,相当全面地展示
了北京普通市民平凡而耐人寻味的生活。作者将笔触伸向北京市民的心灵,
表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复杂交织,从历史深层和整体上对生活做出史诗
般的艺术概括。在这部作品中,现代精神与怀旧情绪,对新生活的追求与对
传统的依恋相互纠缠在一起,使小说笼罩上一层深沉、凝重的气氛。小说中
的各色人物都写得个性鲜明,真实可信,人物语言也有较浓厚的京味。这部
作品在反映当代城市市民生活方面,无论从其规模与深度上,从现实感与历
史感的结合上,都是一部力作。

(周立勋冯恩大)


冯骥才(1942~)浙江慈溪人。当代作家。1974 年任天津市工艺美术工
人大学教师,1977 年后任中国作协天津分会专业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
事,天津市文联和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1977 年发表长篇小说《义和拳》,
为其处女作和成名作。以后陆续创作了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啊!》、
《斗寒图》、《神鞭》、《三寸金莲》和短篇小说《雕花烟斗》、《正义的
感召》、《意大利小提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临街的窗》等。
他还发表了一些报告文学、散文、评论、电影电视剧本。冯骥才的笔触一方
面深入到现实世界普通人的精神领域,开掘那些心灵底蕴的美,鞭挞愚昧与
丑恶;另一方面又伸向历史,在民族文化心理的探索上颇见功力。作品带有
浓厚的传奇色彩,寓庄于谐,雅俗共赏。

(邵明才)


《啊!》中篇小说。冯骥才著,发表于1979 年。小说写历史研究人员
吴仲义,因一封1957 年谈国家体制弊病的信件丢失而害怕,表现反常,引起
专以整人为能事的政工组长的怀疑,经过“攻心战”,吴仲义以为自己的信
已被掌握,无奈交代了前后情况,结果被以“漏网右派”、“现行反革命分
子”的罪名揪了出来,受尽凌辱和痛苦,失去了生活中一切宝贵的东西,最
后他回到家里,发现信就在家里没有丢失,也没有落到别人手里。一下子,
他全明白了,发出了一声长叹:“啊!”。小说通过有力的笔触,精细的描
绘,揭露了那场“革命”的荒谬性,残酷性。小说题目意味深长,独具匠心,
情节紧张曲折,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邵明才)


古华(1942~)原名罗鸿玉,湖南嘉禾人。当代作家。先后在郴州农科
所、歌舞剧团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专业作家。他于60 年代涉足文
坛,1962 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杏妹》,受到周立波等前辈的重视和培养。
1976 年发表长篇小说《山川呼啸》,1978 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莽川歌》,1981
年,长篇小说《芙蓉镇》问世,成为古华的成名作。以后发表的中篇小说有
《金叶木莲》、《贞女》等,短篇小说有《给你一朵玉兰花》、《爬满青藤
的木屋》、《女子相思客站》、《蒲叶溪磨房》等数十篇。古华的作品多是
通过描绘当代农村的社会风情画来表现时代风采。他善于以细腻文笔为各种
女性画像,而且含泪写笑,寓庄于谐,形成了作品悲喜剧的叙述风格。

(邵明才)


《芙蓉镇》长篇小说。古华著,发表于《当代》1981 年第1 期,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1 年出版。小说以农村青年妇女胡王音悲欢离合、坎坷曲折的
生活遭遇为主要线索,描绘农村各色人等从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未这一历
史时期中不同的生活态度和行状,深刻地揭露了“极左”思潮的谬误,谴责
了它对人性、人情和社会生活造成巨大创痛的罪恶,对借革命之名行龌龊之
事以满足一己私欲的卑劣者予以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痛斥,寄深切同情于勤
劳温顺、逆来顺受的普通劳动者和沉冤蒙曲的清白无辜人,理解他们被重压
扭曲了的心理状态和外部行为,从中又流露出殷切的希翼。热情赞颂了山里
人善良的心灵和纯真的爱情,对他们历尽艰辛之后的幸福生活表达了由衷的
欢欣。作品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中,惜人物命运演绎乡镇生活变迁,
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语言亦庄亦谐。作品曾获首届茅盾
文学奖。

(邵明才)


雷抒雁(1942~)陕西泾阳人。当代诗人。1967 年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
业后在宁夏青铜峡某部生产基地劳动锻炼,1970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73 年调《解放军文艺》当诗歌编辑,1981 年转业到工人出版社工作。他的
创作十分勤奋,1972 年起在《解放军文艺》上不断发表诗歌。1975 年出版第
一部诗集《沙海军歌》。1978 年第二部诗集《漫长的边境线》出版。此后陆
续发表长诗《绿色交响乐》、组诗《人的颂歌》以及《信仰》、《种子啊,
醒醒》等数百首诗,并出版诗集《小草在歌唱》,其中的长诗《小草在歌唱》
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雷抒雁的诗对生活的提炼深刻、巧妙,既是“生活
的印象”、“情绪的记忆”,也是“思想的启示”。诗风朴素、清丽、深沉,
具有独特的抒情个性。

(邵明才)


《小草在歌唱》诗歌,作者雷抒雁,发表于《诗刊》1979 年第8 期。
这首长诗以小草象征与张志新烈士血肉相连的人民群众,它是历史的见证。
作品以小草的歌唱,引出悲壮的一幕:“就在那需要光明的暗夜,需要呐喊
的荒野,随着黎明前的一声枪响,烈士的血溅起一片血红的霞光”。面对英
烈,诗人对自己进行严厉的解剖,并对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原因进行深刻揭
示,以此来警策自己和广大读者。最后,写永生的烈士“从草地上走过来”,
诗人呼唤人们“去拥抱她吧”,因为“跟她在一起,就会看到希望和力量”。
作品构思新颖,通过真诚严厉的解剖自己来烘托烈士崇高、英勇的形象,塑
造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作品托物咏志,气氛悲壮。
获1979~1980 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