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要作品有《在轮下》、《克努尔普》、《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等。
(葛丽娟)
《在轮下》长篇小说。海塞著。作于1906 年。小说抨击了德国的教育
制度,主人公汉所出身低徽,但聪明勤奋,其父亲和老师将他送进神学院深
造,在神学院教育制度的“轮”下,身心受到医抑和束缚,不久患病离开神
学院。回家后,又受到失恋的打击,身体更加衰弱。最后溺死河中。作品反
映作者自己在少年时代的经历,指出了德国学校教育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帝
国的一根柱石,毒害、摧残了青少年的心灵和身体。
(葛丽娟)
《玻璃球游戏》长篇小说。海塞著。作者花了12 年时间于1943 年在瑞
士发表。海塞将它视为全部创作的“目的与总和”。故事假托发生在几世纪
后的未来世界。一群不相信人类文明会被毁灭的人们联合起来,建立“学者
之国”,为挽救和宣传人类槽神文化而奋斗。主人公克乃希特,这位玻璃球
游戏大师就是这种“学者之国”培养出的典范。最初探讨艰深的玄学,后走
出象牙之塔,回到现实中来,开始履行教育新人的神圣义务,并为此献出了
生命。作品影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三帝国时期的德国现实社会,表现出
对更加美好的新社会的向在。作者善于心理分析,语言通俗、流利,充满对
大自然和人类的爱。是作者最后的、篇幅最大的重要作品,具有广泛的社会
影响。
(葛丽娟)
弗希特万格(1884~1958)德国作家、剧作家,出生于慕尼黑一犹太人
家庭。受过大学教育,学过哲学、语言文学和入类学。从事过杂志编辑、戏
剧评论和翻译等。1918 年结识布莱希特,两人互相影响,密切合作,写了《战
俘》、《托马斯·文特》等剧作。1923 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丑陋的
公爵夫人》。1933 年希特勒上台后,流亡到法国,除创作外,积极参加反法
西斯的斗争活动。1936 年同布莱希特等创办流亡者杂志《发言》,曾访问苏
联,1941 年流亡到美国,直至逝世。文学创作主要成就是小说,主要作品有
《约瑟夫斯》三部曲,《候车室》三部曲,《冒牌的尼罗》、《西蒙》、《戈
雅》和《葡萄园里的狐狸》等。
(葛丽娟)
《侯车室》长篇小说。费希特万格著。包括《成功》、《奥培曼兄妹》
和《流亡》三部曲。作于1930—1940 年。中心主题是反法西斯:从纳粹的形
成和发展、它的血腥统治,写到人们对它应采取的态度。第一部《成功》最
为出色。第二部《奥培曼兄味》写希特榆上台前后,柏林一个犹太家庭所遭
到的残酷迫害。第三部《流亡》描写一个流亡到巴黎的德同音乐家,从自己
的一段切身经历中认识到艺术应该服务于人类的进步事业,从而着手他的《候
车室交响曲》的创作。《成功》描写20 年代初期发生在巴伐利亚的故事。主
人公克留格尔是个艺术史家、慕尼黑展览馆馆长,平时与政治很少关涉,却
被牵连到一桩政治阴谋的漩涡中去,无故遭难。围绕这一事件,社会上各个
阶级和阶层的不同政治面貌的人都被牵动,有部长、工商业巨头、艺术家、
冒险家、法西斯分子、罪犯及工人和共产党员,他们之间展开斗争,展现了
当时德国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和政治情势。及时指出了法西斯势力崛起
的危险。小说一出版,立刻引起读者们的注意,被认为是第一部具有重要意
义的反法西斯主义杰作。从而奠定了作者在德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
故事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活泼,富有戏剧性,引人入胜。语言精练,幽默,
富有激情,有根强的艺术感染力。
(葛丽娟)
沃尔夫(1888~1953)德国著名剧作家。出身于商人家庭。在大学学医
学专业,一战期间任战地军医。1920 年参加反对“卡普叛乱”的斗争,1928
年加入德国共产党,1933 年被迫流亡国外,1938 年前往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
战争,途中被捕。1941 年获释后前往苏联。战后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驻波
兰大使。沃尔夫的创作活动始于1917 年,早期作品有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
作品有《穆罕默德》,《这就是你》、《黑色的太阳》等。1924 年发表历史
剧《贫穷的康拉特》,标志沃尔夫已摆脱表现主义影响,开始走向现实主义
的道路。之后相继发表了《氰化钾》、《戴阳觉醒了》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剧
本。反法西斯的剧本有《马门教授》、《新木马计》等,喜剧《女村长安娜》,
最后一部历史剧《托马期·闵采尔》。沃尔夫的剧本结构严谨、心理刻画深
刻细致,语言质朴,一生共写有刷本25 个,其他还有小说、诗歌、随笔等。
(葛丽娟)
《马门教授》剧本。沃尔夫作于1935 年,描写纳粹统治下一个德国犹
太医生的遭遇。马门教授是位优秀的外科医生,一心钻研科学,不过问政治。
但在纳粹掀起疯狂的排犹运动中,女儿被赶出学校,医院所有的犹太人包括
教授都被开除了,并被官方加上了反政府的罪名。马门教授忍无可忍,开枪
自杀。临死前,终于醒悟到已经参加了反法西斯斗争的儿子所走的道路是唯
一正确的道路。剧本问世后,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反响,作者借马门教授这个
形象向全世界对纳粹政权抱有幻想的人们发出了警告。作品强烈控诉了法西
斯推行种族歧视政策的罪行。是一部蜚声世界的名剧。1949 年,活尔夫因这
个剧本荣获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奖金。
(葛丽娟)
贝希尔(1891~1958)德国诗人。出生于幕尼黑一个法官家庭。先后在
耶拿、柏林等地攻读哲学、文学,毕业后从事编辑工作,同时开始文学创作,
1914 年出版诗歌、散文集《没落和胜利》。1919 年加入德国共产党,20 年
代初,以其创作和大量组织工作对德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做出了有益的贡
献。1933 年后流亡国外,后定居苏联,担任《国际文学》德文版的主编,并
写下大量诗歌。1945 年回国,被选为德国民主革新文化联盟主席,1954 年任
文化部长直至1958 年去世。贝希尔被誉为德国社会主义的民族诗人。主要作
品有诗集《致所有的人》、《追求幸福的人和七大重负》、《十四行诗集》、
《世纪中叶的步伐》等,其它还有长篇小说《告别》、及许多文艺理论作品
和文章,如《诗的信仰》、《诗的原则》等,另外还有由艾斯勒谱曲的《德
意志民主共和国国歌》歌词。
(葛丽娟)
《十四行诗集》诗集。德国诗人贝希尔著。1956 年出版。收入作者一
生创作的十四行诗563 首。诗人在继承古典文学遗产中的优秀成果,保存了
十四行诗的传统分节法的基础上,又有创新。丰富和扩大了十四行诗的押韵
法,并把史诗、抒情诗和戏剧结合起来,内容丰富多采:有抒情诗,也有讽
刺法西斯的政治诗;有歌颂苏联革命胜利的诗,也有歌颂人民英雄和文化伟
人的诗,还有不少风景诗。中心主题反映了作者对法西斯的憎恨,对祖国的
怀念和希望,在艺术上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其优秀诗篇被称为“德国诗”。
(马素娟)
法拉达(1893~1947)德国作家。出生于一个地方法官家庭。在伯林、
莱比锡读中学,毕业后曾一度务农,不久以作家身份去柏林,任出版社编辑,
还当过地方报纸记者。法西斯上台后,曾有意识地避开一切政治麻烦,尽管
如此,他还是在1944 年被法西斯关进“戒酒”教养所。1945 年纳粹政权崩
溃后重返柏林,专门从事写作。他的作品生动地描绘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
物的苦难生活,具有社会批判色彩。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小人物,怎么
办?》、《铁钵茹辛记》和《狼群中的狼》等。到后期,法拉达笔下的小人
物不再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屈辱者,而是敢于反抗法西斯残暴统治的形
象,如《每个人为自己而死》,另有传记《那时在我们家里》、《今天在我
们家里》等。
(葛丽娟)
《小人物,怎么办?》长篇小说。法拉达著,发表于1932 年。小说描
写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发生经济危机,一小职员过着贫困的生活,终日为可
能失业而提心吊胆,唯一的安慰和乐趣就是家庭的温暖和妻子的贤惠恩受。
其妻子“小绵羊”是个脸炙人口的贤妻良母形象。小说发表后,深受读者欢
迎,被译成20 多种文字。
(葛丽娟)
布莱希特(1898~1956)德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奥格斯堡一个
造纸厂老板家庭。大战期间被迫进入战地医院看护伤员。参加1918 年工人起
义,创作剧本《夜半鼓声》,于1922 年上演,获“克莱斯特奖金”。从此进
入戏剧界,被聘任明兴话剧院、伯林话剧院的导演剧评。1926 年起自学《资
本论》,写出一系列话剧和歌剧,如《召哈哥尼城的兴衰》、《三分钱歌剧》
和改编《母亲》等。1937 年因反对法西斯而流亡国外长达15 年,积极参加
反法西斯斗争并创作了大量剧本如《卡拉尔大娘的枪》、《大胆妈妈和她的
孩子们》、《四川一好人》等,并创作了《伽利略传》。1948 年返回德国,
创立柏林剧团,同夫人一起领导剧团直至逝世。布莱希特在戏剧理论和实践
的结合上也是典范,他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创造了”叙述体戏剧”(一译
“史诗剧”)理论,并于1948 年完成理论著作《戏剧小工具篇》。另外,他
还写有很多诗,晚年出版《诗一百首》。
(葛丽娟)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剧本。布莱希特著。发表于1939 年。剧情
发生的时间是在17 世纪德国境内进行的30 年战争,剧中主人公安娜·菲尔
琳是一个随军小商贩,被人唤作“大胆妈妈”,她独自带着三个孩子:两个
儿子和一个哑女,拉着篷车随军叫卖,靠在战争中的小买卖为生。两个儿子
先后被军队处死,女儿亦因敲鼓警告城中居民免遭官兵杀害而被官方枪杀。
最后大胆妈妈剩下孤身一人。拉起货车唱着“开步打仗去”的曲子继续随军
而走。作者借安娜的遭遇说明:“战争的大买卖不是小人物做的”,不论任
何人想在战争中捞一把,都终归毫无所得,输个精光。剧中人物个性鲜明,
朴素丰富的民间语言给观众以理智的启迪。是一部宣传反战的杰作。
(葛丽娟)
《伽利略传》剧本。布莱希特著。作于1938 年至1939 年之间。当时法
西斯正疯狂备战,传来了德国物理学家打开铀分子,发现新能源的消息,布
莱希特为了唤起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提醒他们不使自己的科学发现为法西
斯政权所利用,才在短时间内完成这部作品。作品描写了伽利略生平的主要
经历,表现了他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时代”和愚昧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的
冲突中的处世态度。1945 年美军在日本投掷原子弹之后,作者又重写了剧
本,突出了伽利略从事科研的盲目性,及对反动势力卑躬屈节的性格,加重
了对伽利略这个人物的批判色彩。作者意在突出表现科学家对于社会的职责
问题。
(葛丽娟)
雷马克(1898~1970)德国作家。父亲是书籍装订工,18 岁时应征入伍,
参加西线作战,多次负伤。战后从事过多种职业:教师、石匠、司机和记者
等。1929 年发表处女作《西线无战事》,此后成为专业作家,长年侨居瑞士。
1933 年希特勒上台后,他的书被纳粹焚烧,1938 年他的国籍被褫夺。1947
年加入美国籍,1970 年卒于瑞士。一生共写了11 部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
《西线无战事》、《凯旋门》《生死存亡的时代》、《老天不识相爱的人》、
《里斯本之夜)等。作品都以反法西斯和反对军国主义为主题,作品中的人
物多是被迫上前线的士兵和反动势力追捕下逃命的难民。另外,1956 年完成
话剧《最后一站》。
(葛丽娟)
《西线无战事》长篇小说。雷马克著,作于1929 年。这部反战长篇小
说。使雷马克获得世界声誉。小说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以白描的手法和抒
情的笔调,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某军一个班的八个士兵在西线战壕里
的恐怖、伤亡惨状及在后方所经历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
及对青年一代的摧残,表达了群众的厌战和反战情绪,因而引起普遍的强烈
共鸣。作品文笔生动,情节紧张,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客观、冷静和简洁的特
色。小说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广泛注意。销售量达800 万册,被译成29 种文
字。中国在30 年代已有几种不同译本。与法国巴比塞的《炮火》、德国雷恩
的《战争》等被列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优秀反战小说。
(葛丽娟)
《凯旋门》长篇小说。雷马克的又一篇力作,作于1946 年。小说主人
公雷维克是一外科大夫,逃离纳粹魔爪潜往巴黎,在巴黎街头发现当年侦讯
他的纳粹头目哈盖,雷维克历尽种种艰险,最后终于将哈盖打死,而他也与
其他德国难民被押往法国集中营。小说不仅以其紧张曲折的情节吸引读者,
而且以它对法西斯的仇恨,对受迫害的流亡者命运的关切,赢得了广大的读
者。小说通过两条线索表现了主人公雷维克爱与恨的强烈感情。
(葛丽娟)
西格斯(1q00~1983)德国女作家。父亲是个古董商和艺术鉴赏家。1924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8 年参加德共和国际无产阶级作家同盟并从事创作。
1932 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同伴们》1933 年起开始流亡生活,在巴黎、墨
西哥参加反法西斯刊物的编辑工作,并出席三次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会。同
时创作大量文学作品,主要有《人头悬赏》、《二月之路》、《拯救》、《第
七个十字架》和《过境》等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已故少女的远足》等。
1947 年回国后、发表了《死者青春常在》、《决断》利《信托》等长篇小说,
另有多部中、短篇小说。他还致力于世界和平事业,曾获国际斯大林和平奖
金、三次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奖金。
(葛丽娟)
《第七个十字架》长篇小说。西格斯著。作于1942 年。小说以七个囚
犯从某集中营逃跑为主要情节。事情发生后,法西斯在国内布下天罗地网,
在宫内竖起七个象征绞刑架的十字架,发誓恶在七天内把他们抓回处死。他
们中的六个先后遇难,只有第七个人海斯勒在反法西斯战士的掩护下成功地
逃出国境。第七个十字架永远空竖着,象征纳粹统治的虚弱和必然灭亡的命
运。小说生动形象而又深刻地描绘了处于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人民的生活,
同时也歌颂了反法西斯战士不屈不挠,团结战斗的精神。1944 年在美国拍成
电影。作者因这部小说的出版而获得国际声誉。
(葛丽娟)
《死者青春常在》长篇小说。西格斯著。作于1949 年,1968 年搬上银
幕。作品概括了德国1918 年11 月革命至第二次大战终结的历史,形象地展
现了德国的社会生活和两大敌对阶级生死搏斗的情景。共产党员埃尔文在11
月革命中惨遭自卫军杀害。埃尔文的儿子在父亲的战友马丁的指引下也成长
为反法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