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革命中惨遭自卫军杀害。埃尔文的儿子在父亲的战友马丁的指引下也成长
为反法西斯战士,结果又为反动势力所杀。小说以凶手们及幕后牵线人同埃
尔文的亲友和同志们之间的斗争,构成主要情节,揭示了社会和时代的基本
矛盾,说明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人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而新一代定会为幸
福的未来而斗争。作品具有雄辩的政论式的艺术效果,是战后民主德国小说
创作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葛丽娟)
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出生于科隆一个雕刻匠家庭。中学毕业
后当过书店学徒、1939 年被征入伍,战争临近结束时被俘,1945 年被遣返回
科隆。重新上大学,做过木工和人口统计员,同时从事写作,40 年代未成为
专业作家。1949 年写的《列车正点到达》是其成名作,从50 年代中期起,
伯尔对社会问题更加关注,批判矛头指向社会。有《。。一声没吭》、《无
主之家》、《九点半钟的台球》、《小丑之见》等。1971 年最负盛名的长篇
小说《一个妇女周围的群像》发表,被公认为是伯尔最优秀的代表作,70 年
代又连续发表了中篇小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和长篇小说《监
护》等。创作上,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又广泛采用现代派文学中常用的表
现手法,构成他在艺术上较为鲜明的特色。1972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葛丽娟)
《一个妇女周围的群像》亦译为《莱尼和他们》,长篇小说。西德作
家伯尔著。1971 年出版,是伯尔“创作的全部结晶”,被誉为是1971 年“欧
洲之书”,已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好评。小说描写一个“笔
者”走访同据说品行不端的女主人公从30 年代到70 年代初相识的人,为她
澄清事实,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血合污、为现实所不容的妇女形象,揭露
了在物质财富掩盖下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的不合理性。塑造了各种
类型的人物,情节纷繁,时空概念大,语言随人物所瞩阶层和身分、职业、
职务的不同而变化。被誉为作者”小说创作的皇冠”,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
法上都达到了他创作的高峰。
(葛丽娟)
伦茨(1926~)德国作家。生于东普鲁士的吕克城(现属波兰),父亲
是一小职员。1943 年应征入伍·对纳粹及所进行的战争产生压恶心理,1945
年春,携枪逃跑,与纳粹决裂。战后进大学学习哲学和文学,毕业后于1950
年进汉堡《世界报》、任记者和编辑,并开始文学创作,1951 年发表他第一
部长篇小说《空中群鹰》,是在陀斯妥耶夫斯基和福克纳的影响下”写成的,
描写一个被追捕的人的恐惧心理。之后成为职业作家,加入文学团体“四七
社”。《同影子的决斗》、《激流中的人》、《面包和运动》、《灯船》等
作品明显看出受海明威的影响。60~70 年代的刨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风格,1968 年发表的《德语课》是其代表作。具它还有《雷曼的故事》、《楷
模》、《故乡博物馆》等。
(葛丽娟)
《德语课》长篇小说。伦茨著。作于1968 年,小说用第一人称写成,
故事情节通过作品主人公西吉·耶普森的思想活动反映出来。在德语课上西
吉写作文时,回忆起其父一段极其丑恶的往事。父亲奉命没收画家南森画幅
并禁止其作画,西吉同情画家,自愿替画家保存画幅。战后,其父仍不忘其
“职责”,继续没收和焚毁画家的画幅,西吉患上恐惧症,在南森画展上,
因偷走画家的画而成为“少年犯”被送进教养所。作品嘲讽了被视为德意志
传统的“忠于职守精神”。文字简洁明快,故事性强。小说出版后,反应强
烈,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长期成为畅销书,发行量超过100 万册。
(葛丽娟)
英国
《贝奥武甫》英国古代英雄史诗。是英国文学中第一部重要作品。用古
英语写成,是继希腊、罗马史诗之后欧洲最早的一部用本民族语言写成的史
诗。五世纪时开始口头流传,约在八世纪成书。共3182 行,分两部分。前部
分写有个名叫格伦德尔的怪物接连夜袭丹麦国王的殿堂,杀死守卫武士,百
姓深受其害,瑞典勇士贝奥武甫听到后,决心为民除害,他带14 名武士前往
交战,终于扯掉了怪物的一条胳膊,使其受伤逃跑,怪物之母前来为子报仇,
贝奥武甫用魔剑将怪物杀死,并割下格伦得尔的头。后部分写贝奥武甫回国
后作了国王,统治50 年,因与火龙博斗受重伤而死。史诗反映了血仇必报的
主张和各部落间的不断战争,歌颂了见义勇为、临危不俱、富于自我牺牲的
英雄形象。结构严谨,选材集中。节奏悠闲庄严,对话和叙述交替,有时插
入诗人的议论,语言形象,不用尾韵用头韵。即每个字开头的辅音或元音相
同或相似算对韵。每行诗分为两个半行,各有两个重读字,重读字一般押头
韵,每行最多可以有四个头韵,一般前半行两个,后半行一个头韵的诗句较
多。另一特点是使用“代用词”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艺术上很有特色。
(杜金鹏)
乔叟(约1343~1400)14 世纪英国诗人,资产阶级文学的先驱,英国
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出身于富裕的市民家庭,年轻时在军队中服役,英法战
争中,他被法国人俘虏。英王爱德华三世出目款,把他赎回。从此就在宫廷
中服务。他精通英语,通晓法语、拉丁语和意大利语,曾多次出使法国和意
大利,有机会接触欧洲大陆的文艺复兴运动。脱离官廷后,他曾任伦敦海关
监督和外省官职。其作品主要有《公爵夫人的书》、《声誉之宫》、《禽鸟
的议会》、《贞节夫妇的传说》、《特罗伊勒斯和克丽西达》及代表作《坎
特伯雷故事集》等。乔叟是莎士比亚时代以前英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
诗才在当时受到普遍推崇,他的诗作,尤其是《坎特伯雷故事集》对后世影
响很大。他所创造的“双韵诗体”,成为后世英国诗歌中最通用的一种,因
而他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
(王燕)
《特罗伊勒斯和克丽西达》诗体小说。乔叟作。根据薄伽丘的同名作
品改写而成,是作者第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长诗以特洛亚十年战争为
背景。叙述特洛亚王子特罗伊勒斯同年轻貌美的寡妇克丽西达的恋爱故事,
着重宜传的是把爱情看作人的普遍本性的人文主义观点,批判禁欲主义。主
人公特罗伊勒斯开始轻视爱情,以为一个男子汉被爱情俘虏是可笑的,还嘲
笑朋友为爱情而产生的痛苦。然而他见到克丽西达后,也燃起无法抑制的爱
情火焰。痛苦非常,几乎要寻死,终于得以同克丽西达秘密结合。但作者也
批评把爱情理想化、绝对化的中古骑士式的爱情观。特罗伊勒斯同克丽西达
本来是山盟海誓,相约水不相负,但当克丽西达被遂列希腊军营后,她便爱
上了一个希腊将领,作者对此并没批判,相反,却作了同情的描写,以为这
是人性的自然体现。
(王燕)
《坎特伯雷故事集》诗体故事集。乔叟著。它以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
31 个从伦敦到坎特伯雷朝圣的香客讲故事为线索,写了24 个故事,绝大部
分用诗体写成。其中框架部分包括开始时的“总引”、每个故事前讲演人的
“开场语”和每个故事讲完后人们的议论和反应,这些部分同香客们各自讲
的故事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待生活的朝气蓬勃的乐观主义,善意的幽默
和温和的讽刺,是贯穿全诗的统一风格。故事集的思想内容广泛,其中爱情
和婚姻问题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作者通过对这些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
香客们的描绘,以及他们讲的生动幽默又有针对性的故事,反映了14 世纪英
国的社会生活状况。故事集在写法上采取了框架结构的方式,它把“框架故
事”这种文体发展得更为成熟。由于故事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杰出的艺术
成就,《坎特伯雷故事集》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典范作
品,英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为英国文艺复兴文学奠定了第一块牢固的
基石。
(王燕)
托马斯·莫尔(1478~1535)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作家。他出生于伦敦,
14 岁入牛津大学,精通哲学,在数学、天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他为人正直,
廉洁奉公。亨利八世时历任上诉法院院长、枢密院顾问官、众议院议长筹职。
因为他同情人民,反对圈地运动和暴力掠夺,反对亨利八世强迫议会以法令
形式宣告其为英国国教最高首领,于1535 年7 月以叛逆罪被处死。他曾写过
不少的宗教、论战文章、短剧及小诗等,主要作品是用拉丁文写的《乌托邦》。
奠尔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是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是社会主义思想史
上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石瑞芳)
《乌托邦》对话体幻想小说。托马斯·莫尔著。写于1516 年。当时,
资本主义已在英国的工业,农业和商业中开始萌芽,不久,资本主义就以原
始积累方式即圈地运动和对殖民地进行掠夺的方式迅猛发展,贫富对立鲜
明,阶级矛盾尖锐。本书以对话形式写成上、下两部。上部主要揭露都锋王
朝残酷的法律、无节制的贪婪造成的“圈地运动”,把它比作“羊吃人”,
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残酷剥削进行了强烈谴责,对英国农民贫困、悲惨的
境遇寄予深切同情。下部描写了一个位于海洋之中的不为外人所知的“世外
桃园”式国家。这里没有私有制,财产公有,按需分配,政治平等。余暇可
参与学术研究及文娱活动。还谈到消灭城乡对立及缩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间差别的问题。但这个理想国家是以农业、手工业为经济基础的。且还保存
了奴隶和宗教。《乌托邦》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小说,语言优美流
畅,情节曲折生动,想象奇特合理,讽刺形象深刻,对后世影响很大。
(石瑞芳)
斯宾塞(1552~1599)英国诗人。出生于伦敦一布商家庭,少年时入伦
敦布商学校。1569 年入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1573 年得学士学位,三年后
获硕士学位。1580 年后一直生活在爱尔兰。最早的诗作是《牧人月历》,凡
12 歌,每歌以一个月份为标题,除首尾两歌外,都是对话体,大部分以受情
为主题,有的涉及宗教。80 年代,完成了《仙后》的前三章,还写了挽歌《爱
星者》。1595 年写成《柯林·克劳特回来了》,同年还出版了《爱情小诗》
和《结婚曲》。次年写成《婚前曲》和《赞歌四首》。主要作品是《仙后》。
是为了“塑造一个有道德和教养的高尚的人”,全诗以亚瑟追求仙后格罗丽
亚娜为引子,通过仙后等形象歌颂了女王,写仙后每年在宫中举行12 天宴
会,每天派出一名骑士去解除灾难,亚瑟参加每个骑士的冒险事迹。他的诗
在思想上、语言上、诗歌艺术上对后世英国诗人(包括弥尔顿)有很深远的
影响。他主要启发了马洛,使十音节诗行在无韵诗体里臻于完美。他也影响
了18 世纪前期浪漫主义诗入汤姆逊、格雷以及19 世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和
济慈。他被称为“诗人的诗人”。
(杜金鹏)
《仙后》长诗。斯宾塞著,前三章出版于1590 年。后三章出版于1596
年。长诗继承骑士传奇文学的传统,模仿意大利的阿利奥斯托,运用独特的
“斯宾塞诗节”写成,诗中借葛罗里亚娜(即仙后)去歌颂伊丽莎白女王,
有明显的贵族倾向。在作品中,诗人宣扬了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新文人应
具有的高尚品质,在英国文学史上被尊为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族史诗。诗中
塑造了各种理想人物。在艺术上刻意求工,规模恢弘,内容丰富,语言优美,
从而独步当时诗坛。对后世影响深远,之后的雪莱,拜伦的诗歌创作多有仿
造。
(颜培成)
马洛(1564~1593)英国戏剧家、诗人。父亲是鞋匠。他靠奖学金在当
地学校和剑桥大学求学,获学士学位,继获硕士学位。剧作有《迦太基女王
狄多》、《帖木儿》、《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马耳他岛的犹太人》、《受
德华二世》,行情短诗《热情的牧羊人致情人)等。马洛对英国戏剧发展的
贡献在于革新了中世纪戏剧,在舞台上创造了巨人性格,反映了时代精神,
富于时代气息。作品热情奔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戏剧结构松散,但能打
破悲喜剧的界限。无韵诗体经他锤炼,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他不仅被称为莎
士比亚戏剧的先驱者,其作品本身也是英国文学中的奇葩。
(周洁)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剧本。马洛著。马洛在德国民间故事有关魔术
师浮士德把灵魂卖给魔鬼的传说基础上,创作而成《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是“大学才子派”中的代表作。作者在剧中塑造了一个巨人式的人物。通过
浮士德这一艺术形象审识人类在物质障碍面前夺取权力的意志,内心追求的
自省以及精神上发生的变化,企图借助于知识征服自然,以致控制世界,全
剧的基调是哀婉的、动人的。主人公对人生刻意进取、奋斗不止,集中体现
了个人主义抗争特点。作品感情热烈奔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颜培成)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生
于英国内地艾汶河畔斯特拉福镇的一个羊毛商人家庭。后因家庭经济困难,
去伦敦谋生,先后当过剧场杂差、演员、编剧等。晚年回到故乡,在52 岁生
日那天去世。莎士比亚一生中创作了37 个剧本(分为历史剧、喜剧、悲剧、
传奇剧四类),十四行诗154 首和两首叙事长诗。其中以悲剧为最佳,后人
常把《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称为他的“四
大悲剧”。《哈姆雷特》是四大悲剧中最重要的一部,无论从思想深度、生
活广度和艺术高度来说,都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有“英国戏剧之父”之称。
莎士比亚的剧作往往取材于古代史料、民间传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时
代特征。艺术上,情节紧张,人物鲜明,语言生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对
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深远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莎士比亚化”
的创作原则,以肯定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王燕)
《十四行诗集》诗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
亚著,共154 首,主题是友谊与爱情。这种诗体从意大利传人,多采取连续
性的组诗形式。作于1592~1598 年。该诗集的1~126 首写诗人同一贵族青
年友谊的升沉变化;127~152 首写诗人对一“黑肤女子”的爱恋;最后两首
结束。诗中隐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人文主义者对真善美的看法和理想,
也反映出社会现实。这些诗虽然表现了对光明和未来的希望,但也表现出入
与人间的不和谐所引起的失望和焦虑,它不仅仅是个人的抒情,也代表了一
个时代。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感情并不奔放,而是有节制,有思想深度,有
分析说理,人物形象生动丰富,语言运用巧妙,语句节奏感强。
(王燕)
《罗米欧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