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94章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94章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曲文笔流畅、朴实无华,但富有感染力。作者吸收了当代口语的特点,简
洁确切,很有生气。善于通过对话和独白表现人物性格也是小说的主要特点
之一。

(傅春明)


辛格(1871~1909)爱尔兰戏剧家,出身于基督教徒家庭。曾入都柏林
的三一学院学习。1894 年留学德国,专攻音乐,此后又留学意大利和法国。
回到祖国后参加了爱尔兰文学会,并和叶芝、格雷戈里夫人,于1902 年创办
了爱尔兰民族文学剧院。他们于1904 年接管了都柏林的阿贝戏院为演剧中
心,辛格六部剧作中的五部是在这里上演的。其作品有《骑马下海人》,喜
剧《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补锅匠的婚礼》等。辛格的戏剧把农民和农
民的语言搬上舞台,给世纪初“优雅”而沉闷的英国戏剧舞台送进一股新鲜
空气。辛格不是一个现实主义剧作家,但他的剧本富有诗意,颇有情趣。

(王燕)


《骑马下海的人》独幕悲剧。爱尔兰戏剧家辛格著。作于1903 年,是
一部完美的作品,也是辛格所写的最佳悲剧。《骑马下海人》写阿兰群岛上
的一个渔村的老妇人莫尔耶,生有六个儿子。他的丈夫和五个儿子都在海上
捕渔时溺死。她的第六个儿子,依旧出海捕鱼。老妇人预感到了不幸。黄昏
时,她第六个儿子(巴特利)的尸体从海中捞起,被送到他母亲面前。该剧
的主题是渔民和大海的斗争。大渔是残酷无情的。但母亲是无比坚强的,在
失去所有的儿子之后,绝望之余,感到宁静,“现在都过去了,大海将奈何
我不得了。”作者企图通过老妇人的崇高性格使观众从怜悯和恐惧中得到净
化。作品在构思、结构方面,深受希腊悲剧影响,具有高超的想象力和魅人
的诗意。

(王燕)


奥凯西(1880~1964)全名肖恩·奥凯西,是工人出身的爱尔兰剧作家。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只读过三年书。通过自学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奥凯
西从十二岁开始独立谋生,在以后的近二十年中先后当过铁路工、码头工、
锅炉工、泥水匠等,靠打短工维持生活。奥凯西积极参加了当时蓬勃发展的
爱尔兰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1930 年加入英国共产党。1931 年的柏林运
输工人罢工失败后,工人建立了民族主义的“公民军”,奥凯西任“公民军”
书记。在劳动斗争之余,奥凯西开始文学创作。他的剧作有《枪手的影子》、
《裘诺与孔雀》、《星儿变红了》、《给我红玫瑰》等。自传体的小说有《我
敲门》、《门厅里的图画》、《窗下鼓声》、《英尼希法伦,再见》、《玫
瑰与王冠》、《日落与金星》六部。作品在英国流传很广。

(傅春明)


《星儿变红了》剧本。奥凯西著。作于1940 年。主题是歌颂共产党人
领导下的反法西斯斗争。剧中女主人公朱莉娅因不堪忍受辱骂,打了法西斯
黄衫队首领一个耳光,遭到鞭打。她的父亲赶来营救,反被枪杀。其男友杰
克也在与黄衫队的搏斗中牺牲。朱莉娅悲痛至极。工会领袖红吉姆指挥左派
继续战斗,朱莉娅受到鼓舞,也化悲痛为力量,高唱国际歌参加了战斗。幕
落时,背景上的银星变成红星,大放光芒。剧本采取道德剧的形式,部分人
物没有姓名,只注明属于哪一种类型。在艺术表现上,有的人物缺乏个性,
有的人物形象显得木偶化,缺乏感染力。

(申)


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小说家,生于都柏林一个穷公务员家庭。
从小在耶稣学校受天主教教育。中学毕业前开始同宗教信仰以及都柏林庸俗
无聊的生活决裂,决心献身文学事业。1898 年进入都柏林大学专攻现代语
言。1902 年毕业后,赴巴黎学医。1903 年因母亲病危暂时回乡,开始写短篇
小说。1904 年结婚后,到意大利和瑞士旅行,并宣布“自愿流亡”,与天主
教会统治的爱尔兰彻底决裂。1920 年定居巴黎,专门从事创作。其主要作品
有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自传体中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代表
作《尤利西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为芬尼根守灵》等。他广泛采用“意
识流”写法,形成独特风格,从而成为西方资产阶级现代派小说的先驱之一。

(王燕)


《尤利西斯》长篇小说。乔伊斯的具有史诗般规模的长篇小说。这是一
部意识流手法的典型作品。作于1915~1922 年。小说的主人公利厄波尔·布
卢姆是都柏林一家报纸的广告推销员。小说用许多逼真的细节描宕这个仿惶
苦闷的小市民和他寻欢作乐的妻子莫莉以及寻找精神寄托的青年学生斯蒂
分·德迪勒斯,这三个人一昼夜中的写照。乔伊斯通过这三个人潜意识活动
的表现,反映出整整一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乔伊斯把小说的主人公
和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斯)相比拟,把他在都
柏林的游荡和尤利西斯十年漂泊相比拟,而且把全书十八章一一与荷马史诗
情节相应,通过全面对比渲染了现代西方社会的腐朽与堕落,突出了人的渺
小与悲哀。

(王燕)


艾略特(1888~1965)英国诗人、剧作家,文学评论家,批评家。出慑
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1914 年定居英国,1927 年入英国籍。在哈佛大学
读书时开始发表诗作,以颓废的诗歌开始他的文学活动。曾在牛津大学学哲
学。艾略特自称在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政治上是保皇派,文学上是古典
主义者。诗作有《普鲁夫洛克》、《诗集》、《四个四重奏》、《荒原》、
《空心的人们》等。剧作有称为“现代神秘剧”的《大教凶杀案》、以及《家
团聚》、《鸡尾酒会》,最后一个剧本《元老政界》。文学评论文章有《传
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等。在诗
歌创作方面,重视乔叟、莎士比亚的传统,强调运用日常口语的节奏感,追
求词语的独特含义和新奇比喻。在文学评论方面,强调作品所引起的美感与
作品所表达的哲学思想无关。他的创作与文学评论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流派
有一定影响。1948 年,艾略特因《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王燕)


《荒原》长诗。艾略特著。作于1922 年。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里一部
划时代作品,是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全诗共分五章:《死者葬仪》、
《对奕》、《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主题是欧洲是一片
干旱的荒原。但作者对革命浪潮又感到恐惧,他宣扬宗教的“给予、同情、
克制”。艾略特利用人类学中关于神话传说的研究成果,大量引用或更动欧
洲文学中的情节,以及典故,名言,以鲜明的形象,并借助暗示和联想,严
密的结构,构成一部思想和情调一致的完整的诗篇。全诗极少用韵,大多是
有节奏的自由体,语言变化多端,这首诗在技巧上是一个大突破。

(王燕)


奥斯本(1929~)英国剧作家。1929 年生于伦敦。父亲是商品图案设计
美术家,母亲是酒吧间女招待。曾担任演员、导演。写过剧本。1956 年,代
表作《愤怒的回顾》在伦敦上演后受到好评。奥斯本因此被看作50 年代英国
文学新流派“愤怒的青年”的代头人。西方评论家认为该剧反映了战后英国
青年对现实不满的心声,使英国戏剧从描写上层社会的客厅转向反映中、下
层人民的生活,从而掀起戏剧改革的新浪潮,产生了战后整整一代新的剧作
家,如品特、威斯克等。1958 年与人合资开设一家电影公司,自己也编写电
影剧本和电视剧,已写有剧本和电视剧30 多部,代表作有《路德》、《不能
接受的证据》、《目前和阿姆斯特丹的旅馆》、《苏伊士以西》等。

(申)


《愤怒的回顾》三幕剧。奥斯本的代表作。作于1956 年。该剧本描写
一个工人家庭出身,靠自学获得知识的青年吉米愤世嫉俗,憎恨冷酷的社会,
无聊的生活,伪善的人们,愤怒地抨击周围的一切,但他只用破口大骂来跟
他所不满的环境作战,却不愿采取行动改革现实。该剧本体现了英国“愤怒
青年”空有“愤怒”而无行动决心的典型特征。西方评论家认为此剧反映了
战后英国青年对现实不满的心声,使英国戏剧从描写上层社会转向反映中、
下层人民的生活,从而掀起了戏剧改革的新浪潮,产生了战后整整一代新剧
作家如品特、威斯克等。

(王燕)


品特(1930~)英国剧作家,生于伦敦东部哈克尼一个犹太裁缝家庭。
1948 年进入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学习。1950 年开始写诗,并正式演戏,从此成
为专业剧作家。从50 年代以来,品特在西方是一个有影响的作家。他是英国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生日晚会》、《升降机》、《看房者》、
《侏儒》、《搜集证据》、《茶会》、《归家》、《地下室》、《昔日》、
《虚无乡》等。

(王燕)


《生日晚会》剧本。品特早期作的一部荒诞剧。作于1958 年。品特的
荒诞剧被称为“威胁的喜剧”。剧中主人公斯但利受到莫名其妙的威胁,逃
到海滨隐居。一天,两个陌生人来到海滨,利用“生日晚会”的机会,强加
给他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并把他带走。作品说明了威胁时时有,处处有,防
不胜防。这种观点,反映出品特对战后英国社会生活中的“威胁”的感受,
也反映了在动荡不安的西方社会里人们的恐慌心理。语言简练,富有风趣,
对西方现代派戏剧创作有一定影响。

(王燕)


法国

《罗兰之歌》中世纪法国的一部英雄史诗。它来自民间,最初在法国行
吟诗人的口头流传,后来由教会文人加工润色而成定本。《罗兰之歌》发现
于19 世纪,现在8 个抄本,最完整的是牛津大学收藏本,共3998 行,后又
据其它本补了4 行,所以现读到的《罗兰之歌》共是4002 行,291 节。《罗
兰之歌》歌颂了公元八世纪查理大帝统一法国,反抗侵略的巨大功勋。塑造
了骑士罗兰英勇战斗,为国捐驱英雄形象。谴责了祖国的叛徒,反映了人民
拥护王权统一国家的愿望和历史要求。史诗在艺术上比较完善。情节集中单
纯,诗句简洁明快,井保留着民间创作的粗犷风格。是中世纪欧洲文学中一
部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

(申伟)


《列那孤传奇》中世纪法国叙事讽刺诗的代表作品。共27 篇,长达3
万余行,形成于12 世纪末到13 世纪中叶,其中多数都能独立成篇,它们主
要是在法国民间动物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形成以狐狸列那为中心
角色的一组叙事诗。《列那狐传奇》假托写动物世界的故事,实际上反映的
是现实社会的斗争。主要情节围绕列那狐和伊藏格兰老狼的斗争展开。故事
中各种动物的活动,影射当时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狮王是国王的化身,老
狼是贵族的化身,驴是僧侣的化身,鸡、兔等小动物是老百性的化身,列那
狐是市民的代表。叙事诗把封建王国描写成了凶残的强盗王国。列那狐在同
封建统治者斗争时总是胜利者,同时,它对更弱小的动物也犯下了累累罪行,
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情节生动有趣,生活气息浓郁,采
用出色的喜剧手法,无情地揭露和嘲弄了统治阶级,体现出市民文学的独特
风格,历来被看作法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

(王鲁英)


《玫瑰传奇》中世纪法国市民文学的代表作之一。长诗的第一部分写于
13 世纪初期,约4300 行,传说是一个名叫吉约姆·德·格利斯的教士为表
现自己的一段爱情生活而作,采用了隐喻的手法,用“玫瑰”代表心目中的
少女,以“情人”对“玫瑰”的追求比喻自己对少女的爱情,宣扬了贵族所
谓典雅的爱情。作品未写完,作者去世。13 世纪60 年代巴黎一个叫让·德·梅
恩的市民完成了续作,共17000 行。它也采用原诗的隐喻、手法,写“情人”
对“玫瑰”的追求,但是却在市民的立场上宣扬了新的爱情观,突破爱情题
材,广泛议论社会政治问题,成为一部揭露社会和贵族的作品。艺术上,《玫
瑰传奇》成功地运用了隐喻、象征、梦幻的手法,充满民主主义和乐观主义
精神,是法国中世纪市民文学的杰作。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鲁英)


拉伯雷(1495~1553)法国小说家,是当时法国最重要的人文主义者。
他经历丰富,知识渊博,是文艺复兴时期多才多艺的巨人。拉伯雷出身于律
师家庭,做过修士,潜心研究古希腊文学。1530 年到大学学医,1532 年在里
昂行医。他学识广博,对医学、法律、数学、天文、地理、植物、几何、考
古、音乐、神学、哲学都有所研究。1532 年,化名出版《庞大固埃》,这是
他毕生巨著《巨人传》中的第二部,出版后大受欢迎,却被当局列为禁书。
1534 年,出版了《巨人传》的第一部《卡冈都亚》,1545 年在宫庭谋得职位,
1546 出版《巨人传》第三部。1548 年出版《巨人传》第四部,被当局列为禁
书。《巨人传》的第五部是在拉伯雷去世后才问世的。

(王鲁英)


《巨人传》长篇小说。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拉伯雷的一部杰作。共
五部。第一部《卡冈都亚》写乌卡冈都亚奇异的出生,他接受经院教育而变
得愚钝,后来接受人文主义教育,才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他在让修士的帮
助下打败侵略者,为报答让修士,他建立了德廉美修道院。第二部写卡冈都
亚的儿子庞大固埃的出生及教育,写他在巴黎求学时遇到巴汝奇,在巴汝奇
的帮助下,战胜了迪普孛德国。第三部写庞大固埃和巴汝奇为解决巴汝奇的
婚事而到处漫游。第四、五两部写他们为寻找神瓶而到处漫游。最后得到神
瓶,得到的启示是一个“饮”字。《巨人传》通过漫画式的形象和荒诞不经
的故事,极其广泛地反映了十六世纪的法国社会,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
暗现实。同时也正面描写了人文主义的理想,写到了理想的境界(德廉美修
道院)和理想的人物(二代巨人形象)。《巨人传》是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
最初的氏篇小说之一,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它以主人公的身世和游历为线
索,广泛描写社会生活,结构自由而松散。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以笑为手段的
讽刺性,尖锐锋利,又不免粗犷夸张。这部作品对后来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
的作家都有影响。被认为是讽刺文学的经典作品。

(王鲁英)


蒙田(1533~1592)法国思想家、散文家。一译蒙泰涅。生于波尔多一
个新贵族家庭。曾做过15 年的文官。后厌倦官场、回乡隐居,过着平静安闲
的乡绅生活,埋头读书写心得。喜欢出游,曾游历瑞士、意大利等地,留意
各地风情。他把读伤心得和旅途见闻、日常所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成了
《随笔集》(或译《随感录》)2 卷,于1580 年出版。1581 年起当选为波尔
多市市长并连任两届。1588 年,经修订的《随笔集》第2 版和第3 卷出版。
直至逝世前不久,仍继续修订他的著作。1592 年9 月1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