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20世纪世界指挥大师的风采 >

第18章

20世纪世界指挥大师的风采-第18章

小说: 20世纪世界指挥大师的风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的交响曲,就有着非常独到的处理和成功的演释,而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一
般对于德奥指挥家来说是并不擅长的。另外,肯普对于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
等人的作品,也是一个演释得极为成功的专家,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作品当
属斯美塔那的著名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和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新
世界)。

肯普是一位管乐演奏家出身的指挥大师,在这方面,恐怕只有后来的科
林·戴维斯与他相似。肯普早年是一位著名的双簧管演奏家,曾经在许多著
名的乐团中担任首席双簧管,自当上了指挥家以后,肯普不得不中断了自己
的演奏生涯,但他的这一得天独厚的特长,却为他的指挥技艺的发展提供了
很大的帮助,由于他精通管乐器的演奏方法与特长,又有丰富的乐队管乐演
奏经验,所以他在指挥乐队时能够非常出色他调配管乐器演奏出的旋律线条
及和声效果,他所处理出的管乐乐句,呼吸极其合理匀称,音色异常的干净、
透明、统一和富有特色。此外,他的这一特点对指挥声乐作品也有着很大的
帮助,因为声乐与管乐一样,也是一门十分强调呼吸、控制和变换音色的艺
术。

肯普还是一位现代著名的协奏曲指挥家,多年来,他与许多世界著名的
管乐演奏家、弦乐演奏家及钢琴演奏家一起,在世界各地举行了大量意义重
大的音乐会,同时也录制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协奏曲唱片,其中理查·施特劳
斯的两首圆号协奏曲及双簧管协奏曲,柴科夫斯基和布鲁赫的小提琴协奏曲
及勃拉姆斯的钢琴协奏曲等唱片,都是非常有名的珍品。

肯普在唱片录制方面的成绩也是很大的,多年来,他为世界著名的EMI
唱片公司和伦敦唱片公司等各大公司分别录制了相当数量的优质唱片,其中
有指挥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和柏林爱乐乐团所录制的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
林》、《纽伦堡的名歌手》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指挥德祟斯顿国立
乐团演奏的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梯尔的恶作剧》、《意大利之行》、
《马克白斯》、及弦乐合奏曲《变态》。还有指挥班贝格交响乐团所录制的


斯美塔那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等等。

肯普是20 世纪老一辈指挥大师中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他一生无论是在德
累斯顿、慕尼黑、萨尔茨堡、拜罗伊特,还是在伦敦、苏黎世和纽约等地,
都留下了使人永难忘记的印迹,令人非常遗憾的是,这位功名着著的指挥大
师仅活了66 岁就与世长辞了,这样的损失对于20 世纪的世界指挥艺术来说,
的确是一个沉重而又痛苦的打击,所幸的是,他的精湛指挥艺术,已经通过
所录制的大量唱片而完整地留给了后人,而这些万般珍贵的经典文献,也永

远变成了后代指挥家们所学习和效仿的绝好资料。{ewcMVIMAGE;MVIMAGE; !14800230_0144_1。bmp} 


不擅长录音的特级大师——切利比达凯

(Sergiu Celbidache l912—1996)


在20 世纪的世界指挥大师中,恐怕再没有比切利比达凯更使人感到陌生
的了。不但在音乐爱好者中是这样,就是对于专业音乐工作者来说,知道他
的人也并不是多数的,然而他却的确是本世纪中一位具有非凡天才的指挥大
师。那么为什么他有那么高的才能和地位,但却始终没有获得像卡拉扬、伯
恩斯坦和索尔蒂等人的那种异常响亮的名声呢?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不擅长也
不赞成录制唱片,因此,他给人们留下的唱片文献是极其稀少的,但是在今
天这个以电讯工具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世界上,人们要想了解一个演奏家或指
挥家的话,唱片和视盘应该说是一个最为主要的工具和手段了,因此从这方
面来说,切利比达凯的作法的确是十分令人遗憾的,但这毕竟属于他本人的
独特艺术个性,也是任何人都无法去改变的。因此,人们要想欣赏他那精美
的指挥艺术,便只好想方设法去音乐厅亲耳聆听他指挥演奏的音乐了。

塞尔吉乌·切利比达凯于1912 年出生在罗马尼亚的罗曼。他从六岁起便
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 1939 年他27 岁时,考进了著名的柏林高等音乐学
校。在校期间,他是以指挥和作曲为主要专业的,虽然如此,但他还是十分
注重于对其它领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他在柏林高等音乐学院随施但
因教授学习期间,还同时在柏林大学中学习哲学、高等数学、音响心理学及
音乐心理学等课程,1945 年他完成学业时,曾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柏林大学
所授予的博士学位。在这一年中,他还担任了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
从而正式走上了指挥家的道路。此外在这一年的八月间,他与著名的柏林爱
乐乐团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合作,这为他后来进一步的从事指挥事业来说,无
疑是一次极好的锻炼机会和有说明力的资历。 1947 年,切利比达凯继大指
挥家富尔特文格勒之后,担任了五年这个伟大乐团的常任指挥。 1963 年,
切利比达凯将自己的艺术生涯和精力转到了北欧国家,这一年,他受聘担任
了瑞典国家广播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同时还兼任了丹麦广播交响乐团的常
任指挥。 70 年代中期,他又开始在法国和德国谋求事业上的发展,1975
年到1976 年,他是法国国家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76 年到1977
年,他又接过了德国南部广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的职务,1979 年又担任了著
名的慕尼黑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此后他便经常以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为
中心,广泛地开展他的指挥活动。进入到八、九十年代以后,他又将他的指
挥活动扩大到了世界的范围内,在这十几年里,他先后在中美洲的一些国家
的交响乐团以及美国的许多交响乐团中担任客席指挥,获得了人们的一致好
评,并且还赢得了“著名乐队训练家”的美誉。

切利比达凯训练乐队是以极其严格的态度而闻名的,在当今世界上的指
挥家中,他是属于在音乐会前排练次数最多、且对音乐处理要求最细致的指
挥家。他一般指挥一个乐队开一场音乐会要排练20 次左右,在排练过程中,
他极其严格地训导着乐队队员们来达到他的艺术要求,并且从不放过总谱上
的任何细节,他的听力是敏锐和超群的,任何细微的疏漏都逃不过他那双如
同机器般精确的耳朵。然而他那出奇严格的训练方法和对艺术质量上的过高
要求,也曾使他的指挥活动向更大范围的发展受到过一些影响,许多欧美的
大乐团都惧怕他那不留情面的严厉原则,故而不敢聘任他担任常任指挥,这
样一来,便使得他由此失去了一些扩大名声的良好时机,这大概也是他的名


字鲜为人知的一个重要原因。

切利比达凯是一位以细腻、深刻和完美见长的指挥大师。他在指挥作品
时,对于音色、表情和力度等方面的变化,处理得极其微妙和细腻。对于这
一切,日本音乐评论家小石忠男曾说过这样的话:“当我听了切利比达凯指
挥日本读卖交响乐团演奏的音乐会后,的确感到那是一场令人感叹不已的演
奏会,切利比达凯的指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大师处理出的最弱
音,可以说几乎是在静中将音响的幅度展开到空间的。在这里,各声部都有
着自己明确的规律性,音乐的结构被毫无矫饰地揭示了出来,并以此制造出
了听众与乐队队员同样强度的紧张感觉。”

切利比达凯在指挥作品时十分注重于音乐内容的体现,他忠实于总谱上
的每一个音符和记号,无论是在排练还是在演出中,他都从不任意地生硬卖
弄和牵强附会,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在极其自然的状况和心态下的演奏。而真
正做到寓表情于节拍中,在音乐中达到自己理想主义的要求,也就变成了他
在艺术上的一个信念。此外,在他的艺术观中,还努力地去追求在有限的空
间里与听众达到共同感受的目的,用小石忠男的话说,这表明了一种“在感
情的表现上应具备的超脱的自由精神的哲学上的认识”。而这种观点和认识,
恐怕就是他极力否定录制唱片的真正原因。

切利比达凯在演释音乐作品时有着极为罕见的深刻性,并且每种演释方
法都有着包含哲理性的逻辑思维,这种特点是与他在年轻时代努力学习哲学
课程的原因分不开的,他在排练时,经常教导乐队队员要学会用辩证的方法
来对待作品,比如理解和分析音乐时,往往观察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出各
自不一的看法与结论,而对于乐曲的分句法他是这样理解的“当你们的脑海
中像孩子那样没有任何困难的概念时,你们就会处理分句了。”

切利比达凯是一位异常严格的指挥大师,然而他却不是一位粗暴的大
师,他的排练虽然十分艰苦而漫长,但他却非常善于诱导乐队队员的创造力
和积极性。他曾对自己的指挥信念解释到:“不能把意志强加给乐队队员,
如果这样做,充其量他们只会模仿你,而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性的奇迹出现。
乐队队员从来不会问你为什么要让他们这样做,那样做,如果作为指挥家不
是在他们的心田间播下艺术的种子的话,那么他只能盲目地跟着你走。”正
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切利比达凯对于托斯卡尼尼的作法颇不以为然,他不赞
成托斯卡尼尼在乐队队员面前的武断做法,因此在他的眼里,托斯卡尼尼虽
然是一位伟大的指挥家,但却不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切利比达凯的指挥曲目很广泛,对于罗西尼、德彪西、拉威尔、瓦格纳
等人的作品,他都十分擅长,但比较而言,他处理的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
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作品,有着异常吸引人的崭新韵味和特点。

切利比达凯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大师,而且还是位很有成就的作曲
家,他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曾经以作曲家而取得过辉煌的成功,且为后人
留下了四部交响曲,一首钢琴协奏曲及安魂曲等作品。

切利比达凯在本世纪中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指挥大师,他是那种为达到
自己的艺术理想而从不妥协的艺术家,几十年来,他始终严格奉行着自己的
艺术准则,今天,他的这种艺术作风终于被人们所普遍了解了,当今世界上
的许多著名大学都在邀请他前去担任教授,而一些著名的大交响乐团,也都
在频频地向他招手,人们相信,已步入晚年的切利比达凯在艺术上是不会衰
退的,他那异常出众的指挥艺术,必将会达到一种更加炉火纯青的程度。{ewc


MVIMAGE;MVIMAGE; !14800230_0149_1。bmp}



稳健的特点、端庄的风格——莱因斯多夫

(Erich Leinsdorf,1912—。。 )


在20 世纪中,美国的波士顿交响乐团是在世界上出尽风头的乐团,如果
人们有意去一一列举这个乐团的历任音乐指导的话,便会发现从早期的尼基
什开始到现在的小泽征尔为止,每一任音乐指导都是赫赫有名的世界顶尖级
大师。人们如果再仔细地观察一番,便能看出在这批大师中间,主要是以德
奥体系的指挥家和法国、俄国体系的指挥家为主的。其实到近代时,波士顿
交响乐团是以法、俄指挥家领导为主的。这种风格的指挥家包括蒙特、库谢
维茨基、明希和后来的小泽征尔,然而在这段时期内,也曾有两位德奥体系
的指挥大师执掌过该团的帅印,并且为这个乐团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
作用,这两位指挥大师就是莱因斯多夫和他的后任威廉·斯坦伯格。莱因斯
多夫在担任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时,也正是这个乐团的水平处于上升
阶段时,因此,他为这个乐团所带来的新风格十分令人瞩目,不仅如此,他
还以自己杰出的能力,为这个乐团开辟出了许多新的艺术途径,单凭这些功
绩,他已经可以毫不夸张地被誉为世界一流的指挥大师了。

埃里希·莱因斯多夫于1912 年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这位诞生在“音
乐之乡”的指挥家,早年曾在著名的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中学习钢琴、作曲
和大提琴,后来又以优异的成绩从该院毕业。1932 年以后,年轻的莱因斯多
夫在一些偶然的机遇里被大指挥家瓦尔特和托斯卡尼尼看中,于是他便先后
担任了这两位大师身边的指挥助理。这样,他便有幸从这两位本世纪早期最
伟大的指挥大师的身上学习其精湛的指挥艺术。 1935 年他开始担任了合唱
指挥,第二年便在意大利的波洛尼亚首次指挥了歌剧演出,这一年,他不过
仅仅24 岁的年纪而已,但从这次演出以后,他便名符其实地跨入到了专业指
挥家的行列中,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常往来于法国和意大利等国之间,频繁
地开展了一系列指挥活动。1937 年,莱因斯多夫开始了他事业上的重大转折
时刻,这一年,他远涉重洋,来到了位于大洋彼岸的美国,去那个艺术上正
在蓬勃发展的国家中谋求更大的发展。来到美国后的第二年,他便被著名的
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聘为常任指挥。他上任以后,便以其杰出的歌剧指挥
才能,上演了大批德国歌剧作品,其中包括一系列瓦格纳和理查·施特劳斯
的作品。 1943 年,莱因斯多夫由于赴著名的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担任常任指
挥而不得不辞去了大都会歌剧院常任指挥的职务,但他在这家歌剧院中工作
的五年多的时间里,曾经给人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莱因斯多夫担任克利夫
兰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是接的当时著名的老指挥大师罗津斯基的班,他在这
个声名显赫的乐团中工作了二年以后,又于1947 年担任了当时在美国尚属年
轻乐团之列的罗切斯特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他在这个乐团中一直工作了八
年之久,为这个乐团脐身于美国一流乐团的行列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5 
年,莱因斯多夫辞去了罗切斯特爱乐乐团常任指挥的职务,开始担任了纽约
市立歌剧院的常任指挥。第二年又被该院加封为音乐指导。 1958 年,莱因
斯多夫再一次重返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担任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这一次他又
整整干了四年,到了19b2 年,他便继大指挥家查尔斯·明希之后,担任了美
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 1976 年,莱因斯多夫辞去了在彼十顿交响
乐团中担任的职务,并从此离开了美国,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欧洲。这一年,
他受聘担任了维也纳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两年之后。他又到德国担任了柏


林广播乐团的常任指挥。

莱因斯多夫在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任职期间,应该说是他全部指挥生涯
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在他上任时,波士顿交响乐团已是当时美国最著名的交
响乐团之一了,而且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正处于一个异常辉煌的状态
中,因此,莱因斯多夫在这时接手这个乐团,不能不说是对他的一个严峻的
考验,然而莱因斯多夫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使人们失望,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对全世界作出了有力的回答。他在任期间,曾领导这个著名乐团演奏了许多
过去曾经被人们遗忘了的作品,并且与乐团一起作了大量的录音工作,其中
包括录制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全集,以及普罗科菲耶夫的许多主要作
品。除此之外,他还以其超凡旺盛的精力,主持了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