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赋税史 >

第26章

中国赋税史-第26章

小说: 中国赋税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间,又令禁止开采金矿,银矿也禁一部分,至咸丰时方开禁。
  由于在采矿问题上,时禁时开,矿税的征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轻重不同。康熙十九年,各省开采的金银,四分解部,六分抵还工本。二十一年,定云南银矿官收四分,给民六分。五十二年,定湖南郴州黑铅矿,取出母银,官收半税。五十九年,贵州银铅矿,实行“二八”收税(税百分之二十)。雍正以后,大半按二八定例收,即官税十分之二,其余四分发价官收,另四分听其贩运。
  四、酒税
  清前期禁止酿酒贩卖。歉收之年,禁酿更严。但丰收年稍有放宽。边区地寒,借酒御寒,不在禁列。乾隆二年,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五省禁造烧酒。违禁烧酒,照律杖一百在禁列。乾隆二年,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五省禁造烧酒。违禁烧酒,照律杖一百
  清初因禁酒,故不对酒征税。许可酿造时,酒税收入也不列入国家财政收入。自雍正五年后,对通州酒铺每月征营业税。上户征银一钱五分,中户一钱,下户八分。乾隆二十二年下旨,令地方官发执照,征酤税,乾隆四十五年,奏准杭州照北新关收税旧列,酒十坛,约计二百斤,税银二分。可见,清前期的酒税是很轻的。
  五、关税
  (一)内地关税
  清代鸦片战争以前的内地关税,即后世所谓常关税,包括正税、商税、船料三种。正税在产地征收,属货物税;商税从价征收,属货物征通过税。船料沿袭明代的钞关,按船的梁头大小征税。
  清前期常关,分设户、工两关。户关由户部主管,如京师的崇文门,直隶的天津关,山西的杀虎口,安徽的凤阳关,江西九江关,湖北的武昌关等四十多个关(乾隆时数)。工关主要收竹木税,工关由工部主管,关税收入供建造粮船及战船、修缮费之需。但有的关,如盛京浑河、直隶的大河口、山西杀虎口等关,由户关兼办。
  清初,地方常关组织,有特设监督的,有以外官兼管的,也有由督抚巡道监收的。内地关税隶属关系不甚统一。
  税制方面,清初比较严谨,如罢抽税溢额之利,以减轻税负;议准刊刻关税条例,竖立木榜于直省关口孔道,晓谕商民;还屡次制定各关征收税则,划定税率标准。可是,到乾隆初年,已出现私增口岸,滥设税房之事。又有铺户代客完税、包揽居奇积习。常关积弊又出现。常关税率,依雍乾年间户部则例,以从价百分之五为标准,但未能贯彻。各关自定税率,一般说来,都以货物通过税为主,还有附加及手续费。
  (二)国境税
  清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顺治时,为了防范以郑成功为首的东南沿海汉族人民的抗清斗争,采取严的海禁政策,严禁国内人民出海,并不准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对外通商口岸只限在澳门一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台湾与大陆重告统一。第二年清廷开放了海禁,准许外商到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今江苏连云港)四个口岸进行贸易。由于西方海盗商人的违法行为,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75年),清朝决定取消其他几个通商口岸,只许在广州一口通商,直到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情况才发生变化。
  清初的对外贸易,沿袭明代的随项贸易制度。康熙令开放“海禁”后到鸦片战争以前,来中国贸易的国家主要有英、法、荷兰、丹麦、瑞典等,其中英国占主要地位。英国为打开中国贸易大门,在通过外交手段,军事恫吓仍未达到目的后,就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这一着果然使英国获得厚利,中国的白银因此大量外流。
  海关征税,分货税和船钞两部分。货税征收无一定税则,除正税之外,另征各项规银及附加,一般说来,正税较轻,但外加部分有时竟倍于正额。康熙二十八年颁行的海关征收则例分衣物、食物、用物、杂物四类课税,进口税率为百分之四、出口税为百分之一点六,均系从价,按物课税外,每船征银二千两,此为吨税之始。雍正六年又定洋船出入期及带米粮货物之数,司关榷者对于外商入口所携货物现银,另抽一分,名叫缴送。乾隆二十二年,西洋船到定海,为抵制外货,浙江海洋船税加增一倍。
  清前期,海关主权完整,但征税假手于行商。外商来关贸易须经官方核准的行商间接代售。行商借以居中牟利,于售价每两征银三分作为行用。此外,还有陋规,勒索荷重。于是外商以公开行贿的手段,进行大规模走私,使国家关税损失严重。
  第四节 杂税
  一、落地税
  落地税是商人购得货物到店发卖时所征的税,清前期,商品经济较前代有所发展,以商品流通为基础货物税也随之发达。
  清前期落地税,全国没有统一税法,由地方官随时酌收,无定地、定额。一般来说在各市集乡镇,附于关税征收。其收入之款交由地方留作公费,不入国税正项。实际上,留作地方公费不过是虚有其名,其收入为官吏贪占殆尽。史载:“各地方官征收落地税银,交公者甚少,所有盈余,皆入私囊,雍正三年,……广西梧州一年收税银四、五万两不等,止解正项银一万一千八百两,浔州一年收税银二万两,止解正项银二千六百两。”
  落地税的课税品种非常广泛,“凡 锄,箕帚、鱼虾、蔬菜之属,其值无几,必查明上税,方许交易。且贩于东市既已纳课,货于西市又复征,至于乡村僻远之地,有司耳目所不及,或差役征收,或令牙行总缴。”雍正十三年,为了缓和民愤,清廷规定落地税只在府州县城内人烟凑集,贸易众多,且官员易于稽查之处照旧征收。乡镇村落,则尽行禁革,其弊稍改,但变相的征收是仍然存在的。
  二、牙税
  牙税是牙行或牙商征收的税。牙行和牙商是当时城乡市场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或代客买卖货物抽取佣金的中间商人。
  清初,由藩司颁发牙贴,报户部存案,不许州县滥发。要求选择市民中的良者,为牙侩,将牙帖交他,命他辨物平价,沟通买卖双方。官府在发给牙帖时,则对芽帖收费,叫牙税。后来,州县衙门出于某种需要,任意增发牙帖。一些市井无赖、地痞分子自称经纪,到州县衙门领取牙帖,每纸仅费二三钱,而持帖至市,把持抽分,强制从事任何大小粗细货物的买卖者交纳牙帖税。从而,市场多一牙户,商民多一苦累。雍正十一年,令各藩司因地制宜,著为定额,报户部存案,不许有司任意增发。其后又规定牙帖由户部颁发,各省按所领多寡,以其税解户部。
  牙帖税率,因地区而异,一般依资本或营业额分为数级,如江西规定上级纳银三两。中级纳银二两,下级一丙,湖北规定上级纳银二两,中级一两,下级五钱。偏僻村镇,上级一两,中级五钱,下级三钱,纳银多少因负担能力而异。除牙帖税外。还要交年捐,即牙行开业之后,每年分两期,依营业额大小分等,税银约五十至一千两之间。
  三、当税
  当税为清初所创,系当铺营业税,当税由当帖而生。当帖与牙帖一样,均为营业许可证。一般当铺或小抵押铺,于领取当帖获得营业许可权时,需缴当税,每年一次。顺治九年,制定当铺税例,各当铺每年课银五两。康熙三年,规定依照营业规模大小年纳银五两,三两、二两五钱不等。雍正六年,清廷制定了当帖规则,凡营业铺业者,须呈明县知事,转呈藩司请帖(执照)按年纳税,其税率较康熙时约高一倍。其后,正税之外,因海防筹款,责令当商另捐银饷,称为帖捐。捐率各地不同。此外领当帖时,各衙署层递核改,规费也很重。
  四、契税
  契税也称为田房契税,是对买卖典押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所课的税。清初,只课买契,不课典契,后来,渐及典契。
  顺治四年规定,民间买卖土地房屋者,由买主依卖价每一两课税银三分,官于契尾钤盖官印为证。雍正七年,规定契税每两纳三分以外,加征一分,作为科场经费。由于最初契尾盖印后,交与业主,官方没有存据,不法者模仿捏造,其后改为契纸契根法。由布政司造备,发给州县,发给州县,验契纳税后,将契纸与业主,契根保存于官,以防伪造。但此法实行后也有弊端,官吏“夤缘为奸,需索之费数倍干从前。”至雍正十三年,停用此法,买卖田房,许由人民自作契据而纳税。乾隆十四年,又定税契之法,由布政司发给契尾,于契尾附以连续号次,其前半部记载买卖者的姓名买卖田房的数目、价格、并税银额,后半部为空白。纳税时,以大写数字填写买卖价格及税银,加盖官印,将前半部给买方作契据,后半部同期者集为一册,送布政司。对不纳税,无契尾者,照漏税论罪。此法税率,买契为百分之九,典契为百分之四点五。
  五、牲畜税
  清初规定,凡买卖牲畜,按价征收百分之三。乾隆嘉庆以后,各省先后征牲畜税,但仅对贸易开征;尚未对屠宰牲畜征税。清末始有屠宰税。
  六、其他杂税
  清初,地方杂税大兴宛平两县的铺面行税;有的地方有间架房税;江宁有布廛输钞;京师有琉璃、亮瓦两厂计檩输税。这些都类似房捐,至乾隆年间,逐渐废止。
  此外,还有其他临时加征的杂税,如车税、花捐、灯捐、妓捐等。各省新设立的名目大致相同,此类杂税,没有定制,故苛扰之弊,在所不免。  第五节 赋税管理
  一、征管机构
  清前期国家税务征管机构,在中央主要是户部。户部掌天下户口,土田之籍,一切经费出入的统理。户部尚书为长官,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为副长官,其下有十四清吏司,按各省分,职掌该省的民赋及八旗诸司廪禄、军士饷糈、各仓盐课,钞关杂税。
  除户部管理外,有部分关税(竹木)属工部管理。
  皇室掌财用出入的是内务府。下有广储、会计等七司。其中广储司管理六库,即银库、裘库、锻库、衣库、磁闸、茶库。会计司,掌内务府帑项、庄园、地亩,启口徭役之事。
  皇室财源包括:内务府所征钱物,户部支拨、各地进献等。
  地方省、道、府、县行政机构也就是税务征管机构。各省均设承宣布政司掌钱谷出纳,督抚行使督察考成之责。道由分守道专管钱谷。府、县长官亲理钱谷等民事。
  对于重要的税务工作、中央委派专门的官吏管理,如:漕运总督专掌漕政,巡视盐政专掌盐政。
  二、库 藏
  (一)户部库藏:
  1银库:为国家财赋总汇。各省岁输田赋、漕赋、盐课、关税、杂赋,除存留本省支用外,凡起运至京的,都入此库。
  2缎匹库:凡各省所输绸缎、绢布、丝棉、棉麻之类、都入此库。
  3颜料库:凡各省所输铜、铁、铅、 砂、黄丹、沉香、黄茶、白蜡、桐油、并花等,均入此库。
  (二)地方库藏:
  1盛亦的户部银库:收贮金银、币帛、颜料诸物。
  2直省布政使司库:为一省财赋总汇,各州县的田赋、杂赋,除存留支用外,其余都输入此库。
  3粮储道督道库:储漕赋银,由州县征输此库。
  4盐运使司盐法道库:贮盐课。
  5各税务由部差者(监督库):贮关钞,分四季输部。由地方官兼者:贮于兼理官库,岁终输户部。
  6州县卫所库:贮本色正杂赋银;存留者照数坐支,运输者输布政使司库。
  三、管理制度和方法
  (一)管理体制
  清前期财政赋税管理之权完全集中于中央。地方虽然也征赋计入,开支动帑,但必须照户部的规定或得到户部的允许。当然地方有加征的陋规,而朝廷一般是发官样文件禁止的。地方存留经费须按实奏销,每年要上报赋税的原额、新增或减少,实征的收入数字和起运、存留、支给、协拨的数字,由巡抚达于户部户部核对汇总后向皇帝汇报。有的省入不敷出,户部从邻省拨助。
  (二)赋税册籍
  顺治年间,清廷在万历旧籍的基础上,编纂了《赋役全书》。内容包括有:地亩、人丁原额;逃亡人丁及抛荒地亩数;开荒地亩及招募人丁数;赋税的实征、起运、存留数等。每州县发二本,一存有司,一存学宫。还有丈量册和黄册作为《赋役全书》的附件。丈量册又称鱼鳞册,详载上中下田则,也记载田地所有者的姓名。黄册以记载户口为主,也记载各户的田亩数。黄册与鱼鳞册互为经纬,都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
  康熙二十四年,修订《赋役全书》,只记切要项目,改名为《简明赋役全书》。
  为了加强赋役管理,清前期除编订赋役全书外,还颁行有赤历册、流水簿、会计册、奏销册等。
  赤历册:是省级财政机关稽核各地官府钱粮的册籍。每年由官府颁发空白册籍,令百姓自登所纳钱粮数字,编订成册,交布政司。留备检查。赤历册经核对无误后,发县追征。康熙十八年,使用流水簿,停用赤历册。
  流水簿:始用于康熙十八年,是州县记载日收钱粮的簿籍,每岁送司磨对。
  会计册:是备载州县正项本折钱粮数和钱粮起解到部日期的册籍。康熙七年,并入奏销册。奏销册:是各省详列钱粮起运存留、拨充兵饷,办买颜料等数字上报户部核销的册子。始于康熙七年。
  (三)征收办法
  清前期田赋的征收方法较前有所改进,曾颁行过下列几种方法。
  1易知由单法:由单之式,每州县开列上中下田亩,人丁、正杂本折钱粮,起运存留各项总数,还开列各户人丁田亩数和应纳税额,在开征前一月发给各纳税户,令其按期缴纳。此法始于顺六年,此于康熙二十六年。
  2截票法:截票也称“串票”。始于顺治十年。票上开列地丁钱粮实数,分为十限,月完一分,完则截法。票中盖印,从印字中分为两半,一半存官府,一半给纳税户。康熙二十八年,改为三联串票。一联存官府,一联给差役,一联交纳税户。雍正三年。实行四联串票,至雍正八年,又改为三联。形式上常有变动。
  3滚单法:此法行于康熙三十九年。每里之中或五户或十户共用一单,于纳户名下注明田地若干、银米若干、春秋各应完若干,分为十限,发给甲首,依次滚催,自封投柜。不交或迟交者,予以严惩。
  4顺庄编里法:是防止漏税而设立的一种方法。始于雍正六年。其法是据田地定户,从户而征税。例如某人在几甲儿县有田,立为数户者,应归为一户;原为一户而实系数人所有者,则应各户分立:有人未卖田亩,而移居于他处者,于收粮时令其改正;人居本县田地他县者,依本籍之名,另立限单催输。
  5张贴榜示法:雍正年间,诏令各总督、巡抚,布政使饬州县官每年将各乡里完欠之数,呈送总督,张贴本里,让民周知。如有中饱,许人民执串票具控。其分年带征之项,也将每年应完之数详列榜示,使官吏不得额外溢征。


第九章 清代后期的赋税
第一节 概 论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从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1年辛亥革命为止,这段时期为清代后期。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国在明代就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封建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地主、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