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伤寒杂病论义疏 >

第1章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1章

小说: 伤寒杂病论义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伤寒杂病论》何为而作也?伤古学之支离,忧后世之疾苦而作也。上天眷佑下民,
自神农尝草,黄帝传医,民生始有医术。而十口相传,载籍脱简,家技授受,源远而末
益漓,加古法惟详针砭,师传矜秘,承习者难。降及秦汉,乃重禁方,汤液之用粗传,
诊法之全未备。我先师长沙君,负天禀之聪,秉生知之圣,上穷下际,乘愿示生,着《伤
寒杂病论》,以平脉辨证、见病知源为宗,继往开来,垂法万世。其辞简,其义微,理缘
物彰,例随文见,举以析疑似于微芒,正权衡于毫发。若大《易》之包罗万象,微妙难
穷;似《春秋》之褒贬一言,高坚莫测。极博闻多识之功,穷格物致知之奥。盖其意非
以医病,实以医医。医宗之有长沙,犹吾儒之有孔子。

先师生当汉末,遭时多故,其书传百余年,至晋太医令王叔和,始显于世。乃典午
既东,传习已多讹阙,学者抱残守缺,罕通作者之意。下逮唐宋,治伤寒者,类如外传
之例。至元成无己始为治其章句,然师传久失,纵竭审思明辨之勤,亦但随文演义而已。
迨有明方有执起而为《条辨》,清初喻嘉言踵而为《尚论》,各以己意妄为删削,有所弗
解,辄归咎于叔和。方、喻以还,笺疏颇盛,终清之世,毋虑数十家。本之不明,道以
终晦。

瑞瀜少承庭诰,独好医经,拳拳服膺,实在兹论。寝馈斯学者二十年,泛览百家,
废书屡叹,诚见末学纷纭之失,莫窥先圣制作之源。魏晋以前,书阙有间矣,虽欲整齐
辨章,其道无由。嗣从宗人昆湘先生,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既启发以昔所尊闻,复因之
得受教师氏。同心赏析,刻意研精,幸遇真经,如开宝藏,致曲有得,积义遂多,大旨
粗明,微言犹滞。于时第四、五卷,师氏藏之,寒暑十年,乃复相付。瑞瀜弱龄慕道,
欣喜胜缘,得与声闻,益动愤发。往复明辨,咨诀心疑,寻波讨源,因指喻月,乃得洞
其旨归,厘其章句。始知百家有百家之《伤寒》,而非长沙之《伤寒》也。盖本论之晦,
使学者钻仰难明者,厥有数端:

其一曰:古名之失正也。伤寒有五,为外感之通称,古说相仍,由来旧矣。先师痛
宗族之沦亡,因所感以起教,沿习旧名,随俗易晓。乃以暑温、燥热证治久佚,后贤高
谈古学,虽知本论为统治百病之书,尔乃披会论文,未备六气。温暑之治,实有忌于桂、
麻;燥热之方,难取法于柴、葛。既不能详其旨趣,将何以敷畅玄言?于是视本论为但
明客寒一气之书,而《伤寒杂病论》名存而实亡矣。

其一曰:论旨之失真也。先师以伤寒古名,本赅六气,「伤寒杂病论」者,犹曰「外
感杂病论」云尔。故首《脉法》以示诊要,次《序例》明运气方宜,立伤寒传经正治之
法;次则暑湿燥热、温痉霍乱各有专篇;次乃演六经为病,以究病变,而终之以可与不
可,申误治之戒而垂医律。凡客邪正病悉统于伤寒,坏证末传即兼乎杂病。至夫温发伏
气,暑伤气府,湿邪有外内、上下之分,燥热析五藏干移之辨,六气中人,各有法度。
立诊道一贯之宗,垂料度府藏之法。学者苟能辨外感杂合之诊,权藏气乘行之变,则如


伤寒杂病论义疏 
—4—

执规矩以御方圆,见病知源,奇恒备矣。

其一曰:传经之未明也。自轩、岐以来,于传经、化热、伏气、病温之理,引而未
发。后贤失于论旨,遂于传经之义不能究明,或谓经气传而病气不传,或谓热病传而伤
寒不传,乃有别立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误下传诸名者,此皆不晓传经、转属、合
并之辨。原经气之在身形,犹电之流空,若星之绕日,虽有环周之度,而无轨迹可寻。
内有顺接之起止,外具形层之次第。所谓传经病者,伤寒中之一病耳。举万有动象之生,
资水火鼓荡之力,故传经之证,由其人内蓄府热,外感严寒,二气相争,速于传命,循
经计日,程限无爽。其但伤于寒而无府热之争者,随体秉之异为合并转属而已,于传经
无与也。其它五气之感,各有传变,必无传经之证。且伤寒亦惟中足经者则传,中手经
者不传。真宗既绝,群言淆乱。《内经》所举热病,无不曰法当得汗而解。夫壮火灼津,
宁堪复汗!乃经文混热病于伤寒,后贤复误伤寒为热病,汗下妄施,冤魂塞路,此非先
圣之过,坐流传授受之不明尔。

其一曰:脉法之失传也。夫证为共相所同,脉乃气血先见。圣人究物性变化之理,
以定藏府血气之诊,综之以四法,明之以象势,析刚柔、滑涩、大小之殊,辨俯仰、升
坠、出入之异,于是有举按异相,浮沉异相、间至异相之法;示明堂阙庭,五色、五声
参伍错综之妙,理则通于玄微,用乃贯以易简。高矣!美矣!蔑以加矣。后贤论脉,因
果倒置,责某脉以当主某病,指何病以当见何脉,不达气血之源,惟假印证之助,故有
舍脉从证、舍证从脉之疑。效象之故未明,因果之推多误。旁考瀛寰,悉囿此境,夭枉
莫救,疾苦何堪?乃以奥理渊源,流传浸失,西医东渐,国学日微。盖道之丧矣,亦时
之为也!

其一曰:执方而遗法也。府藏经络之在人,各司其用,用或失常而病作焉。故外感
有六气杂合之分,内伤分藏府干移之辨。邪客身形,如工施色,青黄化绿,黑朱成紫,
病之万变,缘体秉之各殊。故本论既示六气正病之方,复演病由体变之例,法因体异,
方以证成。散则万殊,理归一贯。方者,法也。先圣举法垂教,导学者以规矩云尔。后
贤不通论旨,乃谓古方不足以治今病,于活法一贯之道,慨乎未之能明也。其有执古炫
奇,锲舟求剑,或建三纲,或类方治,离体求证,执病有途,乖时同弊,其失均焉。五
义不明,触途成滞,兹论难读,有由来矣。

今幸千载绝学,复明于世,虽以瑞瀜之不肖,亦得感通而与有闻焉。遂乃述其师传,
次其编简,举其正义,而百家支离之说,学者自能辨之;曲畅旁通,积疑尽释,使作者
立论之旨纲举目张。呿吟之微,条分缕析,而后知或倡治火之谈,或崇脾胃之论,或擅
长乎攻伐,或独重乎补养者,皆执一废百之见。下之更离脉证而高谈医易,索之于无极、
太极之渺茫,纷歧于补阳、补阴之争论,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水,则又医学
之乡愿也。瑞瀜自知固陋,恐失论旨,述义成疏,多承师说。昆湘则早亲指授,先我廿
年,笃守心传,时贤莫测。瑞瀜秉笔属草,疑义与析,更端违复,不厌十反,恐辜付嘱
之重,爱与敬述所闻,以传强学。不敢谓有以接夫道统之传,其诸海内君子乐于考镜折
衷,讲明斯业,则亦无隐乎尔。

太岁在柔兆摄提孟陬之月浏阳刘瑞瀜仲迈父序于天潜阁


伤寒杂病论义疏 
—5—

自序二

余自少体弱多病,为父母所偏怜,读书从其意所好,不设程限。性喜泛览,不以疲
困自休。即弱冠,得岐、黄、扁、张之书,尤笃好之。每苦其奇奥难通解,于人有诵及
四圣之言者,无不就而问也;于书有涉及四圣之言者,无不求而观也。先母之丧,以求
葬地,漫游江西,于山谷中遇一人曰张老,皓髯而丹颜,逌然类有道者,即与倾谈,遂
及医术。质以平生疑滞,应口疏通,余大骇服。张老亦深喜余精审善问,且曰:「吾乐山
林,不与人接久矣。家有古本《伤寒杂病论》,与世所传异,长沙旧文也。目前无可授者,
今以授君,与君邂逅,亦前缘也。」余谨受而读之,乃知今本讹脱错乱,注者纷纷数十家,
而其理愈晦,亦何怪其然哉?余得此书,钻研益勤,其于病也,犹执规矩以御方圆,不
眩于心矣。而未尝辄以示人,人亦囿于所习,自不省也。惟吾友刘君仲迈,一见而叹为
千古奇书。仲迈才高而学博,独具卓识如此。如是吾两人者,朝读而暮思,欲遂穷其底
蕴,往往窒极而遂通,若有鬼神者为之助焉!积十余年,所发挥益多。余尝欲整次其语,
以为此书之注,而年老不任伏案,乃属仲迈推本师传之义,更互演绎,以为《义疏》十
有六卷,总若千万言。创于甲子,终于甲戌。呜呼!斯道之难,难于一贯。智者过之,
愚者不及。名传道丧,晦盲至今。今幸《义疏》告成,两无遗憾,后有作者,不易斯旨,
虽未能尽发阒奥,以穷千载不传之绪,学者茍循是研精,旁通触类,由平辨制方以上求
乎权衡轻重之妙,则兹疏者庶亦升堂之户也欤?

民国二十三年甲戌秋月浏阳刘世祯昆湘甫序于六石山房


伤寒杂病论义疏 
—6—

何序

余欲启悟医界,有所资以深入,致人民于康强,已手抄《伤寒杂病论》付诸影印,
分赠知交及志于医者凡千编,读者来书多所赞叹,间有疑于新增之文为伪作也,或犹有
深入无从之感者。夫增文奚自?余于本论序中已略及之。余欲启医界之悟而增民生之福,
以为是非岐出,当准诸理,理说纷纭,当取其益。果其有益,牧竖樵夫之言吾择焉;如
其未也,虽发圣人之冢而得蝌蚪之文,无补人世,又何取耶?若夫深入无从之感,戚戚
有动于余心愿,无术以益之,仍询昆湘先生。先生曰:“余师张老亲且久,凡论中疑义、
密义,悉质而记之,存仲迈箧中,可往问也。”余因请仲迈出而公诸世,仲迈于是有《伤
寒杂病论义疏》之作,六阅月而稿成,以授余。余观其逐章解释,旁征远引,其命意也
精以正,其措词也详以显,深入而浅出,即故以生新,依据经文而广义伸旨,反复譬说,
有博辩连篇而不能自已者,而因文求义,若尚嫌其询之简也。仲迈资敏学优,于世落落,
不为苟同,人第知其善医而已,而其师承有自深远之怀,始于本编见之也。吾知是编出,
学者有所资以深入,疑义可释,堂奥可窥,精术善用,大可减少人民夭札之患矣。虽然,
余因之重有感焉。夫《尚书》虽有古今文之分,而经文则两存并重。读商周圣贤诰诫之
词,欣奋憬动,若圣贤可企而及,浑忘其文之为今古也,取其义而已。仲圣《伤寒杂病
论》原文,后人不易为伪,读其词,绎其义,即能见知。今兹新潮汹涌,士囿锢习,发
尧、舜、周、孔之心,传复明于世,有格格严拒而不可入者矣。独医学也哉?独医学也

哉!

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何键序于长沙


伤寒杂病论义疏 
—7—

曹序

余夙善病,中西医诊治数年,病益困。后遇浏阳刘昆湘先生,治之即瘳,余亲友久
病,介先生治之亦瘳。余以是叹服,疑先生必有异闻焉。岁戊辰,与先生避暑庐山,俯
仰古今,对景伤怀。示余《伤寒杂病论》,曰:“此南阳张氏古本也,吾素仰其人,潜究
其书数十年矣。”余受而读之,其义精,其词确,其法备,殆今之学者所未尝闻也。亟思
取以付梓,先生不可,曰:“吾方取成无己注本校之未竟,且与宗人仲迈先生皆有诠释,
仲迈方撰辑为义疏,亦未竟也,子其待之。”越甲戍书成,盖先生述师传之义,而仲迈
疏通演绎之。夫医道之为术尚矣,苟不师乎古,则或拘于形质,或囿于气化,支节以鸣
其学,其庸有当乎?今《义疏》出而古本之微蕴乃益阐发而光大,根之茂者其实遂,膏
之沃者其光晔,功之深者其致用也远。况今兵革未息,灾害并作,人民之劳苦疾病于是
邦也久矣。是书告成,得行于世,不特可以苏当今人民之困,即后世婴病苦者,亦受其
惠,而学医者更可以取法矣。若古本仅存而《义疏》未成,则此书之奥义恐难窥测,而
今而后,乃知古本之足贵,《义疏》尤不可缺者耳。

长沙曹伯闻序


伤寒杂病论义疏 
—8—

原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
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
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
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
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
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
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
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
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
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
《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
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
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
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
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
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


伤寒杂病论义疏 
—9—

例言

一、本论经文,根据张传秘本,共十六卷。是否复建安之旧,无从引证,以俟海内
明哲,共相研讨。

二、按世传《伤寒论》,以宋刊林亿校本为最古。其《千金方》所载,与林本间有出
入。今以张本与林本对勘,凡字句增损不同之处,各附记本条之下,并标林本为通行本,
名张本为古本,以资识别,以各本皆自林本翻刻故也。其余笺释诸家,各有更易删削,
悉出己意,不足引据。

三、凡古本经文,全条为通行本所无者,注 
“通行本佚”四字于各条之下,其古本
字句为通行本所缺者,注 
“通行本缺”四字于各字句之下。

四、义疏之名,仿古德诠经之例。义者,本昆湘先生述师传之大义,汇以尊闻所得,
述正义以释论旨之谓。疏者,由不肖疏通引证,演绎以释本义者也。因医经专名,每难
据训诂为释,且疏义含意甚多,不得不注中加注,俾便研讨。大旨皆参证《灵》、《素》,
发挥师说,间有比类辞达之难,绝无向壁虚造之见。学者沉潜钻仰,自得平辨一贯之用,
知圣作明述之道,决非妄想思维所能亿中而幸得也。

五、近者环海交通,西学东渐,其生理、病理之谈,多可发明古义,疏中间加引证,
取印经旨,原以明殊途之同归,非求执两端而共治。生理既无中外之分,病理宁有东西
之隔?但西学偏重形质,国学偏重气化。质力即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