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伤寒杂病论义疏 >

第61章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61章

小说: 伤寒杂病论义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热内并,故外证发热自除,身转凉和,脉转迟滞(此迟为阴阻,乃滞塞之象,非迟慢之迟)。
热内陷令浊气蓄积,肝为胀满,肝胀而络气横塞,故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所谓血室
者,肝也;以肝为藏血之藏,络血汇归之所,故曰血'“血”原无,据文义补。'室(后贤
释血室属胞者非也。血结少腹,当为抵当、桃仁承气证,与此有上下之别)。肝气郁不能上宣于肺,
则胸中气结,浊气积反而逆乘于心,故神乱谵语,此为血结于下(此指心下),气结于上,
与阳明府热之证不同。刺期门,所以泻肝热也。曰随其实而取之者,明针刺之长可随其
邪实之处取而泻之,不至诛罚他藏。若用汤,宜小柴胡汤,加丹皮、桃仁、枳实之属,
慎毋攻府,转伤胃气。然热入血室,脉象亦未必尽迟。迟为血流阻滞,气王者脉当涩弦
数大,气弱者乃见迟象。又血结于胸,与热入血室,病形相似,脉亦大同,但心中时热
为异,且无谵语之证,邪同行异,治法可比类通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
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切大
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
三服。

此热入血室之又一变也。凡中风之证,腠疏自汗,荣气不秘,最易邪陷,且多复感,
证象缠绵不愈。此言妇人中风已七八日,续得往来寒热,发作有时,七八日示病候迁延,
非传经计日之义;论病机当为转属少阳,邪陷腠理之候,乃详加审谛,综核病情,转坏
非汗下之失宜,致变由经水之适断。所谓适断者,谓寒热发作而经行断止也。得寒热而
经断,知为邪乘虚陷,此亦热入血室之证。经断故其血必结,结者阻滞之谓,血结故使
经断。凡血结皆在络脉,络阻而经气欲通,故见往来胜拒之象,阴阳争胜,因使病如疟
状发作有时。所以发作有时者,以邪结有处,故气至有时。此虽热入血室,病机较轻,
脉象当弦而急(若脉转迟则病象较深,细思自悟)。凡血痺虚劳寒热往来之证,皆同此例。本


伤寒杂病论义疏 
—263—

条虽寒热如疟,所结仍在脉外,盖以三焦气阻(手少阳之府),气痺而血流不行,故主小
柴胡法,和津液通腠理者治之。兼证稍殊,法随变化,后贤有以某方专治某病者,去长
沙之门墙远矣。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
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下(通行本作二)焦,必自愈。

此再举由伤寒证转热入血室之例。盖中风腠理疏泄,为荣气之虚;伤寒皮毛闭塞,
为荣气之实。寒邪外胜,心阳内拒,正盛邪强,乃成太阳伤寒之证。今云妇人伤寒发热
者,谓初病即已发热也(经云:或已发热,或未发热。盖以审阳气之盛衰,辨发热之迟速),明其
人阳气素盛,非发热而不恶寒(冠以伤寒,必恶寒可知)。伤寒初感,经水适来,血海内虚,
荣卫外实,表邪乘虚,因缘内陷,热迸血分,遂见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之变
(按谵语之因不一,凡胃热薰心、心气自实、痰热内结、神魂飘荡,或虚或实,悉有此证)。以昼静
暮乱,知邪薄内与阴争;以夜作日休,知气应必有常所。既非胃热之薰心,又当经水之
适至,故知此亦热入血室之候。脉当迟滞而弦,昼缓大而暮数急,其势日浮夜沉(此沉非
位在沉部,但势欲向内沉降是也),又可知也。热入血室,则表热内陷,必外无大热。治宜
以小柴胡汤,加栀子、丹皮、红花之属,和腠理以通血结。所谓无犯胃气及上下焦必自
愈者,明三焦俱不可犯(胃气即中焦)。用承气之类荡实,则犯胃气;用麻桂之剂发汗,
则犯上焦(发汗必亡上焦津液);用抵当之属攻血,则犯下焦,诛罚不当,损人真气。离此
三过,则小柴胡加减之法,从可类推。师但示医律之戒而不举方治者,以病随体异,本
无定程,非执一可以应万殊之变,学者通乎平辨之旨,则神化正自无方,非论文之故略
也。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
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
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自此以下二条,皆演太阳少阳并病之例。明证由体变.而病机各异浅深;示法随证
转,而制方当权轻重。教学者触类旁通,反复以求一贯之旨。曰伤寒六七日者,见病气
留连,非传经计日之义。发热微恶寒者,太阳之外证也。支节烦疼者,风湿之流经也(支
节赅四支关节及骨节言之;烦疼者,烦而身掣疼。此风湿阻于经络,血痺不通之候)。微呕心下支结
者,胃气虚逆而中有停饮也(支结,即支拄痞结之意。心下指胃外膈膜之间,湿之与饮,异名同类)。


伤寒杂病论义疏 
—264—

夫恶寒、支节烦疼,邪在太阳之表;微呕、心下支结,病系少阳之里。盖缘少阳气虚,
因令太阳邪陷,致客寒入于腠理,水气流于膈膜)。三焦者(此指手少阳之府)所以温分肉,
行水道。凡邪陷表里之间,皆血弱气虚之证。上焦闭令胃阳内郁,胆邪干胃为呕。脉象
当浮缓而按之急弦。用小柴胡合桂枝法,桂枝达荣郁以解外,柴胡通腠理而治里,此又
复方之一例也(本证虽胃逆为呕,乃由胆邪干胃,故但和少阳,不用理中之剂。推之如肝乘脾证,肝
王而脾未伤者,泻肝而脾自愈;补脾必转令中满。此制方之要旨,学者深玩之)。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
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
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此示太阳坏病,转并少阳之例。与前条病机,经同证异:上例属邪乘虚陷,本证则
变由治逆,于以知平辨制方之旨,所重在料度府藏,审析气血,非混沌六经所能尽也(后
贤立六经定法,无异笼统真如,颟'“颟”原作“瞒”,据文义改。'预佛性之诮)。曰“伤寒五
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五六日与传经无关,发汗亡机腠之津,复下陷中宫之气;以
发汗揣外证初当恶寒,以续下知里证后必化热,庸工虽误汗下之施,证象当有疑似之辨。
乃汗下之后,病仍不解,胸胁满微结者,上焦气闭,少阳之里证也;小便不利者,下焦
气闭,太阳之里证也;往来寒热者,邪在经合,少阳之半表半里证也。以渴而不呕,知
气陷而津不上输;以但头汗出,知阳郁而邪仍外泄。不呕则胆阳不干于胃(凡少阳多喜呕
之证,乃胆邪干胃),心烦则表热内陷于经(表者指邪在小络,经者谓动脉也)。综上诸证,凡
胸结、头汗、心烦、寒热皆系少阳,独小便不利一证系在太阳。病变起于下后,表里两
俱不解,是知太阳气陷,因令少阳邪结,故曰此为未解也。乃上结下闭之源,本乎中气
之陷,致太阳之邪,转入少阳之里,与上条并病之例,经界虽同,而气机之变化不同(上
条太阳虽陷,仍在少阳之外,本条则太阳内陷少阳之里)。脉象当弦急虚大,按之缓涩。宜柴胡
桂枝干姜汤治之,柴胡和少阳经气之结,桂枝升太阳府气之陷,十姜温运胃阳以转中府,
佐栝蒌滋上焦汗竭之津,加黄芩泻胆阳上泄之热,牡蛎潜阳软坚(敛相火则心烦自止,消痞
硬而胁满自除);甘草和中缓急。初服得汤微烦者,内外捍格而邪正相争也;复服汗出便愈
者,津液流通而表里自和也。本证虽胸结而不参枳、朴,虽溲少而不用渗利,见病知源
之治,为高远矣。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
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


伤寒杂病论义疏 
—265—

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细(通行本作
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
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脉法有阳结、阴结之文,兹更示阳微结之例,以析阴阳疑似之辨。所谓阳微结者,
即邪结少阳之证,缘其人阳气素微(微即不甚之意),阴精更弱(即血虚气弱之意),微阳者,
稚阳也,以体秉他无府热,惟少阳一经,胆阳偏盛,三焦气弱(此指手少阳汤之府,气弱即
邪入之因),加伤寒外感,五六日缠绵不愈(本条五六日,与小柴胡汤条伤寒中风五六日之义相
同,非传经计日之意。)邪气留连,内入腠理(小柴胡证所谓腠理闭,邪气因入者是也);外寒既
轻,内热不亢,凉热相搏(凉者外寒,热者阳气,即邪入与正气相搏也),燥化乃生(半寒半热,
转成燥化之理,义详《燥病篇》),水精渐干,气微液结,中阻一阳之枢(少阳为一阳,为阳枢),
因使二阳表里不解(二阳谓太阳、阳明)。经曰: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
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又曰: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按相失之旨,即邪结独注一经,失其开阖枢转之义。今本条微恶寒为邪留在表,大便硬
为邪结在里,心下满、口不欲食,为邪在半表半里。虽头汗,非精消气散之诊(少阴头汗,
必额冷微喘,汗出如珠,脉沉微或浮散);虽恶寒,非身倦欲寐之象(少阴背微恶寒,必身倦欲寐);
虽手足冷,必身有微热,无四末逆冷之情(逆冷,谓冷气自四末上逆);虽心下满而口不欲
食,但默默虚烦之意(非水浆不下,饮食全不纳也)。以一阴一阳(少阴为一阴,少阳为一阳),
证有疑似,故反复明辨,以论在阴在阳之旨。曰“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
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
半在外也。虽脉沉细(通行本作紧),不得曰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
故非少阴也”,盖平脉辨证之道,有经同证异(如同属一经而见证不同,如上太少并病之例),
有邪同行异(如同一风邪而所病之处不同,释详《温病篇》),复有脉同经异(如本条脉沉细与少
阴相似,而证不同是也),呿吟微殊,表里悬隔。如本条虽似少阴细沉之脉,不具亡阳里寒
之证,则脉细者,以其阳气素微(气微则荣阴内束,此本体脉象自细);脉沉者,以其里气内
结。所以然者,以阴结之理,如水结成冰,阴沍其阳,必津不外布,阴沍则汗源自竭,
阳气悉入陷里,外证不当有汗,故以汗出决为阳微结'“结”原无,据文义补。',反复辨
其非少阴在里之证。少阳之头汗者,以液结于里,气浮于表,阳郁上蒸而欲泄也。内具
阳明便硬之里,中见心下满、不欲食半在里半在外之证。所谓脉惵惵在里者,即搏而勿
浮,名曰一阳之意,虽细必非累累长竿之形,虽沉必无惵惵不起之势,当细而微急,应
指搏手,又可知也。综上诸证,各有虚实表里之异,如举头汗,则阳郁上泄为实(经系少
阳),阳亡上越者为虚(经系少阴);举恶寒,则荣气外实者在表(荣实则无汗,病在太阳),
卫气内陷者属里(经连少阴,如太阳头痛脉反沉之例,又内陷与内结不同),阳迸于里而外寒者.又
其变也(如白虎证之微恶寒);举手足冷,则阴盛阳结,悉具此证(阴气盛则阳内陷,三阴寒厥
之类是也;阳气结则阴外浮,三阳热厥之类是也);举心下满、口不欲食,则肾寒移脾(中虚气
痞)、胆阳干胃(上热液燥)皆可致之。而大便硬一证,凡热实屎燥(火灼糟粕令结)、亡阳
阴强(经曰:亡阳阴强,大便硬是也。阴强即阴结之义)、太阴脾约之外,足以令粪硬便难者,
不胜指数。于以知平辨审核之精,固非相对斯须所能尽也。阳微结与小柴胡汤者,即独
取少阳之治,转一阳之枢,和津液、通腠理而表里自和。得汤仍不了了,即尚未爽慧之


伤寒杂病论义疏 
—266—

意。曰得屎而解,而不曰法当议下,则所以得屎之道,或麻仁、白蜜以润肠,或大黄、
枳实而荡实,或但饮暖水,以待其津液内复,见病知源,无定法矣。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
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
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法(一方用半夏升)。

自此以下,承二阳转并之证(太阳、少阳)用以结结胸之例,开痞证之门。或其逆相
似(逆谓误治,如同一误下之逆是也),而变证各自殊途;或致误不同(如或汗或下是也),乃
坏病偏归一辙,不惮反复推演,皆以见诊道一贯之宗.示料度府藏之法。微言之不明于
世,盖已久矣。本条义凡三变,第一节示虽下而经邪末陷,有振汗得解之例(自伤寒五六
日,至汗出而解为一节)。呕而发热,谓呕时身即怫怫然热,其证当发作有时,与发热而呕
者微异,故属胆阳干胃之证。柴胡证具,即往来寒热、胸胁烦满、喜呕、默默不欲饮食
诸象(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呕而发热,则气郁而逆欲外伸,阳明证且呕多者禁攻,
于法不当议下,竟以他药下之(本记几胆胃两实,可用大柴胡法,他药指硝、黄、巴豆之属,非其
治也),里气因诛罚而伤,经邪复不为下解。所谓柴胡证仍在者,即柴胡证不罢之互辞,
虽下而病机未坏,由其人胃阳素盛,故不为逆。复与小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
出而解者.振之义较轻于战,蒸蒸而振,谓体振时已具郁蒸欲汗之象,与寒战肤冷之证
不同,以虽下而里气虚陷不甚,得汤少顷,必正胜邪却,阳气外布,津液和而发热汗出
解矣(本条与《太阳中篇》“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一条,大旨相同。本条所重,在
呕而发热气机在上者不可下,及虽下而病机如故,治不为逆两义)。第二节示下后证转结胸之例。
第三节示下后证转痞病之例。曰“若心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
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结胸证治之变,上已详释;本条
痞证比类,所重在审痛与不痛,析结胸、痞证之辨。所以作结胸与痞者,由其人因体异
秉;所以承二阳转并之证而申论之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