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人格-黑格尔 苏宁-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中学毕业讲演是《土耳其人治下艺术与科学之衰落》,借题发挥,触目惊心地对比了家乡符腾堡的优秀,取悦了老师、学监,特别是公爵。这年10月,他顺利拿到了奖学金,他将赴图宾根修道院的神学院学习。
和他进同一所神学院的,有两位中学时代的挚友: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和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尤其是谢林这位哲学家,今后将成为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并同黑格尔有着深远的联系。
三、“自由之树”
“黑格尔早期思想是以法国革命及拿破仑为中心的。”
——卢卡奇
15
01黑格尔:纯粹人格
黑格尔的大学时代适值莱因河彼岸爆发了这样一些巨大的政治事件:袭击巴士底狱、推翻君主制、处死路易十六和雅各宾党人执政。黑格尔怀着浓烈的兴趣迎接这些事件,他和谢林、荷尔德林一起,于1791年参加了象征性的种植“自由之树”的活动,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热情赞扬法国革命:“这是一个光辉的日出。一切能思想的生物,都欣然地欢迎这一新时代的到来。高尚的热情充满了这个时候,全世界被一种智慧的热忱所浸润,仿佛神意同尘世之间的调和现在才达到似的。”
在这个时期,黑格尔的思想发展并不归功于学院规定课程的学究式的研究,而主要应归功于勤奋的自学以及和学友——特别要提到的是后来成为杰出诗人的荷尔德林和未来的哲学家谢林,也就是他中学时到大学的两位挚友——的精神交往。几个年轻人对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钻研柏拉图、康德,进行热烈的讨论,同时,使他们共同感兴趣的,甚至在哲学兴趣之上的,是政治。这些年轻人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所鼓舞,他们热烈地欢迎这个革命,卢梭是他们的先知者。他们加入了政治俱乐部,在那里激烈地讨论法国革命事件。甚至他们在同普鲁士君主制妥协的时期,黑格尔也对法国革命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和赞扬。黑格尔把德国的宗教改革置于“爆发于现实中心”的法国革命之上,因为在黑格尔看来,法国革命不像宗教改革那样是在精神领域内发生的。
但是,他从来没有像德国反动的浪漫主义者所做的那样,站在贵族反动派的立场上对抗法国事件。黑格尔对法国革命
16
方兴未艾的时代11
的热忱,明显地表现在他的青年时代的著作《人民宗教与基督教》一书中。
卢梭是对社会罪恶和封建奴役愤然提出控诉的人,他的革命思想吸引了黑格尔,卢梭也是最先洞察资产阶级进步有其缺陷的人们中的一个。他的口号是:“回到大自然去!”他写道,经济的繁荣和科学的发达,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而人类这些成就所付出的代价却是自由和道德的沦丧。但是卢梭相信,大多数无权无势的人们将摆脱暴政并将获得平等。
他认为理想的国家体制,就是古代的城邦制国家。而在黑格尔看来,法国的事件正是卢梭思想的实践。
概括起来讲,黑格尔的时代,是资产阶级革命高涨的时代,也就是法国革命的时代。黑格尔的政治态度,“我们可以说,黑格尔早年对法国革命比较持同情态度。晚年,当他到柏林大学成了官方哲学家后,他的政治态度更趋于保守。不过,尽管他早年较有自由民主思想,晚年较偏于保守,但他贯彻始终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主张人民与贵族阶级的联合”
,……他始终赞成君主立宪制。从哲学上来讲,黑格尔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康德的时代,而黑格尔的任务则是:“依照康德提出的问题和开辟的道路,有所批判、提高、发展。”
一般说来,黑格尔当时对于哲学的兴趣不如他对政治的兴趣。
虽然他在法国爆发革命那一年就开始读康德的著作,但当时他还领会不了批判哲学的革命精神。黑格尔和谢林结交的基础,起初也不是哲学,而是政治。理论方面的共同兴趣是后来才发生的。这个时候的黑格尔,已经不再是那个循规蹈矩的文科中学生了。但他并没有堕入图宾根众多放肆的酒
17
21黑格尔:纯粹人格
鬼的行列:他对政治着了迷。
可是,二十岁的黑格尔并没有因此而当不成哲学硕士。
神学院的头两年研究哲学,最后三年专门用来学习神学。黑格尔的毕业文凭上写着:
健康状况不佳中等身体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体质一般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名优秀的传教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黑格尔以一篇关于符腾堡教会史的论文作为毕业答辩,结束了在图宾根神学院的大学生涯。
18
哲学生涯的开始zhexueshengyadekaishi
一、“人本身为大自然制定了它的一切目的”
1793年10月,黑格尔前往卢梭的故乡瑞士,不过他没有去日内瓦,而是去了伯尔尼。在神学院结束后,黑格尔为什么拒绝当牧师呢?
在图宾根受到法国革命和卢梭著作的影响,形成了急进观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伯尔尼,他在贵族施泰格尔家中任家庭教师,这样,他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来
19
41黑格尔:纯粹人格
研究哲学问题。
黑格尔一如既往地关心法国革命。他虽然不完全赞成法国革命,但并没改变对法国革命的拥护,仍然把它看作一场彻底的社会变革,是“一次灿烂辉煌的日出”。法国革命和黑格尔的学说血肉相连。
即使他后来做了保守派,仍然认为,如果没有这一场大变动,欧洲的历史是不可想象的。
在幽静的伯尔尼,黑格尔开始了他最初的哲学生涯。他打算写一篇关于认识论的文章,他的笔记本上记着许多关于主观精神哲学的材料。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些新的倾向:这位年轻的哲学家在思考一些古怪的问题:直观是如何变为自觉行动的?神经怎样起到感觉器官的作用?灵魂在哪儿?”
同时,黑格尔对康德著作的理解日益加深。他给谢林写道:“我期待康德体系及其圆满成就在德国引起一场革命。”
他最感兴趣的不是《纯粹理性批判》,而是关于实践哲学的著作以及费希特为这些著作所做的解说。
“人类终于登上了一切哲学的顶峰,这个顶峰高到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
,而使他对宗教感兴趣的,首先是“心灵”
,因为真正的、活的、“主观”的宗教表现在感情和行为之中。
“客观”
的宗教是关于上帝的呆板知识。
换句话说,“主观”
的宗教是善人特具德行的同义词,而“客观”的宗教则体现了神学。他认为,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宗教的色彩,而在于宗教是否成为关乎心灵的事。
从这里可以看出,黑格尔的早期思想中具有启蒙思想。
黑格尔反对传统基督教的彼岸性和权威性;向往古希腊城邦伦理社会的政治生活,注重人和人的现世生活;但是“必须指出的是,黑格尔所反对的基督教,主要是天主教。他并不反
20
哲学生涯的开始51
对宗教本身。他非常注重宗教,并为路德的新教辩护。他对古希腊的向往,至多可以说是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借以反对传统权威宗教的缺点。他的注重现世的人文、道德、伦理生活,是从历史地去看人对政治、宗教的变化中得出来的“。
黑格尔喜欢在伯尔尼郊区散步。有一次,他和三个同伴一起到阿尔卑斯山游览。面对那些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黑格尔无动于衷。
他在旅行日记中写道:“无论是眼睛还是想象力,都不能够在这些奇形怪状的大土堆上找到什么可以赏心悦目的,理性也没有发现一点什么可以使它铭记不忘,使它不得不表示惊讶或赞叹的。”
哲学家全神贯注于十七世纪沸腾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阿尔卑斯山岿然不动的庄严气象引不起他的兴趣。他所追求的是寂静和安宁,在大自然中找到某种和他的思想相应的东西,他才感到由衷的高兴。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他哲学思想的端倪及其对客观世界的态度。
投合黑格尔口味的是另一种迥然不同的风景:他毕生爱好为人所掌握并加以整顿过的大自然。晚年的黑格尔喜欢欣赏荷兰的肥沃牧场,蒙麦特里的花园,多瑙河谷地和海德保的郊野。未曾开发的荒芜的自然使兴致索然。这种自然观使他对目的论发生怀疑,因为这种学说认为大自然是为了满足人们需要而被创造出来的,在一个人迹罕至、岩石丛生,使人生死未卜的地方,目的从何而来呢?黑格尔觉得他那个时代的特点是,人们宁愿洋洋得意地认为,一切都是由一个外在本体造成的,而不愿承认,是“人本身为大自然制定了它的一切目的”。
21
61黑格尔:纯粹人格
二、回到故乡
伯尔尼三年时间过去了。
这时的黑格尔,思想日渐成熟。
由于远离亲友,久滞异乡,寄身于一个一本正经的贵族之家,黑格尔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他请求荷尔德林和谢林帮助他摆脱这个环境。
这年10月,黑格尔和荷尔德林两个朋友会面了,黑格尔来到法兰克福,在一个商人家中做家庭教师。
但是两个朋友没能相聚多久。荷尔德林疯狂爱上了自己东家的妻子苏姗特。贡塔德,被迫出走法国。
不久后传来噩耗,他心爱的人儿死了。
荷尔德林悲痛欲绝,几乎是徒步走回来的,这一切加速了他的精神错乱,六年后这位著名诗人与世长辞。
而在这几年,黑格尔几乎再没有得到荷尔德林的消息,黑格尔也一次没有探望过疯人院里的荷尔德林。
黑格尔是主张理性至上的。一个人丧失了理性,在黑格尔看来,就等于死亡了。信仰使他中断了与荷尔德林长达十年的友谊。
黑格尔和以前一样,首先关心政治、社会状况和宗教。
不久,他又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兴趣。
他开始思考财产问题,并推断出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财产。那么哲学还能不能打动黑格尔的心呢?回答是肯定的。细心考察,可以看出哲学在黑格尔精神世界中仍能起到隐蔽的主导作用。他写了一部主要的著作,一部未完成的手稿,这就是《基督教精神及其命运》,主角仍然是基督。但在这里,黑格尔直接同康德展开了论战。黑格尔认为,道德是个别朋友从一般——服从良心的
22
哲学生涯的开始71
趋使——换句话说,就是一般战胜了同它的相对立的个别,通过二者的调和来扬弃这一对立。这里显示了黑格尔的一个极重要的思想,后来,由此产生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于是,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找到那个将个别和特殊结合起来的非形式的一般呢?辩证逻辑就是从这里萌芽的。
在法兰克福,黑格尔逐渐放弃了对于充满古代城市国家精神的共和政体的幻想。
这与法国革命由高潮转为低潮有关。
同时,也由于这一事实:哲学家这时不再宣扬他以前的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原则了。黑格尔愈来愈趋向于必须同历史命运不可避免的规律相调和的思想。对社会问题的兴趣也有些转到次要地位了。
不久,黑格尔的生活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三、“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1800年,这位哲学家三十岁了。他父亲一年前去世;黑格尔分到的遗产是一笔不大的款项。他可以选择自己想做的事了。黑格尔启程前往耶拿。
黑格尔之所以选择耶拿,是因为当时耶拿大学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活跃久富盛名。席勒曾担任这个学校的历史学教授,还有赖因霍尔德、费希特和谢林等人活跃其间,使耶拿成为当时德国进步思想的中心。
在哲学家迁居耶拿期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世界历史事件。
1803年,拿破仑废除了一百一十二个德意志小邦,把它们的领土分配给几个较大的邦,因而拿破仑在德国的政权得
23
81黑格尔:纯粹人格
到了加强。
1806年,莱茵联盟成立,法国成为这个联盟的保护国。这样,日耳曼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就寿终正寝。黑格尔在《德国宪法》这篇论文中写到神圣罗马帝国的崩溃,并提出了重新统一日耳曼民族的途径和复兴德国的主要措施。
黑格尔是把“新时期诞生和向新时期过渡”同拿破仑的活动联系起来的。他把拿破仑称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称为“支配和驾驭着世界”的实体,这里既有对拿破仑的崇拜,又暗喻了另一层意思:拿破仑是“马背上”的世界精神,那么“另一种世界精神由谁统率呢?”
在黑格尔看来是不言而喻的。年轻的黑格尔正雄心勃勃,相信自己在精神上的绝对地位。直到拿破仑倒台以后,黑格尔一直都把拿破仑看作是法国革命事业在德国的继承者。他主张用拿破仑的资产阶级改良方法来复兴日耳曼民族。
在居住耶拿的六年里,黑格尔一直专心致志地从事于教学活动和著述活动。在这里他讲授了逻辑学、形而上学、哲学史等课程,在谢林创办的《哲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论自然法的科学处理方式、自然法在哲学中的地位及其与实证法学的关系》,在这里,这位哲学家第一次阐述了他的伦理观念:“伦理就是纯粹民族精神。”合乎伦理意味着,按照自己民族、自己乡土和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而生活。
黑格尔刊印的第一本著作是《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黑格尔把费希特从“自我”引伸到“非我”
,从一个范畴引伸出另一个范畴的原则运用自己后来的哲学体系中,但他坚决反对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
从这时起,和谢林的分歧已显露出来,为了把思维和存
24
哲学生涯的开始91
在这两个分开来的领域结合起来,谢林假定“绝对理智”的存在,即非人格的精神本原的存在。观念的东西和实在的东西的对立就在它们必然由之发展出来的这一绝对中调和起来。谢林的结论是:自然界是通过脱离绝对亦即通过非人格的精神本质的内部的二元化而产生的。这就是谢林关于观念的东西和实在的东西、主体和客体同一的原理。起初黑格尔也接受了同一哲学的这一原理。但是,他们之间的分歧很快就产生了。随着《精神现象学》(1807)的问世,终于达到彻底的决裂。
25
在精神王国里漫游zaijingshenwangguolimanyou
一、被学生奉若神明
由于拿破仑的军队侵占了耶拿,大学停课了。黑格尔不得不寻找自己应当致力的新事业。然而在耶拿大学的黑格尔经常陷入沉思,显得超脱而宁静。
什么事情也搅扰不了他。
他有一群学生,是忠诚的追随者,对老师奉若神明。
“对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如饥似渴地洗耳恭听,并加以解释,探索每个字
26
在精神王国里漫游12
所包含的意义。有个学生要到维尔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