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表达方式。这类患者猎取的对象都是不熟悉的儿童,其行为带有冲动性,同时还伴有酗酒的现象。
攻击型。这类患者的攻击对象主要是儿童,他们由于各种原因而存在一种攻击心理,想借助于折磨儿童而发泄出来。根据科恩等人的研究结果报道,他们往往用各种残忍和险恶的手段来蹂躏男孩的某些器官,还强迫男童满足他们的各种下流要求。这类患者与施虐狂很相似,他们追求的不是正常的性感,而是通过不正常的性行为来发泄畸形的感情。恋童癖患者获得性快感的方式很多,有窥视、触摸儿童阴部、拥抱接吻、鸡奸(肛门性交),腿间性交,手指插入与强奸等。
在诊断恋童癖时应注意将其与猥亵强奸幼女犯和性早熟早恋区别开来。强奸或猥亵幼女犯,他们多是因为找不到性对象,或者见有可乘之机,才在无知的幼童身上发泄性欲,他们主要是追求性行为;有些是因为儿童年龄太小,性器官发育不成熟,缺乏性能力才对其进行猥亵的,他们不属于性变态犯者。而恋童癖是因为他们对成熟的异性不感兴趣,只以儿童为性欲满足对象,所以他们并不一定都要追求性交行为,时常不和儿童发生真正的性交,但猥亵行为却很明显;性早熟和早恋是指双方均未成年或一方刚刚成年与年龄相近的少年恋爱,而恋童癖以中年男性多见。恋童癖属于严重的性犯罪,法律上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一般都根据受害儿童的年龄和性别给罪犯不同程度的法纪惩处,此外,还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常用的有厌恶疗法,而且效果也较好。当患者接触儿童或儿童模型时便给予能造成其身心痛苦的刺激,如电疗刺激,橡皮圈刺激,肌肉注射催吐药使其呕吐等,破坏患者病理条件反射,经过多次反复强化,使其改变恋童癖的行为模式。另外,通过药物治疗,如给患者使用抗雄激素来限制男女恋童癖者的性欲,也有一定疗效。
第八章 性心理障碍的治疗 第三节 性变态的主要表现及其调治(9)
九、自恋癖
自恋癖也称自恋症、影恋或那喀索斯症,是指个体热恋自己的身体,对自己有强烈性欲要求的状态,是一种以自己为性爱对象的性偏离。在文学作品中很早就有在了关于自恋癖的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希腊神话中有关那喀索斯的故事。那喀索斯是河神和仙女的儿子,美貌出众。女神厄科向他求爱,遭到拒绝,后幻化为回声女神。诸神因此对那喀索斯不满而对他进行惩罚,使他爱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后憔悴而死,成为水仙花神。那喀索斯症后来也就成了自恋症的专用名称。
自恋癖患者很罕见,但据说在西方国家近年来有自恋癖人格特点的人日趋增多。可能产生自恋癖的因素有:
1.家庭环境。单亲家庭在自恋癖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单亲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宠爱和亲昵可以是含有性的内容的,常可使孩子产生与尊亲同意识或潜意识。另外,父母是因感情不好而离异的,那么父亲或母亲对对方的怀恨和不满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使孩子觉得他人都不可爱,不宜接触,而促使自恋癖的产生。
2.教养方式不当。父母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当着孩子的面或他人的面称赞、宠爱自己的孩子,特别是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是社会的主体,父母对孩子是娇宠有加,使孩子从小就自视甚高,这常成为自恋癖产生的基础。
3.心理因素。有的父母对子女,尤其是父亲对女儿,母亲对儿子过分亲昵、宠爱,使有些儿童产生把自己与异性尊亲认做一体的心理而出现自恋癖的倾向。
4.缺少同龄伙伴。我国提倡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异性和同性伙伴,如果家长不鼓励孩子去结交朋友,不为孩子结交朋友提供条件,甚至还加以阻碍,就会促使自恋癖的产生。
5.与创伤性经历具备。如有的成年人在与性伙伴的交往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在精神上或肉体上受到了重大的打击等,可使其丧失异性恋或同性恋的兴趣,转而成为自恋癖者。
自恋癖患者男女均可见,其表现为:
(1)自恋癖患者的性欲对象是自我,通常表现为影恋。即对当时当地的本人有强烈的性欲求,把自己或自己的镜像当做性行为对象。
(2)自恋癖患者对异性一般没有性兴趣,对同性有一定的性兴趣,但必须是类似自己的那一类成员。其性行为多为手淫、性梦、性幻觉等自慰性性活动,有时涉及同性恋或异性恋性活动,但并不爱恋对方,而是把性活动想象成另一个自我在与自己发生性关系。
(3)这类患者有着极强的自我爱恋的潜意识。对他人的爱恋只是附带的,在悄感上表现出一贯性的冷漠,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及他人。通常拒绝婚外性关系或可能损及其名誉和身体的性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爱情专一,不会涉及桃色事件。
(4)许多患者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趋向。他们通常是自我夸大、自我赞美、自我表现,常幻想自己容貌绝伦,才华横溢,能力超群等。在感情和内心世界中有孤芳自赏的心态。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损人利己,以我为中心,处事极端化。当受了批评、遇到挫折或失败后,表现出震怒、自卑、羞惭,常有过激和抑郁反应。一般来说,没有明显客观原因的独身主义者、不涉及同性恋的极端女权主义者或男权主义者多少都有一些自恋癖的倾向,其中不少人可能是自恋癖者。
在诊断自恋癖时,要注意与同性恋、性厌恶、禁欲者相区别。自恋癖患者与同性恋患者的性对象都是同性,但前者的性对象是本人,后者的性对象是其他同性成员。据研究资料显示,不少同性恋者可兼有自恋癖,如某些同性恋者仅喜欢与自己长得相像的同性成员。虽然两者有时出现交叉情况,如都对与自己长得相像的同性成员。虽然两者有时出现交叉情况,如都对与自己长得相像的同性成员感兴趣,但自恋癖者并没有对同性性伙伴的爱恋,性活动是自私的,多为洁身自爱型人格;性厌恶是对性活动反感,但没有对自己的无限赞美和性欲望;禁欲者对他人有性欲,只不过是通过自我克制加以回避罢了,而自恋癖则是对别人没有性欲。自恋癖一旦形成后,一般难以纠正,主要是由于确立诊断时,情况已经相当严重了,有关的观念和人格已基本固化,带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性的拒医性。所以对自恋癖应以预防为主,对儿童适度的爱护和合理的教养是一项很重要的措施。
儿童和青少年出现自恋癖行为,只要及时发现查找原因,进行适当的教育和调整改善环境,鼓励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伙伴往来,是可以消除的。对于那些带有明显精神抑郁症状的自恋癖患者,用精神治疗方法一般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以亲切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他们认识个人人格方面的缺陷并树立起纠正的信心,他们一般能接受,而且处境越困难,其疗效越好。陈钟舜先生曾报道过一侧自恋症的治疗。患者系19岁的女性,高中肄业。父母均为高级知识分子,有一妹就读于初中,整个家庭是奋斗型的,成员彼此间感情交流甚少。父亲道貌岸然,瞧不起女孩。母亲在顺从中求独立,但对两个女儿读书颇为关心,父亲则只讲究原则。患者小学时任班长,初中时根本不和成绩差的同学来往,表现自高自大。进入重点高中时入学考试成绩不理想,开始出现不安感和与伙伴疏远的倾向。一方面有强烈的竞争心理,另一方面对是否能顺利考上大学有精神负担,不时烦恼,在信心和心境上失去优势。
高中二年级出现闭经,期末考试因紧张而发生剧烈腹痛、头痛,精神上有些恍惚,拒服药物,对任何善意关心都抱怀疑态度,但仍能自持不甘落后。高二下学期始出现贪食和缺课,有空虚和孤独感。高三春假中服用大量感冒药片,经急救恢复,以后便间断地上学,情绪极不稳定,常冲动地毁物扯衣和自伤(咬破皮肤、手指等)。继而出现夜间偷食、呕吐现象,但在同学面前仍吹嘘:“考不上大学誓不为人!”贪食和自伤随情绪的恶劣而日益频繁,由其母亲陪伴就医。
治疗是按科赫特的理想化移情和反移情的原则进行的。
第一阶段是理想化移情。即施治者尽量模仿成求治者理想中的父亲,并接受她在人际关系上的无理非难。在不违反医患关系和治疗原则下去满足求治者的要求,如不愿自述病历,不愿做心理测验,不愿其他求治者在施治者身边,要求施治者不要那么严肃权威的样子等。会面进程为每周一次2小时,事先约定。开始时,求治者不肯认真回答问题,常说“无可奉告”,让施治者去看她以前的病历。说施治者不了解好,并表现出攻击反应,症状反而加剧,并有自杀的想法(期间是移情的作用)。随着会面的持续进行,这种情绪逐渐缓和。两个月后提出到精神科会诊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要求从每周一次改为2周一次。但同意施治者“暂行休学”的建议,每天写一次感受日记,会面时交给施治者。诱导病人主动述说病情,是通过下列对话而得到解决的。
施治者:“你是不是没有信心?”
求治者发怒:“谁说的?!”
施治者:“是以前病历上写的。”
求治者:“那是胡说八道!不要听他们的。”
施治者:“那么就听你自己说的吧。”
求治者笑:“你真坏!还是你有办法,好吧,我说。”
事实上,求治者并没有遵守自己的约定,仍然“情不自禁”地以交日记为名前来找施治者,会面次数反而缩短为每3~5天一次,以至凡施治者咨询日必来旁听(披上白大衣当护士)。开始出现新的转机,想阅读心理学书籍;认真听施治者对其他神经症求治者进行心理治疗,全神贯注记笔记,言行也逐渐从骄横变得温顺起来。4个月后,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反移情。按传统的精神分析观点,施治者把感情投往求治者必将导致的失败,但在具体治疗中,存在着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差别。求治者对施治者的移情是在意识支配下进行的,而这里所讲的反移情是在意识主导下进行的,但求治者无从察觉,仅是施治者自己掌握。经过理想化移情,不仅建立了治疗关系,同时也建立了某种程度的亲子关系,施治者恰当地取代了其父的部分位置,使早期累积的压抑得以发泄,症状日趋稳定下来。施治者像疼爱自己孩子一样,把慈爱和期待同时投向求治者,充分调动了求治者的自主性,帮助她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成立家庭学习小组,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同时也使其父母子女关系得到改善。半年后,贪食和攻击自伤行为基本消失。
第三阶段是自我确立和塑造。从理论上说,自我确立要从认识自我开始,即自我同一性。施治者站在完全理解的立场上,通过诱导和再教育,培养其认同心理,充分明确个人在家庭、社会、学校的角色作用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一过程取得效果之后,再对求治者进行新的定向与规范教育,使其自我完善,达到与同龄人一致的水平。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求治者终于恢复了正常的心理功能,半年后顺利地考入本地区的重点大学。
第九章 心理压力消除法 一、心理压力的危害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快速增加,人们的工作节奏相应加快,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亦使人们的心理压力加重,随之而来的时间观念,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亦使人们的心理压力加重,随之而来的时间观念、工作效率和生活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容易使人产生紧迫感、压力感和焦虑感,引起一系列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心理应激反应具有两重特性:一是能使人学会通过多种因素的调节,产生较好的适应能力,有利于事业的成功;二是对应激不能适应,精神上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导致心身疾患,贻害身心健康。有位毕业于师范大学的中学女教师,5年连任高三班主任,工作一直很忙。由于她能歌善舞,有的单位便请她去指导排练节目,因而常常忙得她走路都要带小跑。近年来,她常感觉胃脘不适,食欲下降,上腹部出现反复发作的疼痛,且明显消瘦,后来不得不去医院。经系统检查,她患了十二指肠溃疡。
某企业一位42岁的经理,工作尽心尽力,忙得不亦乐乎。由于一次恶性事故使得车间停产4个月,造成企业连续两年亏损。于是他消极悲观,怨天尤人,时常发脾气,动辄训人。几个月他感到“没力气”,上楼举步沉重,体重逐渐下降。其妻劝他就医,反遭训斥:“我吃得比过去还多,何必大惊小怪!?”一天下午,他竟突然昏倒在办公室,被急送医院。后确诊为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一精神病女患者,芳龄20,就医时神情异常,时哭时笑,还企图自杀。经了解,方知她高考因一分之差落榜,于是抑郁不乐,食寝不安,加之她20岁生日将至,甚觉无颜见人,过度的沮丧焦虑使她的病情迅速加重。类似的应激性疾病在临床上是经常遇到的。
应激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在大脑高级神经中枢控制调节下,通过下丘脑——植物性神经及其所支配的相应器官和内分泌系统进行综合性、防御性的机体反应。人体对应激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如果因应激而失衡的机体内环境长期得不到恢复,或持续受到应激性刺激,则可能转为病理改变,进而导致身心疾病。很多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情绪变化而引起或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医学心理学研究证实,当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血压升高,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可通过肝脏转化为甘油三酯,沉积在动脉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另外,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使血糖也升高,会加速动脉硬化和诱发心血管疾病。长期处于心理应激状态还会使人体免疫力降低,引发多种疾患,诸如紧张性头痛、多汗症、脱发症、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过敏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糖尿病、女性月经失调、男性阳痿早泄等等。同时,对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也起着推波动澜的作用。
近年来的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呈,重视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上述两项与躯体健康一道,纳入人类健康的新标准。说来也不奇怪,心理和精神因素使人致病不光在我国日益突出,就是在很多工业化进程中发达的国家中,由此惹出的麻烦也不少。在80年代的美国人中,因心理压力导致紧张而患病者每年达39万之众,医疗费支出高达上亿美元。
第九章 心理压力消除法 二、心理压力测验及消除法
你想知道你在生活中处理心理压力的能力吗?在下面的测验中,找出最接近你实际生活的一种情况。如果你没有经历过这类事情,可选择最接近你的想法的一种。
1.生日、婚礼……,免不了花钱。
a.你不想在这类场合出现,以免花钱买礼物。
b.尽管不少花钱,可在各种场合,你还是乐于选择小巧而特别的礼物。
c.只在对你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