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物质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
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攀比行为,其信条是’你有我也有;你没有我也要有”。有些人即使债台高筑,也要打肿脸充胖子,与他人比吃、比穿、比用、比收入,当官的则比轿车、比住房、比待遇、比职级……就是不比贡献。一般人家在操办红白喜事时,讲排场、摆阔气;在住房装修中,比豪华气派;在生活消费中,大手大脚,寅吃卯粮、借贷消费,以求得周围人的赞赏与羡慕。
2.社会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
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自夸炫耀行为,通过吹牛、隐匿等欺骗手段来过份表现自己。例如有的人吹嘘自己是××要人的亲戚、朋友,自己是××家、××长,有××大作,有××专利,自己的儿女如何孝顺、如何有出息,或者对子女抱有高期待,施以高压。有的人在名片上冠以夸大不实的的“头衔”、“职称”等有的人将自己的某些短处隐匿起来,或以李代桃、偷梁换柱,欺世盗名。这种情况已漫延到一些单位、部门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念之,在真实的面上制造一外炫目的“光环”,使你真假难辨,而虚荣者从中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3.精神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
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嫉妒行为。虚荣与自尊及脸面有关,自尊与脸面都是在社会互动中才能得以实现。通过社会比较,个体精神世界中逐步确立起一种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又下意识地驱使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以获得新的自尊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虚荣心的人是否定自己的短处的,于是在潜意识中超越自我,有嫉妒冲动,因而表现出来的就是排斥、挖苦、打击、疏远、为难比自己强的人,在评职、评级、评优中弄虚作假。
虚荣心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对荣誉、社会地位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社会情感。有虚荣心的人为了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往往采取夸张、隐匿、欺骗、攀比、嫉妒甚至犯罪等反社会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危害于人于己于社会都很大,个体极有必要克服虚荣心。
(四)虚荣心的自我调适
1.树立正确的工荣辱观。即对荣誉、地位、得失、面子要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人生在世要有一定的荣誉与地位,这是心理的需,每个人都应十分珍惜和爱护自己及他人的荣誉与地位,但是这种追求必须与个人的社会角色及才能一致。面子“不可没有,也不能强求”,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份追求荣誉,显示自己,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歪曲。同时也应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失败乃成功之母”,必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真谛,才能建立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从而消除虚荣心。
2.在社会生活中把握攀比的尺度。社会比较是人们常有的社会心理,但要把握好攀比的方向、范围与程度。从方向上讲,要多立足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的比较,如比一比个人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与贡献,而不是只看到个人工资收入、待遇的高低。从范围上讲,要立足于健康的而不是病态的比较,如比实绩,比干劲,比投入,而不是贪图虚名,嫉妒他人表现自己。从程度上讲,要从个人的实力上把握好比较的分寸,能力一般的就不能与能力强的相比。社会比较的尺度要由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来控制,完善人格是正确进行社会比较,克服虚荣心的最好方法。
3.学习良好的社会榜样。从名人传记、名人名言中,从现实生活中,以那些脚踏实地、不徒虚名、努力进取的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社会名流、学术专家为榜样,努力完善人格,做一个“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人。
4.对不良的虚荣行为进行自我心理纠偏。如果个人已出现自夸、说谎、嫉妒等病态行为,可以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进行自我纠偏,这种方法源于条件反射的负强化原理。即当病态行为即将或已出现时,个体给自己施以一定的自我惩罚,如用套在手腕上的皮筋条反弹自己,以求警示与干预作用。久而久之,虚荣行为就会逐步消退,但这种方法需要本人超人的毅力与坚定的信念才能收效。
第十一章 病态社会心理的自我调节 第二节 异常心理及其自我调适(11)
十一、定势错位
(一)定势错位的涵义与特点
定势又叫做心向,即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也就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去反映现实,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专注性。定势存在于各种心理活动之中,社会的定势能反映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例如人们可以根据以往生活的经验定势,较好地进行常规的工作与学习。但是有些人却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另外一种心向,即对已经是很熟悉的情况或人反而变得很不熟悉了。
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定势错位”。它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现象,有以下特点:
1.以新的定势取代旧的定势。即对同一事物以新奇的心向取代了原有的心向。例如:过去以写简化字为荣,现在则以写繁体字为时尚。
2.错误的逻辑推理。遇事不是从常规去思考,而是从反常的方面去推理。例如,在火车站,有两个青年志愿者去帮一位大爷扛行李,这位大爷却认为他们是歹徒,不愿让他们“做好事”。他认为不会有无缘无故做好事的人,这其中一定有诈。
3.与社会风气有关。存在决定意识。定势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方式,来源于现实生活经验。个人通过耳闻目睹,对社会现实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看法。如果社会风气淳正,他的心向便倾向于相信人、帮助人;如果社会丑恶现象太多,他就可能感叹“人心不古”,对他人持戒备心向。
4.定势要受到价值观的控制与调节。价值观是个体关于客观事物的观点与信念。它决定和影响着个体的态度与行为,自然也要制约心理定针。一个人对人生执有乐观态度,对社会抱有希望,哪怕出入污泥也会“一尘不染”。因此,心理定势实际上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折射,定势错位与价值观的错位密切相关。
(二)定势错位产生的原因
定势错位是一种社会病态现象,也是个体的病态心理活动。它产生的原因从社会的角度而言有:首先,社会生活中目前还存在着腐败、堕落、犯罪、欺诈、虚假的现象与行为。这些社会毒瘤,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散发着霉气,污染着社会环境,侵蚀着人们纯洁的心灵。假货、假药、假人、假话……随处可见,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逐步总结了一些反面经验,以倒错的眼光来看世界,于是就出现了定势错位的现象。
其次,在当前市场经济驱动下,内地向沿海学习、沿海向港台看齐。这样做本无可厚非,因为在技术、资金方面与先进地区联合,这对内地和不发达地区来讲是一种需要,可以大大促进它们的经济发展。但是在开放中,有的人放弃自身的优势与良好传统去迎合某些海外口味。例如,不写简化字,偏要写繁体字;不写汉字,却写洋文;不讲普通话,学说语腔调,这也可以视为一种定势错位,以为“海外月亮比内地圆”。从主观上看,个体的推理错误是定势错位的主要原因。
推理是由原因推断结果或由结果归纳原因的思维方式,推理源于认识,认识错误导致推理错误。首先,社会是个大系统,其中包含若干子系统,就社会存在而言,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好的,国家与人民在改革开放中都是受益者,不改革没有出路。但就局部而言,还存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有些人分不清主次,以偏概全,对客观现实作出错误推理,草木皆兵,缺乏安全感。其次,个体的社会经历也是定势错位的原因。许多人都曾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那场大劫难,社会上“打砸抢”之风盛行,人世间的是非标准完全颠倒,人际关系的良好准则受到践踏,这种“精神上的后果”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彻底消除。另外,短视、媚俗、媚外的价值观也会导致个体丧失立场、降低道德水准、颠倒是非,去迎合一些与现状相悖的观念与行为,出现道德定势、心理定势、行为错位的病态社会心理现象。
(三)定势错位的表现及其危害
1.道德定势错位。
道德是调节社会成员关系的行为规范。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前进总是要以牺牲一部分传统道德为代价的。马克思所指的是牺牲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但是当前有些道德的牺牲或道德定势的变化是很不应该的。例如:
(1)先进与落后的错位。在现在一些人看来,落后并不可耻,先进并不光荣,先进人物难当,先进事不好做,先进话不好说。学雷锋的人成了愚笨的不会赚钱、拙于心计的代称,恰恰那些斤斤计较,得寸进尺的人,反而被大家视为能、有本领、有经济头脑。甚至那些调皮捣蛋、不守纪律、不服从领导、一边吃奶一边骂娘的人,倒成了不少人心目中的英雄好汉。
(2)文明与愚昧的错位。举止文雅是文明的行为,如今却被一些人视为装腔作势,满口粗话者被视为壮士豪杰。一些山寨边区,村民有钱盖庙,却不肯投资建学校,有的干脆把学校改建庙堂。
(3)勤俭与奢侈的错位。勤俭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时下几乎成了“小农经济思想”的代名词,奢侈却被公认为有派头,有气魄。
(4)正义与邪恶的错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成了“傻冒”,歹徒行凶旁观者众多而无人上前制止的现象屡屡发生。
(5)自尊与自贱的错位。有的演员借义演之名,到灾区去搜刮灾民钱财,明明是见利忘义的自贱行为,而当事人偏视为自尊。
2.心理定势错位。
心理定势错位是指心理活动准备状态的错位。有以下表现:
(1)需求错位。需求是行为的原始动力。需求视社会价值与社会发展水平分为合理需求与不合理需求。将不合理的需求视为合理,就是需求错位。例如:将贪婪地向社会索取视为合理的需求。
(2)动机错位。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动力。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个体对事物发展本身感兴趣;外部动机是个体对事物以外的因素(如报酬、晋升、条件)感兴趣,一般认为内部动机的作用大于外部动机,但是有些人对工作本身没有一点热情,对报酬却斤斤计较,驱动他工作的动力就是金钱。这是一种动机错位的表现。
(3)态度错位。态度是由情感为核心的行为倾向。态度是定势的一种。态度错位是指情感与认知、意向之间的不协调。例如:明明知道有人在破坏公物,但对此却束之高阁、听之任之。
(4)价值观的错位。价值观是人生的信念与观点,它是个性的重要成份。价值观意味着个人对某一事物将作出何种选择。例如,对一个教师而言,是要“课堂”还是市场?在定势错位的情况下,一个教师也许选择了“市场”,或者离岗去经商,或者搞个BP机上课,下课后忙于商务活动,把人民教师应有的敬业爱生的精神抛于脑后。由此类推,军人、运动员、记者、政府公务员等都会存在这样的选择。
3.行为错位。
道德定势、心理定势的错位是观念上的东西,常常综合地从人的行为中表现出来,从反常的人际关系、社会风气中反映出来。行为错位有以下表现:
(1)虐待与互虐。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互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但是有些人却专以捉弄他人为乐。例如:某人去某地找人,故意指错路钱;有人要赶公共汽车,司机故意不停车;在邻里关系中,与邻居吵架败阵后悄悄把开水淋在对方养的花草上等。这种以折损他人满足自己的倒错行为是较为普遍的。
(2)痞化行为。当前社会上有一定数量的人表现出一种蛮横不讲理、称王称霸的痞化行为。例如,一些地痞、流氓欺行霸市,搞强买强卖;一些村民在国道上任意拦车、扣车,勒索司机钱财;一些公务员利用职务之便白吃白喝等。在社会公共场所,常有人为一点小事而大打出手,甚至执刀杀人,在这些人的观念与行为上,似乎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讲道理,以势压人。由于社会制裁有限,少数人的这种行为诱发与强化了更多的痞化行为。许多家长教育自己的子女不要太老实,老实人吃亏;文学影视作充斥着凶杀武打场面;一些厂家也将产品冠以“狮、狼、虎、豹”、“画王”、“视霸”等称号。痞化行为已渗透到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
(3)依赖性求援。这是一种懒汉心理,对部门、单位、个人的困难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去克胀,而是一味依赖国家、集体、他人。有些地区不去发掘本地资源搞开发,而是一味强调困难,向上伸手要钱,要到钱后又用于非生产性的消费,以至于“扶贫扶贫,越扶越贫”;对于某些人来说,沿街乞求成为致富的门路。这些人已无羞耻之心,不病不残,却向人们求援。据统计,乞讨者一天的收入高的能达几十元。
错位的行为还有许多,仅举三种,以窥豹一斑。定势错位的危害极大,对个人而言,可能会导致信念丧失、心灵空虚、斤斤计较、算计他人、不思上进、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就人际关系而言、会导致人际间的不信任、摩擦与冲突,酿成家庭、邻里及同事间的感情悲剧;从社会来看,它与社会风气的败坏、社会公道的衰退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必须纠正错误的定势,以一种健康的心态与行为去工作、学习与生活。
(四)定势错位的自我调适
定势错位讲到底是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个人的自我调适,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定位于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观念的确定要加强学习,从圣人先哲的著作中去领悟做人的道理,从社会楷模的言行中去学习做人的道理。同时要善于思考,思考能帮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社会发展主旋律,能站在较高的角度看待人世与社会,以正确的逻辑推理在变幻莫测的社会事物中作出的正常的选择。其次,要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有修养的人往往能“一日三省吾身”。有“慎独”的人格,绝不“跟着感觉走”。有社会责任感,努力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而不去媚俗、迎痞。
再次,对已有的错位定势可以采取系脱敏法去纠正。即从最小的倒错纠正做起。例如有不相信他人的错误定势,可以考虑从以下顺序来纠偏:→相信自己→相信家人→相信同事→相信上级→相信路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进行纠正。以上谈到了十二种病态社会心理与行为涵义、特点、原因、表现、危害与自我调适方法,还有报复、虚伪等病态心理未列出来。病态社会心理是介于正常与变态人格之间的心理现象,它的纠正需要社会力量的综合治理,但更有赖于个体的主观调整,因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第十二章 心理护理概述 第一节 心理护理的一般程序
心理医生第四卷:特殊境况下人的心理护理与保健
在特殊境况下,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