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人安静休息,轻重病人要分室安排,以免病人病情突变惊叫影响其他病人。
第十三章 病人的心理护理与保健法 第一节 病人的常见心理护理与保健法
“病人”一词过去常指身体患有病痛的人,但现代社会的“病人”已不仅是指医学概念方面的,它还包括那些患有各种心理疾病的人。不管是何种病人,在诊疗和护理过程中,其心理反应都是十分复杂的。病人的心理活动会影响治病的效果已成为不容否认的事实,因而作为心理医生和医务工作者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需求就尤为必要。
一、病人的一般心理特点
1.精神抑郁。
抑郁是病人最常见的一种心态。它通常有五种特征:(1)悲哀的、冷漠的心境;(2)消极的自我概念,含有自我谴责、自我责备等;(3)回避他人的期望;(4)睡眠、食欲和性欲的丧失;(5)活动水平上的变化,它经常具有激动的形式,但更经常包含着嗜睡症。
抑郁状态的临床表现,伴有情绪低落及思维迟缓和意志减退等三个基本症状。第一,病人情绪低落,对治病失去信心。表现为心理忧郁苦闷、无精打彩、失眠早醒、愁容满面、唉声叹气,比平时更显得意志消沉,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甚至厌世,回避交往,有生不如死之感。第二,思维迟缓。表现为联想缓慢,想事费力,有“脑子不灵”了的感觉,常有自卑、自责、自罪和疑病等观念。第三,意志减退。表现为活动减少、多卧少动、举止极慢,或独居一隅,甚至言语和动作的抑制可达到或接近木僵程度。此外,一些消极悲观或自罪观念严重的患者,常伴有自杀企图和行为的心理倾向。在临床中发现,患者的抑郁情绪一般在早上加重,下午或晚上减轻。
2.焦虑、恐惧。患者患病时心理应激引起的矛盾冲突,易产生焦虑、愤怒、束手无策、绝望、罪恶、羞愧等不愉快的情感。为病痛缠身而烦躁不安,惧怕诊断不清,常常是到几家医院就诊,反复询问医务人员。也有的患者惧怕证实诊断而不敢在医院求医,并时常表现出健康人的神态,做些力不从心的工作以示健康状况良好,而对自己身体不适又疑惑不解,以致失眠、抵抗力越发降低。也有的病人明知自己身体不适又怕别人提及自己的病痛,而在他人面前故作谈笑自如以掩饰自己的恐惧、焦虑的情绪。他们往往只有在最知己的朋友面前才吐露真情。
3.脆弱、易激动。表现为行为、情感退化,不能忍受疾病带来的压力及痛苦,顾虑疾病对自己的家庭、工作、前途带来的影响,因此常常感到周围一切都不顺心。若听到和自己观点一致的语言便会认为对方同情自己而落泪;而听到相反的意见,又会认为别人不重视而唠叨不止,甚至大发雷霆,变得固执。
4.怀疑。具有此种心理的患者对别人的言语表情及周围环境敏感多疑,尤以久治不愈、诊断不清的患者表现明显。听到医务人员窃窃细语,便认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病情。另外,对含糊不清的语言也十分敏感,任何解释都难以消除误会。
5.孤独和不安全感。病人患病后担心别人远离自己、受到冷落或怕别人鄙视,常常希望周围的人关心自己,常来看望自己,希望家人或朋友的陪伴。尤其是儿童、老人、病重者表现突出。
6.适应能应低。表现为主观异常感觉增多,认为周围的环境对健康恢复不利,愿意住到医院、受到医院的保护和重视。但到新的环境以后,又对周围的声、光、温度、湿度等又特别挑剔。这种病人始终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情绪不容易安定,行为适应能力低,不利恢复健康。
7.固执与否认。这两种心理在患者身上常相伴而生。表现为固执己见,坚信自己的感觉,否认医生的诊断,有时还表现为不承认患病的现实,拒绝治疗等。这种病人常因此而延误疾病的治疗时机,是病人心理护理中较难对待的一种。
8.侥幸。病人存在侥幸心理的现象非常普遍。有些人身心出了一些小毛病不愿意去看医生,或许看了医生又不愿意吃药或住院治疗,总以为身体抗得住;还有一些危重病人,心存侥幸希望躲过难熬的手术关;患有绝症的人则不时庆幸福自己可能会绝处逢生等等。虽然有些侥幸心理能在短时间内稳定病人情绪、树立治病信心,但还是要及时就医为好,以免贻误治病时机。
9.暗示。暗示心理人皆有之,且患病病人尤为明显。这是因为患者对疾病的治愈心理非常强烈,对一切与其病情有关的刺激物都非常敏感,因而也极易被暗示。暗示心理对病人的疾病治疗影响极大。最为熟悉的一个事例是,一位医生在给某病人透视作肺部检查时,发现肺部有一明显的小块阴影,便脱口而出:“这里有一块阴影”。病人便疑心是肺癌,于是郁郁寡欢,惶惶不可终日,人也日见消瘦。第二次复查时,患者换了件衣服,肺部的阴影忽然消失了。原来第一次透视时出现的肺部阴影,乃是病人左上衣口袋里的一粒钢钮扣;结果虚惊一场。此后,病人心境迅速好转,身体也日渐康复。在现代医学中,暗示疗法在临床运用中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10.依赖和被动性增加。人一旦生病,自然会受到亲友们的照顾,成为被关心、帮助的对象。病人自己由于角色地位的转换,于是有意无意变得颓废起来,表现为对事物无主见,什么事也做不来,即使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想他人帮助,一切顺从于他人安排。
11.敏感和自尊。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希望受到重视。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会有意无意透露自己的身份,以让他人知道自己的重要性。还有些人通过与医务人员亲切的感情交流来使自己对特殊对待。那些不善交际的人,则希望得到一视同仁的关照。
(2)听不得相反意见。总希望别人能耐心倾听他的主诉,以得到安慰和疏导。若得不到重视则感到自尊心受挫,自我价值感丧失,因而变得心情沮丧。
二、病人的心理需要
由于病病的影响,病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又常常处于特定的环境之中,因此,搞好护理,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尤为重要。病人常见的心理需要有:
1.尊重。一般而言,病人认为自我的被认识和受尊重,会加深医务人员对自己的重视,从而受到较好的治疗待遇。因此,病人需要被认识。不仅需要被医护人员所认识,而且需要被他人所认识。不同社会角色的病人,可能会有意无意透露或显示自己的身份,以求获得特殊的尊重与照顾。
2.适应。首先是角色转换的适应问题。刚患病的病人;由于长期健康生活的定势作用,一下子很难完成从健康人到病人的角色转换,其间需要有一个过渡和适应时期,以慢慢克服以前健康时的习惯性心理作用,适应病人的生活。
其次是环境适应问题。尤其是新入院的病人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病员经常更换,不断有新的个体加入这个小群体之中。因此,对每个病人来说都需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这样将有利于病人进入角色,加速诊疗过程,促进康复。
3.安全。病人一般都希望早日康复出院,恢复正常的生活。因此每个病人都把安全视为最重要的需要之一,这也是病人求医的最终目的。故医务人员对任何一个有可能影响病人安全感的行为,都必须尽量避免。如新的治疗手段及措施应加以详细解释,使病人在心理和行为上予以接纳,增加病人的安全感,这样有利于病人对治疗充满信心,稳定情绪,主动配合治疗。
4.刺激。健康人的日常生活往往是丰富多彩的,而生病住院后则几乎被束缚和封闭在一个单调的世界里:白色的墙壁、白色的工作服、白色的被褥,每天循环往复的病情诊断、服药等等。病人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觉得无所事事,度日如年。特别是那些事业心较强的人,更是如此。因此,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客观条件,安排适当的活动,给予有新鲜感的刺激,有利于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促进身体的康复。在现代医疗中有的已开始辅以音乐、颜色、运动疗法等等,就是以此为心理依据的。
5.有关信息。由于医院这一特定环境,以及病人的社会活动范围的缩小和活动能力的减弱,病人的信息来源渠道也相对狭窄。
对于病人来说,常常知道的信息有如下一些方面:
1.了解住院生活制度的信息;
2.了解治疗安排的有关信息;
3.了解自身疾病的进展与预后的信息;
4.如何配合治疗的信息;
5.有关嗜好习惯与治疗过程及疾病关系的信息等。当病人有了这些信息,对今后的治疗有了充分的了解时,将会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从而为顺利治疗创造条件。
6.获得安慰。不管意志多么坚强的人,一旦患病后,心理平衡都会被打破,因而再乐观豁达的病人也希望获得人们的安慰和鼓励,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病人治疗或住院期间,通过各种形式给病人以精神上的安慰,是有利于病人的康复的。但必须注意的是,这种安慰应是适当的,如果无休止地与病人交谈,或车轮战式地去医院探视,则只会适得其反。
第十三章 病人的心理护理与保健法 第二节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与保健法
一、不同诊疗过程中的病人
(一)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门诊是病人就诊的场所,是病人接触医疗的第一线。病人到医院求治,从挂号、候诊到医生诊查、化验透视、实施治疗直至最后取药离开医院,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由于程序复杂、环境生疏,加之疾病的痛苦,常使病人产生复杂的心理反映。任何一种不良刺激均可引起病人的情绪变化,甚至发生病情突变。因此门诊护理人员掌握不同门诊病人的心理状态,是做好门诊工作的重要保证。
1.候诊病人。候诊病人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焦虑感甚为明显。表现为焦躁不安,急于就诊。特别是那些病情较重、“自我诊断”不清的病人,就诊心情更加迫切。到就诊地后,常常表现为坐卧不宁或来回踱步,不断询问就诊的号码,围观医生诊疗等。遇到和自己疾病相类似的病人,便急于知道其诊断结果,往往喜欢“偷听”或“偷看”诊治过程,以探听医生的医术是否高明。有的病人还喜欢插队就诊,因而引发与其它病人的争吵。
(2)挑选医生,以求高明。候诊病人有疗诊和复诊之分。疗诊病人出于对自己的疾病知之甚少,希望经验多技术好的医生诊治,候诊时悄悄将病历移到那些年长、两鬓斑白、态度和蔼可亲的医生面前,见到高明的医生便似乎病去三分。有的病人为了达到请高明医生诊治的目的,不惜托熟人找关系,甚至送礼求治。年青女病人怕男医生诊疗,往往愿找年长女性或资深医生诊治。复诊病人对病情了解较多,对医院诊治过程比较熟悉,他们一方面希望继续得到熟悉医生的治疗;另一方面,在病情快要痊愈时,往往也会找一个不熟悉的医生诊治或检查,以验证病情是否真的好转。
根据门诊病人的上述心理表现,门诊护士应组织有秩序的候诊,提高诊治效果,并根据不同病人作好如下工作。
第一,进行初步分诊,使病人尽快进入所属诊室,稳定情绪。病人如能得到护士的指引和关怀,便会有宾至如归的愉快感和安全感,焦虑心理就会减轻。现在许多大医院都设有导诊台,为病人就诊提供了许多方便。候诊室可布置一些常见的疾病防护宣传画,有条件的医院还可安排护理人员负责健康咨询,以减轻病人候诊时的焦躁不安心理。
第二,维持就诊秩序。使医生有一个安静的诊治环境,保证医生集中精力,提高诊治效率。对于复诊病人要尽量安排原诊治医生诊治,使治疗具有连续性。对多处就诊的病人,要细心询问在其他医院的检查结果,以便缩短医生的诊治时间。
第三,护士要注意观察候诊病人的病情变化。对年老体弱、病情危害的病人要给予优先照顾和及时诊治。
2.就诊病人。病人在诊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表现为:
(1)祈求心理。就诊时祈求医生对他进行全面检查,给予正确治疗。在这种心理支配下,病人顺从检查和治疗,往往叙述自己的患病经过极详,以期得到医生的重视。若医生不耐心听他的倾诉,便会产生自责和不安的心理,甚至埋怨自己“为什么患这种病”。因此医务人员要维护病人的自尊心,热情相接,以礼相待,面带微笑耐心倾听病人对病情的诉说,不要随意打断病人的谈话,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满足病人的要求。对老幼病残者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对需要做其他项目检查的人要详细介绍检查项目及理由。
(2)紧张不安心理。当病人终于得到就诊机会时,心情会感到十分紧张。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由于就诊时间短或医生的催促,述说病情不知从何开始,或诉说杂乱无章;若遇到医生作厌烦状,更感惊慌和不安,深怕得罪医生和错过就诊机会,有时对医生的问话也会显得答非所问。医务人员此时应主动以和蔼的口吻耐心询问病情,并作好记录。对确诊病人,要使其树立康复的信心;对没有明确诊断的病人要使病人了解所患疾病的性质、程度,指导病人观察病情变化和对症处理的方法:有些疑难疾病受医疗条件限制无法诊治的,要热情地为患者推荐就诊医院,使其尽快得到诊治和康复。总之,门诊护理人员最先接触病人,了解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使病人在稳定的情绪下接受诊断和治疗,是其主要职责。
(二)住院病人
住院病人由于离开了原来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家庭生活;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且由健康人角色转变为病人角色,会发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其主要表现在:
(1)适应性的变化。从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须重新适应。
(2)苦闷心理的产生。患者住院后,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婚姻、家庭、经济等问题担忧,对疾病顾虑重重,对自己的健康情况过于看重。或住院前对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一旦住进医院,便认为是患了不治之症,于是心理苦闷、不安、忧虑、烦躁。这些情绪会造成机体免疫力降低,在原有疾病基础上可加重或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咽痛、口干等,很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3)恐惧不安心理。常常发生于为诊断某种疾病而进行的检查或手术前。病人惧怕检查带来的痛苦,更惧怕检查后所证实的事实。而有些病人对病情估计过于严重,看到别人检查时间过长,联想到自己,便产生畏惧检查但又想检查的矛盾心理。表现出明显的心跳加速、脉搏细微、脸色苍白、四肢无力、周身冒冷汗等生理功能紊乱的现象。产妇分娩时也会出现这种心理表现。
(4)期待心理。患者饱受病痛和心理上的折磨,得到住院机会后,便将一切希望寄托于高明的医术和良好的护理之上,期待医生能妙手回春,使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