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植保基础知识txt-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体外保毒期 病株汁液在室温(20~22℃)下保持其侵染力的最长时间。烟草花叶病毒的体外保毒期为一年以上,黄瓜花叶病毒为一周左右。
(4)对一般化学物质的反应 病毒对一般杀菌剂,如升汞、酒精、硫酸铜及甲醛等的抵抗力较真菌、细菌稍强,在一定浓度下,经过处理仍保持一部分侵染力。各种病毒对酸碱度的反应亦不一致,有的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有的则在碱性溶液中较稳定,但肥皂等除垢剂则很容易使病毒失去活力。
病毒是一种核复朊,在朊的表面带有抗原结构,把这种物质注射到动物体内后会产生一种相应的抗体,含有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抗体和抗原有专化性,相应的抗原和抗体在动物体外也能引起反应,表现为凝聚或沉淀。这种反应称为血清反应。
由于病毒具有很强的抗原特性,因而目前血清反应不仅用于病毒病的诊断上,在良种选育及植物检疫中也十分重要。
病毒分类不象其它生物那样分为纲、目、可、属等单元,而是将有一定关系的病毒归入不同的组群,许多不能归为组群的病毒则根据研究的进展再作适当的调整。病毒的“种”不同于其他生物的“种”作出恰当的定义。病毒的“种”是由株系组成的群体,这些株系的已知性状非常相似,没有必要给以另一个名称。病毒的一个群包括有许多共同性状的病毒。由此可见,病毒的群和“种”有些象正规分类系统中的“属”和“科”,但它们都不是正式的分类单元。习惯上所说的一种病毒,这个种是一般用语,并不表示生物学上物种的种。
关于病毒的种、组群和株系划分的标准,有时不是很明确的,一般情况下,当分离到的病毒毒株或者与一种病毒进行比较时,如果以下这四对(8个)性状相同,就属于同一组群病毒:核酸种类/核酸链数量、核酸分子量/核酸含量、粒体形态/核酸衣壳形态、寄主种类/介体种类。在此基础上,如果其他已知性状也相同,包括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如寄主症状、交叉保护、汁液抗性等),血清学特性和物理化学特性(如电泳等电点、沉淀系数等),则属于同种病毒。
植物病毒的侵染:
(1)侵入 病毒不能穿透寄主植物表面的细胞壁,也不能从自然孔口侵入植物体内,它只有通过有机械或传毒介体造成的伤口才能侵入植物,但必须是不造成细胞死亡的轻微伤口,使病毒可以直接与植物的活细胞接触,才能完成有效的侵入,即侵入植物细胞内的病毒,必须很快合成新的病毒粒体,才能引起对植物的侵染。
(2)病毒在植物体内的移动 病毒在植物体内的移动完全是被动的,在细胞内,病毒随细胞质的流动和扩散而移动,然后通过胞间移动的速度缓慢,据测定,24小时移动的距离不超过1mm。但是,当病毒进入到维管束组织以后,随着维管束内植物液流的输导作用,病毒移动的速度便大大加快。植物病毒大多数通过韧皮部运转,少数通过木质部运转。
植物病毒的侵染有局部性的和全株性的,局部侵染的病毒,局限于侵染点附近,多表现过敏性反应,形成局部枯斑。全株性侵染的病毒,可扩散到植株的各个部位,表现全株性的症状。植物病毒多数是全株性侵染的,但一般都不能进入生长点顶端,也很少进入到种子内部。因此,可采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法获得无毒种苗,作为防治某些病毒病害的一种有效措施。
植物病毒的症状:
病毒侵入植物以后,在植物体内增殖、扩散,经过一定时间后,受侵染的植物便表现出一定的症状。植物病毒病害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变色、坏死和畸形三种类型,有少数可表现腐烂或全株性萎蔫。但是,植物病毒病的症状常因毒源种类、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发生较大的变化。
(1)症状类型
①变色:由于病毒侵染可破坏或抑制叶绿素的形成或使其色素不正常地形成,从而引起植物的变色或退色。其中以花叶和黄化最为常见,最普通的是叶片变色,表现花叶、斑驳、明脉、网纹等症状。此外,叶鞘、穗、果实、种子等部位也可以发生变色,如大豆花叶病毒可使豆粒产生褐斑,谷子红叶病使紫秆品种的叶、叶鞘、穗变红。
②坏死:对病毒具有过敏性反应的植物被病毒侵染后,细胞很快死亡产生坏死斑,坏死斑可以由局部侵染引起,也可以由系统侵染引起,叶片,茎杆、果实等器官都可能发生坏死斑,如枯斑、坏死条斑、坏死环斑等。
③畸形:病毒侵染后,植物因生长受抑制而造成的畸形有矮缩、矮化、小实、小叶、缩根等。病毒侵染后,因植物生长受到刺激而造成的畸形有丛枝、癌肿、丛簇、束生、耳突等。
(2)症状的变化
①病毒因素:同一种病毒的不同株系侵染同一种植物时可表现不同的症状,如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番茄时引起花叶症或轻微斑驳症,但若受同一种病毒的番茄条斑株系侵染时,则产生坏死条斑。植物如受到两种病毒或一种病毒两个不同的株系同时侵染时,由于两种病毒或两个株系的干扰作用,也可影响症状的变化,如番茄植株受烟草花叶病毒弱株系侵染后再接种致病力强的株系时,不再表现强株系引起的那种严重的症状,这种现象称为交互保护作用。
②寄主因素:不同种类的植物受同一种病毒侵染时,可表现完全不同的病状,如烟草花叶病毒侵染普通烟草时,表现全株性的花叶症状,而侵染心叶烟草时则表现局部的坏死或斑点。有些植物受病毒侵染后可长期不表现症状,但病毒仍可在寄主体内正常地增殖和扩散。这种现象称为潜伏侵染。植物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受病毒侵染而表现的症状也可能一样,但一般先期得症状要严重。
③环境因素:植物病毒病害的症状可因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其中以温度和光照的影响较明显,一些由病毒侵染引起的花叶病,常常在高温影响下症状暂时消失,称为隐症现象,但病毒并未死亡,待温度回复正常情况时,症状又重新显现。
(五)类病毒
类病毒是寄生在高等植物细胞内的一类最小的病原物,它有与病毒相似的性状,如滤性的非细胞形态,在植物细胞内寄生的专一性,在寄主细胞内能以自我复制的方式增殖,以及对寄主植物的致病性等。但是与病毒不同是,类病毒只有核糖核酸,没有蛋白质衣壳。类病毒最早是由迪纳(Diener)等人于1967~1971年研究马铃薯纺锤块茎病时发现的一类新的病原物,以后又由一些人在其他植物病害中相继发现类病毒病原。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现四种类病毒病。
类病毒病侵染植物后表现的症状与病毒病很相似,病株生长受到抑制,有的矮化、细叶、叶片褪绿斑驳,有的表现枝条丛生,果实白化、变形等畸形症状。
类病毒是专性寄生物,和病毒相似,同一种类病毒也有不同的株系。类病毒的寄主范围较广,如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可寄生于11个科128个种的植物上。
类病毒多数可以通过汁液和机械接触传染,嫁接和菟丝子也可以传染类病毒病,有的则可以由介体昆虫传染,还有的可以种传。
至于类病毒如何在植物体内复制,以及如何引起植物病害,目前尚不清楚。
防治类病毒病,目前尚未有有效的办法,主要是减少初侵染病,使用无病种苗,此外就是注意减少田间传染,加强栽培管理,增强寄主的抗性。
(六)植物病原线虫
线虫是一类低等动物,属无脊椎动物中的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它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种类繁多,据估计全世界约有50多万种,仅次于昆虫,居动物界的第二位。线虫分布也十分广泛。土壤、江、河、湖、海、高山上都能找到线虫。多数线虫靠腐败的有机质营腐生活,少数可在人体、动物和植物上营寄生生活,引起动植物的各种线虫病。
几乎所有的栽培植物都可被线虫寄生,其中尤其以禾本科、豆科、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等作物以及柑桔葡萄等果树的线虫病较普遍和严重。农作物被线虫寄生后,不但产量降低、品质变劣,而且有些线虫还可以传播某些植物病原物,或与之造成复合症,加重对作物的危害。一些土壤中生活的捕食性线虫,以捕捉真菌的孢子和细胞菌体为食科,可作为某些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因素而加以利用。
植物线虫通常为雌雄异体,体形细长,为光滑、透明或半透明的管状体,两端稍尖细,体长一般不超过1~2mm,少数如小麦粒线虫的雌虫可达3~5mm,体宽15~35μm。少数线虫为雌雄异形,雌成虫为梨形或柠檬形。线虫虫体可分头部、体躯部和尾部三段。
虫体由体壁和体腔组成,体壁最外面有一层透明、不透水的角质层,里面是下皮层和肌肉层。体内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植物寄生线虫的口腔内有一针状口器,是穿刺植物和吸食的器官。线虫利用口刺入植物组织内并分泌消化酶,消化植物细胞中的物质,然后在吸入食道内。
植物线虫的生活史比较简单,包括卵,幼虫和成虫三阶段。除个别可进行孤雌生殖外,多数是雌雄交配后,雌虫产卵,雄虫便死去。卵孵化为幼虫,一龄幼虫留在卵内,二龄幼虫破卵而出。幼虫有4个龄期,每蜕皮一次便增长一龄。从卵孵化到成雌虫经发育成熟再产卵为一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一般2~4周完成一代,长的则9个月左右才完成一代。多数线虫在一个生长季可发生几代,也有只发生一代的,如小麦粒线虫。
植物寄生线虫卵的抗逆性较强,尤其是有些种的线虫的卵有胞囊保护,存活期很长,是线虫越冬的主要器官。线虫在田间的传播主要靠土壤耕作、风雨和灌溉流水等媒介,植物的种苗等繁殖材料带有线虫,则往往是线虫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植物线虫多数是专性寄生的,其寄生方式可分为内寄生和外寄生两种类型。凡线虫虫体全部钻入植物组织内,刺吸植物汁液的称为内寄生,如根结线虫。凡线虫仅以口镇刺入组织内吸取汁液,而虫体其余部分不进入植物体内的称为外寄生,如剑线虫。但有的线虫在其生活史的某个时期营 外寄生,而在另一个时期则营内寄生,如小麦粒线虫。
不同种类的线虫其寄主范围有所不同,寄生部位也因种类不同而异,根线虫主要寄生与根部,小麦粒线虫在植株幼苗期于生长点部位营外寄生,穗分化时便进入子房营内寄生。
线虫经锋利的口针刺穿寄主的表皮和组织,进而吸食植物的汁液,可给植物造成一定的损害。但随线虫刺吸植物由其食道分泌各种酶和有毒物质也随之注入植物体内,往往对植物具有更大的损害作用。这些化学物质有的可以帮助消化植物的营养,利于线虫吸食,有的则可以破环生理机能,干扰新陈代谢,刺激右抑制寄主细胞和组织的生长发育,因此植物线虫病症状常表现为地上部的顶芽、花芽坏死,茎叶卷曲右组织坏死,地下部产生根瘤右丛根根组织的坏死腐烂等。由于植物的根部受害,使地上部的生长受抑制,常表现为植株矮小,色泽失常,发育停滞,似严重缺肥缺水状。有的线虫危害植物后可在花器和茎叶等部位形成虫瘿,如小麦粒线虫使使麦粒变虫瘿。
(七)寄生性种子植物
绝大多数种子植物都是自养的,但其中有少数由于缺乏叶绿素或因某些器官的退化失去自养能力而变为寄生。寄生性种子植物都是双子叶植物,约有2500多个种,分属12个科。最重要的是桑寄生科、菟丝子科、列当科。
寄生性种子植物有的主要寄生在植物的地上部分,称为茎寄生,如桑寄生、菟丝子等。有的主要寄生在植物的地下部分,称为根寄,如列当。
根据对寄生植物的营养依赖程度,可以把寄生性种子植物分为半寄生和全寄生两大类。
1。 半寄生
全寄生种子植物以称非绿色的寄生植物,它们的营养器官内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通过吸器使自身的导管和寄主植物的导管相连,从寄主体内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类,如桑寄生和槲寄生。
2。 全寄生
全寄生种子植物以称非绿色的寄生植物,体内此不能或仅能极有限地进行光合作用,因而必须是从寄主植物体内吸收全部或大部分的营养和水分,所以它的吸器除与寄主植物的导管相连外,筛管也相连,如菟丝子和列当。
菟丝子属菟丝子科菟丝子属,寄主以豆科植物为主,特别是大豆、花生、马铃薯受害最重。菟丝子为一年生攀缘寄生草本植物,没有根,时退化呈鳞片状,无叶绿素,茎为黄白色细丝,呈旋卷状。秋季开花,花很小,淡黄色,头状花序。果为蒴果,扁圆形,有2~4粒种子。种子很小,卵圆形稍扁,黄褐至黑褐色。
菟丝子的种子和寄主植物的种子差不多同时成熟落入土壤中,或随作物收获脱粒时混在作物种子中。第二年随着作物的播种,菟丝子的种子也开始萌芽形成丝状细茎,幼茎出土后在空中来回旋转,碰到寄主植物就缠绕上去,幼茎的下部便逐渐萎缩与土壤脱离。在幼茎与寄主接触处形成吸器侵入寄主,侵入后吸器内分化出导管和筛管分别和寄主的导管和筛管相连,以便从寄主体内吸收养分和水分。细茎不断伸长向寄主茎的上部伸延继续长出新的吸器,还可以蔓延到其他邻近植株上,使被害株连成一大片。生长后期便开花结果,产生大量种子。
寄主植物被菟丝子寄生后,生长发育不良,甚至萎黄枯死。
防治菟丝子的要点:
① 作物播种前汰除混在其中的菟丝子种子。
② 避免连作,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③ 进行深耕,将菟丝子的种子埋入深土中。结合整地,播种前在土壤中施“拉索”或五氯酚钠等药剂可杀灭菟丝子的种子。
④ 田间发现菟丝子后立即彻底割除。
列当科植物约有14个属130多个种,寄主范围多达9个科20多种植物。列当主要寄生在植物的根部,是一年生寄生植物,没有叶绿素,也没有真正的根,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而是以短发状的吸器寄生在植物根部吸收植物的营养和水分。茎直立,单生右分枝,一般高30~40cm,呈黄褐至紫褐色,越近地面颜色越深。叶片退化为短而尖的鳞片状,小而无柄,互生,螺旋状排列在茎上。花两性,左右对称,排列成紧密的穗状花序,长16~37cm。花冠合瓣,紫色。雄蕊四枚,雌蕊一枚。蒴果球状,成熟时二纵裂散出种子。种子极小,成熟后呈深褐色,生活力很强,在不适于发芽的条件下可存活几年。
列当种子成熟后可落入土壤中右借风、雨、人、畜和农具传播,也可以随收获混在寄主植物的种子里。第二年作物生长季开始后,遇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便萌发,形成吸器侵入寄主根部,并向上长出茎。寄主植物被列当寄生后,由于养分水分被大量掠夺,表现为生长不良,产量大减。
防治列当的措施:
① 严格执行植物检疫,防止病区扩大。
② 与甜菜、大豆、葱、蒜等非寄主植物轮作。
③ 在严重发生地区,在列当尚未开花结实前行铲除、深埋。
④ 可用0。2%的二硝基磷甲苯酚或1 : 100~200倍的2,4—D喷洒。
槲寄生是槲寄生属植物的总称,具有叶片和叶绿素,为地上部半寄生植物。多分布在北方,寄主多为木本植物。槲寄生具有革质对生叶片,或叶片退化,小茎作叉状分枝。花极小,单生或丛生,雌雄异花。果实是浆果。浆果陆续成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