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西方哲学史 罗素 >

第69章

西方哲学史 罗素-第69章

小说: 西方哲学史 罗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圣灵同柏拉图的世界灵魂等同起来,但当这种看法的异端性被人指出以后,他立即把 

 
它放弃了。他之所以被人控为异端,与其说是由于他的学说不如更多地归咎于他的战斗 
 
性,他那爱好批评知名学者的习气,使他在所有有力人物中间都极其不受欢迎。 
 
    当时大多数学者都不象阿贝拉德那样热中于辩证法。那时,特别在沙尔特学派中间 
 
有一种仰慕古代、追从柏拉图和鲍依修斯的人文主义运动。人们对于数学重新感到兴趣: 
 
巴斯人阿戴拉德在公元十二世纪初到了西班牙,并翻译了欧几里德的著作。 
 
    针对这种枯燥无味的经院主义的方法,当时曾有以圣伯纳德为领袖的一次强大的神 

 
秘主义。圣伯纳德的父亲当过骑士,死于第一次十字军。他本人曾当过西多教团的修道 
 
僧,并于公元1115年时任新建的克莱尔伍欧修道院院长。他对以下几项教会政治很有影 
 
响——扭转局面使之于敌对教皇不利,打击意大利北部和法兰西南部的异端,将正统教 
 
义的压力强加于大胆的哲学家之上;和鼓动第二次十字军。在攻击哲学家时,他一向是 
 
成功的;但自从第二次十字军瓦解后,他便失去了吉勒伯特·得·拉·波瑞的信任。吉 
 
勒伯特·得·拉·波瑞过分赞同鲍依修斯致使我们这位圣者风度的异端攻讦者颇感不平。 

 
圣伯纳德虽是个政客和顽固派,但却是一个具有纯正的宗教品质的人。他写的拉丁文赞 
 
美诗极其优美。①在受到他影响的人们中间,神秘主义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并终于变 
 
为有些象弗罗拉人约阿希姆(死于公元1202年)的异端学说。然而约阿希姆的影响却属 
 
于以后的时代。圣伯纳德和他的追随者并不在推理中,而是在主观经验和沉思默想中寻 
 
求宗教的真理。阿贝拉德与伯纳德二人可能是各有所偏了。 
 
    伯纳德,作为一个宗教神秘主义者,对教廷醉心于俗世事务感到非常痛心,但同时 
 
对俗界的权力也颇为厌恶。他虽鼓动过十字军,但却似乎不了解战争需要组织,不能单 

 
凭宗教热诚来指挥。他经常抱怨着说:人们醉心于“查士丁尼法典,而不是上帝的律法。” 
 
他曾为教皇使用武力保护自己的领地,而感到惊愕。他认为教皇的作用在于灵性方面, 
 
因而他不应该试图进行实际的统治。不过这种观点是结合着对教皇的无限崇敬的。他称 
 
教皇为“主教之王,使徒的继承者,具有亚伯的首位权,诺亚的统治权,亚伯拉罕的族 
 
长权,麦基洗德的等级,亚伦的尊严,摩西的权威,在士师上是撒母耳,在权柄上是彼 
 
得,在涂油上是基督。”圣伯纳德种种活动的总的结果,当然是大大地提高了教皇在俗 

 
界事务中的权力。 
 
    撒利斯伯利人约翰,虽不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家,但却写了一本漫笔录,这对我们认 
 
识他所处的时代是很有价值的。他曾三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的秘书,其中一度曾作过贝克 
 
特的秘书;他是哈德里安的朋友;晚年作过沙尔特的主教,并于公元1180年死于该地。 
 
对于宗教信仰以外的事,他是一个具有怀疑气质的人。他自称是一个学院派(就象奥古 
 
斯丁用这个词的意义一样),他对于国王们的尊敬是有限度的,他说“一个目不识丁的 
 
国王不过是一匹头戴王冠的驴子。”他很敬视圣伯纳德,但却深知伯纳德调和柏拉图与 

 
亚里士多德的企图终必失败。他仰慕阿贝拉德,但却讥笑他的共相论,同时他对罗塞林 
 
的共相论,也持有同样的态度。他认为逻辑是学问的良好阶梯,但其本身却是无生气的 
 
和无所孕育的。他说亚里士多德,即便在逻辑方面,也还有改进的余地;对古代作家的 
 
尊敬不应当妨害理性的批判运用。对他来说柏拉图仍是“哲学家中的王。”他结识了大 
 
部分和他同时代的博学之士。并时常友谊地参加一些经院哲学的辩论。有一次他到一所 
 
三十年前到过的哲学学院去参观,发现他们仍在讨论着同样问题,他不禁为之哂笑一番。 

 
他经常出入的社会在气氛方面很象三十年前牛津大学的膳后休息室。在他行将终老的年 
 
代里,那些寺院附属学校都让位给大学了,从那时起,大学——至少在英格兰是这样的 
 
——一直延续到今日。 
 
    公元十二世纪中,翻译家为西欧学生译出的希腊书籍逐渐增多,这种译本有三大主 
 
要来源:君士坦丁堡,帕勒尔摩和投雷多。其中以投雷多最为重要,但出自这里的译本 
 
往往不是直接由希腊原文翻译的,而是由阿拉伯文转译的。公元十二世纪上半期的后半, 
 
投雷多大主教雷蒙德创办了一所翻译者学院,收到很大效果。公元1128年威尼斯人雅各 

 
译出了亚里士多德的《分析篇》、《正位篇》、《诡辩驳斥篇》;只是西方哲学家都感 
 
到《分析论后篇》不易了解。卡它尼亚人亨利·阿利斯提帕斯(死于公元1162年)翻译 
 
了柏拉图的《斐多篇》和《美诺篇》,但是他的译文却没有立即产生影响。公元十二世 
 
纪人们虽对希腊哲学知道得不全面,但一些博学之士已认识到其中还有许多东西有待于 
 
西方去发掘。那时曾有过一种获取古代全面知识的渴望。正统教义的桎梏并不象有时想 
 
象得那样严重;人们还可以著书立说,而于必要时经过充分的公开讨论,撤消其中的异 

 
端部分。当时,大多数哲学家都是法兰西人,法兰西作为反对皇帝时举足轻重的力量, 
 
对罗马教廷来说是很重要的。不管硕学的教士中间出现过什么神学的异端他们却几乎全 
 
体都是政治上的正统派。只有布累斯齐亚人阿诺德是一个例外,这就更显得他殊深恶劣。 
 
从政治上来讲,我们可以把整个初期经院哲学,看作整个教会争夺政权中的一个派生物。 

第十二章 公元十三世纪 
 
      中世纪于公元十三世纪里达到了极点。自从罗马帝国灭亡后,逐渐建立起来的综合 
 
体系业已完备得无以复加。公元十四世纪带来了各种制度和各派哲学的瓦解;而公元十 
 
五世纪则带来了我们在今日仍旧认为是近代事物的开端。公元十三世纪的伟人都是十分 
 
卓越的:尹诺森三世、圣法兰西斯、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托马斯·阿奎那等,他们以不同 
 
的方式,各自成为其类型的杰出代表。此外,还有一些巨大的成就但这些却与伟大人物 
 
没有什么确切的关系,例如:法兰西哥特式大教堂,有关查理曼,阿瑟王和尼伯龙根的 

 
浪漫主义,大宪章和众议院中的立宪政治的创始等。然而,和我们直接最有关系的却是 
 
经院哲学特别是由阿奎那所阐述的经院哲学;但我要把它留在下一章去讲。我想先大致 
 
讲一讲对于形成这一时代精神面貌最有影响的一些事件。 
 
    本世纪初叶的中心人物是教皇尹诺森三世(公元1198—1216),他是一位机敏的政 
 
治家,具有无穷的精力,并坚信教皇具有无上的权力,但在秉赋中却缺少基督的谦逊。 
 
在接任圣职时他择了一段经文说教道:“看,我今日立你于各民各国之上,去拔掉和打 
 
碎,去毁坏和推翻,并去建设和树立。”他自称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是一个遵照 

 
麦基洗德的等次的永世大祭司。”他在厉行这一观点时,利用了一切有利的情况。西西 
 
里早先被罗马皇帝亨利六世(死于公元1197年)所征服,亨利和诺曼族诸国王的女继承 
 
人康斯坦斯结了婚。当尹诺森接任教皇时,新王弗里德里希才三岁。这时西西里国内多 
 
乱,康斯坦斯需要教皇的帮助。她请教皇作了幼王的监护人,借着承认教廷的优越权, 
 
取得了教皇承认幼王在西西里的统治权。葡萄牙和阿拉贡对教廷的优越权也有过类似的 
 
承认。在英格兰,国王约翰经过了顽抗之后,终于被迫把他的王国献给尹诺森,然后, 

 
把它当作教皇的采邑重新领回。 
 
    在某种程度上,威尼斯人在第四次十字军中曾占过教皇的上风。十字军士兵本拟在 
 
威尼斯乘船出发,但却得不到足够的船只。当时除了威尼斯人之外再没有这么多船只, 
 
但他们却主张(纯粹是为了商业的理由)与其攻打耶路撒冷不如攻打君士坦丁堡——无 
 
论如何君士坦丁堡是块有用的踏脚石,而且东罗马帝国对十字军战士又从来不很友好。 
 
——结果大家认为有必要向威尼斯作出让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并且选立了一个拉丁 
 
系的皇帝。最初尹诺森曾感到烦恼;但是他又想到现在或有可能把东西两方的教会重新 

 
联合起来。(这个希望以后终成泡影)除了在这件事上,我尚不知道有什么人在什么程 
 
度上占过尹诺森三世的上风。他派遣了大批十字军去讨伐阿勒比占西斯派,这次十字军 
 
把法兰西南部的异端教派,幸福,繁荣和文化一起都给根绝了。他因图路斯伯爵,雷蒙 
 
德对这次十字军抱着不冷不热的态度而把他废黜,同时并把大部分阿勒比占西斯派的土 
 
地赏给这次十字军的统帅西蒙·德·蒙特富尔(议会之父的父亲)。他和德意志皇帝奥 
 
托发生了争执,因而号召日耳曼人废黜奥托。他们执行了他的指示,并且又按着他的提 

 
议选立了刚成年的弗里德里希二世。 
 
    然而为了支援弗里德里希,他却勒索弗里德里希答应付出一笔惊人的代价——然而, 
 
弗里德里希已决心尽快地背弃这项诺言。 
 
    尹诺森三世是第一个没有神圣素质的大教皇。教会的改革使教阶制对它的道德威信 
 
感到安全,因而也就使它确信无需再为圣洁问题有所挂虑了。从那时起,权力的动机, 
 
日益专擅地支配了教廷,因而甚至在他还在世的时候就引起了一些虔诚教徒的反对。为 
 
了增加教廷的权力他将教规编为法典; 
 
    瓦勒特·梵·德·符格勒外德①称这本法典为“地狱给予人类的一本最黑暗的书。” 

 
教廷虽然仍能取得一些显赫的胜利,但其日后衰落的景象却已可预见于此了。 
 
    曾为教皇尹诺森三世所监护的弗里德里希二世于公元1212年去到德意志在教皇的支 
 
援下当选为皇帝来接替奥托。 
 
    尹诺森没有活着见到他培养了一个多么可怕的攻击教廷的敌人。 
 
    弗里德里希——历史上最出色的统治者之一——在艰难困苦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 
 
代。他父亲亨利六世(巴巴罗撒之子)征服了西西里的诺曼人,娶了该王朝的继承人康 
 
斯坦斯。亨利六世建立了一支为西西里人所痛恨的日耳曼人驻防部队;他死于公元1197 

 
年此时弗里德里希才三岁。康斯坦斯于是开始反对日耳曼人并试图抛开他们而借助于教 
 
皇的支持进行统治。日耳曼人大为愤慨,于是奥托乃试图征服西西里; 
 
    这正是他与教皇发生争端的原因。弗里德里希长大的地方,帕勒尔摩曾经历一些其 
 
他的动乱。那里的回教徒不时暴动;为了攻占西西里岛,比萨人同热内亚人并同其他任 
 
何人等进行着战争。西西里的显要人物经常视战争中的一方肯否为叛变行为付出更大的 
 
代价而归顺于一方或另一方。可是在文化方面,西西里却得到极大益处。穆斯林,拜占 

 
庭,意大利和日耳曼文化的交融为其他任何地方所不及。希腊语和阿拉伯语那时还通行 
 
于西西里。弗里德里希能流畅地操六种语言,而①德国中世纪的吟游诗人(1165—1230)。 
 
——译者 
 
  且在各种语言的使用上都能作到出言机智的地步。他精通阿拉伯哲学,并和回教徒 
 
有着友好的关系。这使虔诚的基督徒颇为愤慨。他是一个霍恩施陶芬皇族,在日耳曼可 
 
以被算是个日耳曼人。但在文化和情感上却是一个意大利人,带有阿拉伯和拜占庭的色 
 
彩。与他同时代的人以惊异的目光注视着他,但这种惊异却逐渐变为恐怖;他们称他为 

 
“世界的奇迹和奇异的改革家”。当他还在世时就已成了许多传奇故事里的主角。他被 
 
人认为是《·三·大·骗·子·论》一书的作者——三大篇子指摩西、基督、穆罕默德 
 
——本来世上从来没有这样一部著作,但很多教会的敌人却先后被说成是该书的著者。 
 
其中最后的一个便是斯宾诺莎。 
 
    规勒夫(教皇党员——译者)和基伯林(皇帝党员—— 
 
    译者)两词的使用开始于弗里德里希和皇帝奥托互争雄长的时代。规勒夫和基伯林 
 
是两个对手的姓“魏勒夫”和“外布林根”的转讹。(奥托的侄子是英国皇室的祖先。) 

 
    尹诺森三世死于公元1216年;而败于弗里德里希的奥托死于公元1218年。新任教皇 
 
霍诺留斯三世和皇帝弗里德里希两人之间,起初还友好,但为时不久就发生了纠葛。首 
 
先弗里德里希拒绝参加十字军;继之,他又和伦巴底诸城发生了纷争,伦巴底诸城之间 
 
于公元1226年,订立了为期二十五年的攻守同盟。他们仇恨日耳曼人;他们中间的一个 
 
诗人曾写下了攻击日耳曼人的如此激昂的诗句:“你们不要爱日耳曼人,让这些疯狗, 
 
远远地离开你们。”这似乎表达了伦巴底人的普遍的感情。弗里德里希本想要留在意大 

 
利来对付这些城市,但霍诺留斯于公元1227年时死去,教皇位由格雷高里九世继任,这 
 
是个热烈的禁欲主义者,他热爱圣法兰西斯,并为圣法兰西斯所热爱。(法兰西斯死后 
 
二年格雷高里封他为圣徒)。格雷高里认为什么事情也不象十字军这般重要。弗里德里 
 
希因不参与十字军而被他给予破门处分。弗里德里希娶了耶路撒冷王的公主兼王位继承 
 
者,如有可能是十分愿意前往的;同时他已自称为耶路撒冷王。公元1228年还在破门期 
 
间,他竟参军前往;这次他比前次不去时更使格雷高里恼怒,试想十字军队伍怎能由一 

 
个被教皇开除了教籍的人来领导呢? 
 
    弗里德里希到了巴勒斯坦之后,和回教徒进行了和解,并向他们解释:虽则耶路撒 
 
冷很少战略价值,但基督徒却很重视它。他终于成功地劝使他们把该城和平地返还给他。 
 
这事使得教皇更加恼怒了——基督徒应该和异教徒作战,而不应该同异教徒进行和谈。 
 
但,不管怎样,弗里德里希却在耶路撒冷被正式地加了冕,并且谁也不能否认他是成功 
 
的。公元1230年教皇与皇帝重归于好。 
 
    在此后短暂的几年和平期间里,皇帝专心致力于西西里王国的政务。在彼得·德拉 

 
·维格纳首相的协助下颁布了一部新法典。新法典导源于罗马法并显示出其南部国土的 
 
高度文明;为了便利希腊居民这部法典立即译成了希腊文。他在那不勒斯创办了一所重 
 
要的大学。又铸造了一种金币,名叫“奥格斯塔勒斯”,这是许多世纪以来西方的第一 
 
批金币。他制订了较比自由的贸易制度,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