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的故事-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现在就来详细描述一下知识这个“产品”的“制成”过程。我们知道,制造产品必须有三样基本的东西:生产者、生产工具和生产原料。制造美女们用的“夜巴黎”香水如此,制造“知识”这种产品同样如此。
那么什么是制造知识所需的生产者、生产工具和生产原料呢?生产者我们当然知道就是人。
生产工具呢,就是我们人类的认识能力,例如感官和感觉能力,但还不止于此,托马斯? 阿奎那认为,人类仅有感觉是不能达成知识的,此外还需要有理智,惟有通过理智人类才能得到完整的知识。
至于生产原料就比较复杂了。总的说来是外在世界的万千事物。然而又不尽如此。因为人类不能够一下就将外在事物变成知识,这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好几步,前一步产生出来的东西,也可以称为知识,当然是较低级的或半成品的知识,232
也是后一步所需要的原料。这不难理解,例如生产海洛因的过程,最初的原料是花朵如牡丹般美丽的婴粟,它的籽儿经过加工后就成了鸦片,鸦片已经是一种毒品了,但同时又是一种原料,是生产海洛因的原料。
为了使大家更清楚地知道托马斯? 阿奎那眼中人类知识的起源,我们现在来详细地谈谈他所说的知识之形成过程。知识形成的第一步是形成感性认识。
大家知道,我们人有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等,这些感官分别有自己的感觉功能,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托马斯? 阿奎那称这些为外部感觉。除此而外他认为人还有一种内部感觉,共分四种:综合、想象、辨别、记忆。当人的外部感觉与外在世界的事物发生接触时,就会形成一些他称之为“感觉印象”的东西,然后外部感觉会将这些感觉印象传递给内部感觉,内部感觉便将这些印象进行加工,成为形象。形象产生之后,感性认识也就完成了。
知识形成的第二步是形成理性认识。
除了形成感性认识的感觉外,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还有一种形成理性认识的能力― 理智。这个理智将形象保存起来,作为进一步加工的原料。加工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抽象,即理智把感性认识所形成的形象进行抽象,抽掉那些具体的、个别的成份,汲取抽象的、普遍的形式,这时候就形成了托马斯.阿奎那称之为“理解印象”的东西。这时人所使用的是所谓的能动的理智。除了能动的理智外,人还有一种被动的理智,理解印象形成之后,能动的理智就会将之转给被动的理智,由之进行下一道程序的加工。
理解印象被传递给被动的理智之后,它就变成了“理性印232
象”,被动理智对这个理性印象再进行加工,于是就产生出了“表象”,这表象还有一个更加通俗的说法,就是“概念”。
托马斯? 阿奎那认为,在这个“概念”形成之后,人类也就完成了一个认识过程,也就是产生了知识。
至于人类创造知识的理智,不用说,是上帝赋予我们的,是上帝在我们心灵中发出的“理智之光”。
人生的意义这研究人生的意义一节也可以看做是托马斯”阿奎那的伦理学思想。
上面谈到,我们人的生命与知识都是上帝赋予的,人当然应当知恩图报,尽心尽力地服事上帝。这就是托马斯? 阿奎那关于人生意义的总观念。当然这也只是人生的“总观念”而已,实际的人生图画是色彩缤纷的。
首先,托马斯? 阿奎那认为人是有理想的,这个理想就是幸福,所以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追求幸福,这同我们现在所说的人生意义差不多。
为什么说人是有理想的呢?我们知道,“理想”这个词其实就是目的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是一种听起来更美的表达。前面我们在谈托马斯? 阿奎那论证上帝为何存在时说过他的第五个证明方式,是说万物存在都有其目的。花草树木是否有其目的我们姑且不论,但我们应当肯定人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有大小之分。例如我到学校小卖部买包方便面是为了当晚餐,阔佬带小秘去五星级宾馆是为了开房间,这都是人的目的,不过是“小目的”; 是一时之需;而当我们讲到人生的“大目的”时,就给它换个名字,曰“理想”了。
那么人为什么会有目的呢?这一方面是因为有神在引导。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有自由意志。托马斯? 阿奎那认为,人之所233
以成为人,是因为人有自由意志。也就是说我们人在行事时,都会有所倾向,有自己的确定目的,人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才如此行事的,这个驱使我们如此行事的东西便是人的自由意志,正是它确定了这目的。
那么,自由意志驱使人朝向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呢?这个目的一般而言就是“福利”。人的一生都在追求福利的满足,我们用另一个字眼来说,就是幸福,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如果得到了满足,人生也就达到了目的。
我想对以上说法大家一般不会有异议,但间题是,什么才是人生的幸福呢?人生的幸福到底在哪里呢?我记得以前听过一首歌,其中有词说:“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睡梦中,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汗水的淋漓里。”不过,我确乎不清楚是否真有人打心眼里认为这就是幸福。关于什么是幸福说到底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古往今来各种说法多如牛毛,一一说起来恐怕比长城还要长,这里且免谈其它,只来说说托马斯? 阿奎那认为幸福在哪里。
托马斯? 阿奎那认为,财富、权力、荣誉、性爱等固然可以使人达到一时的满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幸福,但实际上并不是,人永远不会因为拥有了金钱、美女、权力、名声之类而满足,人还会不断地继续追求,直到得到真正的、完满的幸福。
那么,这个“真正的、完满的幸福”又是何方神圣呢?我们用托马斯? 阿奎那在《 反异教大全》 中的话来说吧:
人类的幸福,决不在于身体上的快乐。
从上文看来,说人类幸福在于身体的快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身体的快乐,主要指食色两方面的快乐。234
最后的目的,总是属于现实事物中最高贵的事物,它具有最好的事物的性质。
不但如此。万事万物的最后目的就是上帝。我们已经在前面证明。因此,我们必须把那些特别接近上帝的东西作为人的最后目的。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托马斯? 阿奎那眼中,所谓最完满的幸福便是接近上帝。
为什么这祥说呢?托马斯? 阿奎那说,这是因为人类从那些金钱、美女、醇酒之类所得到的只是一种感性方面的享受,人类是不可能满足于之的,人所需要的是一种理性的满足,这才是幸福。他说:“幸福是理智的完满福利。”
那么,更为具体地说,这个“理智的完满福利”又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感性的幸福乃是那些肉体上的满足,即食色之类,与此相对,理性的幸福则当是精神上的满足。所谓精神上的满足,就是真善美。当理性的幸福达到完美时也就是至高的真善美了,这也就是“理智的完满福利”。
更进一步,这个至高的真善美又是何方神圣呢?
这就是最高的神圣― 上帝!
所以,什么是幸福,一言以括之,就是上帝,是:
幸福在于上帝。
追求上帝,靠近主,这才是幸福,这才是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235
第十三三章奇异的习又国愈少污格
培根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是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的混合体,这在整个西方哲学史止是独一无二的。
这一章我们将跨出黑暗的中世纪,进入光明的文艺复兴。对于这个时代和象征着它的那些巨人们,我们在《 西方历史的故事》 中已经说了许多,其中包括我们现在要讲的弗兰西斯? 培根,大家可以参看之,了解他所处的时代。
当然两部分并不重复,须知在历史卷里当我们讲到培根时,他只是文艺复兴时期有若夏夜繁星的名人群体之中的一位,简历也只有聊聊数百字,但到这章,他将是不折不扣的主角,我们将用超过万字的“庞大”篇幅来细说他的悲情人生。
弗兰西斯? 培根是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人,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就像卡尔维诺《 被劈成两半的子爵》 里的子爵一样,是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的混合体,这在整个西方历史,至少在西方哲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也许与之相似的是对弗洛伊德的矛盾评说。当弗洛伊德初创精神分析时,有人称那是其肮脏人生之写照,有人称那只是他236
观察患者,而非自己,所得。与培根不同的是,那些谣言在弗洛伊德的有生之年就被剔除了,而培根呢,即使在他与世长辞数百载后,仍众说纷纭,纠缠不清,是一段地道的无头公案。
我呢,我将为培根写这徉的传记:首先客观地记录他的人生历程,然后将两种权威而相互矛盾的评说― 一个来自黑格尔,一个来自罗素― 原汁原味地奉献给大家。
1561 年,在伦敦一座叫约克宫的堂皇府第里,随着“哇”的一声大哭,一个小生命降临了人间,此时此刻,他的声音只震动了父母,若干年之后,他的声音将震动整个世界。
这个小生命就是弗兰西斯? 培根。
如果讲出身的话,恐泊整个哲学史上都没人比得上培根,他的父亲是尼古拉斯? 培根勋爵。我们在历史卷说过,使英国由落后走向强盛,成为威震西方、雄霸世界的大国的是一个伟大的女人― 伊丽莎白女王,替这位伟大的女王掌管英国国玺的就是培根勋爵,他荣任英国最高贵职位之一的掌玺大臣达二十年之久。勋爵的妻子名叫安妮? 库克,出身书香世家,她的父亲安东尼克爵士曾是英王爱德华六世的首席教师,爵士不是个重男轻女的俗人,一贯重视对女儿们的教育,她们长成大姑娘后均秀外而慧中,使当时一些最出色的英国青年拜倒在石榴裙下,后来她们一个嫁给了未来的首相,一个嫁给了未来的掌玺大臣。大臣夫人家学渊深,博学多才,精通深奥的古希腊语,还称得上是一位神学家。然而基于性别的原因,她不能像丈夫一样在世道经纶上大展拳脚,于是将满腹才学一股脑儿用来教育她的一大群子女,尤其是最小的儿子弗兰西斯。而弗兰西斯也不负母望,很早就显示出超凡的天才。1573 年就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237
院,时年12 岁。
这个三一学院堪称名人的殿堂,将来还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各界伟人将在这里度过他们的青春时光,如牛顿、达尔文、拜伦、罗素、维特根斯坦,等等。
培根在剑桥的时光过得并不幸福,那些大他一倍的同学很少理他,但最让他厌恶的还是那种经院哲学传统。我们知道,这时英国尚处于中世纪,文艺复兴之光虽然已在文学艺术界徘徊,然而哲学尚沉沦于繁琐无聊的经院哲学里,哲学家们正为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之类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仿佛这是末日审判般的大事,而且张口闭口就是亚里士多德,就像从前中国的秀才们张口闭口就是孔子、孟子一样。
小培根对这一切简直恨之入骨,他认为那些东西,一言以括之就是:屁话。由此他看到了自己未来的使命― 要将这一切推翻,建立全新的哲学。
然而培根并没有马上去实践这个使命,三年后当他从剑桥毕业时,他走上了一条与搞哲学风马牛不相及的路― 从政。后来在《 解释自然》 的序言里,他解释了自己那样做的动机,并对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远景做了一段著名的自我分析:
于是,我们心自问,到底干什么事最能促进人类幸福,我天生最适宜从事什么工作?但是,在寻求答案的时候,我发现,最值得称道的善举莫过于探索和发展那些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生活的技艺与发明。… … 总之,如果一个人不仅能做出一项发明,无论这项发明多有用,且能点燃造化之灯,使它刚一升起就能照亮人类知识的局限与边界,而当它继续升高时,黑暗的角落便随之消退,到处都变得清晰238
可鉴,那么,在我看来,这样一位发现者便称得上是人类王国在宇宙中之扩张者、人类自由之促进者,以及处于贫困桂桔下的人们的解脱者。进一步说,我发现自己生性长于对真理进行思考。我有广博的学识,可以研究那个最重要的问题― 我指的是辨认不同事物间的相似之处― 同时又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观察它们微妙的区别。我有研究的激情,有不随便判断的自制力,喜欢思索,不爱苟同,随时准备纠正错误观点,能够小心谨慎、不厌其烦地把自己的思绪整理得井井有条。我没有标新立异的嗜好,对于古训也从不盲从。我最讨厌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由于上述原因,我认为我的性格和气质似乎同真理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可是,我的出身和我的教养并不将我引往哲学,而是导向了政治:可以说,从孩提时代起,我就对政治耳濡目染。而且正如年轻人中屡见不鲜的那样,各种政治主张时常让我心动神摇。同时我觉得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使我有一种特殊的使命感,这是生活中其它职责都难以比拟的。最后,我还怀有一种希望,即如果我有一个受人尊敬的官职,就不难得到支持和帮助,从而有利于我完成命中注定的任务。出于这些考虑,我便投身政治了。
在这段话中我们看到的培根乃是一个对国家和全人类都充满爱心的人,一个正直诚实的人。然而,众所周知,我们之不能仅凭任何一个人的自传对他做出判断就如在法庭上不能仅凭被告的申辩就对他做出判决一样。
无论动机如何,培根剑桥毕业后事实上投身于政治之中,这239
年他才15 岁,却已经是英国驻法大使馆的一个芝麻绿豆官了。此后三年他便生活在美丽的法兰西。
然而好景不长,1579 年,他的父亲患暴疾,不久两眼一翻,撒手人寰了。真是“阎王叫你三更走,谁敢留人到五更,' ! 他一死,最倒霉的就是培根了。
我们可以相信,如果尼古拉斯大人不死,他肯定会替自己这个聪明的儿子安排上好的前程,使他仕途顺达,青云直上。但死神捣乱了一切,培根的仕途也少了一根最坚实可靠的支柱。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更可怕的打击还在后头呢!原来爵士共有6 个儿子,培根是最小的一个,爵士一直很疼爱这个小聪明鬼,但他犯了一个不是错误的错误:他原先一直在替每个儿子准备一份丰厚的财产,并且是一个个地来,秩序当然是由大到小,他已经安排好了其他5 个儿子,也就是说,把已有的财产全分给了他们,打算最后再替小儿子猛挣一笔。可他没有想到自己大限已到,死神瞬息之间粉碎了他的生命和他美好的计划。
结果当公布遗嘱时,培根发觉父亲把所有财产分给了哥哥们,自己一根毛都没有。
培根在18 岁时人生来了个180 度大转弯,由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高干子弟”沦为一文不名的穷光蛋。
怎么办呢?面对残酷的现实,培根有两条路可走:或者凭他剑桥高才生的历史在哪所大学谋个教书的差事,从此与哲学为伍,在孤独的沉思中度过漫漫人生;或者设法继续在仕途奋力上爬。
培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一条路。原因很简单:在当时的条件下,对他而言哲学意味着一样最可怕的东西― 贫穷。过惯了240
锦衣玉食生活的培根无论如何受不了这个罪。
独立后的培根先进了格莱律师事务所,做了一个律师,混口饭吃。有饭吃后他便又忙着往上爬了。他想,凭着亲戚和父亲故旧们的帮助,他上去还不容易?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