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西方哲学的故事 >

第45章

西方哲学的故事-第45章

小说: 西方哲学的故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像太阳一样照亮了西方哲学天空的著作便是《 纯粹理性批判》 。
这本书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我们以后要讲的康德哲学其实也可以说就是《 纯粹理性批判》 。
此后的九年是康德哲学人生的巅峰,他在1788 年出版了《 实践理性批判》 ,1790 年出版了《 判断力批判》 ,加上《 纯粹理性批判》 ,这三本著作构筑了康德哲学大厦的主体,也是康德之后整个西方哲学的主体之一。
这十年时间被称做康德哲学的“批判时期”。
随着《 纯粹理性批判》 的出版,康德的名声更大了,一些大学425 
开始将他的哲学搬上了讲台。不过还是人怕出名猪怕壮,正因为他是个名人了,他的话得到许多注目时,自然也会遭到白眼。就在他发表《 纯粹理性批判》 之后,他写了一篇文章,叫《 什么是启蒙?》 ,在这篇文章里他大声呼唤国人:〃 SaPere aude ! ”这是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名句,意思就是“要敢于求知”。他鼓励大家不要盲从任何权威,要运用自己的理智去独立地思考问题。这对于当时宗教气氛很浓,还受着政治与宗教强权压制的人们无疑是一强心剂,令他们振奋,想改造旧世界。
1793 年,康德发表了另一篇文章《 理性界限内的宗教》 ,在这里面他批判了控制着德国人头脑的教会,这可惹来了大麻烦。由于这篇文章是康德的大作,在国内自然广为流传,一直传到国王排特烈二世的耳朵里去了。他是个把控制人们的思想看得同控制人们的行为一样重要的人,看到这个书呆子先是要人们用他们自己的脑袋而不借助于他的进行思考,又对他用来控制人们头脑的宗教说三道四,不由大为光火,先将自己的教育大臣骂了一通,又令其告诉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老头子,不准他再谈宗教这码事。
在这种压力面前,康德可不是布鲁诺,我想他也没必要做布鲁诺,反正他听从了国王和大臣的教导,从此不谈宗教了。他说做臣子应当听君主的话,他说没有一个人有责任说出一切的真理。
四年后,排特烈二世死了,康德便立即给自己恢复了什么都敢说的权力。他说自己只是对前国王私人承诺不谈宗教,现在他死了,自己的诺言自动失效。不过他也并没有谈出什么出格的话来。
这时已经是1 797 年,康德73 岁了。就在这一年,他完全停426 
止了授课,也就是说,他退休了。
此后康德还在写作。除了这个,他还能干什么呢?他一辈子都是一部机器,像机器一样准时,也像机器一样卖力地干活儿。他这时写了好几部著作,内容像他从前风华正茂时讲的课一样渊博,如《 逻辑学》 、《 自然地理学》 、《 教育学》 等,不过这些著作都只是些草稿,康德生前并没有将它们出版,是后人帮他整理出版的。
我们前面讲过,康德一生不但对哲学,而且对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也深感兴趣。在晚年他似乎想将这二者,也就是哲学同自然科学,或者说形而上学同物理学结合起来,让它们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就是要找到一条可以从哲学走到科学的羊肠小道。因此他最后一篇文章的题目便叫做《 从自然界的形而上学到物理学的过渡》 。
可惜的是他未能完成这前所未有的伟大使命,这篇文章、这个事业随着康德的生命的结束而终止了。
康德是在1804 年2 月12 日辞世的,像他的生一样,他的死也很平静,没有给这世界增添一点喧哗。
427 
第二二十二二章刃乡另布J 乌学的月七宫
我就是阿里阿德涅,将带领您― 英俊神武的成修斯― 走进康德哲学之迷宫,去战胜那形而上学之袄怪。
前面我就给大家打过预防针,说读康德哲学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会让大家头痛一阵子。但现在我又要告诉大家,您将会发现康德哲学也是可以理解的,并非神经症患者的胡言乱语,它有着内在的严谨的逻辑,只要我们努力深思便可以将这逻辑找出来,这也就是我们理解康德的线索。
我们不妨做一个比喻。在历史卷《 光荣的希腊》 一章里,我给大家讲过,宙斯的私生子米诺斯王曾建了一座迷宫,关他的老婆同一头公牛相好生的半牛半人的怪物。这座迷宫里的道路极其复杂,人一进去就休想出得来。但这座迷宫后来被式修斯破掉了:他走进迷宫,找到怪物,杀死它,又顺利地走了出来。他是凭什么做到这点的呢?是因为米诺斯王的美丽女儿阿里阿德涅爱上了英雄兼小白脸的式修斯,给了他一根红线,让他循着红线走,这样他在迷宫里就不致迷失方向。
在这里我们不妨将康德比做另一个米诺斯王,他的哲学是428 
另一座迷宫。我呢,就是给你们线的阿里阿德涅;你们自己呢,当然是英俊神武的式修斯了。
那么康德哲学的迷宫之线到底是哪一条呢?
这条线索就是对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划分。
现象与自在之物,或译成物自体,这两个
概念在哲学史上是很有名的,大家可能听说过了,但它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就来逐一分析之。
从字面上看,我们很容易将现象看做是我们所看到的自然现象,也就是万事万物:从浩瀚宇宙、花鸟虫鱼直到我们看不见的细菌、电波。
上面这些我们所见所感的万事万物确是康德所指的现象。但这只是问题的表面,问题的实质是我们如何理解这个现象。前面我们讲洛克哲学,讲到洛克认为何谓知识时,曾说过在洛克看来,我们虽然分明地感觉到物质世界的存在,但这仍只是一种感觉而已,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不能断定它们的存在。因为我们之所以相信外在世界的万事万物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是因为我们能够感觉到它们,即能“看得见、听得真、摸得着”它们,而事实上这“看得见、听得真、摸得着”既非证明存在的条件,也非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洛克的下述观念自有他的道理:我们并不能断定物质世界的存在,我们所能直接接触的只可能是心灵中的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的康德,我建议大家再读一下前面洛克哲学一章中《 何谓知识》 一节,仔细地理解一下洛克为什么认为世界只是一种感觉。
429 
在这里,康德的思想同洛克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康德认为,我们人所看到、听到、摸到的万事万物这些现象其实也只是我们的感觉,它是一种由我们的感觉所形成的表面现象,是一种主观的表象。
那么这些现象是怎么来的呢?对这个问题洛克没有做出回答,他只是认为我们并不能断定外在世界的存在,我们知识的对象只是观念而已,对于这个观念或者感觉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洛克的回答是比较简略而朦胧的。康德则相反,他对这个间题做出了相当明确的回答,这个回答也展现了他哲学的最大特色之一。康德认为,在我们的感官所感觉到的这个由现象构成的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 一个“彼岸世界”。
要想攻破康德哲学这座迷宫和固垒,了解这个彼岸世界是一个主要的突破口,因为它既是康德哲学的重心之一,却又并不难于理解。
康德的这个彼岸世界有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它是现象的缔造者。
我们为什么会有感觉?为什么会感觉到世界上有万事万物?有浩瀚宇宙、花鸟虫鱼、细菌电波?这是因为在这万千现象背后有一个东西,正是它在我们的感官里造成了这些感觉,而这些感觉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万物― 现象。打个比方说,看电影时,我们看到银幕上有许多影像,有人有狗有鲜花。这些正是我们的感觉,是现象。但它们并不是自己跑到银幕上去的,在这些活泼的影像背后还有制造者,如摄影机和演员等。康德认为,我们在这世界上所看到的诸现象同样有一个制造者― 彼岸世界,具体而言,是彼岸世界的“物自体,,们。正是它们刺激我们的感官,从而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感觉,变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万事万物― 430 
现象。
第二,它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说过,洛克也认为我们所感觉到的万物只是一种反映,我们却并不能说在这些观念背后的观念制造者真的存在,他后面的休漠更说我们对那个世界根本一无所知。康德的观点则不同,他认为这个彼岸世界及其中的物自体们是肯定存在的,并且的的确确是它们刺激我们的感官而导致了感觉,这感觉就造成了现象。
而且,这个物自体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简直有点儿像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解释了,当然只是“有点儿,,像。
第三,它是不可知的。
我们虽然可以断定这个彼岸世界及其物自体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对于它的认识也就到此为止了,它别的任何特征我们都一无所知,也不可能知。
打个比方说,这个物自体好像是我们每个人的祖先,大家知道我们都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自己的身世往上追溯,从父亲、爷爷、曾祖、高祖,一直上去,经过儿万代几十万代,也就是几十几百万年前,终究可以推到某一只类人猿,这是必然的。但对于这只作为我们直系祖先的类人猿我们又了解多少呢?它有多高?多重?身上有没有毛?有多少?是什么颜色的?它小时候是一只安静的小猿呢,还是个顽皮宝贝?对于我们祖先的这些个特征我们是一无所知了,也不可能知道。实际上我们只能断定它在若干万年前是存在的,除此无他。
但我们也的的确确可以断定它是存在的。
431 
康德认为,人们对于这个彼岸世界及物自体也是这样,只知道它是存在的,除此无其它。
也许我们对类人猿祖先比对物自体知道得还多呢,因为虽然我们对祖先的个体特征一无所知,但我们可以肯定它像其他类人猿一样,长着一身毛发,走起路来腿弯弯的,腰也不能完全挺直,可以制造最简单的石器,等等。
然而对于物自体和彼岸世界,我们却实实在在地只知道它是存在的,其它,一无所知!如康德自己在《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中所言:
我说,作为我们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儿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们的现象,也就是当它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之内所产生的表象。
但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既然它是不可知的,那么我们又如何能够断定它的存在呢?这里面有没有一点儿自相矛盾的味道?对于这个问题康德是这样回答的:正因为它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产生了感觉或者说表象,我们才由此知道了,并且可以肯定它们的存在。
那么为什么可以经感官的感觉而能肯定物自体的存在呢?我们前面说过有许多人认为是不能的,例如洛克与休漠。然而我认为这还是一个如前面所说的信仰问题,这只是一种信仰,或者说一种规定,就像我们规定1 + 1 ? 2 一样,不必再做深入分析。在分析了现象与物自体后,下一个间题是:它们二者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既然现象是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来的,那432 
么它们之间是不是很相像?就如同一枝花同它的镜中之像一样?康德回答说:既不是像,也不是不像,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像还是不像!
这个答案其实可以自然而然地从康德前面的说法得出来,我们既然对物自体除存在之外的一切茫然无知,当然对于它是否同现象相像也一无所知了。也就是说,现象虽然是因物自体刺激我们的感官而引起的,但它根本不反映物自体的什么特性,同物自体也没有任何关系。例如我看到前面那条小狗的毛白如雪,那么是否说明物自体有这个白如雪的特性?当然不!还有其黑如墨的小狗呢。
至此我们便可以知道,在康德看来存在着两个世界了:一个是由我们所看到的万物,即现象组成的此岸世界,也就是自然界;另一个则是由物自体组成的彼岸世界。对于那个彼岸世界,人们除了其客观存在之外是一无所知的,因此,我们的一切认识只能停留于这个此岸世界,即自然界。
后面我们将会看到,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这两个概念― 现象与物自体― 而展开的,并且得出了一系列有趣也有力的结论:
在他的认识论里,他否定了上帝,因为他属于彼岸世界,不是现象,所以我们不可能认识他,也没有必要对他去进行认识,因为这也是不可能的。这等于说神学的存在是没有必要的,只有将自然界,即现象,作为自己认识对象的科学才有存在的必要。然而康德又没有否认上帝,他认为上帝是存在的,就像物自体一样。
接着在他的伦理学里,他又将前面束之高阁的上帝请了出来,说明上帝的存在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因为人们在实际生活433 
中如果要维护道德的尊严,获得幸福,就必须有一个神并且信仰他。
最后,我们后面还会知道,在他的美学里,现象与自在之物在艺术作品里得到了某种形式的统一。
不但如此,在康德那里,这个彼岸世界有时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美好无比的理想境界,它是如此美好,就像天堂一样,只是人类永远无法在人间得到完全的实现。
然而我们却可以努力去面对它,追寻它,就像我们追求完美一样。
.叫卜。州卜”州卜.州卜”目扣.
人类到底能认识什么
在说清楚康德的两个世界
州卜.州卜~喇卜.州卜.~卜.州卜.州卜.叫卜.
理论后,我们就可以以之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他的其它理论了。第一个就是他对人类认识的批判性分析。
康德认为,以前的形而上学家们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武断。也就是说,他们在没有对人类的认识能力,即人类到底能认识什么而又不能认识什么搞清楚之前,就武断地去研究问题,也就是一些形而上学问题,而这些间题实际上是人类无法回答的,对它们的回答只能是一种没有力量的主观臆断,用康德自己的话说,是一种“独断论”。
因此,正确的方法是,在我们进行一切的认识之前,必须先对我们的认识能力做一番细致的批判考察。
康德的这番话当然是有道理的,我们做什么事,尤其是大事前,须先忖度一番自己的本事究竟有多大,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不至于一心想做那些力所不逮的事,忙了半天,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呢,用一句俗气的话说,叫要先“撤泡尿照照434 
自己的影儿,,。
哲学家们弄哲学其实也是一样,在想研究什么哲学问题之前先应当看看是否有能力研究此问题,如果不这样做,只盲目地仅仅因为这个问题大、重要,或者自己偏好,就一头扎进去,那么结果就很可能会劳而无功。
那么,如此说来,人类到底有些什么样的能力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我们得慢慢来说。这里先说他的第一个结论,这也是一个总体性的结论。
这个结论就是:康德认为,我们的认识能力只能到达经验,不能超越之。也可以用另一句话来说:我们所能研究的只能是现象,而不能达到物自体。
从这个结论我们可以直接得出:在康德看来,原来的形而上学与神学所研究的一切问题,例如有关上帝、灵魂、本体等都越出了人类所能研究的现象范围,因此我们不可能对它们做出真理性的研究,而与此同时,那些已经做出过的研究,包括古往今来的所有形而上学家和神学家所得出的关于这些问题的结论也必然地都是不可靠的,是他们凭借错误的想象而建立起来的空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