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禅宗正脉 >

第7章

禅宗正脉-第7章

小说: 禅宗正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都不视之。曰朕是大唐天子。师何以殊不顾视。师曰。还见虚空么。帝曰见。师曰。他还眨眼视陛下否(评唱颂古稍异。览者审焉)。
  【评】【颂】【标02】师以化缘将毕。涅槃时至。乃辞代宗。代宗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师曰。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帝曰。就师请取塔样。师良久曰。会么。帝曰不会。师曰。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乞诏问之。师迁化后。帝诏应真问此意如何。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应真后住耽源山)。

  【标03】荷泽神会禅师

  【标04】年十四为沙弥。谒六祖。祖曰。知识远来大艰辛。将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师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便打。师于杖下思惟曰。大善知识。历劫难逢。今既得遇。岂惜身命。自此给侍。
  【颂】他日祖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师乃出曰。是诸佛之本源。乃神会之佛性。祖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师礼拜而退。祖曰。此子向后。设有把茆盖头。也只成得个知解宗徒(法眼云。古人授记人终不错。如今立知解为宗。即荷泽也)。
  ○【标05】师寻往西京受戒。唐景隆年中。却归曹溪阅大藏经。于内六处有疑。问于六祖 第一问。戒定慧曰。所用戒何物。定从何处修。慧因何处起。所见不通流。祖曰。定即定其心。将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见自知深 第二问。本无今有有何物。本有今无无何物。诵经不见有何义。真似骑驴更觅驴。祖曰。前念恶业本无。后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后代人天不久。汝今正听吾言。吾即本无今有 第三问。将生灭却灭。将灭灭却生。不了生灭义。所见似聋盲。祖曰。将生灭却灭。令人不执性。将灭灭却生。令人心离境。未即离二边。自除生灭病 第四问。先顿而后渐。先渐而后顿。不悟顿渐人。心里常迷闷。祖曰。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顿渐是常因。悟中不迷闷 第五问。先定后慧。先慧后定。定慧后初。何生为正。祖曰。常生清净心。定中而有慧。于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无先。双修自心正 第六问。先佛而后法。先法而后佛。佛法本根源。起从何处出。祖曰。说即先佛而后法。听即先法而后佛。若论佛法本根源。一切众生心里出。
  ○【标06】祖灭后二十年间。曹溪顿旨。沉废于荆吴嵩岳。渐门盛行于秦洛。师入京。天宝四年。方定两宗(南能顿宗北秀渐教)乃著显宗记。盛行于世。

  【标07】耽源应真禅师

  为国师侍者时。一日国师在法堂中师入来。国师乃放下一足。师见便出。良久却回。国师曰。适来意作么生。师曰。向阿谁说即得。国师曰。我问你。师曰。甚么处见某甲。
  【颂】师又问。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如何。国师曰。幸自可怜生。须要觅个护身符子作么。
  ○麻谷问。十二面观音岂不是圣。师曰是。麻谷与师一掴。师曰。想汝未到此境。

  【标08】蒙山光宝禅师

  初谒荷泽。泽谓之曰。汝名光宝。名以定体。宝即己有。光非外来。纵汝意用而无少乏。长夜蒙照而无间歇。汝还信否。师曰。信则信矣。未审光之与宝。同邪异邪。泽曰。光即宝。宝即光。何有同异之名乎。师曰。眼耳缘声色时。为复抗行。为有回互。泽曰。抗互且置。汝指何法为声色之体乎。师曰。如师所说。即无有声色可得。泽曰。汝若了声色体空。亦信眼耳诸根。及与凡与圣平等如幻。抗行回互。其理昭然。师由是领悟。礼辞而去。

  【标09】圭峰宗密禅师

  大和中征入内。赐紫衣。帝累问法要。朝士归慕。唯相国裴公休。深入堂奥。受教为外护。师以禅教学者。互相非毁。遂著禅源诸诠。写录诸家所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或云一百卷)以贻后代。
  ○【标10】其都序略曰。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此云思惟修。亦云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为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名禅源。亦名禅那。【标01】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禅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诸家述作。多谭禅理。少说禅行。故且以禅源题之。今时有人。但目真性为禅者。是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辩华竺之音也。然非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若直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无定无乱。谁言禅乎。况此真性。非唯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出楞伽经)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涅槃等经)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出梵网经)万行不出六波罗蜜。禅者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标02】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行万德。乃至神通光明。皆从定发。故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至于念佛求生净土。亦修十六观禅。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等也。又真性即不垢不净。凡圣无差。【标03】禅门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上四类。皆有四色四空之异也)【标04】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达磨未到。古来诸家所解。皆是前四禅八定。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标05】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虽最圆妙。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只是前之诸禅行相。【标06】唯达磨所传者。顿同佛体。迥异诸门。故宗习者。难得其旨。得即成圣。疾证菩提。失即成邪。速入涂炭。先祖革昧防失。故且人传一人。后代已有所凭。故任千灯千照。洎乎法久成弊。错谬者多。故经论学人。疑谤亦众。原夫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二教二门。各相符契。今讲者偏彰渐义。禅者偏播顿宗。禅讲相逢。胡越之隔。【标07】(宗密)不知宿生何作熏得此心。自未解脱。欲解他缚。为法亡于躯命。愍心切于神情。(亦如净名经云。若自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然欲罢不能。验是宿习难改故)每叹人与法差。法为人病。故别撰经律论疏。大开戒定慧门。显顿悟资于渐修。证师说符于佛意。意既本末而委示。文乃浩博而难寻。泛学虽多。秉志者少。况迹涉名相。谁辩金鍮。徒自疲劳。未见机感。【标08】虽佛说悲增是行。而自虑爱见难防。遂舍众入山。习定均慧。前后息虑。相继十年。微细习情。起灭彰于静慧。差别法义。罗列现于空心。虚隙日光。纤埃扰扰。清潭水底。影像昭昭。岂比夫空守默之痴禅。但寻文之狂慧者也。【标09】然本因了自心而辩诸教。故恳情于心宗。又因辩诸教而解修心。故虔诚于教义。教也者。诸佛菩萨所集经论也。禅也者。诸善知识所述句偈也。但佛经开张。罗大千八部之众。禅偈撮略。就此方一类之机。罗众则莽荡难依。就机则指的易用。今之纂集。意在斯焉。
  ○【标10】裴休为之序曰。【标11】诸宗门中皆有达人。然各安所集。通少局多。故数十年来。师法益坏。以承禀为户牖。各自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情随函矢而迁变。法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纷拏。莫能辨析。则向者世尊菩萨。诸方教宗。适足以起诤后人。憎烦恼病。何利益之有。我圭峰大师。久而叹曰。吾丁此时。不可以默矣。于是以如来三种教义。印禅宗三种法门。镕瓶盘钗钏为一金。搅酥酪醍醐为一味。振纲领而举者皆顺。据会要而来者同趣。尚恐学者之难明也。又复直示宗源之本末。真妄之和合。空性之隐显。法义之差殊。顿渐之异同。遮表之回互。权实之深浅。通局之是非。若吾师者。捧佛日而委曲回照。疑曀尽除。顺佛心而横亘大悲。穷劫蒙益。则世尊为阐教之主。吾师为会教之人。本末相符。远近相照。可谓毕一代时教之能事矣。或曰。自如来未尝大都而通之。今一旦违宗趣而不守。废关防而不据。无乃乖秘藏密契之道乎。答曰。如来初离别说三乘。后乃通为一道。故涅槃经。迦叶菩萨曰。诸佛有密语。无密藏。世尊赞之曰。如来之言。开发显露。清净无翳。愚人不解。谓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此其证也。故王道兴。则外户不闭。而守在戎夷。佛道备。则诸法总持。而防在魔外。不当复执情攘臂于其间也。
  (会元二卷终)

  禅宗正脉卷第一


  禅宗正脉卷第二


  南岳


  【标01】南岳怀让禅师

  【颂】谒嵩山安和尚。安启发之。乃直指诣曹溪参六祖。祖问。甚么处来。曰嵩山来。祖曰。甚么物恁么来。师无语。遂经八载。忽然有省。乃白祖曰。某甲有个会处。祖曰作么生。师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假修证否。师曰。修证则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病在汝心。不须速说。师执侍左右一十五年。
  ○【标02】开元中。有沙门道一。在衡岳山常习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甚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邪。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
  ○师又曰。【标03】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一闻示诲。如饮醍醐。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师曰。【标04】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又问。道非色相。云何能见。师曰。心地法眼。能见吾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一曰。有成坏否。师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
  【颂】僧问。如镜铸像。像成后。未审光向甚么处去。师曰。如大德为童子时。相貌何在。曰只如像成后。为甚么不鉴照。师曰。虽然不鉴照。谩他一点不得。
  【颂】后马大师阐化于江西。师问众曰。道一为众说法否。众曰。已为众说法。师曰。总未见人持个消息来。众无对。因遣一僧去。嘱曰。待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伊道底言语记将来。僧去。一如师旨。回谓师曰。马祖云。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少盐酱。师然之。

  【标05】江西马祖道一禅师

  【颂】一日谓众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标06】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标07】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标08】僧问。和尚为甚么说即心即佛。师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如何。师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师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师曰。且教伊体会大道。
  【颂】【标09】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随侍玩月次。师问。正恁么时如何。堂曰。正好供养。丈曰。正好修行。泉拂袖便行。师曰。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独超物外。
  ○师问百丈。汝以何法示人。丈竖起拂子。师曰。只这个。为当别有。丈抛下拂子。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便打。曰我不打汝。诸方笑我也。
  【颂】【标10】邓隐峰辞师。师曰。甚么处去。曰石头去。师曰石头路滑。曰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便去。才见石头。即绕禅床一匝。振锡一声。问是何宗旨。石头曰。苍天苍天。峰无语。却回举似师。师曰。汝更去问。待他有答。汝便嘘两声。峰又去。依前问。石头乃嘘两声。峰又无语。回举似师。师曰。向汝道石头路滑。
  ○洪州廉使问曰。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师曰。若吃是中丞禄。不吃是中丞福。师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
  【评】【颂】师示疾。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师曰。日面佛。月面佛。
  ○庞居士问。不昧本来人。请师高著眼。师直下觑。士曰。一等没弦琴。唯师弹得妙。师直上觑。士礼拜。师归方丈。士随后曰。适来弄巧成拙。

  【标11】百丈怀海禅师

  丱岁离尘。三学该练。属大寂阐化江西。乃倾心依附。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号入室。时三大士。为角立焉。
  【评】【颂】【标01】师侍马祖行次。见一群野鸭飞过。祖曰。是甚么。师曰。野鸭子。祖曰。甚处去也。师曰。飞过去也。祖遂把师鼻搊。负痛失声。祖曰。又道飞过去也。师于言下有省。
  ○次日马祖升堂。众才集。师出卷却席。祖便下座。师随至方丈。祖曰。我适来未曾说话。汝为甚便卷却席。师曰。昨夜被和尚搊得鼻头痛。祖曰。汝昨日向甚处留心。师曰。鼻头今日又不痛也。祖曰。汝深明昨日事。师作礼而退。
  【颂】【标02】师再参。侍立次。祖目视绳床角拂子。师曰。即此用。离此用。祖曰。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师取拂子竖起。祖曰。即此用。离此用。师挂拂子于旧处。祖振威一喝。师直得三日耳聋。自此雷音将震。檀信请于洪州新吴界。住大雄山。以居处岩峦峻极。故号百丈。既处之。未期月。参玄之宾。四方麇至。沩山黄檗。当其首焉。一日师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标03】黄檗闻举。不觉吐舌。师曰。子已后莫承嗣马祖去么。檗曰不然。今日因和尚举。得见马祖大机之用。然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已后丧我儿孙。师曰。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檗便礼拜。
  【评】【颂】【标04】沩山五峰云岩。侍立次。师问沩山。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山曰。却请和尚道。师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丧我儿孙。又问五峰。峰曰。和尚也须并却。师曰。无人处斫额望汝。又问云岩。岩曰。和尚有也未。师曰。丧我儿孙。
  【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