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187-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页
2004…12…31 08:05:00 来源:南方周末
□黄集伟
在纸媒、电媒、网媒之类相对主流化语文平台外,观照2004年语文万象还可选择“手机短信”、“个人博客”、“MSN”这样三个视角。用这三个目前尚属芜杂混乱变化频仍评价空缺的角度照应2004,风险多多。不过,恰恰因为此三者边缘、民间、混乱、芜杂,能否因此使得如此观照更为有趣、生动?
短信语文:世风博览会
“短信语文”一般只说小事儿,不说大事儿,尤其擅长说上不了台面、见不得阳光的那种小事儿———这个特点从短信语文诞生那天起即已如此。
2004年,有学者探究上海方言“空前式微”,发现其中原因之一即上海话似乎“天然不适宜说一些过于正经、过于高尚的事情———上海话是市井的,叽哩咕噜,踢哩他啦,从语境上分析,上海话更适合传播流言、八卦消息之类‘私下说’的信息。一旦涉及义正辞严的人生大道理,不立即切换到‘普通话’的庄重,似乎不成体统……”“短信语文”与此几近相同。不同的是,“短信语文”恰因其鸡毛蒜皮属性大受欢迎。它说男女,说老板,说老公,说老婆,说世情,说人心,说时尚,说古今……说来说去,“短信语文”凭借自己下里巴人、粗鄙无文的特质,完成了一个贴近粗糙、浑浊现实地面的语言的超低空飞行,一个世风民情的博览会开幕了……
“短信语文”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老婆”、“老公”、“小蜜”这三个角色。在不同的短信语文中,这三个角色或被调侃挖苦,或被歌唱赞颂,或被奚落嘲讽……其情感褒贬既是世风人心的记录,而且也成为两性文化、两性关系调试、变迁的一种生动写照。
“感到失落的时候,是你一次次的勾引,最终使我爱上你。终于,我们相互拥有,每次亲热,你都让我神魂颠倒!现在,我肚子也大了,怎么办啊?我恨你,该死的啤酒”———在林林总总千奇百怪短信语文中,上面这条短信最可玩味的,是它的修辞格———这种被称之为“突降格”的修辞法是目前“短信语文”中较成熟且应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格之一。其原因在于,在有汉字容量限制的短信中,“突降格”一方面可使“短信语文”拥有调侃之趣,一方面又能保证它以最俭省的文字达成预设效果:它像一个用文字表演的“三句半”,也像一组用语言制造的“四格漫画”:“新年到了,送你三个情人———一个说陪你终身,一个说伴你左右,一个说永留你心中……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健康’、‘平安’和‘快乐’”在诸如此类的“突降”中,一个直截了当的快感瞬间诞生,而不像阅读大文化散文之类那样费尽周章。
从本质上说,“短信语文”是一种孤独的语文,联合的语文,疏离的语文。“孤独”是说,当“短信语文”之便捷、快速、跨地域、跨国界属性被确认,面对面的唠嗑、闲聊、扯天说地摆龙门阵侃大山也便大势已去。“想一天不消停:看房;想一个礼拜不消停:买房;想一个月不消停:装房;想一年不消停:盖房;想一辈子不消停:养一房”……尽管如是“感慨”与“针砭”确乎精辟、精彩,但以“短信语文”为媒介的信息交流、信息分享与那种面对面、邮件对邮件乃至于饭局上的昏天黑地、酒酣耳热,已完全不是一回事儿;“联合”是说,几乎所有短信语文一定都是其传播者的“联合创作”。尽管作为一种全新职业如今“短信写手”确已身价不菲,但一则短信在其天下流传无边无尽的真实“流浪”中,增删涂改之类的集体创作一定在所难免;而“疏离”则是说,当新笑话、新民谣、新顺口溜之类经由“短信语文”平台被分享完毕,人与人之间反倒愈发天涯海角———那是一种亲密的孤独、火热的寂静,一种无比丰盛无比喧闹的清寡……
博客语文:性情展销会
“博客语文”一般只说私事儿,不说公事儿。
这也就是说,当博客恢复了全国人民写日记的优良传统后,老中少文青、愤青、白领间的交流又有了一个新渠道,而较之被好事者称为“博客元年”的2003,2004年的博客语文已渐次成为集时尚、写作、社会交际、信息分享的一个新舞台。它对一个都市年轻人的影响还不只是一夜之间忽然拥有了无数本公开的日记、公开的情书、公开的私生活细节展销会那么简单。形象地说,一个有博客的人已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语文LOGO”,自此,尽管每天星星还是那天星星,但那个越是上不去越想上、再困再累也要“更新”的夜晚却被完全“刷新”。
一般而言,“博客语文”大致由“正文语文”、“留言语文”、“链接语文”三部分组成。近五六年间,应对“读图时代”、“影像文化”冲击,报人出版人筋疲力尽,有关纯文字信息传播方式必将崩盘的危言耸听也日渐真切,在如此语境中,展示个人文字魅力的无穷高手忽以博客方式风起云涌,也真是一个结结实实的意外。个人博客是一个长于展示私密的空间、一个提供多向互动的平台不错,可其实,它更是一间个人语文写作实验室,一场引发鲜花或臭鸡蛋的语文写作研讨会……在这里,比内容表述更重要的,是博客主人的独唱以及由“留言语文”、“链接语文”所组成的语文大合唱。有一个网友在留言中写:“人在江湖飘,哪能不发骚”……这句肺腑之言刚好道出了博客语文中独唱、合唱交替混杂、混乱、混沌、混合的真实情景,生动莫名,真切莫名。
“博客语文”说到底最像一个以“语文”为底牌的个人性情展销会———在这个由“留言语文”、“链接语文”组成的合唱背景中,原本孤单的精神得以滋养、鼓励。它所仰仗的除了个人的语文修养及感觉外,语文的试验精神似乎更显重要。甚至哪怕即兴涂鸦、写流水账,也是考验作者语文的想象与天赋———说迷恋酗酒,某博客写:“喝醉睡觉,喝死埋掉”;说减肥失败腰围扩张,某博客写:“对不起,最近我的腰部缺乏表情”;说心情欠佳感慨人生无常,某博客写:“只是生命不能另起一行”;说第一次下厨菜被做得一塌糊涂,某博客写:“蚂蚁都死在路上,树都糊在锅底”(蚂蚁上树)……由此可见,在博客语文中,不仅老经验、新经验一概需要全新创意和表述,就算写吃喝拉撒,也需风情万种———而那种八股十足、俨然十足的博客恐怕连喝倒彩的人也没有。
从本质上说,“博客语文”是一种自恋的语文,炫技的语文,一种较少佩戴面具的语文,一种任性撒娇与率性直陈兼容杂糅的语文。一个自称“颓废”的博客说他已“颓废得露出骨头”,而另外一个博客说她的写小说的用意在于“用文字向文字脱帽”;一个阅读别人博客上瘾的博客说她自己坚持每日花大量时间阅读他人博客,无非是“我在偷看她在不在偷看”,而另一个读完“连载小说”的博客则留言说:“我对你的故事吐痰”……在如此率性、个性、任性的表述中,海量新鲜的语文几乎每分每秒都在诞生。说实话,博客确是一个自恋集中营。但比这更值得嘉许的,是在这样一个语文实验室里,语文的推陈出新混杂于一派混乱喧嚣之中,它尤其考验我们筛选、甄别的耐心与包容。
MSN语文:圈子联欢会
“MSN语文”一般爱说圈子里的事儿,不爱说圈子外的事儿。
与“短信语文”、“博客语文”比,“MSN语文”的“口音”最为驳杂,甚至就连语言社会学家也难将其分门别类一一拎清:它既不是所谓“语码混用”,也不是所谓“语码转用”;它不是河南话,不是江西话,不是俄语英语法语,也不是洋泾浜、德英语、美国英语或带唐山卷舌尾音的中国方言英语……比如下面这个句子,不翻译,就没人看得懂:“偶稀饭滴淫8素酱紫滴”———翻译后才可知,它的意思是“我喜欢的人不是这个样子的”。不过,即或如此,要将句中每字每词逐一厘清、理顺,给出注释或详解,却殊为不易。
与“短信语文”、“博客语文”所各自特有口音形成原因复杂一样,“MSN语文”的混乱与生动首先与其“即时聊天”属性关系密切,在如此属性中,用键盘键入汉字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错别字与打字速度要求间的矛盾,即其出现并允许海量错别字的主要原因。在那种键盘与心绪的繁复纠缠中,“打字速度”等于“说话速度”。沉入类似“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之水深火热,说话速度的慢,意味感情关注浓度的淡。而要快,也就只能“快吃萝卜不洗泥”。于是,“MSN语文”中,海量错别字甚至成为大家竞相追逐的“时髦”。好在整天混在“MSN”上的“霉铝”(美女)或“衰锅”(帅哥)多半不在国家语改委任职。而如此习非成是的结果是,果真将“霉铝”或“衰锅”还原为“美女”和“帅哥”,反倒不自然……这样,诸如“偶稀饭”(我喜欢)、“粉稀饭”
(很喜欢)之“口音”在“MSN”上已成“行规”或“语法”,并确已泛滥成灾。
与见面闲扯、唠嗑或“煲电话粥”比,“MSN语文”完成的是一种介乎“自由”与“自律”之间的交流状态。一方面,它相当实用———可以24小时连线聊天,也可以人间蒸发或突然“挂断”。而且,作为以键盘为物理基础、以文字替代或模拟口语的一种交流,既可拥有类似面对面交流时的谈锋、谈兴互动,又可以使交流和谈话保有必要的逻辑与克制,并因此避免口头交谈难免的漫漶与随意;它既保证了“如面谈”的唾星四溅如火如荼,又可使聊天可能深入、深刻,它让聊天亲密无间,并同时兼顾表述的理性与文辞之魅。而如此优势刚好与其海量错字、别字扯平。
从本质上说,“MSN语文”既是一种即兴的语文,也是一种便捷、实用的交际语文;它是一种以交流资讯、情感消遣的e时代的工作语文,也是e时代所特有的一种以圈子为单位、以熟人为基础的人际交往平台。在这里,独特的语文“口音”被尊重、看重和希罕———表述激动,有人喜欢不迭地“哈哈哈”个不停,而有人则喜欢使用“挖^_^”之类的预设图形;表述沮丧,有人会连续敲击长长一串“哭丧脸”,而有人则喜欢超频率地使用“怒砸吉他”(一种可实时播放的“动漫”);有人用最为完美工整的汉语表述意见、建议和感慨,而有人则用超量的同音字将自己的家乡话在“MSN语文”中悄然复活。譬如下面这个句子:“想不到饿锅头汗肥锅漏还能迸出火发捏”———如你所知,这样的句子十足混乱。可其实,这个句子的作者煞费苦心:它是福建口音的一个“同音字模拟版”。这当然不是写作者热爱方言的明证,但却一定是创作者怀念家乡的罪证———这句话翻译过来是:“想不到二锅头和回锅肉还能迸发出火花呢!”现代人的思乡怀人原来“酱紫”曲里拐弯?
在语言社会学研究中,一个人的发音特点所产生的总体听觉效果被称为“口音”。据此,我们得以辨识一个人来自什么地方或位居何种社会地位。在此义项之下,还有“地域口音”(regional accents)、“社会口音”(social accents)等不同分类。而就文字创新而言,语文中的“口音”尤其宝贵和希罕。而且,即或是以商业价值论,那种人云亦云的八股腔其实反倒无从记忆与辨识。据此,面对“酱紫”繁多“口音”,我们真该心存感谢。依我之见,只有当香港朋友说“用烫斗烫衣服”、上海朋友说“用熨斗烫衣服”、北京朋友说“用熨斗熨衣服”之类的口音芜杂共存于世,我们才能从如是语文中听见皱纹与眼泪,并由此触摸到一个繁杂聒噪真切实在的世界。
创建时间:2005…3…17 上一页 目录页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